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类法的类目注释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法论文,注释论文,类目论文,文献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类目注释是文献分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文献标引和检索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全文包括四个部分、一个附录。
第一部分:文献分类法类目注释的定义、功能和种类。本部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类目注释功能与定义的研究。首先,总结了人们对类目注释定义与功能现有的认识。即:①类目注释是类目(或类名)的补充说明文字;②类目注释具有确定类目之间相互关系、指示类目细分方法和同类书排列方法的作用。其次,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分析了类目注释还具有三个新的功能。即:①类目注释是文献分类法增设新学科、新事物、新理论、新技术等新主题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②类目注释是文献分类法增强主题法因素的一种手段;③类目注释是揭示文献分类法的新旧版本之间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类目注释功能的全面研究,笔者对类目注释的定义作了新的表述。即:类目注释是文献分类法的组成部分,是对类目的说明文字;它具有明确类目的涵义和类目之间的关系,增设新的主题概念,指明分类方法,提供主题检索途径,揭示文献分类法新旧版本之间的变化等功能。二是,关于类目注释种类的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五种有代表性的类目注释划分方法进行了述评,认为这些方法采用的划分标准是合理的,但划分结果还是不够全面、严密。其次,提出了划分类目注释种类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类目注释种类的划分应建立在地类目注释功能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②划分出来的各种类目注释,应各自体现特有的属性特征,并形成一定逻辑体系。再次,提出了一种新的划分方法,即类目注释应包括九种类型:①定义注释;②同义词注释;③列类依据注释;④范围注释(包括结构注释、包含注释,包括注释、例注、“入此”注释等注释形式);⑤类目关系注释(包括单纯参照注释、相关参照注释、入别处注释、交替类目注释等形式);⑥标引方法注释(包括附表复分注释、仿分注释、组配编号注释、复分次序注释、优先次序注释、选择注释、互见注释、同类书排列方法注释等形式);⑦增词注释;⑧修订注释(包括修正注释、停用注释、重新编号注释等形式);⑨见使用手册注释。
第二部分:文献分类法类目注释设置的原则和依据。笔者提出了类目注释设置的四条原则,即:准确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并对类目注释的依据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类目注释设置的依据是:①在揭示学科之间交叉关系时,应设置类目注释;②对按“多重列类”方法编列的类目应设置标引方法注释;③在处理文献集中与分散问题时,应设置类目注释;④在处理有关综合性学科归类时,可以设置类目注释;⑤在处理总论与专论时,可以设置类目注释;⑥在处理分类法新旧版本之间变化时,应设置类目注释;⑦对特殊文献的归类方法可以通过类目注释加以揭示;⑧在处理新学科、新事物、新理论、新技术等新主题概念归类时,可设置类目注释(增词注释)。
第三部分;文献分类法类目注释的语言。本文认为类目注释是科学语体的一个分支,具有特定的语体。并分析了它的语体基础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即:简洁的句式;特殊的专门符号;规范的语词;统一的编排体例;固定的排列次序;丰富的表述方式。
第四部分:《中图法》第三版类目注释系统的研究。笔者对《中图法》第三版的类目注释系统作了较全面的评述,指出了其类目注释系统存在的五个问题:①类目注释的类型不丰富;②增词注释的使用不规范;③类目注释的专门符号使用不规范;④类目注释的用语不够明确、不统一;⑤类目注释的排列次序比较混乱。并对如何完善《中图法》第三版的类目注释系统提出了一些措施:①增设修订注释,包括原类名注释、原设类目注释、停用注释、改变交替类注释等。②增设“见手册”注释。③完善增词注释。④规定与明确类目注释的专门符号。⑤明确类目注释的排列次序。全文约五万字。
(指导教师:俞君立)
标签:文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