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商业“蛋糕”与拓展就业途径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蛋糕论文,途径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加入WTO效应的放大,在我国商业领域,外商、民企纷纷进入,而国有商业企业则感竞争激烈,一些企业在亏损的边缘苦苦挣扎,甚感日子难过,有的地方政府还为商业的进入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门槛。同样的市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举措,有的想进入、有的则限入,而有的则想退出。于是客观上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我国商业“蛋糕”或商业规模现在是小是大,应该多大,究竟还能做多大?把商业“蛋糕”做多大,能提供多少就业机会?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一、商业“蛋糕”大小何以度量
一般情况下,衡量一国商业规模大小的标准有两个:其一,商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其二,商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总就业人员的比重。这种衡量办法的特点,一是简单明了,二是方便可比可行,三是指标构成要素为商业发展的最基本或最基础的因素,是原生性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零售商业,还可以有其他两个指标,即(1)人均营业面积。它又可分为商业从业人员人均营业面积和社会总人口人均营业面积;(2)商业人员技术或资本装备率。但严格意义上讲,商业技术或资本装备率是衡量商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之一,所以应用这一指标是因为规模本身是一动态的概念,它在不断变化、发展,尤其是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或电子商务进行购物,搜寻信息、商机、进行商业活动,已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是人均营业面积的扩展、补充或替代。所以,装备率指标,具有一定的衍生性,它毕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简便起见,在此笔者暂把它们从略。
二、我国商业“蛋糕”现有多大
我国现在的商业规模有多大?在此仅用前两项指标予以说明我国现在社会商业规模的概况。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见表1,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见表2。
表1 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
表2 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
从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来看,1999年和2000年商业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3.8%和3.7%。这是一个很小的比重。它表明我国商业还很不发达。这是就全国而论,如果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来看,具体地区的商业发展规模更是相差悬殊。
从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来看,1999年和2000年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已占到总就业人口的6.7%和6.59%的水平。这一比重表明,在我国总就业人口中,大约每20人左右就有一位是从事商业工作的,这个比重应该说不算太低,基本维持在欧美国家的水平。如果将1、2项指标相对比,则可反映出我国商业总从业人员的比重偏低。
三、国外商业“蛋糕”是多大
以1999年为例,世界9国商业从业人员占其总人口与占就业人口的比重见表3。
表3 世界9国商业从业人员占其总人口与占就业人口的比重
注:以上3个表格的资料,均依《2001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数字计算。
表3显示,加拿大、日本、美国3国的商业从业人员占其本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23.66%,22.9%和20.66%的高水平,也就是说,在社会总人口中,每5个人就有1位是从事商业工作的。而在总就业人口中,每10个就业人员中,就有1位是经商的,可见商业在其各国发展规模之大,水平之高。
四、我国商业“蛋糕”还能否做大
从国内外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1.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在这10个国家中倒数第一,甚至比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还低近10个百分点。
2.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和英、法、德、意、俄等欧洲各国相差无几,而略高于巴西。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
如果把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3.8%提高到加拿大的23.66%、日本的22.9%或美国的20.66%,这不是很现实的话,那么提高到和我国同属发展中大国的巴西13.46%的规模,并把它当做一个方向性的目标应该具有较大的可能性。这说明我国商业蛋糕还有继续做大的希望。
五、怎样做大我国的商业“蛋糕”
关于这一问题,讨论的前提或关键是对商业的认识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仕农工商”,商业是末业,未免太古旧;一种观点认为商业受生产决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未免有失片面;一种观点认为商业简单,谁都会做,谁都能做,未免过于天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商业无用,不屑一顾,不值一管,虽然口头上这么说的没有,可这么做的几乎占了主导地位。于是商业学科没有了,商业刊物改名了,商业研究淡漠了,商业管理机构撤消或压缩、虚化了。
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已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
首先,商业已成了国民经济的先导性行业,重视商业的发展已成为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已从依靠“计划指标”安排生产,向依靠“商业订单”安排生产的方向迅速转变。这种“方向性”的转变凸显出商业对生产的导向作用。这是由商业是市场的前沿、商业更贴近市场、更了解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尤其在买方市场处于“常态”的市场形势下,这种商业的导向作用就更应受到普遍的关注。
其次,商业已成了市场变化的“晴雨表”。市场商品供求总量的变化,商品供给结构和商品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进而供货在时间、地点、品种、规格、型号、质量、数量等方面的适销对路情况,都由商业在经营过程中反映出来。这种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的实时地反映,客观上为调整生产发展,满足消费需求,起到了“晴雨表”的作用。
再次,既然商业属先导性行业,客观上要求做好和落实商业发展规划。我国商业总体发展空间广阔,但毕竟比较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即使在东南沿海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矛盾。如何适应长远发展的统筹规划,在于各种商业形式、结构、业态的整体布局、个案协调,适应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的需要。一般地适宜选择成长性能较好的新型业态要首先安排开发。由于业态较新,人们对其有新鲜感,市场切入快,成长性也较好。在其发展中,尽可能避免短期行为,力争获取综合经济效益。
最后,中国商业的发展应该走“合作竞争”的道路,发展存量商业资源。
加入WTO以后的国内商业,必须认清世界市场发展的趋势,调整本身的市场行为,改变过去单个企业,单枪匹马在市场上进行单纯竞争的做法,走竞争合作、合作竞争、“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文竞争”的道路,切记“未来的商业已不再是坐下来谈判一个交易,而是在公司间建立联系”。市场形势的发展,已开始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向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竞争发展,或依靠集团内部的合作,去进行集团之间的竞争的态势发展。中国的商业要想从“小、散、低”的困境中挣脱出来,迎头赶上世界商业发展的趋势,调整自身的市场行为,已是精明的现存商业企业家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六、商业大“蛋糕”带来多就业
在新经济形态下,商业已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源泉之一。
如果将我国商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3.7%,提高1个百分点而达到4.7%,就相当于提供1266万个就业岗位。如果提高到巴西13.4%的水平,则可相当于提供9400多万的就业岗位。可见,把商业“蛋糕”做大,将为就业岗位提供广阔空间。
在此,有一个如何化解做大“蛋糕”与提供“就业岗位”之间的“怪圈”疑虑问题。也就是说,若要把商业“蛋糕”做大,就需要有人均GDP的提高。只有人均GDP提高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才能有希望使商业“蛋糕”做大,即不能简单地用商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的大小来衡量商业“蛋糕”的大小,或用此比重在不同国家之间做简单的对比。因为,这个比重的成立,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人均GDP大体相等。如果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商业“蛋糕”就很难做大,从而也就难以提供就业岗位。
那么,在当前我国人均收入尚较低的情况下,人们是否对商业的利用率就低?不能冒然把商业“蛋糕”做大,否则要吃苦头呢?有一个重要的数据,可以化解这一疑虑,那就是到2002年6月底,社会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8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关,如果把储蓄看作结余购买力的话,尽管这里带有很大的投资成分,但人们手中有钱应该是一个很现实的事实。它足以说明,在这8万亿元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要转化成现实购买力的,也就是在事实上表明人们还会提高对商业的利用率,因此将商业“蛋糕”做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应是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