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校园建设_课程评价论文

语文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校本化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评价标准论文,语文课程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实施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课程理解的差异,导致执行不力。教师在进行课程理解时,往往会把自己的视域带入课程的视域中;或者只有教材意识却没有课程意识,局限于一书一文一年级,缺乏整体性、结构性,造成课程的执行力不强。

第二,质量标准的不一,导致目标不明。教学的质量标准是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标准性工具,它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对过程的监控与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虽然明确指出各学年段的阶段目标,但对于怎样在各年级中有效达成阶段目标,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一方面留给教师很大的思考空间,同时也造成了教学的不确定性,使得教学内容模糊,教学目标处于游移状态。教师并不能很清楚地知道——教学要到哪里去,要教什么、学什么,要怎样教、怎样学,要怎样评价和改进教学。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课程的实施。因此,建立一套系统化、结构化、校本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势在必行。本文试就如何建构校本化语文课程质量评价标准,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2005年下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率先进行了语文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校本化建构的尝试。这不是上级布置的任务,也不是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语文教研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一、需求——源于追求高质量

我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一代代语文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往往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延续下来。由于这种形式的制约,智慧分享的范围不广泛,造成各个班级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学校语文教学的特色也不鲜明。因此,为了分享学校百年丰厚的积淀,将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加以传承与发扬,我们着手制订校本化语文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在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普遍感受到它的未知边界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个人的智慧。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智慧分享,细化新课标中的要求,使其更具操作性,也便于明确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要求,进而呈现一定的坡度,逐步达成阶段目标,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语文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二、制订——上下贯通讲实效

我们根据新课标中各阶段目标的划分,从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写字这五方面来建构语文学科评价体系。目前,初步建构已经完成,并已试行一阶段。此外,我们还对课外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形成了课外阅读的阶段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认真研读整个小学阶段的12本语文教材,细致解读新课标对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细化不同年段的要求。在骨干教师先行研究的前提下,教研组内组织教师学习探讨,再分备课组对所教年级的目标提出修改意见或者建议,由领衔的骨干教师进一步修订。在反复研讨、修订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质量评价标准逐步显现。

三、标准——多元评价校本化

整个质量标准分为总章和附表两个部分。总章为指导思想、评价目的、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附表为细化的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一直以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十分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积极营造书香校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全市各小学中发挥着良好的示范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更加科学、全面、合理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我们又以新课标为准则,以江苏省教育厅有关文件和《常州市语文学科教学常规》为指导,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结合实际,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评价标准,促使教师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为学生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评价目的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甄别”、“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培育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我校语文教研组希望以更加详尽规范的评价标准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挖掘潜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评价原则

1.全面评价原则。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原则。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评价内容及目标要求

我们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评价标准的五个目标要求:认认真真写字、大大方方说话、明明白白学文、实实在在读书、快快乐乐写作。“认认真真写字”包括识字和写字,识字重视方法与运用,写字重视正确、端正、整洁。“大大方方说话”重视倾听、表达和应对。“明明白白学文”重视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实实在在读书”重视积累、探究、交流的能力。“快快乐乐写作”重视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五大块评价内容均是从“质量依据”、“阶段目标细化”、“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将原有的成熟的东西细化并相对固化,而且不留“死角”——所谓“死角”,是指新课标和教材均无硬性指标的内容,如课外阅读。本文仅以低年段的“实实在在读书”的附表为例,对评价内容和目标要求作一展示,详见下页表1。

四、作用——监控质量促发展

(一)确保教学高质进行

在过去的教学中,阶段目标往往不清晰,对某一语文能力在不同的年段到底要达到怎样的基础水平的指向不明,这使得语文教学处于雾里看花的状态。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明确“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以“理清课文的脉络”为例,我们确立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见下页表2),使得各学段的教师对自己所在年段的阶段目标有了操作性较强的细化标准,人为拔高或降低要求的做法就明显少了。

有了这样的标准,教师教学的方向感明确了,对学生能力的层级培养也能做到前后贯通,教学的质量得到了保障。

(二)全程监控教学质量

以往,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以考试为主,课堂调研为辅,但无论考试还是课堂调研,都缺乏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工具。有了质量标准,课堂调研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有了一个规范性工具。我们在学期初就确定好每个年级的出卷老师,当出卷老师带着“标准”走进课堂时,就会关注执教者是否很好地在落实年段的目标,就会关注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出卷时,教师对各年段的能级水平更清晰,对卷子难易度的把握也更到位。

(三)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主要是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宗旨,依靠教师及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而得以开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听评课是常见的教研活动之一,以往的听评课,教师虽能各抒己见,但似乎总少了点什么。少什么呢?其实是少了评课的起点,也就是学生的起点。有了“标准”,教师的眼中就看到了这个“年级”的学生,看到了他们的起点、他们的行进路程、他们的暂停点。在听评课中,教师针对课堂年段目标的达成有了有力的抓手——设计的学习活动、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该年段学生,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性标准。

(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我校的语文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真正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加强了形成性评价。口语交际进入质量评价后,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每个年级的口试,会有不同的形式,低年段朗读拼音读物、听故事讲故事,中年段读故事演故事、美文诵读,高年段即兴演讲、辩论赛等;而且期末口试有免试卡发放,让学生有成就感,以促使他们热爱语文。

综上,语文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校本化,是新课标深入学校、根植课堂的有力触角,是与语文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动态工具,贯穿于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更是质量监控的保障。

标签:;  ;  ;  ;  ;  

语文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校园建设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