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上海还剩多少作业题

世博会:上海还剩多少作业题

一、世博会:留给上海多少“家庭作业题”(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正飞[2](2018)在《新媒体技术在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孕育出了新媒体技术,并且它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如今已经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方式,新媒体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交互性的优势,也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且日益变得重要。但是在美术教学中,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及运用还远远不够,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要深入和继续。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运用文献与教材分析、调查与实践研究等方法,对内地西藏班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进行着深入的探讨与实践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文献研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力求全面把握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调查研究,基于我校内地西藏班预科年级学生,开展对新媒体艺术认知及学情的调查研究。实践研究,探索新媒体技术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实践运用,总结得失,汲取经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介更加的有效和多元。从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国外的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专家学者也对新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诸多有效的经验与方法,但是在基层教育教学工作中,内地西藏班中教师和学生的新媒体意识较为薄弱,相关的教育培训缺乏。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作用。新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融合有对于学生的知识素养、合作能力以及创作精神等方面都能够进行一个很好的培养,在丰富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而璀璨夺目又丰富多姿的西藏民间美术,也为内地西藏班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结合我校的特殊校情与美术学科特点,笔者尝试并探索新媒体技术在内地西藏班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注重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杨婕[3](2016)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社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我国的公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教育作为未来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是我国改革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学校公民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素质、推动现代化民主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落实公民教育需要专门的、规范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然而,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没有一门课程可以承担公民教育的任务。建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是落实和深化公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尽快实现公民教育课程化,建构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公民教育课程现状,清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阐明建构该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建构公民教育课程的理论依据,力求在此基础上建构出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的地位、属性、目标、内容以及课程的组织形式。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内容如下:第一章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本章主要研究公民教育课程现状,诊断现实问题。首先,从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两个角度分析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其次,对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现状及中小学教师对公民教育课程的认识进行调查研究、对品德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中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课程做内容分析,调查发现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公民教育课程,教师对公民教育及公民教育课程的认识明显不足,在现有的德育课程框架中不利于公民教育的开展,限制了公民教育的进程和水平,建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任务十分紧迫。第二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理论依据。本章主要梳理相关理论学说,为建构公民教育课程寻找理论依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结构合理、富有弹性和充满活力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界定了本研究涉及的"公民"、"公民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课程建构"等核心概念,厘清了公民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差异;梳理多元文化公民教育思想、多向度公民教育理论和世界公民教育理论三种当代公民教育理论,并明确各理论对本研究的意义;总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和道德发展特点的相关理论学说作为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即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作为课程建构的核心理念。第三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地位、属性及建构原则。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必须是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课程具有教育性、公共性、体验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建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过程中必须遵循五点建构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第四章和第五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的建构和内容的建构。公民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建构要遵循三个原则:建构体系适应性原则、目标结构立体化原则和价值内涵动态平衡原则。具体目标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和公民行为维度,这四个维度是一个整体,公民的培养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公民行动上。课程的内容包括公民知识、公民道德与价值观、公民认同和公民行为能力四个方面。第六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组织。是对公民教育课程组织形式的设计。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应该以学科课程为主,结合活动课程,尤其是发挥公民教育的"服务-学习"活动课程对公民行为培养的重要作用,并重视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第七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走向实践的若干建议。公民教育课程要最终走向实践,必须要加强政府、学校、教师等各个层面对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视,并分阶段逐步推进公民教育课程,从准备阶段到启动阶段,实现最后的常态化发展阶段。

李佳佳[4](2016)在《日本家庭漫画《海螺小姐》的俗趣味》文中指出长谷川町子所作的家庭漫画《海螺小姐》在日本战后翌年开始了历时二十八年的连载,总数六千六百余篇,其影响力是日本战后家庭连载漫画的典型。这部作品的连载进程一直伴随着日本战后的社会发展,在内容上则始终围绕以厨房为中心的家庭琐事以及日常生活的热门话题展开,呈现出通俗、简朴、诙谐、具有现实色彩的俗趣味。以往针对这部漫画的研究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作品本体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二是作品与日本战后家庭制度、国民经济及社会意识形态变迁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后者多从社会学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一般将这部漫画视作记录日本战后社会进程的重要参考文献。本文试图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美学角度出发,寻找俗趣味在日本漫画历史中的发展脉络,探讨俗文化的审美心理及表达方式,揭示俗趣味的美学原理与哲学涵义,论证俗趣味是受日本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心理现象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民族美学特色;通过梳理俗趣味与《海螺小姐》漫画内容及形式间的相互关照、以及与外部历史和社会环境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这部成功漫画作品与日本社会俗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高虹[5](2015)在《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语言环境也正处于一种五彩斑斓、变化莫测的阶段。流行语正是这种语言发展变化的最好体现。流行语从语言的角度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某一侧面,它们不但记录了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流行语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年代的总结,为后人唤起一个年代的记忆。从这一意义上说,对流行语的考察、梳理和研究,对记录历史、记录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往对流行语的研究在多个角度和层面展开,其中既有关于流行语本质属性的研究,如流行原因、产生途径等的研究,也有流行语的跨面研究,如社会心理学视角、新闻学和传播学视角等的研究。然而,在流行语的解读层面上,现有的研究多以流行语的流行原因、流行过程和传播方式为流行语解读的主要依据,尚无研究专门涉及流行语使用中的意义、认知机制和认知特点。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流行语在使用中的意义进行语用解读,探究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流行语的英译的实践进行研究,从流行语的个案翻译中得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步骤,以期对流行语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流行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新词以及另外一个有相关性的概念:热词,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别属性,而明确三者的异同对于确定研究对象是首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本研究以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辨析为入手,结合中英文词典和国内外研究对流行语的定义,并从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出发,给出本研究中流行语的工作定义,从而把广义的流行语概念进行限定和细化,给出评判的标准,即,本研究关注的研究对象是非话题型流行语(以下简称流行语),进而以此为标准,考察该标准下的各个类型,并以每一类型中的若干为范例进行分析。在确定了有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后,本研究根据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自2002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国家语委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自2005年至2013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白皮书),和《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8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以非话题型流行语中的不同类型为基础,以其中的若干个来自不同类型的非话题型流行语为例,并以此为关键词,在门户网站以及平面媒体的电子版中收集相关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来得出发现和结论。本研究以词汇语用学研究的理论要点为依据,结合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性来自认知效果和加工代价的有机平衡这一论点,,认为流行语的理解需要通过语用充实过程来建立临时性的词汇信息,以帮助其语用意义的理解。这一临时性词汇信息的建立,要与特定的语境产生最佳关联,以满足说话双方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期待。本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发现:1.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能够在概念、人际、修辞这三个维度上有更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概念维度和交际维度上。流行语因为其流行的起始、发展、高潮等一系列的过程,语义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泛化,因而具有更加抽象化的概念内涵。这一特性使得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语境中去,并结合实际的语境得到合理的解读。流行语的使用本来就受人们从众求新心理驱使,因此,它们在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效果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流行语语用意义中负载的额外信息会让流行语的使用带来比普通词语更加微妙和难以言说的修辞效果。2.流行语的语用意义的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虽然流行语理解遵循了词汇语用意义认知过程中普遍通用的语用充实方法,它们的解读既要针对明说部分,也要针对暗含部分,这两个部分都需要有语境的信息来辅助,以便能够进行语义内容的充实,与语境产生关联;但是,它们的认知机制显然使得其中的一些方法突显出来,比另一些方法更常用、更有效,包括语义的拓展、隐喻化以及帮助隐喻化理解的认知联想过程。经历了这些语用充实过程的流行语解读会排除歧义、确定指称,进而充实语义。包含流行语的话语也会变得更加顺畅达意、具有更加非凡的认知效果。3.对流行语准确的英译可以先对语境进行确定,然后列出该语境下的可能解读,对照语境,再遴选出可及性程度最高的语用意义,并进行翻译,采用的译法有话语意义直译法、语用意义意译法、话语意义直译加注法等等。本研究把对语境具有强烈依赖性的流行语作为研究的对象,拓展了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凸显了词汇语境化理解的重要性。对流行语独特认知过程的剖析是对语用充实这一概念进行的有益补充。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在实际应用中对翻译实践、乃至词典编撰、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由于研究设计的不完美和研究者自身的不足,本研究还是有一些可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如对语境因素的考虑可能不够全面,选取的流行语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少,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等。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把语境因素进一步细化,把对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讨论做得更具体,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流行语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刘丽军[6](2013)在《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改革中小学课堂教学“教室惟一、教材为主、教师主体”的封闭式教学,使课堂走向社会、内容走向开放、学生主动探索;教学过程不拘泥于“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的固定模式。实现“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向“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转变,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以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研究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文献法,收集中小学课堂教学及其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整理信息发现,中小学课堂教学感性认识比理性思考多,一线教师比理论工作者研究得多,开放性课堂教学研究方兴未艾。吸取这些研究成果,为开放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辟新的思路、寻新的切入点提供参考。运用访谈法,了解到中小学教师对于开放课堂教学有强烈愿望,虽有一些行动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苦于考试压力和理论滞后,存在许多开放课堂教学的困惑,行动研究和理性思考尚无建树。调查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开放性教学主要存在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等缺陷;分析发现,教师职业素质、学生个体差异、学校影响、家庭干预和社会环境等是制约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使中小学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需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坚持自主开放的开放课堂教学理念,从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途径的开放等方面构建的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创建自主民主的、多向联系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发展性评价观追踪开放课堂教学效果。

章萍君[7](2013)在《基于中学信息科技学科的对话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原则,在教学目的、教学伦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引起了空前革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有以下四个显着特征,即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教学;对话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作为一名一线信息科技教师,笔者认为对话教学是融教学价值观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教学哲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笔者在研究对话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紧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积极开展对话教学行动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努力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学会对话,分享对话,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本论文是开展信息科技学科对话教学行动研究的成果。通过研究构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中学信息科技学科对话教学模式,提出信息科技学科的常见的对话类型,建构不同对话类型的操作流程,总结出信息科技学科实践对话教学的相关策略;论文最后对二年多的对话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证明了对话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作者认为对话教学非常适合在中学信息科技学科进行推广。

乐明月[8](2011)在《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启示》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深刻的变革。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必须顺应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历史作业是巩固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其改革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借助调查寻找我国高中历史作业面临的问题,同时借鉴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先进理念,通过中美对比找出差距,进而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推进高中历史作业的改革。希望通过改革,使历史作业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与历史思维的手段。研究通过设计《关于高中生对历史作业的态度和心理状况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市六十中、上海市汇金中学的部分高中生进行调查,深入到实际中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以便获得可靠的资料,把获取的数据作为研究基础。与此同时有关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论述也是建立在大量原始材料基础上的,尽可能做到有理有据。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美两国高中历史作业(世界史部分)的对比,试图找出两者的差距,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作业的改革提供启示和宝贵的借鉴经验,推动历史作业的改革。这对于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推进素质教育都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在回顾中美高中历史作业对比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本论文研究的价值所在。第二部分:通过对高中历史作业的调查与分析,借助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第三部分:从原始材料出发,对美国高中历史作业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发掘美国方面值得学习的优点。第四部分: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将中美高中历史作业(世界史部分)进行系统的对比,试图找出双方的差距,得出启示,引发对我国高中历史作业改革之路的思考。第五部分:一方是堪忧的现状,一方是优秀的借鉴对象,究竟新课改下我们应该如何转变观念,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历史作业改革提出有益的建议。

王文娟[9](2011)在《基于MOODLE信息环境的小学英语作业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学科是一门学科类学科,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它还是一门信息类学科。作为学科类学科,它少不了要布置作业,作为信息类学科,网络英语作用不可小视,特别是在当今背景下很多学生乐于做无纸化作业。不过通过调查我发现目前小学英语作业有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很单一,仅限于书面作业,其它形式很少,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作业的要求不符。本文即根据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利用魔灯教学软件的丰富、庞大的功能体系搭建一个网络信息化的作业环境平台,从作业的具体形式、参与方法、评价等都采用多元的手段,开发一种新的网络作业模式。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从我国的小学英语作业与作业的信息化变革构念入手,对文献中有关作业的概念,作业的分类和作用,作业的性质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另外针对目前英语作业的不足,介绍了魔灯信息平台的功能、优势、特点以及魔灯环境构建信息化教学研究的现状,从而验证了英语作业信息化变革的可能性。接着,参考前人的研究模式,提出了我们基于魔灯环境的小学英语作业平台设计的总体思路,架构了我们信息平台丰富多彩的作业模式,介绍了不同种类的作业形式以及管理和评价策略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设计问卷了解实验的效果以及老师和学生对魔灯信息平台作业的看法以及问题等,另外还通过实验学校部分老师和学生的英语作业变革的实例,对魔灯信息平台作业进行了反思。最后,从魔灯信息化环境的英语作业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各方面评价了本实验研究的效果和意义,利用小学英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再次验证了魔灯环境小学英语作业变革的可适性。论文的最后部分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出了研究的结论,提出了后续的思考。

余蕾[10](2011)在《信息化环境下体验学习过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最为显着的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反映了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更体现了教育思想与学习理念的重大演变,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最终目标体现在能够成功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以学习者的体验为基础,通过实践与反思的相互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多种通讯交流工具、快捷的信息检索与查询工具以及虚拟现实等多种途径,使得体验学习与信息技术能够有机会相结合,产生了信启化体验学习方式。根据体验学习的内涵,可以将信息化体验学习理解成是以学习者参与为主的,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为依托,使学生主动真实地参与、体验、反思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学习方式。信启、化体验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强调通过实践、交流、反思和总结等环节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信息化体验学习的实施还处在初始探索阶段,本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对信息化环境下的体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和实践,并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拓宽体验学习的实现途径,为信息化体验学习的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世博会:留给上海多少“家庭作业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博会:留给上海多少“家庭作业题”(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新媒体技术在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新媒体技术在大数据时代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发展
        2. 内地西藏班特殊的校情与生情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新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 概念界定
    (二) 新媒体美术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内地西藏班新媒体美术教学的现状
二、新媒体语境下西藏班课程的艺术特征与美育价值
    (一) 新媒体语境下美术教学的变化
    (二) 西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表现力
    (三) 新媒体技术的交互作用
    (四) 新媒体技术利于培养核心素养
三、课程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一) 新媒体美术课堂教学案例
    (二) 微课堂、微课程实践运用
    (三) 各种软件创作与运用
    (四) 师生角色互换体验,“小老师”开设西藏民间美术课
    (五) “光影故事”学生数字影像实验活动
四、研究的成果与展示
    (一) 打造精品课程
    (二) 微课教学见微知着,小课堂大教学
    (三) 寓教于乐,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四) 内地西藏班校本课程开发
    (五) 数字影像的故事
五、思考与反思
    (一) 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1. 容易忽视教学重点
        2. 新媒体应用过度
        3. 忽视了新媒体应用目的
    (二) 新媒体美术教学的建议
        1. 紧跟时代的脚步
        2. 抓住美术教学中的重点
        3. 适度运用新媒体
        4. 培养学生的新媒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境外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研究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及难点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节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必然性
        一、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现实必要性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塑造现代公民人格的需要
        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四、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
    第三节 建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紧迫性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现状调查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目标的相关文本分析
        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教材中的公民教育内容分析
第二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公民理论
        一、公民的涵义
        二、公民教育的涵义
        三、公民教育课程的涵义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的理论学说
        一、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理论
        二、多向度公民教育理论
        三、世界公民教育理论
        四、对上述理论的分析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及道德发展的理论学说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理论学说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第三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地位、属性及建构原则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地位
        一、必修课程
        二、核心课程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属性
        一、教育性
        二、公共性
        三、体验性
        四、开放性
        五、时代性
    第三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建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科学性、系统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五、开放性原则
第四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的建构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建构的原则
        一、构建体系适应性原则
        二、目标结构立体化原则
        三、价值内涵动态平衡原则
    第二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课程总目标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课程四维目标体系
第五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
    第一节 公民知识教育
        一、法律知识教育
        二、政治知识教育
        三、环境知识教育
        四、公民知识内容的组织与推进
    第二节 公民道德与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公德教育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公民道德与价值观内容的组织与推进
    第三节 公民认同教育
        一、个人认同
        二、社会认同
        三、国家认同
        四、世界认同
        五、多元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公民行为能力教育
        一、公民"自治"能力
        二、公共理性思维能力
        三、批判思维能力
        四、价值判断能力
        五、社会参与能力
        六、公民行为能力内容的组织与推进
第六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学科课程
        一、公民教育学科课程的重要性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学科课程结构与设计
    第二节 活动课程:培养主动公民不可缺少的课程类型
        一、公民教育"服务-学习"课程的意义
        一、"服务-学习"课程的实施
        三、"服务-学习"活动课程案例:以加拿大为例
    第三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中不可忽视的潜在课程
        一、潜在课程的涵义
        二、公民教育潜在课程的设计
第七章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走向实践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视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推进的步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现状及认识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记录(一)
    访谈记录(二)
    访谈记录(三)
    访谈记录(四)
    访谈记录(五)
    访谈记录(六)
    访谈记录(七)
附录四: 课堂观察记录(部分)
附录五: 《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内容分析编码记录表
附录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日本家庭漫画《海螺小姐》的俗趣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海螺小姐》的浅俗机理
    一 人际关系
    二 行动场所
    三 战后家庭进程
        家电与饮食
        日常主题
    四 社会关心
第二章 俗趣的渊源
    一 绘卷的庶民意识
    二 从雅走向俗
        浮世思潮
        江户气质
    三 江户漫画
        庶民趣味
        北斋漫画与海螺小姐
    四 家庭漫画与庶民趣味
        漫画平民角色
        由漫画改编的庶民电影
第三章 谐俗的意趣
    一 说话之趣
        落语作者田河水泡
        落语与庶民
        关于“落下”
        难懂的幽默
    二 南画的修养
    三 “柔术”与报刊漫画
        报刊与铅笔
        “格”与庶民趣味
    四 幽默机制
        行为失败模式
        非失败模式
        心理模式
第四章 俗趣之美
    一 池大雅的自在意趣
    二 芜村的以俗离俗之雅
    三 胜绘的俚俗情趣
    四 知物哀之心
    五 写乐的谐趣
第五章 通俗与深刻
    一 中流意识
    二 民主意识
    三 小津的人文关怀
    四 信仰的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后记

(5)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流行语的界定
        2.1.1 词典定义
        2.1.2 文献定义
        2.1.3 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意义辨析
        2.1.4 本研究工作定义
    2.2 流行语的多种研究
        2.2.1 流行语的特征研究
        2.2.2 流行语的流行原因研究
        2.2.3 流行语产生途径研究
        2.2.4 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和特点研究
        2.2.5 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2.2.6 流行语案例研究
    2.3 流行语的多学科研究
    2.4 流行语的翻译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关联理论概述
        3.1.1 关联的概念
        3.1.2 交际中的关联原则
        3.1.3 话语理解的解码和推理
        3.1.4 明说、暗含和弱暗含
        3.1.5 关联性:加工代价与认知效果
    3.2 关联制约下的语用认知
    3.3 词汇语用学的研究
        3.3.1 词汇语用学概述
        3.3.2 关联指导下词汇意义的语用充实
    3.4 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收集
    4.3 语料分析
第五章 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解读
    5.1 交际中会话含意的推导
    5.2 语用意义
    5.3 语用意义的维度
        5.3.1 语用意义的概念维度
        5.3.2 语用意义的人际维度
        5.3.3 语用意义的修辞维度
    5.4 流行语个案分析:山寨的语用意义
        5.4.1 山寨的词汇意义
        5.4.2 流行语“山寨”的概念维度
        5.4.3 流行语“山寨”的人际维度
        5.4.4 流行语“山寨”的修辞维度
    5.5 流行语语用意义的特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流行语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
    6.1 流行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机制
        6.1.1 对流行语明说部分的理解
        6.1.2 对流行语暗含部分的理解
    6.2 流行语理解中的收窄和拓展过程
    6.3 流行语理解中的隐喻化过程
    6.4 流行语理解中的认知联想
    6.5 小结
第七章 关联理论视角下流行语的英译
    7.1 翻译的语用维度
        7.1.1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7.1.2 语用充实与翻译
    7.2 流行语英译的个案分析
        7.2.1 “潜规则”英译的个案分析
        7.2.2 “裸x”英译的个案分析
    7.3 流行语语用充实对翻译的启示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研究的启示
    8.3 研究的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北京语言大学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分类
    附录2: 北京语言大学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附录3: 《咬文嚼字》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6)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深化素质教育需要中小学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
        三、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需要改变封闭的教学环境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动态
        二、国外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综述
        三、课堂教学管理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第二章 开放理念与中小学教学管理概述
    第一节 开放与开放理念
        一、开放的含义
        二、开放理念
    第二节 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意义
        一、开放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开放中小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开放中小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第三节 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二、教学时空的广延性
        三、课堂结构不完整性
        四、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第三章 中小学开放课堂教学的缺陷与原因
    第一节 中小学开放课堂教学的缺陷
        一、教学资源配置失衡
        二、课堂教学方式专制
        三、课堂教学过程偏见
        四、课堂教学行为阻隔
    第二节 中小学开放课堂教学缺陷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育哲学影响
        二、教师专业情感感染
        三、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
第四章 走向开放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第一节 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三、实效性原则
    第二节 构建开放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体系
        一、教学理念的开放性
        二、师生关系的开放性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四、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五、教学途径的开放性
    第三节 创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主松散式
        二、民主讨论式
        三、多向联系式
    第四节 完善开放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估
        一、用发展性评价观评价课堂
        二、用开放性的问题检测评价学生
        三、明确开放课堂教学评价主体
        四、追踪开放课堂教学效果
        五、纠正开放课堂教学偏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基于中学信息科技学科的对话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缘由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重点和论文框架
第2章 对话教学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对话教学概述
    2.2 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2.2.1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2.2.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对话教学的文献综述
第3章 信息科技学科开展对话教学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中学信息科技学科开展对话教学的必要性
        3.1.1 新课程的需要
        3.1.2 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的需要
        3.1.3 学生独立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3.2 中学信息科技学科开展对话教学的可行性
        3.2.1 信息科技学科的自身特点
        3.2.2 网络时代传统教师权威的消解
        3.2.3 学生对学习内容了解的程度
第4章 信息科技学科对话教学行动研究
    4.1 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常见的对话类型
        4.1.1 师师对话
        4.1.2 师本对话
        4.1.3 生本对话
        4.1.4 师生对话
        4.1.5 生生对话
        4.1.6 人机对话
        4.1.7 自我对话
    4.2 对话教学模式构建
    4.3 课堂对话教学实践
        4.3.1 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案例
        4.3.2 高中信息科技教学案例
    4.4 对话教学实践策略
        4.4.1 创设温馨环境,共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4.4.2 精选对话话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4.4.3 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
        4.4.4 搭建多种对话平台,拓宽对话教学途径
        4.4.5 注重多元评价,推进过程性评价
第5章 对话教学的效果研究
    5.1 对话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5.2 对话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6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学生学习水平起点调查问卷及结果
    附录二:初中学生学习水平起点调查问卷及结果
    附件三:《声音的数字化》教学设计
    附录四:《超级明星》作品合成教学设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关于我国高中历史作业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2.1 一项关于高中历史作业的调查
    2.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关于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综述
    3.1 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宏观扫描
    3.2 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题目类型
    3.3 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特点
    3.4 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功能
第四章 中美高中历史作业对比
    4.1 形式观
    4.2 功能观
    4.3 学生观
第五章 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启示
    5.1 题型丰富化
    5.2 命题趣味化
    5.3 内容开放化
    5.4 倾向探究化
    5.5 评价多元化
第六章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MOODLE信息环境的小学英语作业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作业与作业的信息化变革构念
    一、英语作业
        (一) 作业的概念
        (二)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作业的诠释
        (三) 当前素质教育和减负增效的宗旨
        (四) 英语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
        (五) 作业的分类和性质
        1、分类
        2、作业的性质
        (六) 当前英语作业的不足
    二、Moodle
        (一) 概念的界定
        (二) 借助魔灯环境构建信息化教学研究现状
        (三) 上海市闵行区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现状
    三、英语作业信息化变革的可能性
        (一) 英语与魔灯的共性与不同之处分析
        (二) 借助魔灯环境构建作业平台的优势
        (三) 可行性分析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魔灯环境的小学英语作业平台设计
    一、总体思路概述
    二、研究的模式
    三、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四、小学英语作业平台的架构
        (一) 英语作业平台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
        (二) 英语作业平台支持多通道语言认知加工训练途径
    五、魔灯平台作业的管理策略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爱上魔灯
        (二) 小组协作,让学生运用魔灯
        (三) 给予机会,让学生展示魔灯
        (四) 即时反馈,让学生评价魔灯
第三章 小学英语作业平台的运行和评价
    一、平台运行前期调查结果
        (一) 闵行区小学英语作业现状
        (二) 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
        (三) 教师的魔灯技术与意识
    二、相应的措施
    三、平台运行中期调查结果
        (一) 学生作业的现状情况分析
        (二) 学生作业的起始状态分析
        (三) 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调查分析
        (四) 魔灯平台使用情况调查以及分析
    四、英语作业平台的使用评价
第四章 魔灯环境小学英语作业变革实验实例
    一、教师案例
    二、教师评课
    三、教师子课题
第五章 魔灯环境小学英语作业变革实验成效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三、学校方面
第六章 魔灯环境小学英语作业变革实验符合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规律
    一、建构学习理论
    二、认知迁移理论
    三、同化学习理论
    四、多元智能理论
    五、最近发展区理论
    六、杜威做中学理论
    七、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思考
    一、研究的结论
    二、存在问题
    三、后续思考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信息化环境下体验学习过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归纳法
二、信息化环境下体验学习的内涵
    (一) 体验学习的含义
    (二) 体验学习的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
        4、情境学习理论
    (三) 体验学习的模型
    (四) 信息化体验学习
        1、信息化环境的界定
        2、信息化体验学习含义
        3、信启、化体验学习特点
三、信息化环境下体验学习的设计
    (一) 信息化体验学习的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社会性原则
    (二) 设计模式构建
    (三) 设计方案的制定
        1、设计总体目标
        2、具体进程安排
        3、主要研究方法
四、信息化环境下体验学习的实践
    (一) 第一轮研究方案——搜索引擎的使用
        1、设计目标
        2、计划内容
        3、实施过程
        4、观察与反思
        5、小结
    (二) 第二轮研究方案——flash动画制作
        1、设计目标
        2、计划内容
        3、实施过程
        4、观察与反思
        5、小结
    (三) 第三轮研究方案——用word2003制作电子贺卡
        1、设计目标
        2、计划内容
        3、实施过程
        4、观察与反思
        5、小结
    (四) 总结
        1、信息化环境下有利于体验学习情境的创设
        1、为学习提供便捷的社会互动和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传统的学习环境,增强师生的信息素养
五、信息化环境下体验学习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体验
    (二) 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展开探究与合作
    (三) 提高学习者信启、素养,达到理想学习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世博会:留给上海多少“家庭作业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新媒体技术在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D]. 刘正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 杨婕.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4]日本家庭漫画《海螺小姐》的俗趣味[D]. 李佳佳.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2)
  • [5]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D]. 高虹. 南京大学, 2015(01)
  • [6]开放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D]. 刘丽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
  • [7]基于中学信息科技学科的对话教学行动研究[D]. 章萍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8]美国高中历史作业的启示[D]. 乐明月.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基于MOODLE信息环境的小学英语作业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文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 [10]信息化环境下体验学习过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D]. 余蕾. 湖北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世博会:上海还剩多少作业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