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私营部门和政府在技术转让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技术转让论文,私营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私营部门技术力增长模式
私营部门在国家技术力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对外出口已成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韩国,其不可缺少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实际上,韩国用于研究和发展的投资有80%来源于私营部门。
韩国企业技术能力增长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在工业化的初期,交钥匙工程等一揽子形式的技术进口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运用反向技术(即不是先有技术而后设计产品,而是先仿制产品从中掌握技术)的仿制成为研究和发展的主要部分,以后逐步采取措施采用、吸收、改进进口的技术。最近,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越来越重视对其自身能力的内部研究和发展。面向全球引进技术也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在这一主动积极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推行了各种鼓励和调节措施。
表1.1所示的是典型的技术力增长过程。虽然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动态模式仍可归纳出来。
技术转让和内部研究发展是私营部门技术力增长的两个主要模式。以下介绍韩国企业技术力增长的发展过程,重点放在技术转让与内部研究发展的相互作用上。
表1.1 技术力增长过程的典型模式
资料来源:1995年,科学技术交流政策研究所
2、向韩国的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技术进口或许可证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资本货物(指除土地以外的生产设备)进口。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讲,技术进口是转让最直接的渠道。资本货物进口是技术转让的间接渠道,因为技术包括在所进口的生产设备之中。外国直接投资介于中间,因为它兼有二者。
为促进韩国工业化而引进和采用外国技术的历史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的技术进口与工业化迅速发展的60年代有很大区别。60年代以前,韩国的进口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的财政援助。因此,国内对国外先进技术的需求不明显。
1962年工业化进程加速,外国技术的进口也显著增长。在这一时期,各工业部门所进行的技术转让有所不同。整体设备制造工业,如造船、机械,在生产设备前期安装和产品设计上,主要采取许可证贸易和咨询等正规转让形式。批量生产工业,如电子、汽车也同样依靠正规形式的转让,但依赖程度较低,而且更加注重工程技术上的吸收利用。化学、水泥、造纸、钢铁等连续加工工业则采取交钥匙合同的形式。
从那以后一直到70、80年代,技术进口一直是广泛采用的方式,并且现在仍然是技术革新的重要手段。最近,向外国寻求技术越来越不易处理,技术转让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互利的技术交换和合作取代单方面的进口开始流行。此外,对外国技术的选择也转向高科技领域和(或)设计技术。同时,外国合作者的范围也相当程度地扩大。
表1.2 向韩国的技术转让:1962至1993年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韩国银行、韩国工业技术协会
表1.2所示的是1962至1993年向韩国技术转让的全部记录。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大约1/3是资本货物进口。技术和资本货物进口同步增长很明显,而与之不同的外国直接投资也时有发生。1978年,由于政府采取鼓励高科技合作和进口的积极政策,技术进口大幅度增长,政府的立场也因此发生了转变,赞同对高科技合作和进口形式的技术进口实行自动核准。
(1)按工业分类的技术进口
大部分技术进口集中在一些经过选择的工业。表1.3所示的是按不同工业分类的技术进口。从中可以看出,2/3以上的技术进口是在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和电器工业进行的。尤其要指出的是,机械工业一直居首位。
表1.3 按工业分类的技术进口
资料来源:韩国工业技术协会
(2)按来源国分类的技术进口
3/4以上的外国技术来自日本和美国。第一次从日本引进技术是在韩日恢复外交关系一年以后的1966年。此后,外国合作伙伴的范围越来越多样化,日本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美国和欧洲国家在数量上逐渐上升。美、日技术在规模上有很大区别。日本技术在单位项目金额上最低,而美国最高。表1.4所示的是每个国家在韩国工业技术进口中所发挥的作用。从中可见,在绝大多数工业中,日本和美国是两个主要伙伴。但在纺织业中,法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丝纺业中,意大利有10项技术转让。欧洲国家在造船业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所占比重超过了60%。其中,挪威31项,德国26项,丹麦16项,英国16项,荷兰12项。
表1.4 按国家和工业分类的技术进口:1962至1991年
注:未加括号的数字为技术进口的件数,括号里的数字为比例;欧洲一栏包括德国和法国。
资料来源:韩国工业技术协会
(3)技术进口的其它特点
平均来讲,大企业在1980至1991年间的技术进口占总额的52.2%。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进口的比例上似乎也没有明显的差距。
从类型来看,大多数技术转让总是和技术信息、技术服务的提供同时进行。专利的比例约为45%,商标约为20%。这一事实表明在技术进口中,存在于技术信息之中或以人们知识体现的未经整理的技术要比已得到公开检定的工业产权,如专利和商标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表1.5 按技术形式分类的技术进口:1962至1991年
信息
技术服务
专利商标总计
合同数68966284 341215707526
比例(%) 91.683.5 45.320.9100.0
资料来源:韩国工业技术协会
表1.6 按产品类型分类的技术进口
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 零配件 原材料 其它 总计
公司数目 972263 138 102 61
1,536
比例(%)63.3
17.19.0 6.6 4.0 100.0
资料来源:韩国发展银行
60%以上的进口技术与最终产品的生产密切相关。中间产品生产技术的进口大约占17%,零配件和原料生产技术的进口分别占6%和4%。
大部分进口的技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出口导向的技术进口所占比重不足1/3。
表1.7 按产品销售市场分类的技术进口
国内 国内和出口出口总计
企业数 1,035
219277 1531
比例(%) 67.6 14.3
18.1100.0
资料来源:韩国发展银行
3.技术出口
技术出口是技术转让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总体技术力量和科学技术的比较优势。自1978年第一次出口技术以来,韩国私营企业的技术出口虽呈上升趋势,但在数量和总额上仍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科技推广法》为技术出口提供了法律基础。根据该法,技术出口的范围包括向外国人提供韩国公民允许使用的技术服务和专有技术,或工业产权及其它技术。如技术出口金额在10万美元以上,须向科技部报告。如涉及国家安全或防务,科技部在批准前应与技术进出口部和(或)国防部进行协商。
技术出口的特点。90年代,韩国技术出口迅速增长,主要流向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值得一提的是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出口占总额的9%。在高科技工业中的大企业带领下,出现了与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并取代了单方面出口。
对亚洲国家的绝大部分技术出口与海外投资密切相关,而在经合组织国家方面,许可证贸易相对流行一些。在技术出口中,电器、电子、化工和机械工业占有绝大部分份额。
表1.8 按国家和工业分类的韩国技术出口:1978至1994年 (单位:项)
资料来源:韩国工业技术协会
表1.9 按年份划分的技术出口:1988至1993年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技术进出口部
图1.1
资料来源:韩国工业技术协会
4.技术进口政策的变化
韩国主要有三个涉及技术进口的法律:《外资引进法》、《技术服务鼓励法》和《外汇管理法》。上述法律与相关法规规定了技术进口的范围及登记程序。《外资引进法》是限制、管理外国技术进口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法律。通过修订该法,政府对外国技术的引进予以控制。韩国30年的经济成长可依政府对外国技术流入的控制程度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调控时期:1960—1971年。1960年,政府颁布《促进外资引进法》,作为控制技术转让的主要法律依据。1966年,关于资本货物进口和外国贷款的两项法律合并到了《外资引进法》。该法明确限定了技术转让的范围。如果合同期超过一年且用外汇支付,就要受到调控。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该法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对投资总额末加限制,并保证投资的利润汇出。
这一时期正是第一和第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执行期。尽管制定政策的目标之一是要发展技术,解决生产力低下的问题,但该时期的技术进口处于较低水平。原因有两方面:首先,外国技术的直接进口并非必不可少。当时发展目标是定在生产进口替代品的轻工业上,因此对于高技术的需求并不很迫切。其次,韩国的经济受到长期外汇短缺的制约,进口外国技术会进一步恶化赤字状况,因此,外国直接投资更受青睐。从1962至1971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2.66亿美元,是技术进口金额的20倍。而70年代中期后,外国直接投资与技术进口大致相等,二者对比明显。
(2)解除调控时期。在这一时期,韩国完成了第三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并于1977年开始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很重视高竞争进口在国民经济现代化中的作用。实际上,八项政策目标均明确表示鼓励高竞争进口和科技升级。
为了支持技术进口,政府1972年颁布了《技术发展促进法》。同年,在韩国技术进口协会设立了技术进口咨询中心,韩国发展银行也开始通过技术发展基金对技术进口给予支持。1973年修改了《外资引进法》,放宽了技术进口的审批标准,简化了手续,但加强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管理,规定了政府有权取消外国企业的注册。同年,政府推出限制外国直接投资控股比例的规定,并制定对外国投资的总指导原则。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鼓励联合投资,而不是外国直接投资,因为前者能进行更有效的技术转让。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对重要性大大降低。在这一时期,技术进口的总金额为1.55亿美元,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9.63亿美元,与前一时期相比有了明显下降。
(3)自由化时期:1978年至今。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上升。革新技术和提高生产力是1977年开始的第四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的目标。政府强调高竞争进口,是为了发展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人们也普遍认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不再像过去那样有效。因此,政府制定了经济广泛自由化的政策,并实行了若干自由化措施,以促进更有效的技术转让。
自动核准的项目和所涉及工业的范围得到扩大。1984年开始实行一项划时代的措施,取消了审批程序,而代之以备案方式。技术进口除个别特例外,均得到自动核准。
1995年,进一步扩大了自由化的范围和程度;除核技术和国防技术等特例外,几乎全部技术转让都无需向政府申请报批。
5.结论
韩国经济在未来能够持续发展吗?答案并不一定是肯定的。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而进行的技术进口和内部发展研究,促使私营部门发展技术力。没有技术引进,就不可能有早期成功的工业化。同时,没有内部的发展研究,也不可能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私营部门的仿制和在实践中的学习一直是韩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实行鼓励政策,促进私营企业的技术革新。
根据这篇论文,我们愿意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一些建议。虽然中国在经济和技术发展过程中不能与韩国、台湾、新加坡相比,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我们建议中国选择自身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技术领域,使技术和经济得到成功的发展。韩国选择在存储器芯片(D—RAM)领域赶上先进技术,以保持经济的竞争力。中国可以利用像计算机软件这样的潜在资源。其次,根据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技术进口对技术能力的增长十分重要,而从外国进口技术有多种方式。第三,在中国,要促进个体创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是很重要的。中央政府要在各地科技资源的配置上发挥好协调作用,而地方政府则应贯彻利用当地资源的政策。
本文(英文)是作者提交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回顾》的一部分。
译者:陈丽玲 译校:樊天民
译校者单位:广州市科委
广东金桥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