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圆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看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圆论文,看人论文,化与论文,经验教训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国内不少学者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在讨论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时,也有不少人认为人民币将成为亚洲地区的关键货币。本文试图结合日圆国际化的教训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作一个客观的评估,以期引起学界的深入探讨。
一、货币国际化的界定
货币的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储备及市场干预工具的经济过程,也就是由国内货币转变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国际货币是一个经济实力比较强大国家货币在实现了自由兑换后,被其他国家接受,成为国际支付手段的一种状态。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既取决于该国的货币制度和相关的政策,也受国际市场对该货币评价和接受程度的制约。后一个因素实际上是国际市场选择的结果,也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相关。
国际货币的含义可分成三个层次:(1)流出国境,在边贸以及与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2)被第三国用于与其他国家之间作为贸易支付手段和债权债务的结算手段;(3)能够作为其他国家国际储备的货币。第一个层次的国际货币的要求在于它的价值稳定性,可以比较便利地成为国际经济交往的记值手段。第二个层次是在稳定性之外要有流动性,成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要能够通过适当的渠道提供这种流动性。第三个层次要求它还要具有保值、增值性,以该种货币记值的金融资产能够提供这种保值和增值的可能,并且要具有相当的市场容量。目前人民币只能说是在第(1)层次上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要成为第(2)、(3)层次的国际货币还有待时日,需要等待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内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1.人民币必须首先实现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
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基础性条件,缺了这一基础性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便无从谈起。如果仅仅在经常项目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比如在边境贸易中用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人民币就无法达到国际化的要求。
2.人民币必须保持价值的稳定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由购买力衡量的基本价值的稳定是关键因素。这一点对于非“关键”货币的其他国际货币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美元,甚至欧元在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即使其价值发生一些波动,国际社会很难大量抛售转为持有其他货币。而对于非关键货币的国际货币,价值稳定是维持其国际货币地位的前提,否则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将被削弱。因此,非关键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所付出的成本比“关键”货币以及非国际货币发行国要大。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保持了10多年的国内价格稳定,通货膨胀率一直很低,人民币对内价值一直很稳。加之人民币由于长期盯住美元,其对外价值也就很稳定。这就为中国人民币走出国门,被周边地区国家所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在边境贸易中起计值货币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还不能说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维持人民币价值稳定的条件,因为我们目前维持人民币价值稳定是在资本账户仍然存在较多管制的状态下实现的,如果能够在资本账户自由兑换并且人民币汇率不紧盯住美元的条件下,仍能够通过市场的均衡维持人民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稳定,那么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条件就会得到巩固。
3.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从国际货币的发展史来看,一国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只有达到一定程度,该国的货币才会被别国接受,否则使用的普遍性就会受到限制。一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一方面表现为其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其出口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六,国际贸易已排名世界第三,从而使得人民币已经有了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性条件。但是这一条件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将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欧盟、日本相比较,差距仍然巨大,因此,中国人民币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尚需等待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4.金融体系的健全性和金融市场的规模
只有高度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才能为国际范围内的资产转移、资金流动提供低成本的服务。作为国际货币的发行国,还要能够为海外提供以该种货币计值的金融资产,并且以该种货币为面值的金融资产也必须有着足够的数量和流动性很强的交易市场,才能满足在外部拥有储备资产的需求。欧元诞生以来尽管在各个方面都与美元形成了竞争局面,但由于欧元区资本市场仍处于分割状态,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吸引力也就无法与美元相比,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两年内虽然美元汇率一路下滑,美元在国际储备上的地位并未被动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民币要成为第三层次上的国际货币,即国际储备货币,在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方面还有许多步骤要完成。
5.货币国际化还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基础
货币国际化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它对该国的政治也会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而言,政局稳定,在国际上有良好的形象,在地缘政治格局中有着发挥重要影响的能力等。对于中国来说,上述条件也已基本具备,但是,中国作为政治制度与西方不同的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对世界发展的不同看法,在亚洲与美日等国有着潜在的利益竞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困难。因为美日等国不会愉快地看到中国的崛起和影响的扩大,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是中国在亚洲和世界发挥影响的途径之一,也一定会成为美日试图制约和遏制的内容之一。因此,未来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走向国际舞台,最大的障碍之一可能就是来自于地缘政治的制约。
综上所述,人民币已经逐渐具备了走向国际化的条件,但尚没有完全具备所有的必要条件。另外,我们还想强调的是一国货币即使已经具备了作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但这仅仅是必要条件而已,是否具备充分条件还取决于国际社会对该国货币“实力”评判和对比,一国单方面是很难让货币国际化的。中国一方面不应该不顾客观存在的差距,盲目“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也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和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建立更为市场化的金融体制,发展金融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好准备。
三、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差异
人民币区域化这一概念是在一些学者提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其大致含义是:人民币在目前还不具备成为全球性国际货币的条件,但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区域内,人民币已经逐步被邻国接受,因此可以先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货币。从这些学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币区域化实际上是指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阶段。我们在前文也指出过,通常一国货币国际化会有一个区域化的中间阶段,它是随着该种货币自由兑换程度的提高,走向国际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一个国家货币走向国际化,主要是通过经贸与投资的管道实现的。因为只有在这两个领域内,某一国货币的使用频率增加,交易量扩大,从而通过该货币自身的自我强化机制形成交易惯性,该货币才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货币。而一国与外部联系最密切的贸易和投资伙伴通常是与本国相邻近的周边国家,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邻近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密度相对较高的特点仍然没有消失。这样,一种货币国际化通常也就首先在邻近区域内展开。所以,对大多数货币而言,货币的区域化是走向真正国际化的一个阶段。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也同样会遵循这一路径。目前,尽管人民币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币值稳定,周边国家民间接受和使用人民币意愿在增加,逐渐形成了人民币境外流通和兑换的局面。不过即便如此,人民币尚未真正地区域化。因为人民币尚未完成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交易是有限度的,在投资和金融领域尚未有较大规模的人民币交易,在边境贸易中使用的人民币是零散的,而中国与贸易伙伴的正规贸易以人民币计值部分仍然非常少。因此,人民币真正的区域化也还需要随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兑换程度的提高逐渐实现。
四、日圆国际化的经验教训
日圆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日圆对美元的汇率开始浮动,为了应对日圆对美元升值所造成的对日本企业出口的压力,日本鼓励在与日本的贸易中使用日圆记值,于是日圆首先在日本的进出口中充当了国际货币的职能。1970年时,在日本的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分别只有0.9%和0.3%,1980年时提高到了29.4%和2.4%。不过这个时期的日本政府并没有正式提出日圆“国际化”口号,鼓励日圆在贸易中使用,完全出自于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需要。当时日本对金融领域的管制也还相当严格,日本担心日圆国际化会使资金大量外流,对日本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日圆国际化实际上是持消极态度。
日圆国际化正式成为日本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之一是在80年代中期前后。自那时起,政府开始积极推进日圆的国际化。1980年日本修改了外汇与外贸法,原则上取消了外汇管制,日圆实现了自由兑换。1983年10月,日本大藏省正式提出,“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对日圆国际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问题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日圆国际化正式作为政府的一个目标,并与美国合作成立了专门的日圆—美元委员会,对日圆国际化问题进行研究。1985年,对日本大藏省负责的“外汇和其他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日圆国际化”的报告,对日圆国际化所需要的环境提出建议。随后,日本迅速放松了对欧洲日圆贷款和欧洲日圆债券的有关限制,并于1986年5月设立了离岸金融市场,日本对居民和非居民原有的资本流动限制措施也迅速地被取消。到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圆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圆的比重也升至8.0%,日圆终于成为多元化储备货币中仅次于美元、马克的国际货币。
但是,日圆国际化的进程也是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10余年长期萧条的转折过程,日圆国际化是否在其中扮演了角色,学界存在着不断争论。就我们分析,即使日圆国际化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日圆国际化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首先,日圆国际化与日圆大幅度升值相辅相成,对后来的日本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日本政府提出日圆国际化的目标后不久,1985年9月《广场协议》达成,随后1987年2月再次达成《罗浮宫协议》,日圆开始了急剧升值,由1985年1美元=238日圆上升到1990年的1美元=145日圆。不可否认,日圆升值有着美国压力的背景,但日本政府试图推进日圆国际化,实际上是欢迎日圆升值的,因为日圆升值对日圆国际化是极其有利的。因此,日圆国际化的进程与日圆升值的进程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日圆的急剧升值对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其一,日圆升值虽然没有使日本出口和经常项目顺差减少,但是确实是日本资本大量外流的推助剂。日本企业在海外急剧的扩张和兼并,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风景线。急剧的海外投资和扩张带来了两个不良的后果,一是很多大企业的效率急剧下降,为后来的不良资产问题种下祸根;二是日本企业在日圆升值背景下纷纷迁出,导致日本本土产业“空洞化”,国内的替代产业未能及时跟上,使得日本经济不得不经历了痛苦的10年低迷调整期。其二,日圆急剧升值加剧了日本国内资产价格膨胀,房地产泡沫由此形成。在日圆急剧升值的同时,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仍然保持了大量的顺差,这就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大量购入外汇,增加官方外汇储备,使得日本货币供应长期偏松。大量无处可去的资金集中于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就使得泡沫不断膨胀,为以后的泡沫破灭和危机爆发种下祸根。其三,日圆急剧升值使日圆汇率长期被高估,严重削弱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日圆在80年代升值以后,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以美元衡量的国内物价最昂贵的地方,这严重地削弱了日本的竞争力(见下表)。很少有国外企业到日本投资,资本流动基本呈单方向的日本向外投资,与绝大多数国家存在的资本呈双向流动完全不一样。这一特点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在日本企业陷入不景气时就表现的尤为明显。
日本70年代以来日元升值产生的影响
197019731978198519901995
日圆/美元汇率360 271.7
210.44 238.54 144.70 4.06
以日圆衡量的日本物价水平 360 448 760 974 10411115
以美元衡量的美国物价水平
1 1.151.682.7733.63.92
以美元衡量的日本物价水平
1 1.653.614.087.1911.85
日圆实际升值水平
- 144 2.151.472.143.02
日本/美国人均GDP38.5% 58.3%
82.0% 62.5% 103.1% 145.1%
资料来源:Dan Ciuriak:"Japan's Malaise:A comment",presented at Wilton Park Conference on Managing the Global Economy:Building Recovery and Equity,25-27,2002.
其次,日圆国际化搞乱了日本国内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步骤,使日本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的问题被掩盖,然后又在金融泡沫崩溃后短期内迅速暴露,引发了日本的金融危机。日本的金融管制一直比较严格,经常账户的外汇管制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取消,资本账户本应在经常账户开放后,按照实际经济发展需要逐步开放。但是,从80年代开始,由于日本提出了日圆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资本项目开放与这一目标需要联系了起来,日本资本账户开放的措施就有了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征:其一是日本80年代中期金融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1986-1995年的短短八、九年时间内迅速出台了一系列资本自由化的举措,使资本市场基本达到了与美国和欧洲相似开放的水平。这一结果是使得跨境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规模迅速增加,而长期投资资金没有明显得到鼓励,海外流入日本的资金基本都是金融性的短期资金。其二是日本为了鼓励海外持有日圆资产,对离岸金融,尤其是欧洲日圆债券和欧洲日圆的借贷采取了鼓励的政策,其结果就是日圆资产市场迅速扩张,加剧了日本股市和不动产的泡沫。因为,海外非居民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得的日圆资金,最终都会以日圆资产的形式被持有。我们知道,日本股市的流动性并不很高,很多大公司之间相互持有很大的股份,这部分股份是很少流通的。当外部资金流入后,很容易引起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因此在1985-1993年期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疯长,资产价格被严重高估(股价1988年时已经是1985年的2.58倍)。其三,日圆国际化加剧了日本银行过度放贷的倾向,也是使日本后来发生银行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曾为日本80年代以前经济起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日本银行过度放贷和不良资产问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积累。在金融封闭状态下,这个问题尚无伤大雅。随着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推进,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问题就会变的重要起来,国际评判的压力将会影响国内存款者。不过,在90年代初期以前,该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因为日圆国际化和升值变得更为严重,因为随着日圆的不断升值和日本的银行在国际范围的扩张,日本的银行和存款人都以为日本的银行是强健的,其资金实力是不容置疑的,致使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在资产泡沫膨胀期间被掩盖了起来,根本忽略了此时本该下决心解决的不良资产问题,这就为后来泡沫破灭和经济萧条埋下了隐患。
最后,日圆国际化使得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失效,对调节日本经济丧失效力。日圆国际化伴随着日本货币扩张的进程,使日本金融资产泡沫被吹大,日本本应提高利率来抑制资产膨胀,但是在日圆国际化过程中形成的日圆升值压力,使得日本中央银行难以提高利率,因为套汇资金的大量流入本来就对日圆汇率的上升产生了重大压力,如果提高利率,势必导致更多的套利资金流入。实际情况是由于资金供应充沛,日本的利率水平不仅没有上调,而且还大幅度下降。如1985年时货币市场利率为6.46%,到1988年时降为3.62%。所以,日本此时已经无法完全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节货币政策,外部的均衡压力已经迫使日本不得不放弃本国经济的需要。这样,日本货币政策就在日圆国际化的进程中丧失了效力。
日圆国际化从结果上看也是不成功的,因为随着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停滞和萧条期,日圆国际化原有的成果也开始萎缩,日圆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实际上是相对下降了。作为国际货币,至今并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与日圆挂钩或钉住日圆。日圆在贸易中的使用也只是与日本的进出口为限,其在日本进口中的比重9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相比只是略有上升,由1990年的14.5%上升为18.9%;在出口中比重反而略有下降,由37.5%降至1997年的35.8%。(注:日本经济产业省《进出口货币记值动向调查》,www.meti.go.jp。)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日圆的交易规模占所有外汇交易规模的比重1992年时为11.5%,到1998年反而下降为10.5%。日圆在外汇储备中占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8%下降至1997年的4.7%。(注:参阅Internationalizing the Yen:for Whose Benefit? Canada Asia Review,April,1999,PP7~10.)
五、谨慎选择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
日圆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货币国际化虽然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关,也与该国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进程有密切联系,但更重要的是该国的金融体系完善程度,并且还不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单方面的努力。日本正是由于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性远远不能适应本币国际化的要求,并且采取了不切合实际的日圆国际化的方针,最后导致了金融泡沫膨胀和经济衰退的结果。
中国在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吸取日圆国际化的教训,一是要谨慎选择人民币国际化方向;二是要选择合适的步骤,确定每个阶段可行的目标,应尽量避免空泛和不切合当前实际的设想和目标,尽量减少人民币国际化的代价;三是金融体系强健之前,不合时宜的货币国际化将令一国付出较大的代价。具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应该首先是东亚区域内经常账户交易的结算货币
中国与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东亚的经济联系正在不断加强,中国的贸易有一半以上是与东亚地区发生的,中国吸引的外资也有近70%来自于东亚地区。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的提高和人民币汇率逐渐走向浮动,就有必要也有可能在与东亚的贸易和其他经常账户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计值和结算货币,以减少未来汇率波动对经贸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目前的境外流通主要表现为由边境贸易和旅游消费带动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它为周边贸易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交易成本。由于目前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相对于我国国内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比例很小,所以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该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收益比较明显,成本约束较小。但是,随着人民币在区域国际贸易中计价范围的扩大,人民币必将成为一般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尤其在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量将会出现稳定的增加,如果这部分贸易改为人民币记值,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规模就会有稳定的扩大,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数量和对人民币的需求大幅增加。为此,对我国政府的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1)提供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相应的金融服务。这可以减少人民币”体外”循环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这样也能够更准确地获得人民币境外供给和需求的重要信息,观察人民币境外流通的变化。具体做法是,与周边国家的银行建立人民币业务代理和清算业务,把以实质交易为基础的人民币的出境和回流纳入银行体系,削弱地下经济的力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大规模人民币出境和回流。
(2)加强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的综合管理。通过海关、税务、经贸、银行、旅游、外汇及外交等部门的合作,与东亚主要贸易伙伴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可以利用香港开办人民币业务的经验和条件,由我国银行的代理行或香港的银行分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办人民币汇兑和结算业务。
(3)加强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和监测,打击洗钱等非法活动。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以后的一项长期任务,它对于我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提高金融管理的效力有重大意义。这需要中国金融机构与东亚地区的金融机构进行紧密的合作
(4)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开始浮动后,仍需要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会不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的扩大。所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日圆急剧升值的历史教训尤其需要吸取。
2.阶段性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内作为经常账户交易的计值和交易媒介可以看成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人民币的跨境流通主要是贸易和人员往来等经济活动推动的,金融性的资产流动还不拟以人民币为载体。在这个阶段上,中国能够充分获得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优势,便利周边贸易,减少汇率的风险,稳定和提高人民币在境外的信誉,同时政策部门也积累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管理经验。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最关键阶段,在实现了上述阶段的人民币区域性的国际化目标后,人民币第二阶段的目标和措施才能予以提出并实施,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使人民币成为国际性金融活动的媒介和国际金融资产。在第二阶段,随着人民币在境外的累积,人民币在境外的沉淀量可能会大幅增加,人民币将成为非居民(包括企业、个人、外国官方机构)所愿意持有的资产。于是产生了对人民币资产投资获取收益的需求。因此,市场会产生对人民币的存款和贷款、各种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投资和买卖的大量需求。这就要求中国的金融市场不仅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而且还要有较大的容量和规范化、国际化的运行规则和市场秩序。因此,这个阶段的到来是与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密切相关的。如果中国的金融市场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或者在尚未达到这一要求时就贸然推进金融性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们很难不蹈日本的覆辙。
因此,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应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关注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从中国国家利益出发,冷静分析外部压力,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来推进市场发展,绝不能牺牲国内金融秩序的稳定或试图通过外部资金的供应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
标签: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日本银行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日本货币论文; 人民币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外汇论文; 货币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