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构性:显赫范畴的扩张力一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构论文,汉语论文,显赫论文,一例论文,范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本文将在语言库藏类型学(Linguistic Inventory Typology,刘丹青2011,2012)的框架下探讨现代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关系。这是两种可以无关、但是在汉语中却确实密切相关甚至同质的句法结构。
语言库藏类型学注重语言中的形式手段库藏对语言类型特点的制约,认为一种语言的库藏中所拥有的语言形式手段及其语法属性会对一种语言的类型特点,尤其是该语言的形式和语义的关系类型,产生重大影响。在语言库藏,特别是语法库藏的视角下,可以看到,不同的语言,可以让不同的范畴成为显赫范畴,即在语法系统中凸显而且强势的范畴。什么范畴能成为显赫范畴,取决于该语言的库藏特点。所用的语法手段的语法功能越强、语法化程度越高、类推性越强、句法分布域和出现频率越大,所表达的语义范畴越容易成为显赫范畴。显赫范畴的强势性,主要表现在它能够在特定语种中扩展领地,用于其他一些既有语义联系又有概念距离的范畴,这些被显赫范畴手段所表示的范畴可能在其他语言中不属于该显赫范畴的语义,而属于其他的独立范畴(刘丹青2012)。
话题结构和差比句在现代汉语中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显赫范畴-扩展功能的关系。
从Li & Thompson(1976),到曹逢甫(1995/1977)和徐烈炯、刘丹青(2007/1998),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汉语话题优先的类型特点。这意味着话题结构是汉语的一种显赫范畴。以往谈论话题优先,主要是强调话题结构在汉语中出现频率高,可以多层话题并存(曹逢甫1995/1977)、形式比较多样(如刘丹青2001a,Liu2004)。随着话题研究的深入,话题结构与其他句法语义范畴的关系开始受到关注。徐、刘(2007/1998)谈到过话题标记用来帮助表达并列句、条件句的作用,Liu(2004)分析过同一性话题表达强调义、让步义等的作用。刘丹青(2003,2006)指出了普通话差比句跟话题结构有关的几项特性。刘丹青(2009)注意到话题结构作为在一种语言中优先的结构可以用来表达其他的语义内容,而且这种情况不独出现于话题结构,也出现于其他占据优先地位的结构。这是库藏类型学显赫范畴观念的萌芽:
话题优先的语言不但会让语用上的话题充分利用这种位置得到句法实现,而且会借用这种位置完成在其他语言中由其他功能或手段完成的表义任务。这与其他某个要素在某种语言的句法中占据优先位置后发生的情况是一致的。
刘丹青(2011,2012)提出的库藏类型学和显赫范畴的概念,明确指出话题结构作为显赫范畴可以用来表达多种语义范畴,汉语差比句就是这一显赫范畴功能扩张的典型个例之一。本文将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汉语差比句与话题结构的诸多句法同构性,进而证明差比句其实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视为话题结构的一种子结构或功能变体,在句法语义上是话题结构作为显赫范畴的功能扩张的产物。
二 双主体差比句及其话题结构属性
跨语言的典型差比句以属性形容词(又叫比较结果或比较参项)为谓语或表语,有些语言中这个形容词要取比较级形态。与形容词同现的还有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基准和标记(用来引出基准)。在“他比我高”中,属性形容词谓语是“高”,“他”是主体,“我”是基准,标记是“比”。此外还有一些可选要素,如度量成分,如“他比我高两公分/一点儿/很多”中的“两公分”、“一点儿”、“很多”,预设敏感成分,如“他比我还要高”中的“还”预设主语“我”本身也是高的。
典型差比句的主语是形容词谓语的主体论元,是形容词所表属性的拥有者,与形容词有词汇选择关系或称次语类化关系(subcategorization),如“他比我高”中“他”就是“高”的主体论元。一个形容词通常只有一个论元①。差比句的属性主体通常就是比较中与基准构成比较关系的一方,本文称为比较主体。如“他比我高”就表现了“他”和“我”这双方的比较。所以,典型差比句的主语是属性主体和比较主体合一的。
以上关于差比句主体的描述,说的是汉语和其他语言典型差比句的共同点。但是,汉语差比句却并不都符合以上描述的情况。其显著特点之一是允许在主语/话题部分(本文称为话题域,与谓语/述题部分相对)出现两个主体,分别充当属性主体和比较主体。例如:
1)百货大楼价格比你们低。(北大语料库)(以下简称“北库”)
2)有的县灾情比你们严重得多。(北库)
3)他们两口子神经都比你坚强。(北库)
4)我力气比你大,比你更有男子汉气概。(北库)
5)我们俘虏到的德军潜艇专家,地位比你高的多得很。(北库)
这些句子可能会被分析为单主体差比句,即前面的两个名词性单位解读为省去“的”字的领属定语结构,如例1)和例2)分别理解为“百货大楼的价格”和“有的县的灾情”。这样的理解在语义上有一定道理,有些同类的句子也确实插入了“的”,如“你声音大了,我的声音比你还大”(北库),其中的“我的声音”在前一分句中就说成不带“的”的“你声音”。但是,在不带“的”时,双主体差比句是优先解读。首先,这些连用的两个名词语间如不带“的”,其领属结构基本不能成立,很难做宾语:
6)他们了解了百货大楼?(的)价格|我在调查有的县*(的)灾情|这件事触动了他们两口子*(的)神经
其次,这两个名词语间都可以有停顿,不可能再是领属结构,如(上引余例可类推):
7)百货大楼,价格比你们低。|有的县,灾情比你们严重得多。
第三,“比”字短语可以插到这两个语义上有领属关系的名词语之间,如:
8)你的女朋友比你年纪大呢,还是小些?(北库)
最后,这两个名词语可以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义,说明能理解为两个分离的单位,如:
9)价格百货大楼比你们低。
10)灾情有的县比你们严重得多…
在例9)-10)这些例句内的两个名词语中,不管语序在前在后,“价格”、“灾情”分别是谓语形容词“低”、“严重”的属性主体论元,而“百货大楼”和“有的县”在这里不是谓语形容词的属性主体,和形容词没有词汇选择关系,而是分别跟两句中的基准“你们”构成对比的比较主体,而属性主体“价格”、“灾情”则和基准不构成比较,不是比较主体。因此,在这些双主体差比句中,属性主体和差比主体在话题域出现了分离。这在许多语言的差比句中是不允许的②。例如英语差比句做主语的比较主体必须同时是属性主体,如例9)对例9)的翻译就将两个主体用领属的方式整合为一:
9’)The price of rhe department store is cheaper than yours.
按照徐烈炯、刘丹青(2007/1998)的处理,与谓语动词、形容词有论元关系的主体性成分优先分析为主语(语用上可以有话题功能)。而与谓语动词、形容词没有论元关系的主体性成分,只能是话题,不能是主语,用生成语法的话说,它不是由谓词“投射”出来的,不管它是否出现在句首。所以,无论是例1)还是例9),都以“价格”为主语,以“百货大楼”为话题。当然,当作为论元的主语像例9)那样出现在句首时,它在语篇中的话题性会显著增强,按照某些学者的分析不妨认为是主语兼话题。有时候这类句首主语还可以加上词汇性的话题标记,更加凸显其话题性。如:
11)稚晖,论与蒋公的交情,张静江比你我更深。(北库)
但是,当它不带话题标记时,作为主语的属性仍然是首要的。而此时位于其后的比较主体,虽然语篇话题性不如句首主语,但是其首要本质仍是话题,因为跟谓语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余例可推③。显然,双主体差比句在汉语中的存在,与汉语的话题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差比句实际上就是一种话题句。
双主体差比句还有一些变体。
一种是二元谓词如“清楚、了解、满意、熟悉、陌生”等构成的差比句,两个主体都是论元,只是其中的客体论元也放在了谓语前,如:
12)朝廷上的事我比你清楚。你还有什么话,简短直说吧。(北库)
13)这事儿他比我着急。(北库)
14)军队上的事情你比我们懂得多……(北库)
“朝廷上的事”、“这事儿”分别是“清楚”、“着急”的客体论元,它们也可以直接用在动词之后或用“对”一类介词在谓语前引出。这类客体论元的话题化由话题化的一般规则生成,跟差比句的结构特点没有直接关系(详下)。
另一种是两个主体之间有整体-部分之类的固有关系,均可看做谓语核心的论元,如:
15)他武功比你强得多啦!(北库)
16)国外的车质量又好价钱又比国内便宜多了。(北库)
例15)既是“他强”,又是“武功强”;例16)既是“国外的车好、国外的车便宣”,又是“质量好、价钱便宜”。从该类语义的领属结构表达式来看,指整体的词适于做领属定语,指部分的词适于作核心名词,如“他的武功强”、“国外的车的价钱便宜”,显然核心名词比定语与谓语的关系更直接。因此,在两者同现时,当由指部分的词优先获得做谓语论元的能力,则这类句子还是看成一个话题一个主语的双主体差比句,是例1)-5)那些双主体差比句的一个特殊小类——比较主体也具备做主语的潜能。
这几类差比句各自与话题结构的关系不尽相同。
例12)-14)这种二元谓词差比句,虽然也有客体话题化的过程,但它是由单纯的客体话题化造成的普通话题结构,没有任何专属差比句的规则或制约起作用,其双主体现象不依赖于差比句而存在。如例12)也可以说成非差比句:“朝廷上的事我很清楚”。根据奥卡姆梯刀原理,这类差比句的话题结构属性问题可以从差比句研究中剔除。
而例1)-5)那种双主体差比句之所以成立,不但利用了汉语话题主语并存而可分离的类型特点,而且与差比句的结构特性特别是基准的存在有关,从而使差比句成为话题结构的特定小类。差比句的非论元比较主体,主要依靠与基准的对立而进入差比句,因此删除基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就明显降低,虽然不一定完全不合法。如:
17)价格百货大楼比你们便宜。~?价格百货大楼很便宜。
18)想法小王比我新奇。~?想法小王很新奇。
19)阵地我们营比你们营险要。~?阵地我们营很险要。
当然,如果非论元主体前置于属性主体,去掉差比标记和基准,句子仍然能够成立,因为属性主体和谓语有论元关系,这符合一般整体-部分型话题结构的规则,如(余类推):
20)百货大楼价格很便宜。
以上分析显示,双主体差比句,一方面是基于汉语话题结构本身容许主语话题并存的类型特点,另一方面则借助于比较主体和基准的句内同现。下一节我们会看到,基准本身在汉语中也有话题的属性。
三 基准的话题性
从跨语言角度看,典型的差比句中不但比较主体同时是属性主体,而且基准本身也应当是属性主体,可以跟谓语形成词汇选择关系。例如英语句子21):
21)His house is more expensive than mine/*me/*I.
例21)的主语(属性主体+比较主体)是his house,它和谓语核心词expensive有词汇选择关系,同样的,基准mine指“我的房子”,它和expensive也有词汇选择关系。把基准换成表示比较对象的me,I(我),句子都不成立,因为me和I跟expensive没有词汇选择关系。
汉语的基准不受这一限制的影响。例如21)在汉语中可以表达如下:
21’)a.他房子比我贵。~b.房子他比我贵。
谓语形容词“贵”的主体论元是“房子”而非“他”和“你”(*他贵|*我贵),但这没有影响“他”和“你”分别成为“贵”字谓语句中的比较主体和基准。前文所举的例1/-5)例,都是基准与谓语在本句中无关的例子。又如:
22)你地价低,我比你还低。(地价低|*你低)(北库)
23)我力气比你大,比你更有男子汉气概。(力气大| *你大)(北库)
“你大”虽然也成立,但在例23)中“大”指“力气”而不指人,“你大”属于无关的组合。
通常情况下,与谓语无关的基准都与比较主体相对,两者构成差比的双方,同在话题域中。但是,比较主体并不总是直接充当主体论元,它也可以嵌在主体论元内部,例如:
24)实德队的实力比他们更强。(北库)
25)“肥仔队”的训练内容也不一样,难度要比他们的女同行低多了。(北库)
26)当代中青年人承受的压力比他们的父辈要大得多。(北库)
例24)中,“强”的属性主体是“实力”,而基准所对的比较主体则是“实力”的领属语“实德队”。例25)中“低多了”的属性主体是“难度”,比较主体“肥仔队”则在句法上隔得更远,还不是主语“难度”的领属定语,而是前一分句的主语内的定语,语义上则是本句主语“难度”的领属语“训练内容”的领属语。例26)的“大得多”的属性主体是“压力”,比较主体则是“压力”的关系从句中的主语“当代中青年”。
本节讨论的这些汉语特色的差比句基准,经常与非论元的比较主体相对使用,共同强化了汉语差比句的话题结构属性。而且,汉语的基准既不要求与谓语有词汇选择关系,也不强制要求比较主体直接做句子的主语或话题,它享有汉语特色的句法语义自由。任何比较主体在本句或上文的话题域中出现,不管嵌入得多深,都能允准相对的基准,不影响句子的合格性。基准的这种重在满足语用条件、不要求有严格的句法语义条件的成分,与话题的属性非常一致,也与由词汇性话题标记“至于”之类引出的话题比较一致,而与由语义性介词引出的题元不同。虽然基准受介词“比”的支配,不是句法上的话题,但是与词汇性话题标记“至于”之类引出的语用性话题有共同的句法属性。
除了由语法化程度较高的介词“比”介引的句法性差比句基准外,汉语中也存在由保留动词性的“比”介引的差比句,就是“比起……来”和“与……相比”,如:
27)我所念的那所学校,与“中戏”比起来,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北库)
28)美国人的一日三餐,比起亚洲地区一些餐餐烹制习惯来,简便得多。(北库)
29)翻耕比起免耕来,土壤流失竟要增加上百倍。(北库)
30)比起张先生,40多岁的司机李先生略显平静……(北库)
这些句子中动词性的“比”都带着虚化的趋向补语“起来”或“起”,而且比较基准还可以在小句中由另一个介词“与”在动词“比”前介引,如例27)。因为带趋向补语的“比”不是真正的差比标记,所以它所介引的基准也不一定用在典型的差比句中,其谓语不但可以是有程度义的形容词、心理认知动词等,还可以是没有程度义的动词性谓语,如:
31)比起“倒时差”,“华美”可能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北库)
“比起……(来)”基准短语的话题属性,可以从两方面看。(1)“比起……(来)”基准短语总是出现在主要谓语之前,这与话题的位置一致;而英语的相应短语compared with可以出现在主要谓语之前或之后,不必展示其话题性。(2)虚化的“起来”具有话题标记的功能(参看唐正大2005),因此“比起……(来)”短语有很强的话题属性。
由此可见,无论是动词“比”还是介词“比”介引的基准短语,在汉语中都有很强的话题性,可以看作由词汇性话题标记介引的话题或次话题。
四 比较主体和基准的句法限制及其话题属性
汉语的差比句,既有特有的自由,如上文所示,也受到特有的限制。有趣的是,自由和受限两方面的表现,都从不同角度强烈体现了差比句的话题结构属性。
普通话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这两种成分只能出现在句子的谓语核心之前,这正是汉语话题成分的区域,即话题域。比较一下其他语言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差比句普遍存在的限制。不妨看一下英语和韩语这两种类型特点彼此迥异的语言的情况。
人类语言典型的差比句的比较,是以作为主语的属性主体兼比较主体为一方,以基准为另一方。汉语的自由度在于比较主体可以不是属性主体,可以不做主语,基准也可以跟属性没有词汇选择关系。而另一些语言的自由度在于比较主体可以不在主语或话题位置,而是充当其他成分,比较基准更不必在话题域。下面具体分析。
英语的比较基准毫无话题性。其位置总是在表属性的谓语——形容词或某些非行为性动词短语——之后,不像另一些介词短语可以移到主语前。比较:
32)He became a teacher in this city.~In this city,he became a teacher.
33)He is taller than you.~*Than you,he is taller.
英语介词短语前置时,话题性会增强。而基准短语不允许前置,可见其没有话题性。而普通话的比较基准,不管用介词“比”还是动词“比”(比起……来)介引,总是用在谓语之前,不允许动词之后的位置。这说明汉语比较基准的话题性较强。
更重要的是,英语的比较主体,可以不是主语,但也不能是主语之外的话题,而可以是谓语中的一部分,包括谓语核心本身。例如:
34)He likes noodles more than rice.(比较主体:noodles;基准:rice)
35)She bought more pants than skirts.(比较主体:pants;基准:skirts)
36)This is a store selling more fruits than vegetables.(比较主体:fruits;基准:vegetables)
37)John was more sad than angry.(比较主体:sad;基准:angry)
38)Othello is more fool than classical hero.(引自曹瑞炯2011。比较主体:fool;基准:classical hero)
例34)和例35)的比较主体noodles(面条)和pants(裤子)都位于宾语位置(谓语内的成分),比较参项(比较结果)则分别是状语more和比较主体的定语more。例36)的比较主体则是嵌得更深的宾语,即修饰表语store的分词短语(=非限定关系从句)的宾语。例37)、38)的比较主体就是句子表语sad和fool。例34)-38)的比较主体都不在主语/话题的位置。当我们将这些句子按典型差比句的方式译成汉语时(a句),结果全都不合格;倘若转而采用意译(b句),则不得不将比较主体放在话题域,有的还必须用动词“比”字短语或复句来翻译。如:
34’)a.*他比面条更爱吃米饭。~b.他米饭比面条更爱吃。
35’)a.*她比裙子买了更多的裤子。~b.她裤子买得比裙子更多。
36’)a.*这是一家比蔬菜卖更多水果的商店。~b.这是一家比起蔬菜来更多地卖水果的商店。
37’)a.*约翰比愤怒更悲伤。~b.约翰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悲伤。
38’)a.*奥塞罗比一个古典英雄更是一个傻瓜。~b.奥塞罗与其说是个古典英雄,不如说是个傻瓜。
例34’)b通过做宾语的比较主体“米饭”的话题化前移而救活了句子。例35’)b以同样方式改造了译句,同时把原来限制比较主体pants的定语more改译为“买”的补语(状语性的)。例36)的比较主体嵌入更深,比较主体无法在简单的“比”字差比句中话题化,所以例36')b采用动词“比”短语以松散方式引出基准,从而摆脱介词“比”差比句的束缚,使比较主体可以留在宾语位置,但“更多”还得改做状语。例37')的比较基准是“愤怒”,比较主体“悲伤”则是谓语的核心。谓语核心是汉语差比句放置比较参项(比较结果)的地方,绝不容许放置比较主体。例38’)比较基准是“古典英雄”,比较主体“傻瓜”是表语。例37)-38)是偏离汉语差比句条件最远的句子,无法用差比单句来翻译,只好用表示取舍的复句来表达。
以上英汉差异还带来一个后果,当比较基准同时可能以主语和宾语为比较主体时,英语有歧义而汉语没有歧义,因为汉语的解读限于比较主体在话题域的情况。如:
39)Susan likes Mary more than Anne.
40)苏珊比马丽更喜欢安妮。
例39)的英语例句是歧义句,因为基准Anne相对的比较主体,既可以是主语Susan(苏珊喜欢马丽胜过安妮喜欢马丽),也可以是宾语“马丽”(苏珊喜欢马丽胜过喜欢安妮)。而汉语例句40)只有英语例句39)的前一种解读,因为汉语不允许宾语成为比较主体。
以上分析充分显示,汉语差比句的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都受制于其话题属性,只能处于话题域,可称为比较主体和基准的话题域限制。同时我们发现,比较参项除了充当谓语核心之外,还可以位于补语、状语位置,但不能充当定语,这是因为补语、状语都在谓语域内,可以和比较主体所在的话题成分相对而成话题结构。而定语是名词短语内的成分,不在谓语域内,无法与话题构成话题结构。这可以叫比较参项的谓语域限制。可见比较主体及基准的话题域限制和比较参项的谓语域限制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满足了话题结构的句法要求。
对比较主体位置多样性的宽容,并不是英语特有的。韩语的形态类型和语序类型都迥异于英语、被Li & Thompson(1976)归为话题主语并重型语言,但根据曹瑞炯(2011)所做的汉韩英差比句比较,韩语的比较主体没有话题域限制,位置自由度更像英语,如:
41)na nun kwukswu pota mantwu-lul cohaha-n-ta.
我(话题)面条(比较基准)饺子-(宾格)喜欢-(现在时-直陈式)
42)Ku nye nun yeypputa-ki pota-nun chongmyengh-ayss-ta.
那 女人(话题)漂亮-(主格)(比较基准-话题)聪明-(过去时-直陈式)
例41)比较主体是宾语,例42)比较主体是形容词谓语。这些韩语句子像英语一样无法直译成汉语。不过例42)作为基准的形容词带了主格标记,比较标记后置词pota后还加了话题标记-nun,这表明做基准的形容词有一定的话题性,这与汉语略有接近处。此外,韩语也有英语例39)那样的歧义差比句(引自曹瑞炯2011):
43)na nun cihyey pota mihyey-lul te cohaha-n-ta
我(话题)志惠(基准)美惠-(宾格)更多喜欢-(现在时-直陈式)
例43)像英语例39)一样具有歧义,而直译为汉语后,只有前一种语义;后一种语义要用复杂句来表示。
以上韩英差比句的共同之处更清楚地说明,在韩语和英语中,差比句都是一种独立的句式,与话题结构没有关系,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句法位置的成分来展示比较主体及与基准的关系。而汉语“比”字差比句是一种话题结构,是用话题结构的句法形式来表达差比句的内容,因此其比较主体、基准等方面都享受话题结构的自由度,同时也遵循话题结构的一些生成规则,其结构受到话题特有的句法限制,体现出了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高度同构性。如果汉语差比句不是一种话题句,我们无法解释这种高度的同构性。
差比句与话题结构的同构性,只能解释为差比句受话题句规则的支配,而不能解释为话题句受差比句规则的支配。从跨语言角度讲,它们共享的一些自由和限制,符合话题句的一般属性——话题要用在谓语之前,但不必与谓语有论元关系或词汇选择关系;但并不符合差比句的一般属性——差比句通常并不要求比较主体和基准只用于话题域。因此,汉语实际上是由话题结构作为库藏中的显赫范畴扩张领地占据差比句的位置,表达了差比范畴的语义。
下文的历时比较和跨方言比较更加证实了上面的判断。
五 汉语差比句句法属性的历时视角
汉语差比句经历过重要的类型更替。本文重点从差比句的话题结构属性角度分析一些相关的历时事实。
先秦汉语典型的差比句是符合SVO语言常态的“主语+谓语参项(=比较结果)+标记+基准”(苛政猛于虎|季氏富于国)。
首先,这一结构中基准位于谓语之后,不受话题域限制,话题属性弱于现代“比”字句基准。
更重要的是,先秦汉语差比句允许以宾语为比较主体,跟英语、韩语等的以宾语为比较主体的句子非常对应,没有比较主体的话题域限制。
先秦汉语差比句中以宾语为比较主体的现象,长期未受重视,有的还被后代注家误读,可能因为该结构为后代的汉语句法所不容,因此后代人缺乏这种解读的语感。张新武(2009)可能是第一篇系统合理地解读先秦汉语中这一结构用例的论文,尽管他没有用本文这样的差比句分析框架和术语。下面是该文所分析的若干此类用例中的一部分:
44) ……然以畏匈奴於汉使焉。(《史记·大宛列传》)(张文释“畏匈奴於汉使”为“畏匈奴甚於畏汉使”)
45)子之道,貉道也。……欲轻之於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孟子·告子下》)
46)故世至於枕人头,食人肉,菹人肝,饮人血,甘之于刍豢。(《淮南子·览冥》)
47)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於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於义也。(《墨子·贵义》)
从例44)的张注看,“畏”是比较双方的共有成分,不是比较的内容,因此“畏”的宾语“匈奴”才是与基准“汉使”构成对比的比较主体。下面几例都是同样情况。例45)基准“尧舜之道”在两个分句中的比较主体分别是“轻”的宾语“之”和“重”的宾语“之”。例46)基准“刍豢”的比较主体是“之”(“之”回指“枕人头、食人肉”等)。例47)基准“其身”的比较主体是“贵”的宾语“义”。
与英语相比,“畏匈奴於汉使”与英语句子例34)的结构非常相近,例44)实际上也可以直译成例34)那样的英语句:to fear Huns more than Han envoys。唯一的不同点是英语多了一个more,但这个more是为了满足英语差比句用比较级的强制性要求,形容词做谓语也要用比较级后缀-er或分析性虚词more。古今汉语都没有比较级形态,理论上无需强制添加more的对应词。
张文用来解释的“畏匈奴甚於畏汉使”是文言色彩的差比句,但此句已经不再用原句谓语动词“畏”作为谓语,而是插入一个文言中可属谓词的“甚”作为谓语,从而将“畏匈奴”整体置于话题域,并同时让基准名词“汉使”加上“畏”成为动宾短语“畏汉使”,以与比较主体“畏匈奴”整齐相配。张文的释义句已经满足了比较主体的话题域限制,在这个重要参项上向现代汉语趋近,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先秦汉语以宾语为比较主体这种“古奥”的差比句式。为了让被“甚”取代的谓语“畏”仍然保留在句中,这一释义句让比较主体“匈奴”带上了原本支配它的动词“畏”。这一比较主体成分的扩大又导致基准由原有的名词“汉使”也相应扩展为动宾短语“畏汉使”,从而与话题化的“畏匈奴”构成一个整齐的对比项。
不管怎样调整,“于”字差比句终究不是现代“比”字差比句的直接来源。现代“比”字句来自所谓“比”动句(黄晓惠1992,史佩信1993,史佩信等2006),即“比”充当比较动词(而非介词)的比较句。从“比”动句到“比”字句的发展历程非常有助于揭示“比”字句话题属性的来源。
从上引黄晓惠、史佩信等文献看,“比”动句开始是平比句,表示主宾语两个实体的情况类同。我们摘选这些文献中的以下例句勾勒从“比”动句到“比”字句的大致历程:
48)a.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墨子·鲁问》)
b.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搜神记》,88页)
49)人以汝家比武侯。(《世说新语》卷二十五,44页)
50)a.如瞎猴比于我妇。(《杂宝藏经》卷八,96页)
b.如瞎猕猴比彼妙女。(《贤愚经》卷五,354页)
51)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庄子·秋水》)
52)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则小;身之重也,比之义则轻。(《淮南子·泰族训》)
53)a.若比箪壶人,吾今太富贵。(《白居易诗》。《全唐诗》,1164页)
b.庄子比邵子,见较高,气较豪。(《朱子语类》,228页)
54)日比天行迟了一度。(《朱子语类》,7页)
55)王陵比我会沽酒。(《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例48)显示,“比”字差比句的源头是“比”动句,比较动词“比”可以只涉及比较双方(类似主体和基准),表示双方情况相类,而它们在什么方面相类,即比较结果或比较参项,则阙如于句中。所以黄晓惠、史佩信等研究者将这类无参项比较称为“泛比”。例48)在句法方面重要的一点是,比较基准是靠动词“比”后的介词“于”介引的,符合SVO语言介词短语后置于谓语的常规,“比”本身并不直接带基准论元。
例49)-50)则显示,“比”动句中介引基准的“于”可显可隐。隐去时,动词“比”就有机会直接带基准论元,从而跨出虚化为基准介词的关键一步。
例51)说明,在比较参项阙如的“比”动句后,可以接上对比较主体进行说明的后续分句,部分起到比较参项的作用。这种说明如果只针对比较主体,不适用于基准,则“比”动句的泛比功能就可能不再是平比,而可能偏向差比。另可注意的是,“比”动句后出现了“也”。先秦语气词“也”出现在句中时具有话题标记作用,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中的两个“也”。例51)前面用了领属代词“其”,显然此小句不是独立句子,“也”确实位于句中而非句末,是话题标记,体现了“比”字小句与话题的紧密关系。
例52)显示“比”动句后的说明小句也可以以形容词为核心,这样的说明小句更容易发展成差比句的参项部分。不过53)的后分句还不能分析为参项,因为“比”后面还带着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两个论元,“比之身”相当于“比之(天下)于身”(拿天下与身体相比)。这个“比”还是动词,不可能是介词。请特别注意形容词前面有“则”,“则”是话题敏感算子,连接的都是条件小句(有话题性)和其他话题。这再次展示了“比”字差比句形成过程中与话题结构的亲和力。
例53)也是在“比”动句后有形容词性的说明小句,但例53)a“比”字小句用条件句连词“若”引出,显示其仍为动词小句,而例53)b在“比”字所带的基准之后还出现属性主体,显示“比”性质上虽然更靠近差比标记了,但尚未到位。由于条件句都有话题句的性质(Haiman 1978,徐烈炯、刘丹青2007/1998:205-208),“若”字之用更是体现了“比”差比句与话题结构的相关性。
例54)以单个形容词作为说明部分,“比”字短语与后面谓语更加紧凑,基本上可视为现代的“比”字差比句类型。不过例54)还用了度量词“一度”来帮助强化其参项的地位。例55)没有使用度量词,已在各方面完全成为现代“比”字差比句。
以上分析表明,“比”字差比句源于无参项泛比句加上说明小句,是由两个小句逐渐整合而成的。在整合过程中,“比”字小句/短语具有很强的话题属性,经常带话题标记或具有标示话题作用的副词“则”连词“若”等。这些“比”字尚未虚化的“比”动句仍然有其现代版,就是前文分析过的“比起X(来)”句,其中的“起来”标明该结构仍然具有话题结构的属性。“比”字句形成过程中与话题结构的密切关系,铸就并加固了“比”字差比句内在的话题结构属性,从而成为话题结构的一种子结构。
在漫长的句法演化过程中,与话题结构有不解之缘的“比”字句逐渐成为现代的单句式差比句,并在共同语中基本取代了话题结构属性弱但更合SVO语言常规的“于”字句,最终成为主流差比句,显示了汉语句式竞争中话题结构作为显赫范畴的强大影响力和扩张力。汉语“比”字句是Dryer(1992,2003)统计的世界语言中唯一基准在谓语前的差比句。这一罕见结构能够战胜更合语言共性的类型,可见话题结构在汉语语法库藏中的强大生命力。
六 汉语差比句句法属性的跨方言视角
话题结构属性很强的“比”字差比句,是现代汉语中影响最大、方言分布最广的差比句式,是大部分官话、吴语、湘语、徽语方言的主流差比句,所用的介词除了“比”外还有“傍”(吴江吴语)、“赶”(宁夏固原)等。有些不以“比”字句为优势差比句的方言,如粤语,也以“比”字句为可选句式(张双庆、郭必之2005)。不过方言中还是存在一些话题结构属性与“比”字句不尽相同的差比句式。刘丹青(2003,2006)和李蓝(2003)已经初步分析了汉语方言差比句的主要类型差异。下面我们从话题结构的角度举例分析一些方言差比句的类型特点。
以粤语“A过+基准”(阿明高过阿良)句式为代表的差比句类型(包括胶东方言的“A起+基准”等:我的身子强起你),在语序类型方面基本上与古汉语的“A+于基准”(苛政猛于虎)相近,区别在于“过”是附核标注型(head-marking),加在前面谓词上,“于”是附从标注型(dependent-marking),介引后面的基准。这类句式的基准位于谓语后,显然不存在基准的话题域限制。但是,比较主体必须在话题域,不能充当谓语或谓语中的局部成分,这是与“比”字句的共同之处。从表面上看,广州粤语似乎可以像英语一样将比较主体放在宾语的位置。如:
56)我食面多过食饭。(比较:I eat noodles more than rice/I eat more noodles than rice)
实际上,例56)句的比较主体仍然受着话题性限制,与英语有点貌合而神离。例56)的英文释义句中,more可以是状语或定语,比较主体noodles在宾语位置。而广州话中,“多”是谓语,带着差比标记“过”。副词性成分是不能带“过”的。例56)以整个“我食面”为主语,比较主体“面”仍在话题域内。汉语包括粤语的差比句不像英语那样需要比较级,可以只靠比较标记(基准标记)来表示差比。而例56)却必须加进“多”来做谓语。假如广州话可以拿宾语为比较主体,那么应当可以像古汉语那样不用“多”,可是缺了“多”句子就不合格:
57)*我食面过饭。(比较古汉语例44)-47)“畏匈奴於汉使”类例句)
可见,粤语式差比句虽然没有基准的话题域限制,但是跟“比”字句一样有比较主体的话题域限制,这与古汉语“于(於)”字句不同。
另一方面,方言中还存在话题句属性比“比”字句更强的差比句。根据戴昭铭(1999),天台吴语的差比句结构是“基准+是+主体+形容词”,如例58)、59)。另据盛益民介绍(个人交流),绍兴(柯桥)吴语也有类似句式,如例60):
58)小王是小李长。(小李比小王长)
59)倒阿是坐阿好过。(坐着比躺着舒服)
60)我么,渠长。(他比我高。字面义:要说我,还是他高)
天台吴语的差比句式有两大特点值得注意。(1)没有专用的比较标记,它所用的介引基准的后置标记“是”,其实就是吴语常用的话题标记之一“是”(见徐烈炯、刘丹青2007/1998:89,刘丹青2005)。在绍兴话的同类结构中,用的正是吴语区更基本的话题标记“么”(也作“末”)。(2)带着话题标记的基准位于句首,其话题性超过其后的比较主体,也比“比”字句基准的话题性更强。
特点(1)说明,天台话差比句作为独立范畴的地位比“比”字句更弱,与话题结构的同构性更强。它直接靠话题结构包括话题标记来表达差比句语义,没有话题结构和话题标记以外的专用差比句手段,靠主话题和主语(或次话题)之分来区分基准和主体。据盛益民介绍,例60)的话题标记“么”也可以省略。这时,基准后的停顿是必需的,差比句就完全靠话题句式来表示了。天台、绍兴吴语的这类差比句,句法上就是典型的话题结构本身,连话题结构的次类都说不上,完全是话题结构向差比范畴扩张的产物。
特点(2)说明天台、绍兴吴语中基准的话题性胜过主体的话题性。这并不奇怪。“比”字句形成过程中,“比X”就常出现在主体之前(例53),“比X”后面也常使用话题标记、话题敏感副词等(例51-52)。可见基准的强话题性是汉语表比较的话题结构的常见现象。
汉语差比句话题属性强弱的跨方言差异,与话题结构在相关方言语法库藏中的显赫程度是一致的。刘丹青(2000,2001b)指出,粤语是比普通话更典型的SVO语言,相应的因话题化而导致的受事前置现象比普通话少。粤语的主流差比句“A过基准”正好是话题结构属性小于“比”差比句的。反过来,吴语是比普通话更典型的话题优先类型,尤其是浙江境内的绍兴等地吴语,话题化更加强势,而SVO的类型特征更加微弱。盛益民的初步考察(个人交流)显示,天台、绍兴的上述话题式差比句主要分布于浙江和闽北的广大吴语闽语中,都是话题特别优先的方言。这说明话题结构在一种方言的语法库藏中的显赫性程度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类型特征,其影响会通过范畴扩张投射到一种方言的许多方面。
七 小结
本文通过跨语言比较说明,汉语普通话的“比”字差比句与其他不同类型语言(如SVO、主语优先的英语和SOV、主语话题并重的韩语)的差比句相比有鲜明的个性。一方面,它享有特殊的句法自由,属性主体和比较主体及基准可以在句法-语义上分离,另一方面又受到特殊的句法限制,比较主体及基准都只能出现在话题域,比较参项只能出现在谓语域,差比句与话题结构有高度的同构性,因此“比”字句可以视为话题结构的一种变体。汉语差比句的话题结构属性是汉语语法库藏中的显赫范畴——话题结构扩张的产物。
理论上,差比句应当遵循该范畴的语言共性。汉语差比句却表现出了很多独有的自由和限制,这些现象与差比范畴的本性无关,却高度符合话题结构的特性。其他语言的差比句并没有体现出与话题结构的关系。这说明汉语差比句不是一种主要基于差比语义的独立句式,而是话题句式的下位句式。
历时方面,先秦汉语“于”字差比句并没有话题结构的属性,而现代的“比”字差比句是由带话题结构属性的“比”动句演化而成的。带话题句属性的差比句最终取代“于”字句成为汉语主流差比句,也是话题结构作为语法库藏中的显赫范畴起强大作用的结果。
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话题结构属性也有强弱的差异,粤语的“过”类差比句的话题句属性较弱,而某些浙江吴语的差比句有更强的话题句属性,这与话题结构在这些方言中的显赫程度是一致的,体现了显赫范畴对语言方言整体类型特点的深远影响。
本文初稿曾在第三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2011年8月,北京)和南开大学文学院学术讲座(2012年5月)上报告,获众多与会者指正,另获博士生曹瑞炯(韩语)、盛益民(绍兴吴语)在语料及其分析方面的帮助。一并致谢,尚存问题均由作者负责。
①二元形容词可另带一个客体类论元,不属于主体,如“他对我很客气”中用介词引出的“我”。
②其他语言有比较主体位于谓语内部从而与属性主体分离的情况,不属于这种情况。详后。
③我们的处理,与另一些学者的不同。他们多根据句首位置来决定何为话题或主话题。参照陈平(Chen 1996)对其例35)“物价纽约最贵”的分析,例9)的话题应是“价格”,例2)的话题才是“百货大楼”。而按照曹逢甫(1995/1977)的分析,例1)当以“百货大楼”为主话题,“价格”为次话题,例9)则以“价格”为主话题,以“百货大楼”为次话题。不管怎么分析,反正其中一个是谓语属性的主体而另一个不是论元,只为比较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