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各种问题,当前湿地公园建设是保护湿地良好发展的最佳方法。文章主要从湿地公园建设问题出发,探讨建设相关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湿地公园;保障措施;公园建设;建设保障
引言
目前湿地分为2类,自然形成和和人工建设,自然形成的湿地包括滩涂、沼泽、泥炭地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池塘、稻田等。湿地能保存淡水资源,并防洪、防止土地干涸,流水的搬运搬运作用,进行广泛的沉积,将水体搬运的有机物、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改善水质污染程度,被称为“地球的肾”。湿地还是大量动物的栖息地,生长着大量的植物,也时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场所,也是人类观光旅游的胜地。近年来国内建设了诸多的湿地保护区,良好的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得湿地动物种群数量也不断扩大。
1湿地公园建设存在问题
第一,法律法规体系问题。针对湿地管理与保护以及湿地公园建设问题,国家林业局于2010年、2013年、2014年连续出台了3项针对性管理文件,但截至目前为止该领域仍然未有国家层次的权威性法规文件。第二,湿地文化体现少的现象比较突出。根据国内湿地公园的规划情况可以发现,当前主要存在文化缺位、主题突出性差、景观同质性强和公园化问题突出等情况。第三,配套发展机制不完善。该领域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社会与公众参与、经营管理以及多渠道投资等相关机制的建设领域。政府投资是目前国内湿地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相对其他投资渠道建设的成功项目极少。社会与公众在该领域的参与方式极为单一,而且涉及层次较浅,目前尚未取得较大成效。此外,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建设不完全,经营、管理两项权力的分离程度不足是当前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2湿地公园建设保障措施
2.1改善土壤环境,实现理想化土壤改良模式
改善土壤环境是修复公园生态的有效手段,在修复湿地公园时,不仅要合理运用当地地形,做好自然补水处理。同时,提升土壤活性,以达到改善土壤障碍因素与不良性状的目标。在实际操作时,通过运用微生物、物理或者化学手段,完成土壤形状改善工作,以保证土壤肥力。一般会通过使用农家肥或豆科绿肥,改善土壤性能。其中如果土壤存在过黏或过砂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实施砂黏互掺的方式调节土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湿地环境相对复杂,所以,在土壤修复过程中,不应仅使用一种方式,应通过对多种技术科学选择、搭配的方式,制定出最佳的改良方案,保证土壤改良效果。
2.2湿地资源环境综合整治
湿地环境问题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影响,对此,为了增加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应该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常见环境整治措施有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等,另外,还应该加大公益林建设,注意涵养水源,缓解河湖淤积问题。有些河流湖泊淤积问题比较严重,对此,应及时清淤。除此以外,还应该构建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恢复效益的网络监控平台,对湿地公园污染类型、范围、治理方式、治理效果等进行调查监控,有计划的进行治理。
2.3?结合地方的文化性
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城市有各自的特色,也包含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应考虑这个因素[2]。了解并挖掘城市的特色文化,将其以某种形式融入湿地景观设计中,强化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景观的文化弹性。为实现这一原则,在景观营造设计中,应顺应场地的地理特征,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运用地方性低碳材料,结合景观小品形成极具特色魅力的湿地公园。
2.4加大现代科技投入,实施动态管理
要想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借助智能化的动态管理机制;换而言之,就是需要构建健全的动态评价与检测体系,从而为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工作提供指引。具体来看,应当慢慢构建生态环境的动态检测体系,对湿地现有的资源进行动态检测,不仅能够为研究湿地动植物演替规律、湿地特征等科研工作提供可靠地理论数据,而且能够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提供良好且稳定的生存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当构建生态风险与环境评估的预警机制,并结合环境影响与生态监测的实际结果,对发展的方法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发展。
2.5进一步完善配套机制
首先对于项目资金获取要充分综合社会融资、政府投资等多种方式;要充分迎合市场发展趋势,确立PPP和BOT等多种先进模式,让个人、集体等各种主体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其次,对项目参与制度进行完善。确立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民意调查以及信息公开和反馈回应等多项制度。另外,是对当前的参与形式进行拓展与创新。一方面要努力强化同该领域内国际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通过“角色互换、真实体验”等特殊方式让民众有机会亲身参与项目的实际建设。推动该领域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要实现经营、管理两项权利的全面分离;确立投资、建设、收益三位一体的新经营制度,在政府主导下引入更多的投资主体。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实现了对湿地的保护与发展,在开发的同时使湿地生态实现长效发展,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要因地制宜,考虑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相融合,推动湿地公园建设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永峰.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问题浅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4(4):39-45.
[2]赵红丽.城市湿地景观可持续规划设计[J].城市地理,2017(02).
[3]谢忠平,袁璐.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江西建材,2016(07).
论文作者:冯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湿地论文; 公园论文; 土壤论文; 城市论文; 文化论文; 方式论文; 景观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