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宏伟, 郭鹏, 涂良[1]2010年在《系列大孔径深穿透射孔弹研制》文中指出目前大孔径射孔弹穿孔深度浅,不能满足一些特殊油气藏的射孔完井需求的现状。通过对射流形成与侵彻过程分析,结合射孔弹的作用目标特点,设计出一种多锥角形药型罩,在爆轰波的作用下,药型罩各分段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射流。应用该药型罩结构,研制出了89型、102型、127型大孔径深穿透射孔弹,经地面打靶测试,均超过了设计指标,实现了套管孔径大、穿孔深度深,且射孔枪孔径小的设计目的。大孔径深穿透射孔弹的研制成功,为低孔、低渗、低丰度及破裂压力异常油气藏的完井提供了一种新型射孔器材。
潘永新[2]2002年在《大孔径射孔弹研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孔径射孔弹的结构特征和射流特征对穿靶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大孔径聚能射孔弹的设计规律,为大孔径聚能射孔弹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大孔径射孔弹射流特征的理论分析,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利用数值模拟和爆轰测试进行优化设计确定实验方案。讨论了铜铝复合药型罩在减小杵体方面的效果和采用金属粉末药型罩的可行性,最终通过地面穿靶实验进行性能检测。研制出了一种高性能的新型大孔径射孔弹。二维数值模拟工作使用大庆射孔弹厂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制的“石油射孔弹工程设计计算软件”,对射孔弹起爆、爆轰波传播、药型罩压垮、射流形成及拉伸、穿靶等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形状、不同材料药型罩的射流形成过程、射流特征参数和穿靶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工作用X光拍摄射流形成过程和射流运动姿态,通过X光片测出射流头部平均速度;实验测试穿45#钢靶的穿孔参数;地面装枪穿混凝土靶测试穿孔性能。
郭圣延, 陈树凡, 李庆福[3]2005年在《粉末罩大孔径射孔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了粉末罩大孔径射孔弹研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方法。通过爆炸成形侵彻体(EFP)与射流理论的结合,成功研制了粉末罩大孔径射孔弹,解决了杵堵问题;实际装枪混凝土靶的检测数据达到同型号铜板药型罩射孔弹的性能指标。
李必红, 李尚杰, 王喜, 王峰, 李万全[4]2018年在《一种非常规油气藏压裂用射孔弹的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由于非常规致密页岩气藏压裂时,具有地层破裂压力大和施工风险大的特点,为提高致密页岩气藏压裂效果,降低地层破裂力和近井筒摩阻,文中结合深穿透和大孔径射孔弹的特点,研制出一种适用于非常规油气藏压裂用大孔径深穿透射孔弹。结果表明:新设计的射孔弹在高温高压模拟井性能测试的套管孔径可以达16.5m m以上,柱状砂岩靶穿深> 2 7 0m m;通过在陕北、涪陵等区块施工进行现场应用,在保证有效穿深基础上,通过大幅度提高穿孔孔径和孔容,从而增加泵排量,达到地层破裂压力明显降低的目的,降低施工风险。
何彦丽, 胡绪军, 陈论涛, 徐文新, 宋留群[5]2005年在《利用数值仿真技术优化大孔径射孔弹药型罩配方》文中提出射孔弹数值仿真系统主要包括射孔弹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数值模型建立、数值分析软件系统等。在装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利用该仿真系统优化药型罩密度和屈服强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降低药型罩密度的同时提高药型罩的屈服强度有助于提高穿孔孔径;为此,添加某种材料并按照不同比例分成6种配方进行试验。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最大误差为12%。
吴焕龙, 向旭, 杜明章, 杨超, 王庆兵[6]2013年在《BH38RDX-46-89型大孔径射孔弹性能优化》文中提出为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射孔作业的需要,选择25g装药量的BH38RDX-46-89型射孔弹进行性能优化。运用微差法设计药型罩与装药结构,用数值模拟分析射流成型和侵彻,按设计配方进行打靶实验。优化后的89型大孔径射孔弹BH38RDX-46-89性能有显着提升,其穿钢靶孔径达到了16mm,穿深提高到了111mm,达到了大孔径深穿透的效果。实际应用表明该结构可以推广应用,该设计思路与采用的理论分析、结构设计仿真及试验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对进一步研发系列大孔径深穿透射孔弹有着一定的指导参考意义。
常一超, 刘恩良[7]2014年在《具有前驱罩石油射孔弹研究》文中提出聚能装药结构能降低喷口对射流的影响,从而达到更好的侵彻效果。主要从药型罩结构和药型罩材料两方面对石油射孔弹进行了试验研究。选取在射孔弹内使用前驱药型罩和主药型罩相结合的结构,使射孔弹爆炸时形成初始速度非常高的前驱射流,为随后的主射流打开一个环形通路,从而达到大孔径、深穿孔的目的,为大孔径、深穿孔射孔弹的设计开发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
李清平[8]2012年在《基于六西格玛的X公司射孔弹穿深稳定性改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市场的地域性逐渐消失,顾客对质量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间为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射孔完井服务同样面临全球化竞争。射孔器材的质量优劣直接决定射孔完井服务企业的竞争力,而射孔弹的穿深和穿深稳定性又是衡量射孔器材质量优劣的最为关键指标。为此,各企业均从不同侧面运用多种质量管理方法和理论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改进和管理,然而,这些多为局部的、独立的针对性措施,并没有基于射孔弹设计、工艺、制造、验收全流程开展过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因此,虽然在射孔弹的穿深方面取得了较为显着地效果,但是,在射孔弹穿深稳定性并未得到根本性提升,国内射孔器材与国外一流水平比较竞争力仍然较弱。本文针对我国射孔弹穿深稳定能力弱的问题,以个案分析的方式,探讨在射孔弹研制生产试验过程中如何运用6σ理论和方法,结合企业实际,实施6σ管理,并付之于实践运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统计学和管理学角度研究6σ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原理,并将其与其他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展开对比分析研究。其次,结合6σ理论对X公司射孔弹研制生产试验过程展开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6σ的射孔弹穿深稳定性的改善方案。最后,将上述方案在X公司A型射孔弹的穿深稳定性改善中进行具体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这项研究可为A公司在其他弹型上应用6σ理论和方法提升其稳定性时提供参考。
任喜东[9]2017年在《不同类型射孔弹适应性评价及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射孔完井井筒附近非达西复杂流动特征和聚合物驱非牛顿流体特性,分析了钻完井过程中储层伤害机理、自主设计并开展了射孔伤害参数测定实验、数值模拟研究了聚合物驱射孔完井井筒附近复杂非牛顿非达西流动规律、针对水驱开发和聚合物驱开发特征评价了不同类型射孔弹适用条件并进行了现场验证。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叁方面工作:(1)分析了钻井过程中储层污染机理和射孔压实伤害机理。基于泥饼沉降守恒方程、冲蚀方程和达西方程建立了钻井污染深度和污染程度预测模型,并针对目标区块污染深度和污染程度进行预测。自主设计并开展了射孔伤害参数测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小于1×10-3μm2条件下射孔压实厚度在10-12mm之间,渗透率大于10×10-3μm2条件下射孔压实厚度在10-18mm之间。(2)建立了射孔完井井筒附近非牛顿非达西渗流模型,设计并开展了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粘度测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流动粘度随聚合物分子量和岩心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大;聚合物溶液在岩心中的流动粘度远小于溶液表观粘度,按照表观粘度计算聚合物在油藏中的压降会产生较大误差,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计算油藏压降时应采用聚合物溶液真实流动粘度。本实验测定聚合物溶液流动粘度为聚合物驱数值模拟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3)基于射孔完井井筒附近非牛顿非达西渗流模型和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粘度测定结果,数值模拟研究了水驱开发和聚合物驱开发条件下不同类型射孔弹完井的流动效率,给出了水驱开发和聚合物驱开发条件下射孔弹效果排序:水驱开发条件下深穿透(穿深>639mm)射孔弹效果最好、常规射孔弹次之、大孔径(孔径>16mm)射孔弹效果最差,聚驱开发条件下大孔径射孔弹效果优于常规射孔弹,但还是深穿透弹最好。本文研究成果丰富了聚合物驱射孔弹优选及射孔参数优化设计理论,对聚合物驱或叁元复合驱射孔完井现场施工设计具有重要工程指导意义。
刘晓欣, 李继龙[10]2016年在《深穿透(DP)与大口径(BH)射孔弹在地层现场应用分析》文中认为射孔完井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油气井产能影响很大。目前现场使用的射孔弹主要有深穿透(DP)和大口径(BH)两种。深穿透和大口径的设计为了根据油田现场不同的地层渗透率而研制。为了更好地发挥射孔弹的效果,要根据现场油层的渗透率来选择不同的射孔弹类型,更好地发挥射孔弹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系列大孔径深穿透射孔弹研制[J]. 罗宏伟, 郭鹏, 涂良. 钻采工艺. 2010
[2]. 大孔径射孔弹研制[D]. 潘永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
[3]. 粉末罩大孔径射孔弹研究[J]. 郭圣延, 陈树凡, 李庆福. 测井技术. 2005
[4]. 一种非常规油气藏压裂用射孔弹的设计及应用[J]. 李必红, 李尚杰, 王喜, 王峰, 李万全.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
[5]. 利用数值仿真技术优化大孔径射孔弹药型罩配方[J]. 何彦丽, 胡绪军, 陈论涛, 徐文新, 宋留群. 测井技术. 2005
[6]. BH38RDX-46-89型大孔径射孔弹性能优化[J]. 吴焕龙, 向旭, 杜明章, 杨超, 王庆兵. 测井技术. 2013
[7]. 具有前驱罩石油射孔弹研究[J]. 常一超, 刘恩良. 工程爆破. 2014
[8]. 基于六西格玛的X公司射孔弹穿深稳定性改善研究与应用[D]. 李清平. 重庆大学. 2012
[9]. 不同类型射孔弹适应性评价及参数优化研究[D]. 任喜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
[10]. 深穿透(DP)与大口径(BH)射孔弹在地层现场应用分析[J]. 刘晓欣, 李继龙.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