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在认识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客观规律,确定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对本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全面的设计和总体规划,以便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社会以至相应的文化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这一战略,包含自然工程、经济工程、社会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多层次的系统。为了科学地制定战略规划,首先应探讨制定其战略的依据。本文试图提出以下四点,供理论界和实际部门讨论。
1 科学所揭示的资源动态变化和系统性
社会经济活动,不管是生产还是消费,都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类所能运用的发生这些物质变换的力量与对象都是社会经济的资源。资源的变化强烈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能否进行,以及发展的状态如何。因此,科学所揭示的资源动态变化及其系统性,就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依据。
我们认识的资源动态变化是一个整体。但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可以将这个实际上的整体对象分成三个层次来展开。
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趋势。自然资源系统按照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陆地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来划分。由于我们现实的自然界早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类在其中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然界,因而自然科学所面临的这些资源系统,都是从历史以来直到现在,不断有人类活动介入的资源系统。自然科学所收集到的事实资料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资源的变化,在“耗竭”这个方向上,其规模和速度已大大超过自然资源本身的变化。在“再生”这个方向上的变化也已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制定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基于科学所揭示的这些趋势。比如:①土壤学及地质科学可揭示我们文明的基础——可耕地的变化趋势。在各种土地类型的转化中,林地、草地、耕地、可开垦荒地、沙漠、戈壁,一方面是量的变化,一方面是质的变化,即土地肥力的变化。变化趋势表明,可耕地转化为耕地在量上已经没有多少余地了;在人类对土壤的改良以及人类经济生活对土壤的侵蚀二者的消长中,后者的趋势更厉害。②与土地资源紧密相联系的是水资源的变化。地理科学已揭示出现实自然界中水循环对人类而言的“流失”,水资源的短缺直接造成土地资源这种变化——沙漠化、盐碱化。③对森林资源,科学家已指明,由于自然生长和人工植树所增加的森林资源,大大少于由于耕地、牧场、城市扩展,由于人类砍伐获取木材,由于气候恶化而减少的森林资源。④对草原这个重要的陆地植被资源,正受着气候恶化、过度放牧的严重不良影响。⑤海洋生物资源,最重要的是鱼类,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处于急剧减少的趋势中。⑥地质科学还揭示出矿物资源的变化趋势: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最终只能走向全部耗竭。不过,对人类社会产生后果的,是能源矿物(即化石燃料)与金属矿物。例如石油,科学所指出的探明储量、最终可采储量、储采比和地理上的可达及性,都表明石油资源耗尽的日子是为期不远了。以上资源系统的变化相互影响,每种资源的不良状况将加剧总资源系统的不良状况。
第二个层次,主要是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所揭示的经济资源系统的变化趋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以及一切为着经济交易提供条件的物质资料,这些经济资源得到积累。各类经济资源的组合配置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提供物质产品来满足人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资源的积累要消耗自然资源。人的需求量越大,物质资料就要生产得越多,自然资源消耗也就要增大。这其中有着许多具体的动态趋势。
在经济资源的变化中,人口起着关键的作用。揭示未来人口增长的动态及其对资源总系统的影响,涉及经济学、历史学、社会统计学、未来学等等学科。这些科学共同揭示出:由于就业量的增大与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日用品、城市建设、交通、通讯、能源、原材料生产等方面的需求水平与供给能力所产生的变化。
对经济资源的变化,工程科学与技术科学可揭示资源转化的具体形式与技术上的可行性。如石油,它是生产能源产品的原材料,又是生产化肥、杀虫剂,生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橡胶、塑料)的原材料。这就形成了石油在用途上的多样性、需求量上的巨大性与自然界的有限可供性之间尖锐的矛盾。工程科学与技术科学探寻了石油的可替代性。核电能够替代它的能源用途吗?煤能够替代吗?可再生能源(水电、风能、光电池、太阳能……)能够取代石油而提供动力吗?科学分析表明,这些替代虽有希望、有潜力,却不容乐观。经济学指出了各种替代的成本限制,环境科学指出了一些替代的污染问题(如核废料的处置,煤的燃烧对大气层的破坏)。这些,都要构成制定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第三个层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全面分析资源系统变化的相互联系,包括不同资源的替代、转换、再生与节约的变化趋势。
资源系统的相互影响不能单纯由某一类科学来揭示。变化的主要起因由经济发展而来。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有其经济规律来支配。这一过程直接对土地、粮食都提出了要求。粮食生产不仅受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的供应领域)的影响,也受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而许多地方的土地生产能力,在现有的耕作方式、使用肥料的类型、用水供应、气候变化等的影响下,对粮食生产起着不利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肥力递减”正是资源系统变化在上述影响作用下出现的现实趋势。它不是一个自然规律,而是自然、经济、技术综合影响下的趋势。
科学发展正在揭示出越来越多的资源系统变化及其相互联系,许多人们未想到的事情与因果关系不断被发现。所有这些都是在制定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时不容忽视的。
2 现有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偏差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类一代一代的社会经济中,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不仅给当代人,也给后代保留持续发展的余地。现有经济发展在许多方面违背这个要求。制订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要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偏差。
2.1 现有经济发展仍然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占压倒优势
人类进行社会生产是从两个途径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料。一是利用土地、森林、牧场、渔场……来获取动植物产品。二是采掘矿物资源进行加工制造、建筑构置。在生产工具得到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资料的需求越多,需要种养捕捞、采掘加工的规模也就越大,生产基地也就不断扩展。有史以来,苍茫大地给了人类一个似乎可以任意扩展生产基地的空间,所受到的限制就是能有多少劳动量投入到这种向自然界进行索取的战争中。自从产业革命以来,生产中所能节约的劳动大为增加,于是能够开辟更多耕地、牧场、矿山、加工场所。几百年以来,人类的地表采掘与农业开拓一直在空间上迅速平面扩展。当然,科技发展使社会生产的许多方面出现了内含扩大再生产,但尚未扭转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压倒优势。其表现是:①在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科技发展速度的地方,人们继续是主要依靠传统的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来取得物质资料。②在工业化发展走上快车道之后,劳动力再生产(在结构变化上)满足不了集约型增长方式的需要,用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获得经济成就,被认为是现实的、方便的途径。③科技经济发达后,人们更有兴趣将力量用在挺进新开发领域上,由平面扩展变为立体扩展,从陆地到海洋、从地下到太空,也还是外延再生产为主的。而可持续发展经济所要求的,是要尽量提高内含扩大再生产的比重。
2.2 现有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仍然补偿不足
可持续发展经济要求:社会生产应有两大内容。一个内容是从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料;另一个内容是扶持自然界恢复再生能力,保持资源得以替续。这两大内容,有的结合于生产活动本身,如农业的施肥;有的前后相接,成为一个产业的两个环节,如伐木与造林;有的作为生产的补充措施,如矿山复垦——至少可弥补被开采矿产被损害的植被。但更重要的,是形成与“消耗”关联不大,而能起补偿作用的新产业部门。
现有经济发展中,注意长远利益者,就能使产业内的生产活动具有保持资源替续的内容。但许多生产经营者只注重短期利益,为节约成本而不愿补偿。社会的经济管理制度还未完善到将公共资源的耗费代价公平地分摊到攫取者身上。人们在经济发展中的偏好,是对消耗“祖宗遗产”迫不及待,对为子孙后代积累“家产”吝啬不已。就是说,人们在大量消耗前人发现、发掘、保护而留下的自然资源,而对于现有条件下增殖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如有步骤地向高山、荒漠、沼泽、滩涂等原来很难利用的地方进军,发展林业,这些短期得不到很高经济回报的项目,总是占极小的比重。
2.3 现有经济发展还未扭转盲目开发与运用技术
所谓盲目开发、运用技术,是指这种状况:技术为解决生产问题而被开发出来,但并未考虑有意识地增进资源永续利用,许多技术仅为节约直接成本而采用,而对于没有计算进来的间接成本则不加考虑。新技术能够创造产品的新效用,但许多迎合市场的效用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不少技术由于有加速资源耗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副作用而遭禁用。但是,一方面这样的技术被淘汰,一方面同类型的技术又不断被开发、研制、运用,直到它们的副作用难以被承受。例如,对化肥的使用直接促进作物产量提高,单一使用却导致土壤结构劣化。化学杀虫剂对付害虫能起一定作用,但杀害了对土壤结构改善有良好作用的微生物和微小的无脊椎动物,使土地严重衰竭并受到侵蚀。
经济发展战略要其指导作用,就必须针对解决这些偏差来提出相应的战略任务。
3 现有科学技术所指出的努力方向
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所能提供的活动舞台。对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在制订战略时得以科学技术所指明的方向为依据。
首先是科学规定了人类各种具体的生产活动的界限。界限的量的标准要由科学来测定。人类依据其界限对自己的生产活动进行约束,各国政府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施约束。例如,为保护森林资源,必须科学地测定应如何限制砍伐量;为保护海洋资源,就要测定应限制的捕捞量。
其次是通过科学技术所能提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例如,生产上和产品设计上的节能化:节能炉灶、燃烧效率更高的汽车、增温采光的新建筑物。再如,回收废旧、再生利用;收集边角料、副产品,综合利用;水与热能的循环使用,等等。这些都是提高社会生产对资源利用效率的举措,其提高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科学所指出的各种资源替代途径。从自然资源的相互替代来看,用储量大的矿产品种替代很有限的矿产品种,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就是技术发展的总方向。例如,通过农业技术的发展,种植“能源植物”,如甘薯、木薯,以生产酒精作燃料;寻找高炭氢含量的野生植物;发展水生能源植物,如风信子(水浮莲),巨藻等,生产甲烷。
科学从系统的观点揭示各种可持续发展措施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为保护环境,对城市污染水排放于湖泊要转害为利,通过处理,作为风信子的养分,风信子又成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有成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这种系统性,就是制订可持续发展措施的依据。
4 现代经济发展所揭示的增长源及其正确运用
一般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明确增长源主要有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等。更明确地说,一国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可用于投资的资金量,训练有素、掌握技能的各类劳动者、工作者,较高水平的生产技术,有管理效率的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其出色的工作,等等。这些资源要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正确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运用。
从资金资源来看。增加一国的储蓄能力可推进经济增长,但已经积累的资金还有一个旨在促进经济按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正确运用问题。资金投向有用于处延扩大再生产还是用于内含扩大再生产的选择。例如,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时对能源的需要,投资用于增加能源生产还是用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如果经济效益相等,就应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这样还不够,在进行投资选择时,应该把生态效益计算进去,至少规定一个系数。这个人为规定的系数表明人们当前在多大的程度上把生态效益完全当做经济效益一样同等看待。
从人力资源来看。判断人才的标准,必须加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对于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仅仅是精明强干的实干家还不行,还要有想象力、理解力,能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领导人才。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责任心,有相应的知识和洞察力,有付诸实践的意志和行为能力。同时,在社会的人才结构中,要有一批更直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如生态农业人才,林学家、能源审查员、风力勘察员、太阳能建筑师、生物气体技术员。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推进物质资料的节约使用,各类修理业技师、技工应大量培训出来。
从技术资源来看。市场已推动了一批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如材料回收技术、节能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沼气技术、垃圾发电技术、利用太阳能技术、薪炭林速生树技术、从蔗渣中提炼酒精技术……)。为了使这些技术更多地开发和运用于实际经济中,列入计划,发挥政府调控职能是很必要的。这类技术相对于直接由市场导向的、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技术来说,应占有相当比重。
如何培育、扩大经济增长的这些源泉,以及正确地按照可持续发展经济目标来加以运用,就是制订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