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及其时代意蕴
张 品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内容提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不仅在异化劳动理论方面彪炳千秋,还涉及到了生态学、伦理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已初步显现思维与存在、实践的重要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重要思想的萌芽。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运动,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其实现具有长期性。它追求的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实现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些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启示我们在经济中要正确对待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在社会中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生态中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这学手稿》 共产主义 人的本质 民营经济 人与自然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曾对共产主义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他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20马克思《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重要论证,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好产业与好龙头带领,解决贫困人口收益机制问题。因利益机制不健全这一问题在农业产业扶贫中较为普遍,要将健全的农业产业扶贫利益机制相结合,共享理念贯彻落实其中,秉承长短结合的原则,使贫困人口真正受益。另外,推广订单帮扶模式,政府财政扶持资金根据相关比例落实到集体,村集体根据资产入股企业,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合理的受益分配机制,企业形成利益机制,既能够提高村民的收益,也能够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一、正确理解《手稿》中的共产主义
《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立足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论证工人同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所有人异化的过程中,突出资本家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进而探索其根源在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即私有财产的存在。马克思将共产主义运动概括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从而实现人的劳动的自由自觉性。正确对待《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就要把它看作是一种现实的运动,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且其实现具有长期性。
他盯着我,我也没有把目光移开。他不是狗(个性测试中出现的恶狗),但其中的道理大致相同:移开目光就等同于屈服,直视他的眼睛是挑衅,而这正是我所选的。
(一)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
共产主义不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理想,而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它的实现是以现实矛盾的解决为前提。在《手稿》中马克思将这种现实的运动理解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马克思由于看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两大阶级以及他们的矛盾所在:一个是因不占有生产资料而不得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贫困大众(无产者),另一个是因占据生产资料而不断剥削压榨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有产者)。无产者作为社会的绝大多数,在劳动中过着非人的生活,劳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自我牺牲折磨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93,这种劳动的结果是人最终被降格为动物性的存在,他们“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1]94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获得了“奇迹般的东西”,在享受这些“宫殿”、“美”和“智慧”的同时,却给工人带去了“贫民窟”、“畸形”、“愚钝和呆痴”。于是,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同时,因私有制而引发的劳动与资本间的对立不断增强,最终引发无产者和有产者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至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也渐渐步入眼睑。马克思认为“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1]121它内在的包含着“两种关系:工人同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非工人的关系,以及非工人同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1]102未来社会的发展是以对这种社会的改造为前提,而这个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因此,要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首先就需要进行现实的革命运动,这个运动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矛盾中,是建立在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下,而不是建立在那些所谓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中。
(二)共产主义作为过程而存在
员工工资表反映员工每月工资情况,在此按照预留字段进行设计,该系统目前需要字段不超过30个,考虑到以后的发展,再预留30个字段,字段名以字母A开始,其后跟一编号,此编号与工资字段表W_GzItem中的ItemID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列与行对应,从而实现动态字段[3],如图1所示。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要完成的任务,每一个时代的人有每一个时代的担当。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它作为过程而存在,它的存在不是历史的终结,它的存在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建立在思维被认识到了的存在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对那些企图描绘未来社会具体发展情况的论述,都是他所批判的对象,也正是秉持这种科学的态度,马克思身体力行着他所提出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376的原则。在对待共产主义这个运动过程中,马克思要求大家要以现实性的眼光看待历史,因为历史是在理解和认识中生成的,“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说来,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1]120同时他又要求以超越性的眼光解决当下社会的矛盾问题,因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史。”[1]128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根源就在于因私有财产而带来的社会的不公平,人的本质的异化。所以,只有在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在保存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但是,共产主义只是沟通现存社会与社会主义的一个桥梁,“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1]131这个环节的是以私有财产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回归为前提。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矛盾,共产主义作为其中的一个过程,只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它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社会的形式”[1]131,它的最终实现,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立马到来。共产主义的发展只是为了完成当下社会发展中亟需最终解决的问题,至于未来社会的具体情况则需要未来社会中的人们继续解答。共产主义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未来社会的走向只能通过未来社会中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来证明。
(三)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长期性
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提出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仅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对具体的路径没有做出刻板的要求,这就为后人的探索道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能够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做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判断。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念,以人类的美好幸福生活为指向,作为一种学说,它的逻辑起点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作为一种理论,它则被“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414共产主义因其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而被广大群众,尤其是受到资本主义压迫、毒害的劳动群众的高度追捧,因为在共产主义思想中,他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看到了革命带来的新的希望,这股革命的火种在广大群众中燃燃熋起,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然而作为一场运动,共产主义的实现显然没有其作为思想发展的那样迅速,这也就是马克思讲的“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1]140的意义所在。以共产主义思想去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这一点很容易达到,但现实社会的真正矛盾单靠思想的禁锢是无法彻底根除的,真正实现私有财产的扬弃,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方向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从而实现“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1]120,必须投身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之中,将人从劳动异化中解放出来,真正把劳动看作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不再仅仅视为维持生活的手段,并在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真正让人感到劳动带给自己的尊严、价值和快乐。但是,在现实的运动中,这个革命的对象是私有财产——依托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至今仍然存活于世间。它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它的永恒性,因为马克思曾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3]3私有制的继续存在说明了共产主义运动的长期性与复杂性。这个“历史之谜的解答”需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从而展现出共产主义社会应有的优越性。
二、《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共产主义是作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答,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120。但为什么在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之间可以划上等号?仔细阅读《手稿》后,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本文论述的重点是现实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的问题,他通过对工人悲惨的客观现实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人的本质的丧失这一重要论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真正成为完整自觉的人的保障,人们只有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才能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重要枢纽,也就是劳动沟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成为可能。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161,人靠自然界存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人的肉体的存在是靠自然的供给才能维持的,无论是来自自然界的空气、水、阳光等,或是那些“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其源头都可追溯到自然界。人就是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另一方面,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不仅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不同于自然界中其它动物,即使“鹰比人看的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5]人因具有意识而能按照自己的标准对自然进行美的改造,这种意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人的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性中,自然界被逐渐打上了人类的烙印,人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从而真正实现了“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172-173因为人活动的对象扩大了,人的本质也就更加得以释放,所以“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168但是,“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93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是在自由与必然的统一中实现的。
(一)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共产主义是在保存以往社会发展财富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人的复归。因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成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2]168共产主义就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基础上,继续从事着自身和他人的生产,而“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1]121人是社会中的人,劳动在创造人的同时,也创造着社会,人的活动及其享受的内容和存在方式都是以社会的形式出现,所以就其现实性来讲,人的活动和享受就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这反映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首先只有在社会中,通过劳动的作用,自然界对人才有真正的意义,它才能真正成为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人自己的人的存在、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可见,“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122其次,只有在社会中,对象性的存在即作为人的对象的存在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毕竟,“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社会把一个个孤立的个人连接在了一起,使他们通过交往极大的满足自身的发展。共产主义是在人与人的联系中即在社会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个社会不再将“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看作“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且各人间的联系表现为以下三点,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生活方式。”[6]最后,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现存的社会为基础,是在依靠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在破除社会发展弊端的斗争中实现的,而社会中的人则是这场运动中最活跃的动力,所以,“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有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1]123,从而推动着共产主义的前进和实现。
(二)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
《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其提出及实现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人,因此对于《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主要内容的理解要紧紧围绕人来探索,并进一步探讨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三)实现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马克思在《手稿》中,将自己的共产主义观集中表现为人本主义,提出了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当时提出这样观点的一个重要现实就是工人劳动的异化问题,人在劳动中感受到的应该是自身存在的价值的证明,而不是自己创造了生产的财富,却面临着一无是处的诘难,而不是自己“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1]89的困境,劳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1]91。这种异化的劳动分别表现劳动者自身同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和所有人的异化,而异化的结果表现为人身边的三个重要东西被夺去了,即“生产的对象”、“类生活”和“自然界”,人的自我活动和自由活动最终被贬低为了“手段”,而人的类生活也被迫成为了仅仅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可以说,这种手段的形成是以人的本质的丧失为代价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要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种占有不是通过消除金钱的奴役达到彼此间的相互友爱,而是要把人从产品的钳制中解放出来,把人从资本的剥夺中解救出来,是要重新恢复人在劳动过程中的自由自觉的权利。因此,工人首先必须觉醒,他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资本家压榨自己的根源、手段和自身所处的困境,以及这种剥夺的非人道性、非公平性是违背历史诉求和广大人民意愿的,从而看到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以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为依托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没有尊严和非人生活的现状,就要勇敢的同资本主义作斗争,就要消灭他们存在的根基,但同时要客观的对待资本主义创造的财富,马克思在对待以往社会财富的态度上从来都不是一味地舍弃,他的要求是“扬弃”,即在保存以往社会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基础上,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所积累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这种完整而自觉的人的复归,这也说明了共产主义的建立是具有经济性质的,即“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实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2]202
2.2 临床特征 MCT鳞癌变的患者无特异性表现,54%的患者表现为腹部不适感[8],如腹痛、腹胀等,也可有腹泻、便秘、尿频等症状,常与肿瘤生长迅速、在盆腔内移动时牵拉周围组织、压迫周围脏器、肿瘤转移等有关,同时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体积较大,囊肿组织内出血及坏死,易发生卵巢肿瘤破裂或蒂扭转等急腹症,进而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表现。有文章报道肿物直径>99 mm,应高度怀疑为TMT[9]。本例患者突发腹痛,伴发热,考虑与发生肿瘤破裂并发症引起腹膜刺激有关,同时肿瘤破裂导致包块直径减小。MCT破裂较少见,一旦遇到应高度警惕癌变可能。
三、《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立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并坚持从现实问题出发寻找根源,这对当前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启示我们要在经济中正确对待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在社会中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生态中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正确对待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提出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因劳动的异化而过着非人生活的现实,而其根源是私有财产。因此,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和人的本质的复归,但是在具体方法上,马克思并没有提供现成的模式和样板,他为后人的实践活动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理论品质,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种原则对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对民营经济的认知上。中国历经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有利地驳斥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解答,“理论难题的解答在何种程度上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在何种程度上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1]139当前,社会中弥漫着对民营经济怀疑乃至否定的言论,不仅提出了所谓的“民营经济离场论”以否定民营经济在当代存在的价值,显然,这些人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他们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看作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认为民营经济的继续存在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的,是有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前进的,因此它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事实上,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税收、国内生产总值、技术创新成就、城镇劳动就业和企业数量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个的中国奇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并在党的十九大中将其写入基本方略,确立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大政方针。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尤其是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的民营经济,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7]所以对待民营经济要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盲目的将其弱化乃至“离场”,而应该让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发挥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历史担当。
(二)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提出是为了解放人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现实,它立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中现实的人和人的本质的回归。历史不外乎就是人的发展史,我们所谈的历史大都是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他们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在丰富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奠定了最根本的保障。历史发展的走向除了需要适应生产力这条红线以外,更多的是受到人民群众的检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批判的历史中,事情当然必定是以另一种方式发生的,批判的历史认为,在历史活动中重要的不是行动着的群众,不是经验的活动,也不是这一活动的经验的利益,相反,‘在这些活动中’,‘重要的’仅仅是‘一种思想’”[4]287可见,人民群众的态度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当然伟大的时代塑造伟大的人物,但这些伟大人物却具有偶然性,而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则是确定无疑的,就像列宁所说的“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如果这些少数人不中群众的意,群众有时就会对他们不客气。”[8]可见,历史发展的走向与人民群众有着何等重要的联系。所以今天我们在进行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坚持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把人民摆在应有的高度,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方向前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追求着新的奋斗目标,随之而来的是旧问题的升级和新问题的涌现。面对此起彼涌的矛盾,我们一定要立足于当前中国发展的现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问题向导,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9]34,聆听人民群众的呼唤,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释放出来。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要继续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和党的认同感,使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解决好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和最为关心的住房、就业、医疗、卫生、教育、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走得再远、走得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9]32-33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一个和谐的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它依然有各种矛盾的存在,依然有问题需要去解决,但这个社会绝对是一个以人民意愿和诉求为发展方向,并为之不断努力和进步的社会。我们追求的社会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党和群众凝聚力的社会。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追求的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是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而打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首先需要正视的问题。自然界孕育着万物生灵,给他们以生存的空间和生活的最低保障,人和动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需要从这位自然母亲身上获取生存的物质资料,这也是自然界提供给他们生存的最低保障。但自然界并不总是身强力壮,它偶尔也会出现身体不适,它的血液乃至它的肉体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供血不足和身体虚弱。动物由于没有意识,所以它仅仅把自然看作是实然的索取对象,但人类则不同,他们是有意识的存在,不仅看得到自然界的伟大,还看得到它的渺小。因此,人类开始试图突破这个最低保障,寻求自身发展的更高保障。人类从自然界的狭隘性中感受到了存在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迫使他们为自身的发展找出路。于是,人类在慢慢的探索中,发现劳动可以使自然界发挥更大的价值,自然不应该只作为实然的存在,更应该以应然的存在展现在历史的漫卷之中。就这样,人类开始了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凭借着劳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认识也在加强,自然界被打上了人类的烙印,且这个烙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显。自然界这位无私的母亲,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都贡献给了子女,她把自身的价值过渡到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也延续了她的生命存在,创造了人化自然,创造了真正的历史。但是,自然母亲也有衰老的一天,她的生命也有终结的一刻,她自身的存在并不是永恒性的存在,尤其是不可逆生性更加昭示了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但可怕的是,人类在利益面前变得目光短浅,甚至违背自然发展的意愿,近年来由于人类的大面积毁林、毁草,甚至填湖造地,自然界便以沙尘暴、泥石流、温室效应等给他们以惩戒,人类正在自食恶果。其实,恩格斯早就告诫过世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0]并且“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9]209。因此,对待自然,我们不能一味地索取和破坏,而要以虔诚的心去尊重它,爱护它,顺应它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当下,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需要我们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协调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既要发展生产力,又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前提,但当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先选择保护生态环境,因为它是更加驰远的生产力,它关乎着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19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
[7]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1-02(2).
[8]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3.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作者简介: 张品,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王生怀〕
标签:《1844年经济学这学手稿》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人的本质论文; 民营经济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