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唐山路小学 266041
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建立初步认识理想的年龄,由于自身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就十分关键,对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教学意义,帮助其树立健康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虽然小学教学方法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教师还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师通常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空洞死板地给学生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不能掌握相关的规律,小学品德还是停留在课堂上,作为学生的一项任务去完成,对小学生的积极性有不好的影响。
2.教材和生活缺乏联系。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一点一点地给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材中。而教材为了适应所有学生的要求,选择的材料都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并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有所体现,所以学生只是学到了表面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进行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教材和生活区分得太明显,不给学生表现自我经历的机会,让学生很难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3.没有使用典型的价值案例。思想品德课本知识含量毕竟是少数,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时候,通常只能是使用有限的案例进行生活联想,并不能掌握最新的动态消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缺乏最新知识的引进,在现实生活中代表性的案例没有给学生介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体现,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也不能及时进行纠正,导致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并不能快速提高。
二、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意义
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其实是教和学相互结合的一门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为这门课本身不是主要学习课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程度不高,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加入生活中的案例,让课堂回归社会,不断贴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到知识学习的真正实用性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学习到的思想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思想品德生活化能够让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层次和多角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生活化的巧妙引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当学生从心底真正地喜欢一门课程的时候,其主观学习意识才能够加强。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从真正意义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1.巧设情境问题。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不了解学习流程,教师就要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路,在开展问题提问的时候要融入生活化的情境提问,让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能有一个平稳的过渡,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入了生活中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所收获。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素养。
2.言传身教提升自我。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技能和思想境界。以身作则,言传和身教结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教师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从容不迫。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自己更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摒弃的行为,自己也应当坚决抵制。小学生各种思想体系和人生观、价值观尚尚未真正形成。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真善美、假丑恶还未能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全面指导。因此教师作为启蒙者,一言一行都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有自身在生活中开朗豁达,在生活中人生态度和思想上值得尊敬和作为榜样才有可能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3.以人为本创新课外课堂内容。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将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能实现思想教育本身用于生活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选取一些关注生活的主题,以学生我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情感表现和思想养成,及时予以帮助。具体方式如以下两点:
(1)关注社会生活的实事动态。社会生活实事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蕴含着实用的人生真谛。社会生活的实事动态通常能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氛围感染和思想体会。教师通过选取生活实事,可以让学生们开动自己的脑筋,主动地用眼看,用心灵去感触。比如“奥运”、“感动中国人物”、“神九升天”等等题材都可以拿出来供学生学习。一个成功的实事教育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指导性的作用。
(2)真正懂得学生的真实感受。创新教学方式,杜绝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将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重现生动教学、深刻学习的目标。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少年儿童,给他们童年该有的快乐生活和价值形成方式。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角度来教育孩子,要以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想法。
思想教学要来源于生活,但是思想素质要高于生活。开展思想道德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真正地把思想道德教学和现实生活案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寓教于乐,在熟悉的环境里面不断学习,是有效提高思想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
论文作者:袁美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学生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教师论文; 思想论文; 实事论文; 教材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