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二医院放射科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与CT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效果对比。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6例,采取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CT诊断,观察组予以核磁共振检查。观察两组诊断符合概率、特殊部位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66.67%),漏诊概率为9.09%,低于对照组(33.33%),P<0.05;观察组特殊部位检出概率为93.64%,高于对照组(69.70%),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相比CT检查,核磁共振诊断效果更佳,可有效检出病灶,漏诊风险低,便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订及实施。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核磁共振;CT
急性颅脑损伤属于常见疾病,多与交通意外、高空坠落等有直接关系,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死率较高,需及时予以有效急救措施,避免诱发严重后果,故而,可靠的诊断方法极为重要[1~2]。CT检查具有可重复性、操作简便等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检出急性颅脑损伤,MRI诊断范围广,对于脑干、小脑等均可良好显示,但速度相对缓慢,对设备等要求较高。本文旨在对比核磁共振与CT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抽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的6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便于为临床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分组,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3例。此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38-65岁,平均(41.27±3.05)岁;其中,恶心呕吐15例,不自主身体抽搐10例,偏瘫7例;手术病理检查显示,12例硬膜外血肿、6例颅骨骨折、7例硬膜下血肿、8例脑深部挫伤。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5-62岁,平均(41.03±3.12)岁;其中,恶心呕吐19例,不自主身体抽搐14例,偏瘫5例;手术病理检查显示,15例硬膜外血肿、8例颅骨骨折、4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深部挫伤。两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年龄≥18岁;均因重物击打、交通意外、高空坠落等所致颅脑损伤;家属已知情同意,积极配合者。
排除标准:脑外伤史;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者;其他系统或脏器严重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CT诊断,使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选择仰卧位,由头部进入进行扫描,方向为颅顶开始,扫描线应与听眦线保持平衡,以130kV为管电压,150mA为管电流,10mm为层厚,10mm为层距,1mm为螺距,持续扫描2~3秒,针对可疑部位进行重点扫描,薄层扫描参数:层距5mm、层厚5mm。
观察组采取核磁共振检查,使用核磁共振扫描仪,选择IR、FSE序列,FSE序列:T2加权成像,IR序列:T1WI矢状位、横轴位,T1WI的TE19ms、TR4700ms,以288×192为矩阵,T2WI的TE137ms、TR4700ms,以280×244为矩阵,层间隔1mm,层厚7mm,可疑部位行加层活薄层扫描,以3mm为层厚。
1.3指标
观察两组诊断符合概率、特殊部位检出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诊断符合概率、特殊部位检出概率为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数据对比P<0.05则说明两者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诊断符合情况对比
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漏诊概率为9.09%,低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1):
3讨论
近几年来,急性颅脑损伤发生概率逐渐增高,其主要是因交通意外、暴力外伤、高空坠落等所致,患者可见脑血管、脑组织、脑膜、颅骨出现一定形变,损伤部位及原因的差异会造成不同的机械形变。此疾病属于危急重症,临床应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方法,保证患者安全[3~4],避免严重事件发生。在此之前,予以可靠的诊断方法意义重大,是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所在。
CT诊断在疾病检查中应用广泛,是现代影像学的发展产物,能够对人替断层的形态病变状况进行良好显示,应用于颅脑损伤诊断中,可明确损伤部位及受伤严重性,具有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等优势,在急救中较为适用,可为下一步救治争取更多的时间。但此方法对幕下病灶的诊断敏感性不高,核磁共振检查则能避免此类问题,尤其是额颞叶、小病灶,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诊断,敏感度更佳。核磁共振检查不受部分容积效应影响,T1WI表现为等信号、低信号,T2WI表现出高信号,T2WI中损伤部位相对较为敏感。临床发现,胼胝体挫伤发生时,因其血供较少,多不会表现出出血性损失,针对此类损伤,CT扫描并不能良好显示,而核磁共振对此种损伤最为敏感,通过多层扫描能够有效提高病灶敏感度,保证诊断准确性,尤其是针对CT较难诊断的特殊部位,包括小脑、脑干等。
此次结果可见,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出现3例漏诊,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特殊部位检出概率为93.64%,高于对照组,仅对1例脑深部挫伤、1例颅骨骨折出现漏诊,P<0.05。显然,核磁共振诊断在急性颅脑损伤中应用效果更佳,可保证诊断准确性,及时检出病灶,便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顺利制订与实施,实际过程中,应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点,先使用CT诊断快速评估病情,尤其是针对可疑患者进行初步检查,之后根据具体情况,再行核磁共振诊断,全面评估病情,为治疗疾病、抢救患者生命尽可能争取时间。王秀杰[5]曾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取MRI以及CT检查,结果与本文相类似,MRI组诊断准确性更高,漏诊事件更少,这也进一步表明此方法的应用可靠性及可行性
综上所述,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CT及核磁共振检查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检出疾病,相比而言,核磁共振诊断效果更佳,准确性更高,漏诊率更低,但CT诊断操作简便、检查快速,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尽快明确病情,便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订及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枫.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MRI与CT技术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6):49-50.
[2]马国贤.CT与磁共振成像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比较[J].医疗装备,2016,29(10):1-2.
[3]刘晓亮.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3):178-179.
[4]田成斌.CT与磁共振成像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v.19(2):67-68.
[5]王秀杰.MRI与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2):40-42.
论文作者:尹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5
标签: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检出论文; 概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