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唐建荣,倪 攀,李晨瑞

(江南大学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 文章基于修正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结合ArcGIS可视化,探索了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网络结构大体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异趋势;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联系具有一定“质量效应”,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空间格局特征;区域网络仍旧处于弱连接状态。城市的辐射能力、凝聚能力有所加强;核心—边缘结构始终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和地理邻近性是区域物流网络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理论研究,文章从优势互补、梯度辐射、跨地区协调等方面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物流网络;长江经济带;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17年,长江经济带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43.7%,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和战略作用最突出的一条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1];作为一个横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的巨型区域,长江经济带城际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状况仍存在着巨大差异,远未形成长江经济带发展一体化格局[2]。“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深入发挥长江经济带发展潜能、全面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全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新支撑带的重要措施。经济发展,物流先行,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起到推动作用[3]。由此可见,从物流发展角度切入,研究长江经济带的物流联系空间格局就显得格外必要。

其二,正因为辅助生育组的free-βHCG MoM值低于对照组,故使得辅助生育组唐氏筛查阳性率5.00%(7/140)低于自然妊娠组的唐氏筛查阳性率5.95%(25/420),前者较张艳梅等[11-12]报道的唐筛阳性率5.33%低,后者较报道高。考虑原因为:目前国内大部分评估软件内嵌中位数还是来源于外国人群的数据,而不同种族之间标记物水平存在差异,直接选用国外的中位数必然会导致筛查结果的偏倚[13]。实验室改变中位数也会改变筛查阳性率[14-15],而此次研究使用的评估软件内嵌中位数已是本实验室建立的广州地区人群的中位数。

其中,βh为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800 mm时,取βh=1.0,当h≥2 000 mm 时,取βh=0.9,中间值按线性内插法取;βs为荷载或反力作用面为矩形时长边与短边的比;um为板的临界截面周长;h0为板的截面有效高度;η为影响系数,该值按式(9)、式(10)计算,并取最小值:

Anselin et al.(1988)提出“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特征”[4],物流因其运输空间扩散特性产生物流联系空间结构。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研究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苗恩标等(2012)对皖江城市带进行了城市物流等级划分,并基于轴—辐理论构建了皖江城市带的物流网络空间结构[5];王圣云等(2013)根据运输成本模型和潜力模型,测算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3个中心城市运输成本的空间辐射范围,并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交通运输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重点探究[6];王鑫磊等(2013)从湖域物流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角度出发,运用势能模型和“轴—辐”理论,对环鄱阳湖区的物流网络进行了实证研究[7];程艳等(2013)从多维度、多种运输方式构建经济距离公式,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长江沿岸经济带城市物流产业的空间结构特征[8];周慧等(2015)以浙江金衢丽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引力模型揭示了区域物流的空间格局,并结合断裂点理论划定了中心城市的物流辐射范围[9];戢晓峰等(2015)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从物流一体化视角下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心—外围”特征明显,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物流空间结构作用机制与优化策略[10];王圣云等(2015)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并深入探讨了其空间合作路径[11];唐建荣等(2016)基于引力模型,引入物流隶属度结合“轴—辐”理论构建了江苏省点对点网络和轴—辐网络相结合的物流网络结构,并对该区域物流的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12]

显然,传统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较少覆盖到长江经济带9省2市;学者多侧重于网络研究范式的引入,进而探讨城市或区域物流空间关联特征,但是单一时间截面下的城市或区域物流整体关联结构(网络)空间格局特征分析无法判别各城市节点的关联动向和网络地位的变化特征,缺乏对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特征的动态分析;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区域物流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缺乏对区域物流空间关联的影响机理探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模型选择、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修正引力模型

Reilly最先将引力模型应用于经济研究[13],其后引力模型广泛应用于空间联系研究。引力模型可以综合考虑到经济的地理距离对空间联系的影响,其基本表达式如下:

其中,Rij表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引力值;Mi和Mj表示城市i与城市j的质量;D2ij表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距离。

考虑到区域物流空间联系具有双向性和非对称性,借鉴王俊[14]和彭芳梅[15]等学者对引力模型做出的修正,采用城市物流质量水平占两城市物流质量水平的比重来修正引力模型中的经验常数。时效性逐渐成为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考虑要素,因此,本文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共同表示“经济距离”。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Rij表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引力值;Mi和Mj表示城市i与城市j的质量;Dij和Tij分别表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公路空间和时间距离。

(二)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非常适用于整体结构的研究[16]。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对整体网络特征和各节点网络特征的分析来计算长江经济带内城市之间的物流联系程度,整体网络特征由网络关联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刻画,各节点网络特征由网络中心性指标、核心—边缘结构反映,具体指标及其含义如下:

(1)网络密度。描述网络结构中各节点间的联系紧密程度,网络密度值越大,表明联系程度越紧密。计算公式为:

“来,田同志、杨连长,李同志、王连长,脸盆拿着,这是团里送给你们的新婚礼物。祝你们幸福恩爱,早点为我们555团生养接班人,这也是555团交给你们最新的革命任务,要认真努力完成啊。好了,沙枣开花,各回各家。”

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结构、动态演变的影响因素,以揭示其空间关联的形成机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以及地理邻近性作为影响变量。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刺激社会消费,带动物流需求和扩大物流市场,进而加强区域间的物流联系。本文借鉴宓泽锋等[21]的做法以人均GDP指标来表征。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打破市场分割和区域“行政藩篱”,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先进物流技术,从而促进区域间的物流交流。本文参考李远[22]的开放度模型,以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已深入到物流活动的每个节点,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有助于区域间的协调运作。本文选用互联网上网人数代表信息化水平[23]。地理邻近性:虽然区域间的时空距离由于交通运输方式的高速发展得到了极大地缩短,但时间成本越高,物流联系越弱,临近程度仍然制约着区域间的物流联系。本文以时间距离(两城市间的最短公路通车时间)表示地理邻近性[24]。构建模型:

(2)网络中心性。刻画各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中心程度,通常包含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特征根中心度以及接近中心度。本文选用度数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作为计算指标。

一是度数中心度。反映网络中各节点自身的物流联系能力,在双向网络中分为外向、内向程度中心度,计算公式分别为:

其中,CO(ni)、CI(ni)分别为外向、内向程度中心度;Lij、Lji分别为节点i与节点j、节点j与节点i的联系量。

二是中介中心度。衡量网络中非邻接节点对其他节点的依赖程度。计算公式为:

采用熵权法计算得到各城市的物流质量水平。为清晰地比较城际物流质量水平差异,以测算出的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物流质量水平值为依据,采用Jenks自然断点法将考察的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进行等级划分:“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节点城市”和“边缘城市”4个等级。

(3)核心—边缘结构。网络中所有节点间相互联系构成的中心紧密关联、外围疏散分布的空间结构,可以反映出各节点的核心程度。

(4)QAP分析。QAP相关分析可对两个矩阵的每个元素的相似性进行相关性检验;QAP回归分析可对多个矩阵与一个矩阵间的回归关系进行研究。

“我可没忘,早几天我就把礼物准备好了,而且,昨天我就订好了蛋糕。”徐艺一笑,得意地朝张仲平挤了挤眼睛。

(三)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10,12,19],在遵循指标可比性、数据可获得性、评价系统性、客观全面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选取GDP总量、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邮电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工业企业数、货运量、物流从业人员、公路通车里程、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等13项指标构建物流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9省2市的统计年鉴。

三、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一)城际物流质量水平演变分析

其中,CB(ni)为中介中心度;gjk(ni)/gjk为节点i位于节点j与节点k间捷径上的概率。

总之,微课在教学中应用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和利用微课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好的帮助,而且其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学中运用好微课就极为有必要了。

从外向程度中心度、内向程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三个方面分析物流网络中心性。运用UCINET软件进行中心性分析,计算得到2006年、2011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的外向程度中心度、内向程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通过对3个时间截面下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网络中心性进行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来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演变。

从整体空间格局分布来看,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质量水平在剔除上中游地区个别质量水平较高的城市(成都、重庆、武汉)后,总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异趋势。长江上游的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等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长三角一体化趋势明显;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和南昌及长江上游的重庆、成都等逐渐成为区域物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二)整体网络结构演变分析

根据修正的引力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的物流联系强度进行计算。为便于横向对比分析,采用“均数原则法”[20]以物流联系平均值作为切分值对联系矩阵进行0-1二值化处理。经测算得到物流联系的平均值为26.450,则小于该值的联系赋值为0,大于或等于该值的联系赋值为1。为消除封闭子环在网络中的影响,设定区域与其自身的联系值为0[20]。利用可视化工具NetDraw分别绘制出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物流联系空间格局图。

1.候选人的提名环节。无论是基层人大代表选举还是目前已经运作了20多年的村(居)委会的直接选举,都有提名环节。提名环节是委托者表达初步愿望的重要环节,正是如此,有些类型的选举还对提名环节作了细致的划分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虽然制度上有相关规定,但是我们有些地区、有些部门在候选人的提名环节上显得很不谨慎,三步并作两步,两步并作一步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把个人的提名权在无形中取消,成为实质上的单位提名权。这种包办行为有意无意地侵犯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妨碍了公民意识的养成。

从宏观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联系在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物流网络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空间依赖性,与城市物流质量水平分布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耦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质量效应”,即质量水平越高的城市往往物流联系总量越大。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联系网络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空间格局特征,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共同构成了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联系密集带。

注:*表示该设备为选择性配备,与流域机构共建的分中心或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监测任务的分中心可按需求配置,其他分中心实验室暂不配置。

(1)外向程度中心度演变分析。2006年、2011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度数中心性的外向程度中心度区间分别为(0,37.625)、(0,59.633)和(0,69.725),值域区间的持续扩大表明节点城市的影响能力更强、辐射范围更大;整体外向程度值分别为34.442%、50.063%和52.546%,表明长江经济带的整体辐射带动能力趋于加强。

(三)网络中心性演变分析

2006-2016年长江下游地区城市的物流质量水平大多较高,尤其是长三角城市群普遍较高;长江中游和上游的城市物流质量水平相差无几,仅少数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绝大多数城市为边缘城市,其空间格局分布与上游截然相反,两极分化情况十分显著。其中,上海在物流质量水平数值上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始终处于龙头地位。

运用UCINET软件分别测算得到2006、2011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物流联系网络的关联关系数和网络密度。3个时间截面下,长江经济带物流联系网络的关联关系和密度呈现逐渐增长趋势。2006年网络关联关系数为418个,网络密度为0.034 9;2013年关联关系数增长到1 202个,网络密度增加到0.100 3;2016年关联关系数继续增长到1 202个,网络密度继续增加到0.1766。但从具体数值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关联程度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平,所有节点城市之间的理论最大联系总数为11 990个,而2006年节点城市物流间的实际联系数仅为418个,2016年较2006年有大幅提升,但也只有2 117个,远低于理论最大联系总数。因此,促进和强化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间的物流联系还存在着不小的空间。

品牌农业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有牌无量。卧龙区目前已认证无公害品牌共20个、无公害企业11家,这些生产型企业中,最大种植规模的种植面积还不到200公顷。个别品种因资金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规模才10~20公顷。规模偏小,有品牌无供应,产量还不能满足本地市场的供应,品牌市场效应无法充分显现出来。由于没有经济效益,个别已认证的企业在无公害产品到期换证时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再进行换证。

3个时间截面下,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等7个长三角城市持续位列前十,这些城市位于长三角这一优越区位,物流集聚和扩散能力都非常强,对整个物流网络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外向程度中心度的前15位城市均为长三角地区主要节点城市及各省省会城市。从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外向程度中心度空间分布格局均由多个“高地”和一个“高原”组成。2006年由4个“高地”和1大“高原”组成,4个“高地”即重庆、成都、武汉和长沙,这4个城市起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而长江上中游其他地区外向程度中心度普遍很低;1大“高原”即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长江下游地区,该区域外向程度中心度大多较高,尤其是上海、苏州、杭州、合肥、无锡、宁波等城市外向程度中心度相对较高。2011年增加了长江中游的南昌“高地”;长江上游仍呈现重庆和成都双“高地”;长江中游地区有双“高地”转向三“高地”的趋势,但南昌的“遮蔽效应”不是很明显,其他地区外向程度中心度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幅;长江上游这一“高原”外向程度中心度的“遮蔽范围”呈现向西扩张趋势。2016年以重庆和成都为首的成渝城市群城市外向程度中心度有所增加,其中重庆外向程度中心度“遮蔽效应”显著增强,而西南地区辐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增强;长江中游呈现武汉、长沙和南昌三“高地”,共同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其他城市,其中南昌可能是受到长三角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强辐射带动,“遮蔽效应”趋于明显;长江下游的“高原”特征更加明显、“遮蔽范围”继续向西扩张,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资源禀赋优势,“报团取暖”发展成效显著,其外向程度中心度非常高。

(2)内向程度中心度演变分析。2006、2011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度数中心性的内向程度中心度区间分别为(0,15.596)、(0,28.440)和(0,34.862),值域区间的持续扩大表明节点城市的凝聚能力和吸收能力均得到增强;整体内向程度值分别为12.221%、18.584%和20.141%,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数值较小,表明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内向凝聚和吸收能力虽不断增强但仍旧相对较弱。

相对于外向程度中心度,内向程度中心度的前6名排序变化明显:2006年苏州、南京、上海、无锡、宁波和常州位列前6;2011年南京、合肥、苏州、常州、马鞍山和南通位列前6;2016年则是合肥、武汉、芜湖、南京、六安和杭州位列前6。合肥和武汉的内向程度中心度增长显著,分居一二位。芜湖、马鞍山由于地处南京、合肥2个强辐射城市中间及六安因位于合肥和武汉2个强辐射城市之间,受到其带动作用,凝聚能力大幅增强。从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来看,2006年内向程度中心度高值区域几乎完全集中于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以长三角为中心的长江下游“高原板块”和长江上中游为一体的“平原板块”;2011年长江上、中、下游3地区差异明显,形成以区域为界限的三大板块:长江上游的“平原板块”、长江中游的“丘陵板块”及长江下游的“高原板块”,内向程度中心度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尤其是长三角城市群普遍特别高,长江中游仅武汉和长沙相对较高,长江上游则普遍很低;2016年长江中、下游两大板块呈现出融为一体的趋势,高值区域范围急剧扩张,体现为几乎整个长江下游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的高值区域连绵地带,长江上游则出现重庆和成都2个较高值区域,整体展现出以成渝经济走廊为“丘陵板块”和以西南区域为“平原板块”的空间分异结构。

发病率高、治愈率高。症状没食欲,精神萎靡、体温偏高或正常,拉稀便。不过这种类型虽然发病率高,占到总发病率80%左右,但可以全部治愈。

(3)中介中心度演变分析。2006年、2011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的中间中心度区间分别为(0,11.768)、(0,25.837)和(0,24.528),值域区间由扩大再到缩小,表明长江经济带中介中心度大概经历了均衡、不均衡和相对均衡3个阶段。2006-2011年由于网络由简单到复杂,城市中介中心度由较低到较高演变;2011-2016年城市中介中心度的整体差异逐渐减小,城市物流联系趋于均衡,城市之间的物流联系对关键中介城市的依赖性得以减弱。

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的中介中心度演变特征不明显。重庆、武汉、长沙、上海这4个中心城市始终占据前5位置,这类中心城市对其所在地区物流联系起到关键中介作用。从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沿岸地区,形成以长江干流为轴线的串珠状结构。2006年形成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长沙和重庆6个高值区域;2011年仅剩上海、武汉、长沙和重庆4个高值区域,其中重庆的遮蔽效应增强明显;2016年高值区域进一步减少到武汉、南昌和重庆3个城市,其中重庆的中介效应增强明显,其“遮蔽范围”持续扩大。3个时间截面下,长江上游城市的中间效应呈现持续衰退趋势,这是因为该地区城市之间物流联系更加直接且紧密,其内、外向程度中心度均普遍较高,从而较少依赖于中心城市的中介作用。长江中、上游依旧比较依赖武汉、长沙、南昌、重庆、成都等5个关键中心城市。

(四)核心—边缘结构演变分析

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的核心度区间由(0,0.305)持续缩小至(0,0.218),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际核心度差异逐渐变小,城际物流联系在空间分布上逐渐均衡。

对3个时间截面下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网络核心度进行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从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联系核心度呈现向西扩散趋势,由单个“连绵集聚区”转向多个“连绵集聚区”。2006年核心度高值区完全集中于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城市群及沿海城市,整体空间分布形成长江上、中游板块和长江下游板块的“双板块”格局。2011年核心度高值区域依旧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上、中游开始出现武汉高值区,整体空间分布上长江上、中游板块和长江下游板块的“双板块”格局没有改变。2016年核心高值区域范围呈扩大趋势,逐渐覆盖整个长江上游。长江上游的重庆和长江中游的长沙和南昌也加入“高地”行列,武汉、长沙和南昌及周边城市构成1个新的“连绵集聚区”。长江下游板块内部联系趋于紧密、核心—边缘结构逐渐模糊,但“双板块”格局依旧比较明显。

结合核心—边缘绝对模型和核心—边缘连续模型,得到2006年、2011年和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中的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结果见表1所列(篇幅所限,仅列出核心城市)。三个时间截面下,核心城市分别为核心度排序前17、24和35位城市,核心城市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同时,得到2006、2011和2016年核心区、边缘区的物流联系密度(表2)。3个时间截面下,核心区的联系密度均远超边缘区,且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联系密度也很小,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十分明显,核心区的物流联系在整个物流网络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物流联系虽大幅增长但依旧过于薄弱。

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物流联系网络呈现扩张趋势,整体网络更为紧密、网络结构趋于复杂。2006年长江下游物流联系相对紧密,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为多核驱动,内外部均建立起良好联系;长江中游物流联系程度一般,以武汉、长沙为双核驱动,与长江下游的联系较为紧凑;长江上游物流联系则相对稀疏,以重庆和成都为双核驱动,对外联系完全依赖重庆这一“门户”。2011年长江下游物流联系的紧密程度进一步加强,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无锡、常州等组成的网络核心密集区;长江中游地区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三核驱动,在物流联系上与长江下游逐步融合;长江上游的成都、贵阳、昆明等对外联系增强明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重庆的依赖性,但整体物流联系程度依旧不高。2016年保山、丽江、普洱和临沧这4个城市依旧呈孤立状态,但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更加紧密和复杂。长江中下游紧密相连,呈现一体化趋势;长江上游网络虽趋于紧密,但与长江中下游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需依靠重庆、遵义、贵阳等中心节点城市对外联系,难以形成长江经济带物流联系一体化。

表1 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核心城市

表2 核心区、边缘区的物流联系密度

四、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的假定与指标选择

其中,D为网络密度;I为实际联系总数;N为节点数。

据北欧钼矿专家波卡洛夫·特(1977)资料介绍,认为钼矿床的工业品位与规模大小密切相关,规模大者品位要求相对较低,规模小者品位要求较高。据其介绍的矿床资源量和品位要求关系系数见表1。

其中,I、G、O、T和S为关系矩阵;I表示长江经济带物流联系的空间关联矩阵;G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矩阵;O为对外开放程度差异矩阵;T为信息化水平差异矩阵;S为地理邻近性差异矩阵。在此,取2016年各区域指标数据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矩阵、对外开放程度差异矩阵、信息化水平差异矩阵和地理邻近性差异矩阵。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信息化水平3个指标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地理邻近性指标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由于本文回归的解释变量均是关联矩阵,而传统计量统计方法不能实现矩阵间的多元回归分析,需要采用社会网络中的QAP分析方法,分别进行QAP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由于长期过高密度的养殖以及粗放的管理模式,养殖区由过去的“资源丰富”变为“荒漠化”严重;湖区的百姓也由过去的“盼温饱”“求生存”,变为现在的“盼环保”“求生态”。永安村渔民徐友桂说:“过去渔民只怕三个‘八’——八点水位(蓄水位8.0m)、八千流量(上游泄洪8000m3/秒)、八级大风,现在渔民最怕三个‘臭’——臭流、臭草、臭鱼虾:有水流的地方怕上游来农业、工业污染水;养殖区等水流不通处,菹草疯长、水花生等草害又泛滥成灾;养殖密度高,夏季或洪水期一个养殖塘口有死鱼虾,连带一片都死光。”

(二)QAP分析

运用UCINET软件,选择10 000次随机置换,物流空间关联矩阵与影响因素的QAP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所列。

表3 区域物流网络影响因素的QAP相关分析

由表3可知,地理邻近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与物流空间关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1、0.304、0.282和0.168,且影响因素与空间关联矩阵I影的相关系数均在1%以内的水平上显著。G、O、T与I的相关系数均为正数,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对物流空间关联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S与I的相关系数为负数,地理邻近性与对物流空间关联有十分显著的负向影响。

对各差异矩阵进行相关性分析来确定影响因素差异矩阵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结果见表4所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矩阵与其他差异矩阵均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即存在着多重共线性。为避免影响因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带来的估计误差,需要进行QAP回归分析。

表4 各影响因素差异矩阵间的相关分析

本文将随机置换次数设置为10 000次进行QAP回归分析,调整后的R2=0.218,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示影响因素矩阵对区域物流空间关联的解释为21.8%。

由表5的QAP回归分析可知,信息化水平(T)和地理邻近性(S)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经济发展水平(G)和对外开放程度(O)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可见,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空间关联。其中,S回归系数数值为负,表明地理邻近性差异越大,区域物流的空间关联越弱;G、O、T回归系数数值为正,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差异越大,区域物流的空间关联越强。

表5 区域物流网络影响因素的QAP回归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引力模型构建起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空间结构,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的各项网络指标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对其网络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

(1)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联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质量效应”、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空间格局特征,逐渐形成长江上游以重庆市和成都为“双核”驱动,中游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三核”驱动,下游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为“多核”驱动的空间联系格局。整体物流联系网络趋于紧密和稳健,但仍旧处于弱连接状态。

(2)网络中心性和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和吸收凝聚能力均有所加强。中介作用有所减弱,对关键中介城市的依赖性得以弱化。核心城市逐渐增多,核心程度差异有所缩小,核心城市由集中向分散演变;核心—边缘结构始终十分明显,整个物流网络主要依赖核心区的物流联系,而边缘区的物流联系十分薄弱。

依据2017年各季节网络关注度数据,计算张家界春夏秋冬四季客源市场地理集中度指数、首位度、首位度省区市场占有率(表2),可以发现,冬季地理集中度指数最高,客源市场相对集中,其次是夏季和秋季,春季地理集中度指数最低,客源市场相对更为稳定。首位度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春季和秋季二省区指数度指数较高,秋季和冬季四省区指数和十一省区指数较高。在4个季节中,除了夏季的首位省区是广东省外,其余3个季节的首位省区都是湖南省。各季节的市场占有率差值较小,说明客源市场稳定,季节波动小。

(3)QAP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差异、信息化水平差异和地理邻近性差异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对于10kV配电网的供电线损,可大致将其分为统计线损、理论线损两类,即通过统计、调查实际供电量与售电量的差额而得出的电能损耗,供电电流在途径电缆、变压器、线路等供电设施中所消耗的电能。以下,本文就10kV配电网的线损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提出相应具体的几种降损措施。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发挥物流经济的空间联系网络效应,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弱化“两极分化”态势,强化“优势互补”合作。重视长江上游西南地区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外围城市的物流发展,加大对这些落后地区的干预,提高其物流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和成都、中游地区武汉、长沙和南昌、下游地区长三角城市群等中心城市的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继续加大其物流建设力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着眼于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价值取向,通过优势资源的分享、共享,提高区域合作的效益。

(2)发挥“枢点纽带”作用,构建“梯度辐射”网络。枢纽城市和纽带城市的凝聚能力和辐射能力较强,在其所在区域能够发挥出中介引导作用,实现物流要素的扩散。如充分发挥重庆和成都的中心枢纽作用,刺激长江上游地区的物流发展潜力,加强长江上游地区的内部物流联系及对外物流联系;凸显长三角城市群的纽带作用,提升其作为长江经济带物流联系的排头兵功能。以关键核心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重庆等)为凭借,统筹兼顾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物流发展,并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分别作为上、中、下游的桥梁,形成下游带动中游、中游带动下游的辐射网络立体格局。

(3)依托“黄金水道”发展轴,建立“跨地区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长江这一黄金水道的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大长江经济带基础物流设施和的信息化程度建设力度,并优化长江上、中、下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实现省际交通互联互通,进而加快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趋势。克服因不同行政区域造成的政策倾向影响和资源市场分割,打破行政壁垒和突破属地管理,加强国家层面的协调指导,形成政府协调治理和资源市场调节等多元力量有机结合的区域公共管理模式,实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大春,孙明月.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影响力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1):76-81,20.

[2]钟业喜,冯兴华,文玉钊.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6,36(1):10-19.

[3]钱芝网,俞佳立.长三角城际间物流业基础设施投入总额差距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9):146-152.

[4]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J].Springer Netherlands,1988,85:310-330.

[5]苗恩标,赵春雨.基于轴—辐理论的皖江城市带物流网络空间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3):238-241.

[6]王圣云,秦尊文,戴璐,等.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空间经济联系与网络结构——基于运输成本和网络分析方法[J].经济地理,2013,33(4):64-69.

[7]王鑫磊,刘耀彬.基于交通运输成本的环鄱阳湖区“轴-辐”物流网络构建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838-845.

[8]程艳,周燕萍,徐长乐.长江沿岸地区物流产业空间结构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1):1412-1418.

[9]朱慧,周根贵.基于引力模型的内陆型区域物流空间联系研究——以浙江金衢丽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43-49.

[10]戢晓峰,张玲,陈方.物流一体化视角下城市群空间组织优化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5):24-28,41.

[11]王圣云,翟晨阳.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J].经济地理,2015,35(11):61-70.

[12]唐建荣,张鑫,杜聪.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1):76-82.

[13]REILLY W J.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s[M].Bulletin:University of Texas,1929.

[14]王俊,徐金海,夏杰长.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J].旅游学刊,2017,32(7):15-26.

[15]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12):57-64.

[16]BURT R S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0,22:345 423.

[17]王珏,陈雯,袁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及演化[J].地理研究,2014,33(2):385-400.

[18]方大春,孙明月.高铁时代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重构——基于社会网络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10):50-56.

[19]唐建荣,张鑫和.物流业发展的时空演化、驱动因素及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财贸研究,2017,28(5):11-21.

[20]李琳,牛婷玉.基于SNA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J].经济地理,2017,37(9):19-25+61.

[21]宓泽锋,曾刚.不同尺度下长江经济带物流联系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7):1079-1088.

[22]李远.政策导向与外向型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3]唐建荣,徐媛媛,李晓静.基于SEM的城市物流驱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8):39-46.

[24]李航飞,韦素琼,陈松林.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网络结构及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7):63-70,78.

Research on the Evolvement Features of Regional Logistics Network 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ANG Jian-rong,NI Pan,LI Chen-rui
(School of business,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dified gravity model,using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and ArcGIS visualiz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city logistics network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6 to 2016.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shows the trend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from coastal to inland,that the inter-city logistics link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have a certain“quality effect”,and that the overall spatial pattern of“dense East and sparse West”;and that the regional network is still in a weak connection state.The radiation and cohesion capabilities of cities have been strengthened;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has always been very obvious;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degree of opening up,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eographical proximity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regional logistics network.Based on theoretical research,this paper provid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promoting logistics integ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from the aspects of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gradient radiation and cross-regional coordination.

Keywords: regional logistics network;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modified gravity model;social network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061.5;F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5097(2019)08-0060-07

[DOI] 10.19629/j.cnki.34-1014/f.181031022

收稿日期: 2018-10-3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样本非等距灰色预测模型建模及其应用研究”(7130106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结构、影响与激励研究”(2015JDZD11)

作者简介 :

唐建荣(1964-),男,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倪 攀(1995-),男,安徽庐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产业规划与设计;

李晨瑞(1994-),女,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张 青]

标签:;  ;  ;  ;  ;  

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