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现状的实证研究_法律论文

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现状的实证研究_法律论文

人民法院司法公信现状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法院论文,司法论文,现状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公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推进,司法状况在整体好转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司法领域内的不公正、不廉洁、不透明、不规范、低效率、伦理缺失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部分群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步泛化成普遍社会心理”,“信访不信法”、暴力抗法、执行难等现象正是司法公信力降低的表现。研究提振司法公信力之策的前提是准确判断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真实现状,把握司法公信力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

       目前我国关于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的力作,各地法院对司法公信力的实证研究多流于泛泛且对策缺乏新意,与司法公信力理论存在脱节,甚少通过翔实的统计分析资料和个案样本深入研究,从而导致对司法公信力现状的判断有失偏颇。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人民法院司法公信现状的判断大多是通过类似于满意度调查的方式来获得的,且结论几乎都认为当下司法公信低下。本课题组研究认为,通过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来判断当下人民法院司法公信状况固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而且也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和把握到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状况,但司法公信并不仅仅限于公众对司法的主观感受,或者说公众对司法的满意程度并不能完全涵盖和说明司法公信的状况,比方说,有可能出现涉诉当事人满意但公众不满意的悖离现象。基于此,满意度调查方式尽管是必要的但不是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唯一或重点依靠的实证研究方法。本课题组紧密围绕法院审判工作实际,坚持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领域的法学文献,分析十余年的司法统计数据,收集典型案例,与中基层法院院领导、法官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到了大量源于理论与实务界关于该论题的观点、信息、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建议对策。

       本报告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从司法裁判公信的客观表现、法官对司法公信力的自我认知状况、当事人对司法的信任状况、社会公众对司法的认知等多个角度,力图较为全面地描述出人民法院司法公信现状。

       第一部分“法院内部的考察:司法裁判的表征及法官自我的评价”。从法院内部来看,一方面,根据2009年以来全国法院案件质量评估情况,案件质量综合指数、司法公正性、司法裁判效率、司法效果等呈现总体趋好的态势。但案件质效不断趋好与许多司法不公交织存在,如司法腐败,少数案件长期超审限未结,当事人胜诉权益还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等问题仍然存在,案件质效与司法公信力并未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通过对法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办案的各种压力下,法官的司法自信心与职业尊荣感明显下降,法官队伍流失现象日趋严重。

       第二部分“当事人的反映:主观认知与客观利益交织下对人民法院的信任状况”。从当事人的反映来看,一方面,通过对当事人的司法满意度调查,发现三个特点:一是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率都较低,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图景;二是总体而言,当事人对司法审判工作的满意度要高于不满意度;三是在当事人看来,司法不公、司法作风不实、法官违法违纪、司法行为不规范、办案效率不高等现象在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着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另一方面,当事人对司法的利用愈来愈频繁,但当事人利用司法维护权益的同时,不服从裁判、不信任司法的现象越发突出,主要表现为一审服判息诉率呈下降态势,进入法院执行程序的案件较多,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判义务的比例较低,规避法院执行的现象突出,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不信任心理突出,暴力抗法行为频发等。

       第三部分“社会公众的认知: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受到极大的挑战与质疑”。从社会公众的认知来看,一方面,各省市的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显示,一般公众对于人民法院的满意程度均在90%以上,比当事人这一特定群体对法院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要高,对法院工作的总体不满意度要低。另一方面,在一些法律争议案件中,社会舆论往往呈一边倒的质疑态势,如杭州飙车案。反映出在不针对具体热点案件时,社会公众对司法的总体印象较好,但在指向具体热点案件时,特别是涉及公权力滥用、“官二代”、“富二代”违法犯罪案件,社会舆论将其负面情绪不仅宣泄到相关当事人,而且还常常将矛头指向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纯粹以道德标准甚至情绪化语言来批评合法或不合法的司法裁判,充分显现出社会舆论对司法裁判的不信任感及其自身的不够理性。

       第四部分“总体判断:‘四个交织’存在的复杂图景及其对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启示”。通过以上多个层面的观察可以看出,当下人民法院司法公信也不是简单的“低下”二字所能概括的。我们认为,当下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图景,表现为“四个交织”:一是案件质效不断趋好与司法公信力不断趋弱的现象交织。随着近年来法官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司法行为更加规范透明,审判管理日益加强,人民法院案件质量、效率和效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进步。但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并未随着案件质效的不断提高而相应提升,在很多表征上还呈下降态势,司法的权威不如以往,人民群众不信任司法的情绪滋生蔓延,社会舆论质疑司法的声音充斥。这种现象在官方常被表述为“人民法院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之间存在差距”。二是当事人维权意识增强与权利滥用现象交织。在当事人利用司法审判维护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法院受理案件数屡创新高的同时,虚假诉讼,不服从裁判、不履行裁判,规避执行、暴力抗法,信访不信法、以信访谋取不当利益的现象却越发突出。也就是说权利意识、法律观念的增强并没有有效转化为遵法守法的自觉行动,当事人对司法的利用存在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对司法的评价因为掺杂着客观利益因素而存在一定的偏见。三是社会公众对司法的客观评价与主观臆断交织。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不满情绪并非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司法本身客观上存在的种种不足与问题在信息化时代得以充分暴露,而这种负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主导民意对司法的评判,导致司法的社会评价不高。但有必要注意到,社会公众在认知司法时获得的基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与司法的真实状况并不完全对称。譬如,通过法律程序固定下来的定案证据与公众对案件事实的当然判断之间,法官的法律思维、职业判断与公众的道德思维、常理判断之间常常存在一些偏差。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社会公众对司法的认知及其对司法的质疑也因此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偏见或主观臆断。再如,在很多热点案件中,由于这些案件本身包含着公权力滥用、公民维权难等因素,人们往往不容易站在客观、公正、中立的立场,更容易随从沸腾的民意,选择性地摘取信息、摘取事实,把破碎化的信息强行拼凑,而不考虑其客观与否;选择性地以社会道德、公众伦理而不是法律来作为评判是与非的标准,并以此质疑司法活动与司法裁判。四是司法公信不足与司法自信不强交织。法官对司法的自信也未随着案件质效的不断提高而相应增强,相反,在当前社会诚信整体不足、外界对司法信任感不强的背景下,在办案的各种压力下,法官对司法的自信也屡屡受挫。不仅有的法官不太信任一些“同道中人”的职业能力乃至职业操守,而且也怀疑起自身职业使命的尊荣与神圣。

       由此,我们认为,在研究与看待人民法院司法公信问题时,既不能以案件质效的提高来掩饰法院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来否认法院工作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司法期待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又不宜因公众对司法的批评与质疑之声而忽视司法工作本身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抑或改变司法本应坚持的前行方向。因而,在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的路径选择上,一方面,既要有体系性,又要有针对性。必须充分考虑当下司法公信的最薄弱环节,如针对案件质效不高的问题,要着力加强司法公正、提升案件质效;针对案件质效不断提高与公众评价反向下降的问题,要着力于深化司法民主、扩大司法公开、保障司法参与。另一方面,既要立足当前,针对突出问题,又要谋划长远,契合司法规律。我们认为,基于司法权在公权力格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及其天然的弱势地位,要提升司法公信,必须从体制上整体赋予其信任,比如为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提供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等,增强司法的排除力;应当为法官履职提供高度职业化的制度支撑,以坚强的职业保障、高超的职业技能、清廉的职业道德夯实司法公信的制度基础。

       近5年相关研究文献精选:

       1.王国龙:判决的可预测性与司法公信力,《求是学刊》,2014(1)

       2.张国全:背离与统一:司法公信力的法治因素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14(1)

       3.徐昕:提升司法公信的九个建议,《学习与探索》,2014(1)

       4.凌斌:公正司法的公信基础,《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6)

       5.蔡宝刚,梁鸿飞:论司法公信与司法能动的互动关联与法治意义,《江海学刊》,2013(6)

       6.李树民:当代中国司法公信力建构的政治蕴含,《当代法学》,2013(6)

       7.于厚森,马渊杰:司法公信力的开放性特征及其实现路径——以司法的公众参与为视角,《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1)

       8.杨兴坤:以社会公众评价为视角研究司法公信力之提升,《人民论坛》,2013(29)

       9.胡军辉:论民事既判力效力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10.武阳,汪沛:司法公信力影响因子分析及其化解路径研究,《求索》,2013(8)

       11.孙海龙,张琼,李保军: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路径与实现方式——司法自信、他信与公信研讨会综述,《人民司法》,2013(13)

       12.马怀德: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人民司法》,2013(9)

       13.陈莉:破解司法公信力缺失之困——从大众矛盾心理说起,《人民论坛》,2013(11)

       14.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课题组:关于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调研报告,《人民司法》,2013(5)

       15.李后龙,葛文:民事诉讼资料公开与司法公信力建设,《人民司法》,2013(3)

       16.娄必县,张仁虎:司法公信力的检讨与重塑——基于二审改发率、上诉率和信访变迁的三维考察,《法律适用》,2013(1)

       17.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从粗放到系统:论司法公信力评估体系的构建,《法律适用》,2013(1)

       18.宋豫,李健:“案结事了”: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验算与实践,《河北法学》,2013(2)

       19.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设的调研报告,《人民司法》,2011(5)

       20.徐文星:判决制度与司法公信力之研究——以行政诉讼为中心,《法学杂志》,2010(9)

       本文作者转载记录:

       (1978年以来《复印报刊资料》法学类刊)

       1.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公开审判制度调查报告,《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10)

标签:;  ;  ;  ;  ;  ;  ;  ;  ;  

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现状的实证研究_法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