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软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管理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权力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2)01-0096-05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由于社会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是围绕人的思想和行动而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在社会实践中专门研究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思想与行为之互动关系的学问和工作。社会管理往往体现为公权部门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管理和规范,是权力运作的表征和结果。因此,探讨作为一种软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软权力与社会管理
权力的概念较早出现在国外的政治文献中。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的行为之上的能力。”①这个观点代表着对权力的最普通的看法。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在195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著名的权力定义:A对B的权力达到A迫使B做某事的程度,而反过来B却不能这样做,这就叫权力。由于A对B行使权力可以用强制性的压服的办法,也可以用感召性的引导的办法,所以就有了两种权力形式,前者称之为硬权力,后者称之为软权力。奈在其1990年出版的《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指的是与诸如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抽象资源相关的,决定他人偏好的软性同化式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以达到目标的能力。②
奈提出“软权力”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分析之中,而国内学者更倾向于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工具性地理解和运用“软权力”的知识框架,即把“软权力”看作是一个远超出国际竞争的广义权力概念,它还包括民族文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软权力等。在社会管理的语境中同样存在着两种管理权力和管理方式:一是所谓的“硬权力”及通过“硬权力”实现的刚性管理,也即通过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等硬约束力量来规约管理客体的行为。刚性管理以国家的暴力工具作为后盾,通过强制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管理目标;与此相对应的,是“软权力”及通过“软权力”实现的柔性管理,即通过社会舆论、道德感召、文化熏陶、价值同化、思想教化等方式来引导和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管理目标。柔性管理强调的是心灵感化、主客互动和非强制性,因而其影响力更为深刻、持久和广泛。
在多元、民主和法制的现代社会中,以“软权力”作为介入和实施手段的柔性社会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秩序生成的主流。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国家先后发起和经历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多元化,构建服务型政府。原因就在于传统刚性社会管理理念和模式总是以管理者甚至统治者的姿态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通过强制、威吓、灌输等方式实现其权能,往往会涉及公民自由的限制,因而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行动支持。“新公共管理运动”则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公共服务内容:(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在思想上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具有民主性;(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5)责任并不简单;(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③这几方面凸显一个新理念,就是权力及权力运用本身的变革——权力也表现为一种服务。在社会管理中,权力的行使不再是单向度的命令或强制,而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它强调的是国家、社会、公民等诸方面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共治,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全球融构格局同样吁求社会管理柔性化以实现权力运用的民主化与人性化。近代以来,“主权在民”的理念已得到广泛传播。人生而自由平等,然而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生存资源之匮乏、活动范围之局促,往往处于暴力的战争状态。为摆脱这种状态,人们需要通过订立社会契约产生一个“民众的结合体”。“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共同体”是“一个公共的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④。这就是著名的“社会契约论”。无论历史上是否真的出现过订立契约的事实,但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权源的指认使得公权之运用不能像从前那样依靠暴力、强制的方式而必须通过民主商谈的方式沟通协商,体现公民之“共同意志”。这个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全球融构体系中更是被传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与此同时,在经济资源全球流动与世界政治格局风云变幻的双重境遇下,权力的作用机理与形态表征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如“软权力”理论提出者奈所言:“传统而言,作战能力往往是检验大国的标尺,而现在,权力的定义不再强调昔日极其突出的军事力量和征服。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因素在国际权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地理、人口和原材料则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⑤在这种背景下,整合社会不同诉求,妥善协调各类矛盾冲突,更加需要一种作为内生性、民主性的权力资源和权力机制来实现。而“软权力”的运用可以使得社会管理在尊重现代人个性与自主价值的同时,有效规避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行为,为社会的稳定有效运作节约大量社会成本,甚至内生并累积现代民主法制社会所赖以持存的良性社会资本。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管理软权力
在社会管理视域中,人无疑是社会的主体,制度是社会的架构,而人的精神思想则是社会的灵魂核心所在。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谐稳定既需要法律制度的规约,更需要人的精神思想之良善型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自古有之,它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提升其政治素质、培养其社会活动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从这个角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表现为是一种社会管理软权力。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思考城邦治理的时候,就十分强调德性对于城邦治理的价值与作用。在他看来,城邦的幸福与人的幸福一样,有赖于三个善因: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一个好的城邦,不仅需要好公民、好政体,而且需要好德性。“凡能成善而邀福的城邦必须是在道德上最为优良的城邦。”⑥在当代,《人的现代化》一书的作者英格尔斯指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⑦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之软权力的功能本质在古时和现代的政治社会活动中人们早已识之、用之。按照奈的理解,软权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核心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对制度和规则的决定力等,软权力具有非垄断、非强制、非物质等特性。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管理软权力,则主要表现为:
1、树立社会共同理想,导引社会发展方向
每个社会的稳定运行与和谐发展需要有一个共同理想,共同理想犹如灯塔之于航船一帆风顺,指引着社会发展方向。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由无数社会成员和若干个社会群体组成,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分散的甚至相互抵触的理想追求会极大消耗社会运作的成本,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甚至迷失社会发展方向。因此,在社会管理层面,需要以共同理想来整合整个社会的力量,通过共同理想来引导和动员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达到高度统一。在从前相对封闭、人与人相互依附的社会里,主要是依靠行政权力、权威崇拜和激发热情来树立共同理想;而在一个不断开放、社会主体相对独立的现代民主社会中,共同理想则需要通过说服、吸引和感化等软力量和方式来实现。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全社会的成员认识到当前国家、民族所面临的时代任务,认清形势,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将极大提升社会管理之现实效果。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约不同社会行为主体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维持其正常秩序、处理不同社会主体关系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思想共识。它是关于是非曲直的观念——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人类才能分辨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懂得耻辱和光荣,才有了关于光明的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建构的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地位和引领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或善或恶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以各种道德符号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强烈的暗示和牵引作用,有效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规约不同社会主体行为,实现对社会的柔性管理。
3、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淳化社会道德风气
无论是社会动员和整合,还是社会制度的运行和效能,都离不开文化的重要作用。美国经济学者斯特斯·林赛明确提出:“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文化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因素,因为文化影响到个人对风险、报偿和机会的看法。”⑧所谓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促进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文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淳化社会风气,建设诚信、正义的社会道德体系和构筑高品位的精神家园,从而在社会管理中增加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现社会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对人的权益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潜能的关注,而这恰恰是软权力的真谛所在。
4、协商政治共识,整合社会不同利益诉求
政治共识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赖以续存的思想文化基础,它是特定时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共同拥有的政治价值观念和共同认可的政治规范准则。政治共识使个人作为公民进入公共领域,从而不仅获取公共权力的保护,并且从中确认自己,获取自我认同;政治共识本身是各利益群体利益妥协的结果,所以可以通过公共权力来制衡利益冲突,促进了公共权力的优化,使公共权力来源于民,服务于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转型裂变,利益格局也面临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分化,整合社会不同利益诉求,建立社会政治共识无疑是必要且紧迫的。依靠传统基于国家暴力的意识形态力量去达成政治共识、维护社会稳定已显捉襟见肘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道德教化、文化塑造来优化人们对社会政治共识的认同取向与认同结构,提高权力、制度和组织的认同基础,达成政治共识,从而为实现政府的有效管理提供积极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5、沟通政府民间,实现社会良性互信互动
从权力的表现方式和运行向度上看,软权力往往表现为一种基于民主、平等、合作的交互管理关系。它克服了传统命令与服从、压制与屈服二元对立的单向度权力运行模式,而强调权力运用的公共性、交互性与民主性。当前政府执政权力异化极大损伤了行政执法公信力和执政理念的感召力,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导致的社会结构裂变使得公权与私权内耗双亏,政府与民间处于互不信任、互相猜疑的尴尬境地。要知道,社会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对一个社会的稳定繁荣至关重要。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把个体联结为社会的力量,既不是卢梭所说的理性契约,也不是斯宾塞所说的满足个人利益的自由竞争,而是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的统一社会的一般公民的共同信仰和情操,使社会成员在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上保持一致。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沟通政府与民间的机制和平台,就是通过这种“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的宣传教化来建构社会互信互动,强化社会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社会整合。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表现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软权力。
三、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软权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软权力,已经成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路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软权力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明确定位、科学发展与现代转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软权力,推进社会管理建设,应积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化,提升政府社会管理权力运用的公信力与普适度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软权力,其重要的特性就是渗透性、普适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当然也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制约,具有社会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在担负培养“四有新人”目标任务的同时,也要发挥其宣传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性功能。在社会管理的层面,从前我们的观念中总是依赖国家垄断的刚性政治权力来实现政治及社会稳定,而这是需要有一个足够完备的前提:公共权力不能私有化。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一方面公共权力异化制造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动荡潜因;另一方面,垄断、封闭的公共权力权威已不足以应付日益爆发的公共危机事件。这时的出路无非有二:一是还权于民;二是强化公权。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吁求的显然是“还权于民”这样一种具有较大弹性的具有活力的政治稳定局面。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化,发挥其作为软权力的功能,对于抑制政府运用刚性权力的需求和动因,提升和复原政府公权的公信力及普适性无疑是较好的策略选择。
2、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培育社会管理民间资源和公民公共精神
作为一种社会管理软权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推进生活化来发挥其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受到现代实证主义及实证科学思潮的影响,当前人们社会生活的境域受到胡塞尔所谓“科学世界”的宰制,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世界,也作用于生活世界。因此,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受教育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培育出丰富社会管理民间资源和公民的公共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理想化、单一化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庸俗化、形式化的发展倾向。教育的目标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理想性和先进性,又要体现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和普遍性;教育实践既要关注每个人的精神追求、个人利益,又要兼顾社会整体和谐与长远利益。长此以往,良性社会资本将得到有效累积。
3、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本化,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感召力
软权力的优势特征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即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主体地位,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发展和自身的实现等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和需求,工具主义的色彩较为浓烈,因而现今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往往收效甚微。随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实践,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的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突出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⑩要“说服人”,“掌握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更加人性化和现实化的方式来宣传教化正确的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本化,就是要遵循和实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人本原则和理念,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和觉悟水平,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实现其社会管理的功能。
4、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完善和优化富有弹性的社会管理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软权力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或者软实效,恰恰相反,它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对人们实现价值引导和思想说服的管理活动。表面上看,似乎“软绵绵”,但却蕴含着巨大而持久的社会整合能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从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1)到“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12)“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3)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作为党的工作的组成部分和必要任务,为党的事业取得成功和国家建设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必须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较长的时期里都是停留在经验式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且多凭尝试和经验而进行纯粹实践性的工作,科学化和制度化水平不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对应的是,在社会管理的层面我们则建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由于缺乏制度认同和制度内化机制而出现“制度虚置”的现象。这说明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软权力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制度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推进自身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也将为社会管理手段和模式的优化(如制度化、网络化、民主化等)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既受到经济社会制度化发展成就的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经济社会制度化发展的结果和表现。
5、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化,建立健全柔性的社会管理联防联控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工作子系统,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需要依靠单位、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担当,共同推进。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成员组成日益分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和事件呈现多端性、频发性和复杂性的发展态势。党中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全社会共同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党的组织、宣传部门要做,党的其他部门、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都要做。要充分发挥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教育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14)显然,这种协作化的机制也是非常有效的社会管理联防联控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作化,就是要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党政工团联合社会相关组织及机构合力承担、多口协调、各负其责的统合性管理模式和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协同、自律、自治的作用,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增强联动性。如此,必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管理软权力得到真正落实、实践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美]J.K.加尔布雷斯:《权力的分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②Joseph S.Nye,"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1990,pp32-33.
③Robert B.Denhardt & Janet Vinzant Denhardt,"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Armonk:Sharpe,M.E.Inc.2003,pp553~557.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4页。
⑤[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98-99页。
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42页。
⑦[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⑧[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07页。
⑨[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27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3页。
(1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0页。
标签:政治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生活管理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政治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