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走多远才能指导这项研究?_导学案论文

你能走多远才能指导这项研究?_导学案论文

导学案,究竟能够走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多远论文,学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只要留心一下身边的课堂,总能发现学生手边多了一份学习的资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导学案”。那么这种学习资料,究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定位学生人手一份的“导学案”呢?

“导学案”实质上就是执教者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导学案”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展示、复习和巩固过程中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导学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

一、结构过于程式化

导学案取代教案,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体现,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试图通过导学案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把我们的“讲堂”变成“学堂”,真正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然而,现有的导学案在设计上往往侧重于照搬课本,甚至是将课本内容重新进行了一次“伪包装”,然后美其名曰“导学案”,这样的学案设计其实是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的。就笔者所能搜集到的导学案,设计大致是这样几种结构:

第一种: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导航、学以致用、反馈学习、拓展延伸;

第二种: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堂练习、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第三种:课前预习、知识链接、背景介绍、自主探究、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第四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前预习、课堂研讨、课堂小结、延伸拓展。

当然,还可以搜集到不少类似的导学案结构,我曾留心过这样一种现象,某学校在使用导学案之后,无论是语文讲读课还是训练课,无论是新授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试卷讲评课都是一个结构模式。按理说不同的课型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进行设计,而事实上,他们没有这样去设计,甚至在一年两年之后,这所学校还是使用同样的结构模式,一成不变,不仅学生产生了倦怠感,甚至老师在“天长日久”地使用之后,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不同的课型的教学内容不一样,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不同的班型、不同的学生更是如此。比如试卷讲评课的导学案结构绝对与新授课的导学案结构不一样,新授课的导学案结构与复习课的导学案结构也不一样,甚至同一节课在导学案结构安排上也可以不一样。现在不少地方所尝试的“同课异构”就是试图从导学案结构的安排上找到一条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的通道,不失为一种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路子。

二、内容过于复杂化

导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该坚持的原则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对导学案内容设计都是过于精细化、复杂化,生怕学生这一点不懂那一点不懂,都是尽可能把自己能够想到的内容都搬上导学案,真是煞费苦心。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按部就班,毫无悬念,不仅束缚了执教者的个性创造,更是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严重违背了设计导学案的初衷。比如,有的导学案在设计“自主探究”这一板块内容时,例举了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但是老师又担心学生掌握不到位,所以在操作时过分地限制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本应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学生学习技能的机会就被这导学案给扼杀掉了,很是可惜。

所以,学案内容的设计应该从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出发,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在设计时应该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学科的思想方法,遇到难点时进行点拨、引导。该省的内容要毫不吝惜地将它们删去;不该省的内容,不仅不省,而且必须在学生反馈学习的基础上再做适当的补充。千万不能以导学案来代替教案,甚至产生“有了导学案就等于有了教案”的错误认识。

三、导学案设计缺乏系统化

尽管不同的学校使用不同的导学案,但是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就是通常由一个人主备课,然后由备课组集体讨论,但由于工作量较大,集体讨论常常流于形式。所以每每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的备课思路牵制了所有老师的教学内容,丧失了一些教师备课的创造性。这样有的教师往往只拿着一份导学案就进教室了,教案已经完全被学案替代。

不同的教师对每一节课的理解会不一样,所设计的教案也一定会不一样,再说不同的班级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求有统一的导学案显然不合实际。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前提下,同一节课的导学案不仅可以进行分层设计、自主选择,也可以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

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由于不同的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甚至是自己的教学特长来进行设计的,这就导致同一个内容有可能在不同的导学案中多次出现,这就导致导学案设计的无序化,也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系统化。比如我们在执教苏教版九年级下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几乎每一份导学案内容中都出现鲁迅先生的介绍,一学期下来,在我们的导学案中鲁迅先生的介绍出现过四次,如《藤野先生》的导学案,《雪》的导学案,《阿长与〈山海经〉》的导学案,《作家作品专题》导学案。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的简单化、无序化,也让老师自己感觉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投入程度不够,从而失去学生的信任。

所以在开始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应该进行一个全盘的考虑,可以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的梳理,尤其是有可能出现的重复知识更应该进行合理的梳理,将这些知识分散在不同的导学案中,一旦这样的知识有了系统化,就不至于出现重复训练的情况。

所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绝对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切不可将其格式化,教学目标应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师设计教案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设计导学案也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不仅可以正确处理好师生在课堂中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提高教的有效性和学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一定能把导学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标签:;  ;  

你能走多远才能指导这项研究?_导学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