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图史述略_中国形象论文

中国插图史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插图论文,中国论文,史述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存早期遗物

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了一件帛书图像,方形构图,四周绘十二种神像。像为两种动物组合或动物与人身合并,并配以小段说明文,中间为两大段文字,述及天象、四时、昼夜、人间灾祸及女娲、炎帝、祝融等。是迄今所见最早体现四时、四方观念的图文并茂的形象资料。70年代初发掘的马王堆汉墓帛画《天文气象杂占图》、《社神图》、《卦象图》亦属同一类型。上面分别绘有东皇太一神像、雷公、雨师、太阳神羲和各路星宿、青黄二龙及象征卦象图形。文字为:以楚为首的赵、中山、燕、秦、戎、宋、越、齐、韩、魏、卫等云气名和各种主成败主气候的占物名称,如“大风”、“大雨”等。以上这些文图并重的帛书图画中的图,已具有了某种插图的意味。

汉代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这对促进早期图书的生产和传播意义重大。从此以后,比较成型的插图逐渐开始发展、成熟起来。不过那时还延续了锦帛、竹木简卷轴形式,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有纪年的木刻插图,就是一幅佛经卷首画(现今所说的扉页画),即举世闻名的唐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图。

二、唐以后历代宗教类插图

中国自汉代佛教传入,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传播很快。至唐代庙宇殿堂遍及全国。宣传佛教的壁画、塑像、经卷图画相当盛行。经卷插页中的扉页画、佛、菩萨像、佛经故事画是研究中国古代木版插图的重要内容。下面从现存遗物中略举一些例子。唐除著名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画外,还有《陀罗尼轮经咒图》、《无量寿陀罗尼轮图》。五代有《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大圣毗沙门天王像》、《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像》。北宋代表作为《供养佛像》、《文殊菩萨骑狮子像》、《弥勒菩萨像》、《大佛顶陀罗尼经》。南宋有《妙法莲华经》、《碛砂大藏经》。金著名作品有《金藏》。明有《观音经普门品》、《佛说摩利支天经》、《正统大藏经》、《寂光镜》、《观音菩萨三十二相大悲心忏》。清代有《慈容五十三观图》、《佛说造像量度经》、《佛祖正宗道影》等等。这些佛经插图均木版线刻水印。主要佛、菩萨造型丰满,衣饰华丽,与同期庙宇壁画中形象基本一致。其他人物或虔诚或凶恶各呈其态。早期风格较简约古朴,且单色。到明代由于木刻印刷术的进步,刻绘已相当精细,并能套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汉唐佛经类插图的不断进步和成熟,为后来的宋版插图,特别是明清戏曲小说插图在技艺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宋版插图

唐代除佛经插图外,还未见其它类插图。这一方面说明由于年代久远,不易保存(佛经类插图因寺庙相对严密而得以遗存下来)。同时也是唐代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所至。唐代诗歌盛行,而诗歌主要在文人士大夫间吟诵、书写流传。还不具备大量印刷普及的客观环境。其它文艺门类与诗歌比,相对弱一些。再有木版印刷术唐代还处于发展阶段,队伍比较少,只能优先满足统治阶级提倡的佛经传播。到了宋代,情况有了变化。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他们对通俗文艺的需求刺激了这类图书的生产。加之科学技术及印刷术的不断进步、普及,形成了大量印刷出版各类图书的繁荣局面。所以遗留下来的宋版书籍较多,门类齐全。同时出版商为了推销,非常重视插图。因此宋版书插图十分丰富。经史类著名的有:《新定三礼图集注》、《尚书图》、《纂图互注礼记》、《纂图互注荀子》。科技类有:《营造法式》、《宣和博古图》。乐书、画谱类有:《乐书》、《梅花喜神谱》等。刻印质量俱佳。特别是科技类插图,绘刻精确,印刷细致,实用价值很明显。文学类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嘉佑八年,福建建安勤有堂刻《列女传》插图。多至123幅。人物形象生动古朴,线条刚劲明快,开宋以后历代《列女传》插图之先河。还有一幅,金·平阳(今山西临汾地区)姬家雕印的《四美图》,描写古代四位美女: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的丰姿。画面构图饱满,人物形象俊美,刻绘精细是宋代木版插图艺术代表作品之一。

四、繁荣的明清木版插图艺术

我国古代各类图书插图,除少数手抄本手绘以外,基本都是木版水印。中国古代版画史中大部分都是插图,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为一部插图史。纵观从唐至清千多年木版插图,从题材内容,刻绘手法,艺术风格看,基本上是一脉相承。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一代比一代普及、提高。到了明清,迎来了我国木版插图艺术的黄金时期。由于图书出版事业兴旺,当时书肆刻坊遍及各地,官家私家竞相出书。北方以北京为代表,南方有福建建安,浙江杭州,江苏南京、苏州,安徽徽州等。其中徽版插图因黄氏家族世代相传的高超技艺,成为全国之冠,并传艺于各地,影响很大。当时不少著名画家也参与绘稿,因此画史上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木版插图精典作品。如明末陈老莲《九歌图》中的《屈子行吟》,《北西厢记》中的《窥柬》,《鸳鸯冢娇红记》中之“娇娘”,《水浒传》中众多英雄人物绣像。清任渭长的高士、剑侠、列仙人物,清改琦的《红楼梦图咏》,焦秉贞的《御制耕织图》,钱慧安等绘刻的《胡蝶秋斋所藏画册》等。另外像明《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怀远堂批点燕子笺》中“丽飞云像”,《天工开物》中“花机图”、“锤锚图”、“耕余剩技图”,清《古圣贤像传略》,《吴郡五百名贤图传赞》,上官周绘刻的《晚笑堂画传》,(乾隆)《南巡盛典》等都是明清两朝的优秀作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刻绘精美,印刷细致,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特别是小说戏曲插图,人物形象、情节均十分生动,环境道具配合得当,引人入胜。皇家盛典更是场面宏伟,气势博大,人物车马、舟船建筑多而不乱,驾驭如此繁华热闹场面非高手不能为。

《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画(唐)

山西赵城广胜寺刊大藏经本扉页画(金)

五、中国近现代插图艺术回顾

明清以后,随着西方铜版、石版、照相制版等现代印刷术的传入和现代图书装帧、装订业的兴起,尤其是西洋绘画技法的传播,使我国图书插图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单一的木版水印方式被各种新的印刷手段所替代,以线描造型为主的绘画方法受到各式各样艺术流派、绘画手段的冲击,近现代中国插图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个变化的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早期的西画法,主要由西方传教士中的画家传入。这种以三维空间、焦点透视、鲜艳色彩、逼真形象的新画法,首先得到宫廷、上层贵族的青睐。由于传教士人数有限,又主要为少数人服务,所以最早传入的西法影响还是有限的。到了民国初年至30年代一批有识之士及许多美术青年走出国门到日本、欧美留学。他们回国后,积极创办美术学校,从事新式图书报刊美术工作,提倡中西合璧之国画,使旧中国整个美术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像蔡元培、鲁迅、陈之佛、李叔同、刘海粟、丰子恺、徐悲鸿、林风眠都是新兴美术运动的杰出代表。其中提倡书籍装帧、插图艺术新风方面,鲁迅、丰子恺、闻一多等先生贡献颇多。活跃在30年代装帧插图领域中的著名画家还有陶元庆、孙福熙、郑川谷、莫志恒、张光宇、叶灵风、钱君萄等先生。其中尤以闻一多、丰子恺的插图更有特色,前者优美典雅,后者以漫画入手,概括风趣。丰子恺先生以儿童漫画、音乐文学著作闻名于世。很少有人知道他走上艺术道路还得助于书籍装帧插图。1921年他东渡日本学习外语、音乐、美术。回国后开始画漫画并提倡美育,常作绘画小品以赠同好。1924年文学家朱自清先生以丰子恺两幅小品画作他与俞平伯主编的刊物《我们的七月》的封面及插图。以后丰子恺和他人一起办刊物,搞艺术教育,创办“立达学会”,出版会刊《一般》。常以自己的漫画、西洋画、日本黑白画和美术名作装饰刊物,从此与书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还创作过不少木刻插图,如为夏丐尊所译《爱的教育》作插图数十幅。

30年代,鲁迅先生出于对革命、对进步文化的热情与关心,曾积极引进介绍国外优秀的版画和插图艺术,出版了《近代木刻选》、《苏联版画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一个人的受难》、《死魂灵百图》、《比亚兹莱画选》等。并借日本版画家内山嘉吉到中国探亲休假之际,亲自组织木刻讲习班。培养了一批新兴木刻运动的骨干。这些都对我国现代插图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三四十年代国统区,许多进步书刊插图及后来解放区的报刊插图作者大部分是当年新兴木刻运动造就的人才。鲁迅先生曾对插图的作用,提出过精辟的见解:“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并热情扶植、关心插图作者,他对司徒乔的爱护、关怀和鼓励,对刘岘创作的阿Q、孔乙己形象所提出的诚恳而谦和的意见,都是令人感动的。

鲁迅先生还亲自为自己的《朝花夕拾》创作了一幅插图《无常》,摹绘了另外三幅,充分说明了他对插图的喜爱与重视。三四十年代在鲁迅等老一辈文学家和美术青年的共同努力下,曾出现不少优秀插图作品。现在仍能见到的有:司徒乔的《故乡》,丰子恺的《鲁迅小说全图》,丁聪的《阿Q正传插图》,叶浅予的《打箭楼日记插图》,黄永玉的《湘西民谣》,古元的《周子山》,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张光宇的《水泊梁山英雄谱》,刘建庵的《童年》等。

《西厢记》插图 陈洪绶绘(明)

六、50~60年代插图盛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图书出版工作,插图艺术发展很快。各出版社在组织作者方面都很下功夫。像北京、上海等地大的出版社还积极培养自己单位的专业画家。并在深入生活、收集资料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那时,几乎各画种都有不少名家参与,出了许多好作品。从50年代初起,就有程十发创作的《孔乙己》、《儒林外史》、《红楼梦》,王叔晖的《晴雯》、《两颗明珠》、《西厢记》,刘继卣的《李逵》、《鲁智深》、《西游记》、《武松打虎》,艾中信的《阿Q正传》,叶浅予的《子夜》、《春蚕》,丁聪的《腐蚀》,邵宇的《千山万水》,蒋兆和的《阿Q正传》,李可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吴静波的《三里湾》,张德育的《苦菜花》、《太阳从东方升起》,罗工柳、王式廓的《把一切献给党》,刘旦宅的《红日》,孙滋溪的《林海雪原》等。然而在诸多画种中,以版画插图最为兴盛。代表画家与作品有:曾景初《车上的人》、《她的向往》、《两个故娘》,刘岘《老鹰与山羊》、《初次旅行》,罗工柳《小二黑结婚》,力群《登记》、《王贵与李香香》,古元《祝福》、《故乡》、《灵泉洞》,彦涵《李有才板话》、《春天》、《药》,黄永玉《阿诗玛》、《稻草人》、《在森林中》,路坦《高玉宝》,赵延年《阿Q正传》、《孔乙己》、《伤逝》,李桦《狂人日记》等。其中著名版画家赵延年,多年潜心鲁迅著作的插图创作。他创作的黑白木刻鲁迅像,刚毅、沉着,面对黑暗的旧社会,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之势。他的《阿Q正传》插图,刀法简练,黑白对比强烈,人物个性非常突出。其它如《药》、《野草》、《离婚》等插图也很有特色。黄永玉先生的《阿诗玛》插图曾轰动一时,不仅题材、手法新颖,其主人公阿诗玛形象刻画之俊美清新,令读者倾倒。多少年过去了,人们渐渐淡忘了文学原作,而阿诗玛形象却深深地留在脑海里。直到今天,我们重新欣赏这些杰作,仍然感受到她强烈的艺术魅力。1961年长篇小说《红岩》出版,在全国反响很大。四川一批版画家怀着对革命先烈崇敬的心情,积极投入插图创作,产生了一批非常精彩的《红岩》木刻插图。其中李少言《丁长发掩护突围》,李焕民《走,前面带路》,牛文的《小萝卜头的梦》等,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五六十年代有两位画家在插图方面值得大书一笔。一是著名漫画家、装饰画家张光宇先生。他的插图风格独特,其简练清爽的线条,幽默生动的造型,装饰性色彩与黑白对比,使他的作品颇具奇趣。像《西行漫记》、《十日谈》、《新民间情歌》、《神笔马良》、《水浒》人物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他和其他老一辈画家影响带动下,中国装饰风格插图形成一派。著名的有张仃、夏同光、周令钊等老先生以及袁运生、蒋铁峰、刘绍荟等后起之秀。另一位是著名画家黄胄。60年代初,维吾尔民间传说《阿凡提的故事》出版,引起读者广泛兴趣。不少画家为之作画。黄胄先生画了一幅写意白描插图发表在1961年的《民族画报》上。凡看到的人,无不为之赞赏。那生动的勾线,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简洁明快的画面令人佩服。同时期他还为著名文学作品《红旗谱》创作了极为精彩的水墨画插图。其中主人公春兰形象非常成功。画家生动地刻画了这位农村少女向往革命,走上进步道路过程中的觉醒与激情。画面很美,写意人物画特有的奔放、潇洒的笔墨韵味和准确的人物造型融合得那么好,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范例。

总之,五六十年代,我国插图艺术十分兴旺发达,它的繁荣一直持续到“文革”前夕。

七、“文革”至70年代

“文革”十年由于图书出版事业受到限制,插图艺术几乎是段空白。只是到了后期,南方的伍启中、林墉、陈衍宁,北方的许荣初、许勇、王绪阳、贲庆余等画家,才出了部分较精彩的作品。前者《无产阶级的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者《白求恩》、《雪夜红灯》、《李自成》等。方增先先生曾短期来过北京,画了一些很生动的彩墨插图。但总的说来,这个时期插图太少了。动乱结束以后,随着文化出版事业的复苏,画家们长期压抑的艺术热情开始释放。插图艺术重新出现了勃勃生机。开先风的是《天安门诗歌》插图。“四·五”那场风暴,寄托了多少群众对周总理无尽的哀思和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痛恨。老中青三代画家正是怀着这种满腔的爱和恨,怀着对周总理的崇敬,用自己的画笔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多年来对插图的挚爱。随后上海的戴敦邦先生以重新绘制《红楼梦》插图为契机,接连画了一系列古典文学名著插图,在全国很有影响。同时期南方擅长勾线的詹忠效,点、线、面随意变化皆成其妙的林墉,北京早期画连环画闻名这时又创作了许多形象优美、线条流畅、黑白巧妙变化插图的高燕,均受到广泛注目。一批长期在装帧插图领域辛勤耕耘的艺术家也不断推出新的佳作。如著名装帧艺术家张守义先生的插图,简约、概括、含蓄,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装帧插图界影响很大。另外像创作了史诗般壮阔场面《黄河东流去》插图的李焙戈先生;借鉴汉画像石拓片的某些艺术特色,又揉进现代人的艺术情趣别具一格的古干;吸收国外插图中的手法,结合自己的创作不断探索并卓有成效的秦龙;描写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并逐步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云南画家蒋铁峰、刘绍荟等,都是这时期各出版社插图画家中的高手。

“文革”以后至70年代末是我国当代插图积聚力量、酝酿新风的准备阶段,它为80年代插图全面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瓶梅》插图(明)

《闺范》插图“孟母三迁”

《英雄谱》插图(明)

《红楼梦》插图 (清)

八、80年代国内插图

随着改革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深入,国民经济加速发展,国内图书市场迅速兴旺起来。各种图书、报刊对插图的需求量空前增加。客观的需要,吸引和造就了一大批有志于插图的中青年画家。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外优秀插图中的营养,借以丰富和滋养自己。一时间,我国插图艺术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大好局面。特别是文艺、科普类书刊插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佳作迭出。不少插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它与同时期我国连环画精品的不断出现并连夺数次全国美展之冠,相辅相成,形成了当代绘画艺术一大特色。从80年代起,光是在全国性大展中获奖的代表作品就有:古干的《聊斋志异》、《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韩羽的《离婚》,夏葆元、林旭东的《正红旗下》,伍必端的《夏伯阳》,张守义的《在非洲密林中》、《战争与回忆》,秦龙的《源氏物语》、《迷惘》,陈晋容的《月亮和六便士》,陈全胜的《三国演义》,李少文的《宫闱惊变》,刘旦宅的《红楼梦》,戴卫的《千山外,水长流》,李焙戈的《黄河东流去》,戴敦邦的《水浒传》,颜仲的《肖伯纳传》、《约翰·克利斯朵夫》,李晓军的《我的叔叔于勒》,杜风宝的《关东演义》,万强麟、陈琦的《兰嗄西贺》,刘绍荟的《天方夜谭续篇》,刘巨德的《中国现代寓言选》,朱新建的《除三害》,徐乐乐的《聊斋》,冷冰川的诗集插图等。而经常活跃在插图战线的名家还有上海的黄英浩、俞晓夫、韩硕、施大畏,北京的王怀庆、孙景波、倪震、吴冠英、陈雅丹、庞邦本、李鸿飞,天津的沈尧尹、杜滋龄、王书朋,河北的王怀琪,广州的卢延光,广西的雷德祖,湖南的钟增亚等。其中杜滋龄的彩墨人物插图是继50年代吴静波,60年代张德育,70年代方增先以来,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他的《铁木耳前传》插图,造型优美,笔墨生动,是近年来难得的好作品。

凡是成功的插图作品,都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如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插图一等奖的陈全胜,为了画好《三国演义》插图,曾不辞艰辛走访三国古战场,认真研究历史图片、文物,并在表现形式上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效果非常好。同样他画的新版《金瓶梅》插图,在构图、意境、人物心态刻画方面都有许多新的突破,受到广泛好评。

然而遗憾的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部分画家在学习国外绘画艺术过程中的盲目性,某些专业报刊的错误导向,一些不太适合插图艺术形式的过分抽象、怪诞的画法、造型,逐渐在插图领域里时兴起来。另外,少数出版社和书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部分通俗读物质量下降,造成插图艺术的品位逐渐滑坡,致使不少高水准的画家渐渐冷淡了插图(当然也有商品画的冲击和其它原因)。这是整个插图艺术领域当前存在的令人优虑的问题。我们希望这是中国插图艺术走向成熟、走向未来,达到新的高峰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困惑。相信经过一段摸索、反复,我国当代插图艺术一定会在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与绘画艺术总走向的结合中,产生出新的一代杰出插图画家和出色的作品来。

《苦菜花》插图 张德育绘

《黄金时节》插图 林军绘

标签:;  ;  ;  ;  ;  ;  ;  ;  ;  

中国插图史述略_中国形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