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城市新建高校发展趋势研究_大学论文

我国地方城市新建高校发展趋势研究_大学论文

对我国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发展趋势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新办论文,我国论文,地方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07 文献标识码:A

地方城市新办大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城市相继举办的大学。这些新办大学几乎遍及全国,其中以江苏、广东省最多。一般以所在城市冠名,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在经费来源上一般以“城市投资为主”,招生以本地生源为主,毕业生也一般在本地市就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这些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这些高校的发展遇到许多困难,这有的是由这些高校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的,有的是由当前这些高校面临的挑战导致的。本文在揭示我国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对当前这些高校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地方城市新办大学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949年以后,我国高等院校一直由国家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举办,大多设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少地方城市迅速崛起,但这些地方城市一般是高等教育的薄弱或空白地带,高等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无论规模和质量,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不少地方城市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多种需要,如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本乡本土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及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的需要等,相继举办了大学,仅在广东省就相继出现了汕头大学、深圳大学、佛山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就目前来看,这些新办大学大多已生存下来(如广东省这类高校是“办一间,成功一间”),一些高校已具有相当规模,有的已进入我国较好高校之列,如汕头大学已于1996年12月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但就整体看, 这类高校办学的实际绩效并不十分理想,影响较大的深圳大学目前在国内高校排名中不过处于二流偏下的位置。(注:科教文卫滞后难留人才[N].南方都市报,2001—1—8.)问题主要是:

1.是新大学,但无新模式

我国地方城市举办新大学时主要采用两种途径:一是新创办大学,如深圳大学、宁波大学等;二是把原有的师范专科学校改造为大学,如西江大学等。作为新举办的大学,这些大学在办学模式等方面本应该有所创新,在办学水平上本应有较高的起点,如19世纪初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就以全新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柏林大学因此盛极一时,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不少地方政府在举办新大学时,为了求全、求稳,一般把新大学办成综合性大学,在学校管理机构及专业设置等方面模仿老大学,缺少观念及制度方面上的创新。虽也有一些大学曾进行过一些改革实验(如深圳大学初办时曾有所创新,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很快就回归了老大学的模式。一些地方城市新办大学除了历史短、建筑群落新外,不知新在何处。不可否认,这也与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上对高校统得过死,使人很难尝试建立新模式的大学有关。这也就使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容易办成,不易办好,也就是说并没有为这些大学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流的校舍,二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四流的管理”的说法代表了不少人对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的评价。一般来说,老大学的名气这些大学不具备,老大学的一些弊端(高校内官本位现象严重,行政及后勤队伍过于庞大等)这些大学却具备。总的看来,是新大学,但无新模式是这些大学的共性。

2.面向地方与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

这些大学一般是由地方政府举办的。在经费来源上也以“城市投资为主”。这就使这些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因此,这些学校刚开办时大多以本地生源为主,在专业设置上也要开设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但这些大学毕竟是新办的,很难与好的老大学抗衡,所在地好的生源不愿上这些高校,仅局限于所在地差的生源又会影响到这些学校的发展。只设置当地急需的专业,不考虑设置学术性较强(如文理基础学科)的专业,又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一般说来,没有领先的基础学科,就没有领先的应用学科,基础研究的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高水平大学的标志之一)。坚持人才培养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地方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这些学校学术地位的提升,不这样做又有负于地方政府举办大学的意愿,这就构成了矛盾。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如何也成为这些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原因是办大学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大学如没有其它经费来源的话,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就显得尤其重要。不同地方城市的政府对这些大学的发展要求不同,主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目前来看,这些大学已出现了分化的趋势,有的定位于社区大学,有的大学还是在朝着国内较好大学的方向努力(如汕头大学等),但成为好的大学,就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因此,对于这些大学而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处理好面向地方和满足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3.师资及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一些大学在开办时,过于求快(有的大学当年报批,当年筹建,当年招生),匆匆组建师资及管理人员队伍,导致一些学历及素质都低的人员进入教师及管理人员队伍,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已成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阻碍因素。还有一些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由于所在城市相对偏僻,学校外的就业机会少等缘故,为了引进所需人才,也要承担所需人才配偶的安置工作,一些不适合在高校工作的人员也因此被安排在高校内工作。部分新办地方大学师资及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这些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这也是相当多的地方城市新办大学没有能够成为高水平的大学的重要原因。

由于上述问题,我国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的实际办学绩效并不十分理想。因此,一些地方城市在权衡利弊之后,不再自己举办大学,而选择请外地名牌大学到本地区办学的模式(即异地办学的模式),如广东省珠海市在多年筹建珠海大学未果之后,将原珠海大学用地及建筑物交给中山大学,并提供若干资助,由中山大学在珠海设立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除中山大学外,珠海还引进了一些名牌大学,要建设有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大学城。(注:珠海引进名校不下十间[N].广州日报, 2000—7—6.)深圳正在筹建大学城,引进名校的标准是:引进的国内名校是指进入“211工程”的大学, 并优先考虑国家重点建设的面向世界一流的9所重点大学;引进的国外名校是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东莞市也提出建设中国名牌大学城。老大学异地办学模式的出现,使地方城市多了一个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方城市自行举办大学的发展趋势。老大学异地办学模式,是新出现的事物,现在进行评价为时尚早,但恐怕其很难完全取代地方城市自行举办大学的模式。

二、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当前面临的挑战

我国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的实际办学绩效不十分理想,并不足为奇。原因是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办学时间最长的也就是二十年,而办成一流大学需要时间。美国华裔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一所名牌大学形成学校氛围,没有五十年的时间积累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地方城市新办大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不少地方城市新办的处境也不十分理想。挑战主要是:

1.当前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市场日益全球化,且竞争愈来愈激烈,经济竞争尤其激烈。我国不少城市不仅要参与国内经济竞争,而且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为此,这些城市纷纷走发展高科技之路,如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占到GDP的40%。 (注:名校聚深圳——深圳创建虚拟大学园纪实[N].光明日报,2000—6—18.)为了城市的经济长远发展,不少城市纷纷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高新技术人才的争夺也日益激烈。因为缺少高科技人才,不少城市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高校日益重视科学研究,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不少城市也对高校的科研成果产生兴趣,希望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力水平,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取胜。据陕西省教委统计,陕西省高校的成果有80%卖给广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卖给深圳。(注:名校聚深圳——深圳创建虚拟大学园纪实[N].光明日报,2000—6—18.)一些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新技术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硕、博士研究生)的消费市场,但这些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很难满足所在地城市这方面的要求,原因是它们一般是以培养本、专科生为主,在教学和科研职能方面以教学为主。因此,不少地方城市除参与激烈的人才竞争,从外面引进人才外(不少城市已出台了强有力的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政策),还投资建大学城,邀请名牌大学在大学城设立教学科研基地,主要培养研究生和进行科学研究,并希望所邀请的名牌大学在大学城所设立的学科能与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不少已有的地方城市新办大学需要重新定位,其作用很可能主要是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满足当地一些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城市规模较大的城市,已出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即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已不再是当地唯一的大学,还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层次以上的人才今后主要由国内外名牌大学在大学城所设立的科研教学基地培养。如规化中的深圳大学城,在校生的层次结构,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研究生的比例不低于70%;学科专业结构:理工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比例为7∶3。这样一来,必将对深圳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学科的设置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对地方新办大学态度可能会发生转变,支持力度也可能降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的发展。

2.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不少地方城市举办大学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卖”方市场。当时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生源充足,又不担心毕业的就业问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已出现多年。一般地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这种就业形势特别给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带来冲击,原因是地方城市新办大学本、专科毕业生数量很多,研究生人数较少,而且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名气普遍不大。因此,地方城市新办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城市能轻松地吸引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本地就业,甚至非热门专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到那些地方就业也不容易,如深圳市每年接收的高校毕业生中重点大学毕业生为数不少,中山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均占历年来毕业生接收数量的首位,每年来深超过200名,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每年来深圳也超过100名。 (注:深圳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探索[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11).)既然能通过这种外部人才引进的方式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地方政府可能也就不愿意继续大规模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除了减少当地财政负担外,也不用担心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何况一些地方城市新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可能还会成为当地政府的包袱,有的城市已规定当地除接受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外,只接收名牌大学毕业生及当地大学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已不利于一些地方城市新办大学扩大规模,也不利于它们吸引好的生源,这就对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的定位问题急需解决。是定位在社区服务的职业教育为主,还是努力提升自己,最终成长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等,需要这些学校进行深入思考。

3.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已培养了大批人才。民办大学办学形式灵活,颇有竞争力。就目前来看,民办大学对名牌大学尚未构成威胁,但办的较好的一些民办高校已在和一些地方城市新办大学争夺生源。名牌大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加之国家及所在地政府对名牌大学的扶持,名牌高校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名牌大学本来生源就好,又比较重视科学研究,加上近年来这些高校的教师工资待遇等改善了很多,对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增强,在高校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中更容易取胜。与前一段时间相比,地方城市新办大学从名牌大学引进师资不仅难度增加,而且出现了人才回流的现象,自己大学内的一些好的教师及科研人员更愿意到名牌大学工作。此外,国外大学对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市场非常感兴趣,正在逐渐进入我国,除直接招收我国中学毕业生外,还与我国一些大学合作办学。目前由于许多国外大学与我国一些大学合作办学的学历没有得到我国政府的承认,合作办学这种形式对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尚未构成大的威胁,但将来的发展确实难以预料。整体看来,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在2000年的招生大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各个高校对优秀生源的争夺日益激烈,许多高校都加大了招生宣传,并设立高额奖学金,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对优秀学生的最高奖学金就有 5万元,只要报考该校就提供;中山大学对报考本校的优秀学生设立200个奖励名额,每个奖学金4万元。名牌大学参与生源大战是为了争夺好的生源,而一些大学参与生源大战仅仅为了生存。自1999年开始,我国已有一些民办大学出现了生存危机,招不到学生,难以维持下去,已出现了民办大学关门的事例。一些名牌大学在异地办学,也是为了开拓自身的生存空间,更好地参与竞争。因此,当前地方城市新办大学,不仅存在着与民办高校的竞争,与名牌大学的竞争,而且还要与国外大学竞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优胜劣汰。

因此,当前地方城市新办大学不仅要处理好一些大学创始阶段的遗留问题,还要迎接上述的多种挑战。但这些挑战对地方城市新办大学而言,可能又是机遇,如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反而可能会使一些地方政府来关注本地区大学的发展。为了使本地区大学在高校之间的竞争中获胜,那些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地方政府可能会着手提升本地区大学的档次和地位,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师”级的专家教授及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手段实现这一目标。面对挑战,如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加上有好的对策,对一些已渡过创始阶段的地方城市新办大学而言,应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而且当前这些高校也遇到许多挑战。但这些大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当前地方城市新办大学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我国地方城市新办大学今后的发展趋势可能是这样的。

1.地方城市举办大学的模式多样化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城市仍然希望拥有自己的大学,但地方城市举办大学的模式可能会多样化。不再是由地方城市自行举办大学的单一模式,可以是选择请国内外名牌大学到本地区办学的模式,也可以是民办大学的模式。随着国家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对开办公立高等学校的审批更加严格,民办大学可能会成为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的一种重要模式。地方城市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等手段对民办大学加以扶持,使其得到较大发展,真正起到地方城市大学的作用。但地方城市自行举办大学的模式仍然会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如想拥有自己的大学,可能只有自行举办大学。原因是这些地区对国内外名牌高校没有什么吸引力(名牌大学异地办学也会考虑地方政府的资助能力、该地区对大学毕业生吸纳情况等因素),而且民办大学在这些地区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很难发展起来。此外,异地办学模式成功与否及民办大学的发展状况等也会影响到地方城市自行举办大学的模式。如异地办学模式不成功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些正在观望中的地方城市很可能会选择自行举办大学的模式。

2.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已出现的分化趋势将持续下去

随着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已过了创始阶段的地方城市新办大学,如想继续发展,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首先明确学校的定位,然后努力实现定位目标。明确学校定位的依据主要是: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在地政府对学校发展的期望及财政投入情况、学校已有的办学条件及水平等。对地方城市新办大学而言,当前的发展目标定位主要包括:水平定位(在国内高校排名中的位置)、层次定位(即本科教学为主的大学还是发展研究生教育占较大比例的研究型大学)、类型定位(即普通高校还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校)、规模定位、地域定位(为本地区的社会发展服务还是不局限于此)等。受制于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所在地政府对学校发展的期望及财政投入情况,地方城市新办大学的发展已出现了分化趋势,而且这种分化趋势将持续下去。如深圳市正在努力提升到国内二级院校里的“领头羊”,而已通过国家“211 工程”预审的汕头大学正在努力成长为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但定位于主要为所在地服务的社区性大学也为数不少。因此,地方城市新办大学今后的发展也将日趋多样化,有的大学完全可以成长为国内的一流大学,而大多数大学将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3.面向地方与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尤其那些由地方政府自行举办的大学

地方政府举办大学,需要大量的经费支出,一般要求这些大学要直接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如大学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地方政府难免会对大学失望,认为大学辜负了地方政府的期望,并且对大学的扶持力度也会降低。地方政府作为大学的举办者,与大学办学者的想法并非完全一致。虽一般认为,办学者应尊重举办者的意志;但办学者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完全坚持大学直接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相对于国家和省级政府举办的高校而言,地方政府对地方城市举办的大学的干预可能更多也更为直接。因此,面向地方与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会继续存在。这一矛盾的解决办法是,地方政府要尊重地方城市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而不是一定坚持大学直接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大学如能真正地得到发展,也就可以更好地为所在地城市服务,如深圳市就发现,由于缺乏一流的大学,影响到学术交流、科技人才的学习与提高,从而使深圳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下降,近两年深圳科技人员的流动率达到15—20%,流动出去的人几乎全到了北京和上海;(注:深圳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探索[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11).)而大学的办学者也要尊重地方政府(举办者)的意愿,把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建立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兼顾好二者,这样一来,就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使大学的长远发展成为可能。

标签:;  ;  ;  

我国地方城市新建高校发展趋势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