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贵
摘要:随着农村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农村学校教育也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因素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探索农村学校物质环境创设之路,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成为我们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内容。
关键词:农村学校;物质环境;改善方法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物质设施、设备极为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简要谈谈造成农村学校物质环境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成因分析
1.资金缺乏
学校教育经费短缺,经费没有办法列入到乡(镇)财政预算中去,在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各乡(镇)教办主任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向上级申请,甚至是伸手讨要经费,但仍处于一种讨之无据、十分尴尬的局面。所以,农村教育经费的获取通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上面”有钱了就给点,没钱了就不给。既然财政上不能给予“厚望”,那么只有靠自己收取经费了。但从访谈中笔者又发现,大多学校的收费教低,而这些钱中还要包括书本费、文具费、办公费,有些还包括代教教师的工资及统筹使用经费。可见收取的费用中能用于专项经费的已所剩无几。因此,这也就使农村学校中缺少必备的教具、图书及活动场地了。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必要经费的环境布置自然可想而知。
2.教师及家长的观念
在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该县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差、教育意识薄弱、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而且教师的教育知识、能力也相对不足,不会组织学生开展“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不会引导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有的还甚至有这样的教育观念:“农村的孩子生来就没福,没有条件照样上小学、升初学、进大学,二三十年前有好多大学生不也是农村娃,他们那会儿比现在更穷,也没好的条件,不也照样成材吗?”。除此,这些教师还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如在他们抱怨没钱买设备、教具的同时,在他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可以不花钱就制作成教具的材料,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用这些材料还可以作成教具甚至用来装饰校园。所以,本来我们的“米”就不多,再遇不上个“巧妇”,那自然就做不出合胃口的“饭菜”了。
同时,家长对于学校环境的要求更是令人想象不到。在访谈中,有78%的家长认为:学校只要安全、且冬暖夏凉,孩子不出事,教师能教孩子学到知识就行了,有教学设备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有10%的家长认为只要他们去地里干活时,有人给看孩子就行;仅有12%的家长希望学校物质环境优越些好。
二、解决现状的对策
1.资金筹措
笔者认为,教育毕竟是有利于全民的事情,应该纳入政府行为,政府应该适当地将学校教育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中。笔者建议将学校收取的经费专项专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多次与一些乡镇教育主管、教师及家长进行了座谈交流,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总结出以下几种途径:(1)征:即征收农村及企业的教育附加费;(2)捐:即大力作好宣传工作,发动各方力量捐资;(3)集:即根据国家教委、计委、农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农村教育集资管理办法》,有组织地开展教育集资活动;(4)挤:即乡镇财政以及教育部门要节省压缩自身开发,挤出资金,扶助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5)争:即想尽一切办法,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援助资金;(6)借(赊):教育筹资也可以想此方法;7.贷:即可以借助教育贷款低利息的有利条件,贷款办校。
2.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师观念,重视环境创设
首先,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工资低,大多数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都不愿去农村。笔者发现,只有1.2%的教师受过专门培训。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改变现在只育不教的现状;其次,实行“师役制”,就是让刚从专业学校毕业的教师来农村“服役”,这样可以快捷地解决农村教师师资水平低的现状;最后,教师作为环境的创造者、准备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观察和聆听,从学生的活动中获得“教”的信息。
3.调动家长积极性,参与环境创设
笔者建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调动学生家长参与环境创设。首先,“请进来”是说在农村有好多家长都是“能工巧匠”,他们中有的会泥瓦活,有的会编织,有的会石雕,有的会木工……我们可以利用农闲时节,请他们走进学校,给孩子们当课外活动的辅导员,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以及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孩子们制作、创设更丰富的活动材料和环境。这样既利用了自然资源,节省了资金,还增进了家校联系,解决了教学设备、材料不足的难题。“走出去”,即经常带着学生自制的教具在农村村民集中的地方进行展览、演示,从而让家长意识到物质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他们进行无形的感染与启发,使他们自动加入到为学生收集、制作教具的行列中来。
由于家长的积极参与,会激发起孩子们对父母的崇拜、敬仰之情,同时也使得这些农村学生家长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从而更加自觉、自愿地投入到环境创设中来,有的帮助翻修教室,有的帮着平整院落,有的送来了收集好的制作材料……
4.引导学生自己创设环境
环境创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条件,更重要地是,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与环境产生互动效应。此外,通过学生的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并更加爱护,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运用大脑和双手来布置环境。
5.因地制宜,创设环境
(1)把课堂移至大自然
农村自然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学习和活动场所,把课堂有的放矢地移入大自然,可以弥补农村学校校舍及活动室、活动场地狭小,物质材料少的不足。
美丽的大自然,五彩的自然色,可以让学生尽享色彩的绚丽,得到艺术的熏陶;让他们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勤劳写实中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及父母的艰辛;领他们去养殖厂、小溪边,可以从小蝌蚪、蚕宝宝的生长中知道何谓生命;大自然的现象,四时不同,利用每一世界中的特殊自然物,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认知能力。当然,同时也要求教师工作要高度负责,善于组织,避免危险事情的发生。
(2)校舍建设可突出乡村特色
农村学校的教师特别羡慕城市学校的亭台楼阁华丽气派。其实农村有农村的优势。一方面,农村可开发利用的场地较多;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不多,相对而言不需要太大的校舍面积。平坦的院落里,种些小树、小草、野花、蔬菜等植物既绿化了环境,又为学生们开辟了自然角。除此而外,农村人口少、车少、噪音小、环境污染小,这也是农村学校的一大特色,即“宁静益智”。实践证明,生活在宁静、柔和环境中的学生智商较高,这些都是城市无法相比的。因此,农村的校舍建设大可不必盲目效仿,要有自己的特色才会别具一格。
(3)合理利用自然材料
“上边不给钱,我们也没办法解决”,这种说法不完全有道理。一方面来说,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确实紧张,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教师存在消极的态度,只要做个有心人,学校的教具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此外,还可以大力开发民间活动,因为民间活动的准备材料简单且易操作。我们何必坐以待毙,等着吃现成饭呢?
农村学校物质环境的创设固然面临许多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肯动脑、动手、再遵循这样一个理念:尊重——满足孩子所需,信任——放开孩子的手,发展——给孩子以挑战,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将我们的农村学校改头换面,注入生机,给予活力。笔者也真心地希望通过以上的意见和建议为当地的农村学校物质环境创设带去一缕春风。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水泊寺联校 037009)
论文作者:王 贵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农村论文; 环境论文; 学校论文; 教师论文; 笔者论文; 学生论文; 物质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