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评《列宁后期思想探要》——A Comment on the General Explore on Lenin#39;s Later Thought,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后期论文,书评论文,思想论文,Commen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列宁主义研究》后,俞良早教授又推出了他的新著《列宁后期思想探要》,读后很有收获。
该著作大部分篇幅用来阐明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关于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的思想。这个视角的选择,表明作者把经济思想视为列宁后期思想的核心。作者认为,十月革命初,列宁鉴于苏维埃政权尚未得到有力的巩固,无产阶级组织管理水平有限的情况,未提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只主张在资本主义企业实施计算和监督,即建立工人委员会或其他有关组织,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制约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国有化的对象则是那些反对计算和监督、并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企业。列宁于1918年春还提出要转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由主要打击资产阶级转移到管理经济与生产上来。列宁认为,这既是完成无产阶级“最重要和最困难”的任务,即建立新制度任务的需要,也是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当时苏维埃国家正在帝国主义的战争中获得了暂时的“和平”,只有利用这种“和平”抓紧进行经济建设,增强国力,才能抵御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列宁根据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生产发展与管理的方法,如大胆提出向资本主义学习,利用旧社会已有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者认为,这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作出的最初的有益的尝试,是列宁后来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看到战争的严峻形势和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粮食问题是社会主义一切问题的基础,党和苏维埃政权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收集和分配粮食。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在农村工作中必须依靠贫苦农民,团结全体中农,反对个人主义,地方主义等等。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根据恢复国民经济的艰苦任务和俄国落后的经济生产条件,一是提出实行粮食税,让农民纳税后拥有自己支配的余粮;二是提出允许自由贸易,通过自由贸易和货币交换搞活经济;三是提出实施租赁制和租让制,充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1921年春,列宁提出以粮食税为主导性动力措施,转变国家的发展轨道;同年10月,又提出以发展商业作为主导性动力措施,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在这一时期,列宁提出,必须增强苏维埃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他认为,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职能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家经济法规的力量,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列宁在此期间还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要经受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考验,如要经受政策和形势“急剧转变”的考验,“做生意”的考验,能否运用国家机关为发展经济服务的考验等等。他认为,通过考验的途径是向实践学习,向一切内行的人包括旧企业主、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学习,并总结实践的经验。而在此同时,必须加强党内监察工作和行政检察工作,反对贪污受贿,反对官僚主义,以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作者认为,列宁的这些思想在当时极富创造性,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刻领会这些思想,对于当前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探要》一书还研究和阐述了列宁后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显然,这是作者针对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而有意作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众所周知,本世纪20年代初,随着德国革命、匈牙利革命的失败,国际共运的形势落入低潮,不仅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步履维艰,人民群众的思想压力也十分沉重。列宁在此种形势下,多次在会议上和文章中表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他指出,与19世纪相比,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日益广泛,不仅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而且已变成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在俄国已变成了现实,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怀疑是错误的,列宁分析了俄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和前途,提出了他著名的“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指出,苏维埃俄国具备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国际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相应的国内条件,也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新经济政策的途径,可以而且应努力争取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俄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热情,即使在今天,这一理论也具有相当的启迪作用。
《探要》还研究阐明了列宁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列宁的努力和勇气表示赞赏。俄国当时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无答案可寻。列宁曾说:“我们必须自己来找出路”。他在实践上如此,在理论上也是如此,实践与理论互相推动和促进,《探要》一书对列宁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作了深入详细的反映,作者虽未明言,其实已使前些时期有人提出的,也即西方“马克思学”中早已提出的所谓“列宁的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的曲解和背离”的说法,不攻自破了。
《探要》一书未止步于列宁思想的单纯研究,而把它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列宁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邓小平提出的新的理论观点,则是对列宁思想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国际战略思想上,在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上,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在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思想上,以及在工人阶级执政党从严治党的思想上等等。作者在著作中提出的上述看法,无论对于现今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列宁思想,还是从更深入的角度理解并正确把握邓小平的特色理论,都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在该著作的序言中曾说过, 他这本书是在他近几年来发表的40多篇学术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写作出来的。体现在书的内容和风格上,就是勇于提出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囿于一家之言,一时之见,在求新的同时求真求实,使该著作的特点比较鲜明。
首先,该著作试图纠正学术界以前对列宁思想的许多误解。如作者指出,列宁关于“直接过渡”的论断只具有“非市场途径”的含义,不含激进、迅速实现过渡的意思,即“直接过渡”并不是指激进快速过渡。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虽提出了“间接过渡”,但此前的“直接过渡”思想也认为过渡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作者的这一看法,纠正了人们对列宁战时非常措施指导思想的误解,认为列宁在国内战争时期未形成借助战时非常措施使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作者认为,列宁这一时期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未产生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对这一观点,作者作了充分的论证,力求自圆其说。说明作者力图对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不拘泥于已有的定论。
其次,从新视角和深层次上考察列宁思想。该著作深入研究了列宁一系列重要思想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如提出列宁在1921年春提出转变政策前曾有过三次转变工作重心的尝试,第四次转变是对前三次转变的发展;提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主张苏维埃政权从满足大多数农民利益的要求出发,利用小资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前制定的土地纲领,即对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在国内战争时期虽提出“共耕制”思想,但认为实现共耕制需要一个长时期的渐进过程;他新经济政策时期则提出必须通过合作制的途径,通过在农村的文化工作等等,促进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变。该著作还考察了列宁的租让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认为租让制思想于国内战争胜利初提出,目的在于巩固和平政治局势,新经济政策时期又提出租让制,目的则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该著作还考察了列宁关于自由贸易和货币交换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等。这些观点中有一些是人们虽有所了解却未深究其来龙去脉、有所考察却不完备的内容。该著作的翔实内容和明晰思路,为人们展现了列宁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其三,开拓了列宁研究的新领域,该著作研究提出了许多为国内学术界未尝深入探讨的内容。这表现在考察了列宁关于苏维埃俄国肃反工作的政策思想,认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虽然主张严厉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但强调建设好肃反工作队伍,以利于肃反工作的健康发展,并强调要注意防止并纠正冤假错案。这表明,列宁关于肃反工作的思想是革命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科学的、正确的思想。该著作还研究阐述了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关于“联盟”的思想,提出列宁在国内战争时期主张促成和利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政治立场的转变,以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革命战争。
其四,该著作的写作风格表明,作者力图突破以往共运史研究的传统,把对时代的、政治的问题研究与经济思想的分析结合起来;把对经典著作的研究与对现实问题的考察结合起来,整部著作由于其多角度、多方位以及新视角、新内容,而呈现出丰富性和立体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