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策略
前言:新课改在深入贯彻的过程中,针对教育事业提出全新的发展要求,身为教师需要做的是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并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产生课程探索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以更加积极、热情的学习状态参与到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探索活动当中。因此,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具体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以满足学生在课堂参与方面的需求。
一、学生课堂参与度现状分析
在课堂教学领域,参与度是一个重要的名词,同时也是考核课堂授课质量的关键性参数因子[1]。然而,在当前的授课活动中,学生课堂参与实际表现并不理想,可以说与当前素质背景下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参与能力建设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课堂上,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度不高,在活动进行期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厌学情绪,再加上基础薄弱、思想局限等方面因素影响,学生所具有的参与能力整体来讲比较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建设。造成上述不良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思想和方法体系建设方面,所做的举措与规范标准之间存在着一定偏差。应试的思想理念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意识建设受到明显的局限,灌输法的应用给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造成明显的桎梏。面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做的要积极更新教学举措,本着提高参与度的初衷对授课环境以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从而为学生自主参与提供便利的条件,以保证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时效性。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策略分析
(一)问题导入,强化师生互动
在课上,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主要取决于导入阶段是否有趣,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具备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功能。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对导入阶段做好规划设置[2]。以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常以直接点题的方式导入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而在新时期的授课背景下,教师则可以合理地设置问题,以具体的问题为载体进行课程知识的有效导入,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指引下明确具体的学习方向。同时,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也可以本着发现、探索的原则与学生之间就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有效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也能够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以及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思路的进一步发散。
(二)构建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上,学生学习是否积极和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课程内容产生的兴趣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要积极改善课堂气氛,借助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对授课的情境进行优化和调整,做好课程知识的转化,并通过生动的展示让学生的思维发散拥有良好的载体支撑,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情境所支撑的和谐氛围下,产生对课程学习与深度剖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通常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素材,对具体的情境呈现方式进行优化设置,将教材中对学生来讲可能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图片、视频或者直观模型等方式进行优化,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体验产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案例的方式对课堂上知识的呈现形态进行创新,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思维。
(三)设置游戏,增强课堂体验
在课上,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兴趣发展特征,对课堂的教学形态进行创新[3]。合理引入游戏法,通过游戏素材的搜集以及游戏活动的多元化组织,为学生构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有效内化,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设置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以及竞赛类型的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全面激发学习潜能。
(四)合作讨论,强化自主探究
在课堂上,转变学生学习意识,提高整体参与度的有效方法是要想办法对课堂的教学形态进行调整。不再延续以往的灌输教学模式,而是要将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开放并且充满自由的课堂环境下进行探讨、交流和互动,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参与学习的空间和载体,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氛围的支撑下形成良好的互助意识,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品格塑造,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整体凝聚力,实现优秀班风与学风的规范建设。
(五)随堂训练,强化应用能力
为了保证学生在课上学习活动中行为表现更加积极,参与性更加突出,教师要在追求基础知识和技能渗透的同时,侧重于测试和训练活动的组织。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堂训练模块,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点进行问题分析、解决和任务的具体实践、操作,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要领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建设。
结论:依前所述,在课上,学生的参与度表现,是决定课堂进度以及整体授课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在新课改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需要的做的是要积极更新思想,深入贯彻激趣原则,积极构建高效课堂,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创设、游戏设置、合作讨论以及随堂训练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在兴趣的支撑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对待具体的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全面参与以及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课程知识的有效内化,全面提高学生在学科领域的造诣和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马文静.提升初中生数学课堂活动参与度的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40.
[2]花永平.提高初中生数学课堂学习参与度的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147.
[3]姚颢.如何培养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4):155.
论文作者:胡佳慧, 李晓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课程论文; 情境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学生在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