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纸#183;团纸#183;撕纸——小议幼儿倾听声音与欣赏音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声音论文,音乐论文,抖纸论文,撕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出示一张大的打字纸,对同学们说:“请你们合上眼睛,听听是什么声音。”然后他先是抖动纸,接着又快速地把纸团起,最后把纸撕成一条条。学生睁开眼睛,迅速地说出听到了抖纸·团纸·撕纸的声音。这位音乐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倾听声音,以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理解力的目的。这一做法使我受到启发,产生了联想。如果我们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也能注意组织幼儿倾听周围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孩子们一定很有兴趣,这不仅有益于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而且对幼儿唱歌,听音乐做动作(律动、舞蹈等)及音乐游戏,打击乐练习等多种音乐活动,都会有促进作用。“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前提。
一、幼儿园的音乐欣赏也应该从倾听声音入手
“欣赏音乐”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项内容,也是提高幼儿音乐感受力、理解力,丰富音乐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但在目前,一些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为了听音乐而听音乐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是由于教师个人欣赏水平较低,又不大会组织幼儿欣赏,不知从何入手。我认为幼儿园的音乐欣赏应该从倾听声音入手,把倾听声音看成是欣赏音乐前的必要的准备阶段。
在我们周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了各种音响,蛙鸣、鸟叫、北风呼啸、大雨哗啦啦……这些音响和人们语言的声调,民歌中的号子、山歌、小曲等等,都是音乐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来源,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和加工创造,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写出了“云雀”、“百鸟朝凤”等名曲,也写出了“小鸭小鸡”、“开火车”等幼儿歌曲和“小鸭的舞”、“赛马”等乐曲。孩子们对这些歌曲、乐曲十分喜爱,如果我们注意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敏锐感觉和细致的辨别能力,将会对他们欣赏音乐大有好处。幼儿有了倾听具体声音的经验后,再欣赏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它们比较抽象的音乐作品时,就会有所帮助。听音乐后,孩子会用自己的语言谈出欣赏音乐后的体验、感受,而不是生硬背诵成人教授的音乐术语。
也许有人会说,只要幼儿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之中,又有发育完全的听觉器官,就可以听到各种音响,而无需组织他们倾听,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倾听”与“听”有所不同,尽管儿童从胎儿时期就会对外界的声音用改变呼吸的方式进行反应,但真正学会“倾听”声音还是要靠成人有意识的引导。“倾听”是特别“留意的听”,它不但要有注意的参加,有时还需要感情的参与。一般“听”,人人都会,而“倾听”则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形成。
二、周转环境是幼儿倾听声音的丰富源泉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五光十色的,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各种音响的“不安宁”的世界。我们要组织幼儿倾听的声音很多,各种劳动活动中发出的声音,比如听切菜的笃笃声、炒菜的声音,还可以听洗涮锅、碗、盆、勺时的撞击声,以及鼓风机的声音等。各种交通工具行驶时发出的声音,不同种类的汽车发出的声音,音色与旋律各异,至于火车、飞机、轮船、游艇等在发动与行驶中发出的声音更各具特色,各种动物的鸣叫声,自然现象中的各种声音,幼儿更会感到其乐无穷。
周围环境是幼儿倾听声音的丰富源泉,这些音色各异、节奏多样,力度、速度、强弱有别的音响,在课堂上是不能完全听到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环境并组织他们倾听,抓住一切机会引导他们倾听。一个3岁的幼儿, 在与同伴玩耍时,听到了两腿中间发出嚓嚓声,他弓着背、弯着腿,故意使双腿蹭来蹭去,十分兴奋与好奇地问:“听,什么声?”老师及时启发他识别出:这是灯芯绒罩裤的条绒磨擦发出的声音。孩子得到了答案,感到了满足。还有的教师,在教室里非常安静的时候,引导幼儿仔细聆听,使孩子直观地理解了什么是“安静”与“鸦雀无声”,这对他们理解音乐中出现的休止符,很有帮助。
三、倾听声音要与欣赏音乐紧密结合
“倾听声音”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欣赏音乐的准备。只有成功的欣赏才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才是倾听声音的归宿。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必须把倾听声音与欣赏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我认为最好的结合,是帮助幼儿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在音乐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也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
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离不开声音。而声音又具有音高、时值、强度、音色4个基本特征。艺术家们利用这些特征, 把现实生活中的多种音响、人们说话的音调、表达感情的方式等诸多因素,巧妙加工组织,创造出无数的音乐语言。这些音乐语言虽不像人的语言那样具体、含义明确,但由于它有特殊的表现手段,因而可以超越任何语言,使人类都能理解。这些表现手段不是某一个人臆想出来的,而是人类在长期音乐活动中经验的积累。比如,清脆断续的雨滴,在音乐表现时就使用中、高音、顿音、短音、弱音,节律要整齐;而夏日的雷声,由于音量大而低沉,音乐在表现时,就要使用强音、低音,速度要缓慢;人们讲话的语言有升降调,轻重音,在音乐上即表现为高低强弱音,队伍远行,用渐弱表现;潺潺流水,用琶音表现;马儿奔跑,体现在音乐中,是一连串的附点音符……在组织幼儿欣赏音乐时,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些内容向他们直言相告,但只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欣赏音乐的水平,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以有趣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比如,把正在播放音乐的录音机缓步提出教室外,使孩子体会到,同样声音离自己越远听起来越轻。原来听起来很轻的声音,离自己近了就感到声音更响亮了。又如请幼儿听一首三拍的摇篮曲,然后加快速度,幼儿就会感到了欢快舞曲的风格。一首舞曲如果放慢了速度,幼儿就会感到它失去了欢乐的气氛。
有一位老师成功地帮助幼儿体会了音乐表现雷雨大作的气势的手法。
这时老师将全班幼儿分成3组,分别拍出以上节奏, 幼儿体验犹如一场大雨来临。接着教师为儿童排演了小歌舞剧“公鸡盖房子”其中序曲是一支描写暴风骤雨的乐曲,幼儿很快理解和感受了音乐。
类似活动还可以设计很多,幼儿关于音乐表现手段方面的知识印象丰富了,感受力强了,欣赏音乐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还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在组织幼儿倾听声音时,应该让幼儿有机会对所听声音进行分类比较。要使幼儿知道大自然中的音响噪音较少,而社会生活中噪声较多;打击乐器中大多数在单件敲击时多为噪音,按一定配器合成后才产生乐音的效果等。同时教师在组织幼儿倾听声音时,不要长时间让幼儿听噪音,这样对幼儿的生理、心理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幼儿听觉能力的提高。(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
学前教育》(京),1996.7/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