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素质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和家长们重视,在现在的小学教育的语文教学中也越来越强调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地提高。朗读是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朗读能够让学生通过声音念读知识的方式让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加深他们的记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魅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变得更好,所以这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朗读的内容部分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方法思考建议
前言
朗读,是一项能够同时作用于学生耳朵、眼睛和头脑的语言活动,其是一种帮助低年级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受到知识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大多是浅显、直观的,而对于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意是难以理解的。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是非常有必要的。
1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的作用
1.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是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捷径,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认知广阔的外部世界。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周围一切的事物所存在的认知都比较单纯,鲜明度也相对明确,这使得他们在加工信息时都会相对简单化,而且思维性也能够更加的跳跃。由此可见,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形象感和画面感,还能帮助他们获得语感,发展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1.2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朗读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抚平学生心灵的过程。学生的朗读过程实质上是提高自身对语言的认知与品位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进行朗读时能够认知到广阔的外部世界,在知识的海洋中领略、感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当然,学生在朗读时还可以锻炼自身的思维,倘若此时教师能够施以引导,相信学生也能够在朗读的海洋中尽情的遨游,用心去体验朗读带来的那份喜悦,发展自身的个性。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仍秉承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形成的积极作用,进而影响了小学朗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2.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不高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自觉性较弱,朗读兴趣不高的情况。在朗读过程中,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混在朗读的同学中,语文教师即使知道这种情况也无从下手,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3教师朗读评价模糊
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积极到位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评价只是“读得流利”、“读得不错”“还行”等,学生就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读得好要继续保持,哪些地方读得不好还需要改进,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更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这种只读不交流的情况下感受、体验、理解都迷茫的,导致学生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朗读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相关策略
3.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朗读教学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朗读教学,保证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会阻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基于此,需要相关部门和学校加大对这方面的重视。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出发,明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重点,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专门会议就朗读教学展开讨论,让教师真正明白朗读对学生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进而转变语文教师的陈旧观念,注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而保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实施。
3.2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不高、缺乏自觉性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在朗读教学时,往往会有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参与度不高。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学生试着去朗读,进而发现朗读的乐趣,感受朗读带来的快乐,从而能够自觉、积极地进行朗读。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还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乐于朗读、自主朗读,进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在教学《我是中国人》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内涵,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让学生对朗读课文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3.3教师要以身为范,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比如读《游子吟》时,教师就应先用谈话的形式问问同学们平时和妈妈的感情,想想妈妈平时是怎样关心自己,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妈妈的爱,才能使学生不由自主的饱含感情来读这首诗。再如《掌声》,当写英子低着头,犹豫着、慢吞吞站起来走向讲台这几段时,我用低沉的、缓慢的语气来读,而当英子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微笑着走下讲台时,我用轻快的、活泼的语气来读,使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了英子的不同心情。同学们听了我的朗读后争先恐后地也要读一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
3.4建立评价体系,激发朗读兴趣
具体而有指导性的评价,有利于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优点让他继续保持,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后应该怎样的改进,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例如有个学生在读《荷花》中“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一句时,语气缓慢,声音轻柔。此时,教师就应该对其指出,这一句是写作者想看荷花的急切心情,语速应该快一点,“赶紧”一词要读的重一点,读出作者的急迫。再如听同学们朗读“连绵起伏的山峦”后我就用以下评语:“你读得很响亮,可我看到的山峦是平缓的。”;“哦,你读得让我看到了几座高高低低的山”;“呀,这下我看到许许多多高高低低连着的山了”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除了课堂上的重视外,还要多在学校、班级开展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结语
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在素质教育越来越被多提及的当下,家长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也越来越强,小学教育备受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对孩子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朗读的方法融入小学低年级教学能够让孩子们在口舌发音之间,对所学习的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便于孩子们理解所朗读的语言,同时能够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提供优质的朗读教学,让孩子们加强课外的朗读量,教授孩子们朗读的小窍门也能够让孩子们爱上朗读的语言魅力,从而发挥好朗读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2]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5).
论文作者:马萍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学生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兴趣论文; 语言论文; 同学们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