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当代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的来讲,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包括人类、群体和个人三种存在形态,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主要指每个个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是以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为前 提的,人的本质可界定为:人是在其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 程中不断生成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 现其个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可理解为:个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表现 、实现其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这一过程主要呈现为由“人的依赖”到“物 的依赖”再到“自由个性”三种形态。据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包含六个判 断、六种理论和六种方法。六个判断是:人是追求全面发展的人;人是有生命且具有需 要的人;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总和中的人;人是具有个 性的人;人是历史的人。由此就有六种理论;以人的解放为价值导向的理论;人的需要 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个性 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在其自然历史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 六种方法:历史和价值相统一的方法;需要层次分析方法;生成论思维方式;以人为本 、坚持人的尺度的人性化思维方式;主体性思维;揭示历史实现形式的思维方式。其中 ,人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其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 性的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历史发展三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髓 。
一、以人的解放为价值导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追求全面发展的人,而现实社会总是存在着对人性发展的某种压抑,因而,要以人的解放为价值导向,不断超越这种压抑人性发展的现实,使其进一步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这种超越精神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关怀。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居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传统马克思主义否认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误解。
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与以下三个问题的突出直接有关:一是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的致命危害比较突出。1957—1977这20年期间,我们要么见物不见人,要么谈“人”变色,要么离开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抽象地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结果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致命危害。二是发展中的代价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初期,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把创造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突出出来,再加上一些地方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所以在实践中付出四种代价:环境污染;生态失去平衡;人被物所支配;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结果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正常发展,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化,反思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必须走出仅仅片面 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走向以人为本,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突出出来。也就是说,整 个发展理念和发展框架必须由过去注重“物”的发展逐渐走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三是 人的主体地位、人本身的发展和精神世界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在社会历史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的 全面发展的问题被提了出来:温饱、小康从总体上基本解决之后追求人本身的发展;一 部分人获得了发展而另一部分弱势群体失去了发展的条件;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求全面提 高人自身的素质;物质生活有所富裕之后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也就说,人的社会历史发 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本身的发展和人的精神世界问题日益突出了。所以,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我们既要解决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之后如何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 发展问题,也要解决人的主体地位、人的精神世界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如何以人的全面发 展来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确立“历史与价值相统一”的思维方法,树立以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观。我们在认识上走过了从生产关系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来理解社会主义的历程。这里的角度侧重于“历史”。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因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显现,不仅体现在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必须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 略任务来抓。这种从“价值”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的思路,突破了过去 仅从“历史”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优 越性的“见物不见人”的局限。
二、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与不断满足人的发展的基本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有生命且具有需要的人,这样的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 现为人对血缘共同体、血亲关系和权力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对物的需要 ,在未来社会,则主要表现为多方面实现其内在本质力量的需要。前两种社会的需要属 于“占有性”需要,人追求的是占有什么和为我所有,这不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需要 ,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需要不是表现为他“占有”什么,而是“实现”什么,即需要外 部对象来表现、实现其内在本质力量。就是说,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表现为对狭隘的“ 人情关系”、“权力”和“物”的占有的需要的超越,进而全面实现其内在本质力量。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必须确立“需要层次分析”的方法。人的需要是什么样的,人就 是什么样的。注重生存需要的人看重面包牛奶等物质,注重安全需要的人看重具有工资 收入与劳动保障的工作,注重社交需要的人看重友情和人际关系,注重受尊重需要的人 看重组织和社会的肯定,注重自我实现需要的人看重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发挥。对一个经常食不饱腹的人谈论民主、自由、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一 些地方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与人们的需要主要还是温饱的需要有一定关系 。就业之所以是民生之本,就在于许多人的安全需要受到了威胁。腐败,环境污染,一 定意义上与人的需要还属于“占有性”的需要有关。因此,我们既要搞清楚人的需要处 于哪一个层次,然后采取相应的合理方法给予满足,也要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完善自己 的需要。现在,一些人的安全需要即充分就业,受尊重的需要即使人的能力贡献得到相 应的回报以及追求公正,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发挥其能力和个性等,还没有得到很好 解决,从而引发出许多社会问题,这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要引导人们逐渐认识到 需要不仅仅是对某种对象的占有,更根本的是自身能力的发挥,也就是引导人们由一味 的“捉摸人”走向倾心去“琢磨事”,把凭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干事业、干成事业和干好 事业当作真正的需要。培养一个新观念,实际上就是确立一种新需求。
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马克思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受血缘共同体和血缘关系支配,劳动的性质受血缘关系决定,在这种劳动中,人的能力发展表现为“原始的丰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受资本、交换和分工支配,劳动是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劳 动过程表现为人受物、交换和分工支配的过程,在这种劳动中,人的能力呈现为片面的 发展;在未来理想社会,人的劳动体现为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和实现,人本身 能力的全面发展表现为目的本身。由此,既要从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来理解人的能力发展 ,也要从人的能力发挥的角度来理解物质生产劳动。
根据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理论,我们在对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与规律的分析中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确立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观。
(一)确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
原始社会主要是以“群体能力本位”为文化基础的。原始人要完成狩猎和采集两项任务,要战胜自然灾害和凶猛动物两大“敌人”,就必须推选有能力有威信的人担任酋长。
奴隶社会的核心文化理念转移到“宗法血统本位”上来。在奴隶社会,看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其血统、出身和门第,一个人的遗传基因的幸运比其后天努力和能力发挥更重要。
封建社会推崇的主导文化价值观主要是“权力本位”。中国封建社会是按权力大小进行分配;政治权力结构是金字塔式的,皇帝可任意指使他的臣民;阶层的排序和价值标准是仕农工商,人的价值取向是做官,人的价值首要就是等级特权的价值,权力价值高于一切。
资本主义社会奉行的主要是“金钱本位”的价值观。资本主义经济首先是追求效率的经济。资本主义为了效率、利润而注重人的能力是一种不争的事实。然而,资本主义往往使能力原则服从金钱原则,人的能力表现为追求金钱的能力,个人的价值表现为物的价值。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总趋势是走向以能力为本的社会。传统计划经济的逻辑是:权利配置资源;人们愿意做官,奉行“官本位”的价值观。这种理念必须冲破。今天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逻辑: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决定地位和空间;推崇“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市场经济不相信能力弱者的眼泪,倒是给那些能力强贡献大的人以优厚回报,市场经济对那些不努力的懒汉和不提高能力的人是无情的,但对有能力的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却是有情的,这是通过“无情”的手段达到“有情”的目的。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根本上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将爆发革命,这场革命将以开发人力资源和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人们将不再以拥有土地和钱财的多少论财富,而主要是以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论贫富。”(注:委内瑞拉:《宇宙报》2000年11月1日,《智力革命》。)由此,我们要认识到对于具有13亿 人口的中国来讲,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尤为迫切。
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内在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这就是在由“神圣”走向“世俗”,在世俗社会,人必须靠能力和业绩获取正当利益;由“人情”走向“理性”,在理性社会,要靠理性来消除非能力因素的消极影响,确立能力因素的地位与作用;由依附走向自立,在自立社会,人们必须打破等靠要这种旧的安全观,确立靠能力业绩立足的新的安全观;由“权力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由权力配置资源走向金钱配置资源再走向能力配置资源,在能力社会,能力和业绩决定一切事物存在的现实合法性,一切存在的现实合法性主要来自于能力大小和业绩贡献。
“能力本位”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能力本位”是一种价值取向。它要求冲破“官本位”、“钱本位”等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确立靠本领立足的观念,要求有注重先天因素走向注重后天因素,由注重外在因素走向注重内在素质,由注重非能力因素(血统、出身、门第、人情、关系、特权、金钱)走向注重能力因素(奋斗、潜能、能力和业绩)。这必将使社会充满活力与生机;(2)“能力本位”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尊重人的基本需求、能力差异,创造个性、独立人格、努力奋斗和有所作为,要求解放人和开发人。这必将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3)“能力本位”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人的能力与岗 位达到合理的配置,按能配岗,按能配工,从而做到你有多大的能力就给你多大的舞台 ,使人有用武之地。这有利于释放人的潜能,发挥人的积极创造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4)“能力本位”是追求公正的一种积极努力。能力本位首先是针对由于非能力 因素造成的不公正而提出来的一种强调机会和“回报”公正的理念,它强调人才资源的 合理配置,注重人的后天作为,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能力、创造个性和权利,倡导 每个人凭能力立足,在这些意义上它体现为一种相对公正。当代中国基本上还处在从前 现代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封建文化遗毒的影响根深蒂固,我们还没有完全享受现代化的 积极成果。所以强调能力本位依然是时代的强音。(5)“能力本位”是一种机制。它要 求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显然,这种发展观念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
(二)确立生成论的思维方式与实行能力建设的发展战略
能力本位意味着,人是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靠能力和业绩成就和成为自己的。这里蕴涵一种生成论的思维方式:人要在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和有所作为中生成自己、发展自己、成为自己。“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观”和“三个代表”实质上就是倡导一种生成论的思维方式。能力本位与生成论思维方式进一步要求我们实行能力建设的发展战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虽然要注重经济增长,更要注重开发人力资源,要从过去注重“以开发物质资源为核心”的发展观逐步走向“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观。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日益起到关键作用。反映这种趋势,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也开始逐渐向中国走来,江泽民明确提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思想,认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
这里蕴涵一种着力于解放人和开发人的能力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应包括以下内容:(1) 发掘每个人的潜能。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解放人、开发人进而释放人的潜能的过程,现在中国人的许多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释放,因而还有一个进一步解放、开发和释放的问题;(2)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把中国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最根本的方式与途径,就是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我们中国人相对缺乏创新能力,如何培育民族的创新能力,就成为能力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3)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这里涉及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干部专业化的关系。干部的“四化”方针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专家型干部,专家型干部对“万金油”式的干部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也具有自身的局限,发展趋势必然是走向体现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4)善待高素质的具有能力的人。当代中国正在爬坡、创业、竞争和经受各种挑战的时期,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并具有高素质和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才可能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所以,如何既从制度上为有能力的人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又从主观上不断改造有能力的人的主观世界进而全面提高其素质,就成为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5)凝聚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如果社会中的各种积极力量能得到有效的凝聚,就会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否则,就会一盘散沙,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确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树立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建设的发展战略,对我们来说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一些人还落后于这种理念、思维方式和发展战略所要求的水平。
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马克思把人理解为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什么样的,个人的发展总是取决于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这种社会关系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人的依赖”,即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主要靠血亲和权力来组合,因而以“血缘关系”或“家族关系”为主要形态;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物的依赖”,即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主要以物为纽带,“金钱关系”成为主要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种主要表现为“能力依赖”,即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以能力为基础和纽带来组合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真正的集体和健全的社会把个人能力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主体与目的,健全的个人则凭全面发展的能力立足于集体和社会之中,个人既具有自主个性,同时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因而,“自主与责任”成为主要形态。
根据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理论,我们应逐步走出“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努力走向以“能力依赖”和“以人为本”为基础的现代性,坚持人的尺度的人性化思维方式。封建文化的核心是“人的依赖”,其基本内容是: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独立;身份大于实力。这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深层原因;中国9亿农民在农村,农民的生存方式基本上还处在前现代性之中。为消除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消极影响,为使中国的农民成为现代型农民,必须追求现代性。当今中国正处在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虽然现代性也有代价需要我们加以警惕和防范,但对当今中国的进步来讲,是利大于弊,因为它推动着“人性革命”,由过去的控制人和束缚人走向解放人和开发人。针对这些情况,中国应追求的是以“利益、能力、理性和自立”为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性。要建构中国的现代性,需要努力做到:第一,培育以“利益、能力、理性和自立”为核心的现代人格,自觉推进人性革命和人格转型;第二,推进制度创新,确立一种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第三,促进社会转型,从权力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从人情关系社会走向理性社会;从依附社会走向自主社会;从静态社会走向流动社会;从身份社会走 向实力社会;从重先天给定社会走向注重后天努力社会。
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在这种现代性的框架中考虑自己的各项工作:(1)树立以人为本的价 值观。就是在各项工作中,尽力消除狭隘的“人情关系”、“长官意志”和“物欲”的 干扰,既注重物,更尊重人;既把握规律性(历史尺度),又体现人性化发展要求(人的 尺度),实行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如经济工作中,应纠正仅从“物”的方面来理解生产 力的片面性,要把人看作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2)树立尊重人、依靠人、为 了人和解放人(包括开发人)的群众观。在当今我国社会,一些人的需要变成仅仅对物、 钱的需要;一些人的能力仅仅表现为占有物质财富的能力;在不少人那里,人和人的关 系变成了金钱关系(冷漠与自私);一些人受金钱的统治,人被物所奴役;人们之间贫富 也比较悬殊。针对这种情况,对群众来讲,领导干部的工作就是为群众提供机会和平台 、政策和规则、管理和服务,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体落实为 :不断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充分发挥群众创新能力、树立群众自主责任意识、自觉维护 群众平等权利、积极推进解放人开发人;(3)树立既注重经济方面的业绩又注重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业绩的政绩观。仅凭狭隘的“人情关系”和“权力意志”难于真正树 立起权力的权威,只有凭能力和贡献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这种能力和贡献不仅体现在 经济业绩方面,也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所以,要善于对经济问题注入人文关 怀,注意从“人”的角度考察经济问题,既见经济又见人,不能把人变成纯粹经济动物 。当前一些地方经济工作的一个局限,就是更多从经济角度考虑经济问题,没有把经济 问题提到人的层次上来。马克思经济学思想高明于以前经济学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在 于比较注重从人的角度考察经济问题;(4)树立根据能力和业绩选人的用人观。由根据 “人情关系”、“金钱多少”选人走向根据“能力业绩”选人;(5)树立现代管理观。 由“人治管理”、“物本管理”走向“能本管理”。
五、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与解放人和开发人
马克思把人理解为追求自由个性的人,这样的人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依附于血缘共同体,而且做出很大牺牲,人格没有独立,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个人具有一定独立性,但从根本上却受物的统治,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是每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最高成果,是自由个性的实现,而每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目的本身。在马克思那里,自由个性包含以下含义:与他律相对应的自律,能自己制约、支配自己;与强制性相对应的自由性;与盲目自发性相对应的自觉性,能意识自身和外部条件;与依附性相对应的独立自主性,能自己支配自己的生存条件和活动;与重复性相对应的独创性。
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理论,内在要求树立主体性思维,把解放人和开发人作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近代西方社会特别关注人和研究人,研究人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和开发人,结果“人”字越写越大,它们倡导的人权高于神权、人道高于神道、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推崇的自由、平等、博爱,奉行的利益、能力、理性和自立,强调的主体性等,都是着眼于解放人和开发人的。这正是西方强大的深层原因。虽然后现代主义极力消解近代主客对立的主体性,但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主体性,而是如何确立平等的主体性。中国传统社会也关注人、研究人,在这一点上同近代西方没有差别。差别主要出在研究的目的上。中国传统社会研究人的目的主要不是如何有效 地解放人和开发人,而是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和约束人,结果把“人”字越写越小,缺乏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正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原因。1978年以后,我国迈开了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打起解放思想的大旗。解放思想实质就是解放人和开发 人。可以说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解放人和开发人的过程。正 因如此,人和社会才焕发出巨大的活力,我们才取得巨大的成就。然而,现在一些人依 然依附于狭隘的“人情关系”、“长官意志”,依然服从于金钱统治,所以,解放人和 开发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继续把解放人和开发人当作我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解放人和开发人主要表现为确立人的独立人格,释 放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新能力,使人具有自主性并同时承担责任。当代中国人的自主 精神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自然一些人会推卸责任。如果把“自主与责任”的精神真正 确立起来了,中国会显示出更大的勃勃生机,民主与法制的曙光也会从这里升起。
这里涉及到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我们认为: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是从发展的条件和成果来讲的,侧重的是外部客观条件与主体能力、主体自律之间的关系,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从发展的内容来讲的,侧重的是主体素质状况与完成其所承担的客观活动、客观任务之间的关系。二者也是互为条件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条件,没有自由的人的全面发展会处处受限制;人的全面发展也是 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成果,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的 人的自由发展容易出问题。对国家利益来讲,人的全面发展比人的自由发展更重要,因 为人的自由发展更多涉及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当国家保证个人自由发展的资源有限 (物质资源、制度资源、文化资源),而个人自主能力和自律意识较为缺乏以及人格不健 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个人对国家、社会的不满,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而人的全面发 展更多涉及的是个人素质与社会活动、社会任务的关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使 个人更有效地完成国家和社会所安排的任务;就人民大众而言,更看重的是人的自由发 展,因为它涉及到个人的自主性、主体性以及国家、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六、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与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所需要的条件是:联合起来的人占有生产力的总和,使生产力的成果用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消灭私有制,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劳动的变换;自由时间的增多。
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生成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的方法是:要结合我国国情,找到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障碍,揭示现实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和实现形式。这就是:当今我国的制度和体制创新应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来进行。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就是走向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有三层涵义: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解放人(开发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实践中,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符合规律发展的要求)的尺度,也要在制度和体制上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只有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制度和体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进行经济体制创新,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来发展生产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进行干部人事制度创新,通过确立一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进行分配制度创新,通过确立一种按能力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制度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进行教育制度创新,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进行管理体制创新,通过增强社会流动和交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标签: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历史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权力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