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 江苏仪征 211400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的情况与规律,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对我院2015~2016年上报的158例合格的ADR报告按年龄分布、给药途径、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8例ADR中,≥41a的成年人占的比例最大(占60.76%);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5.8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53.16%)。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和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合理用药
近年来,由于新药的不断涌现以及临床合并用药的不断增加,ADR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药品不良反应(ADR)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计的,值得庆幸的是,回顾性研究报道72%的ADR是可以避免发生的[1]。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监测,我们可以对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进而可以避免一部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我院2015~2016年收集上报的15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以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2015~2016年上报的158例合格ADR报告表。我院ADR的收集途径大致可分为各病区医生护士上报,输液室护士上报、门诊药房药师在办理退药过程中收集三个方面。
1.2 统计方法
对158例合格的ADR信息逐一进行检索,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多方面的数据,利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在158例ADR中,患者年龄在1a~88a之间,其中男性77例(占48.73%),女性81例(占51.27%)。发生ADR的年龄分布详见表1。
2.4 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详见表5。
表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讨论
3.1 性别、年龄与ADR发生频率的关系在所有不良反应中,女性81例(占51.27%)发生的概率略高于男性77例(占48.73%),可能与男性机体的耐受性比女性较强有关。国内也有文献报道结果[2]显示不一致,ADR的发生是否与女性机体耐受性差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其次,从表1中可以看出≥41岁(占60.76%)为不良反应的高发年龄段,此时人体处于中老年的过渡时期,人体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肝脏的代谢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均已降低,容易导致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增加,从而引起药物的蓄积。此外老年人还有疾病多,用药多,营养欠佳的倾向[3]。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加大。因此医务人员尤其在对老年人用药时,应该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状态,确定给药剂量甚至给药速度,并加强监测。
3.2 药物种类和ADR发生频率的关系从表2中可以看出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104例,占65.82%),这与抗感染药物在临床的大量使用有关,医疗机构在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无指征用药、超剂量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等种种现象,这就势必增加了抗感染药物的ADR发生率。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控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中药制剂引发的ADR居第二位(33例,占20.89%),这是由于中成药制剂药材的来源、产地、以及提取工艺对药品质量影响很大,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其中动植物蛋白、鞣质等成分易引起过敏反应[4],此外,中药注射剂之间、或中、西药注射剂之间更容易发生配伍禁忌从而导致ADR的发生。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或在换瓶时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避免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
3.3 抗感染药物种类和ADR发生频率的关系引起ADR的主要抗感染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类、广谱青霉素类以及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适应症多的特点而被优先选用。而喹诺酮类药物又因具有无需皮试的优点,在临床上更是备受青睐。在临床的治疗性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上,应首先应根据可能感染的病原菌以及当地的细菌耐药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而不是漫无目的直接选用广覆盖、疗效强的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还可减少细菌对广谱高效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3.4 ADR累计与器官和系统的关系从表4可以看出,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常见(占53.16%),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的损害。这与皮肤反应在临床上易于被发现,而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的异常,需要进一步的生化检验才能发现有关,这就主观上造成了皮肤及其附件上报率高的现象。其次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不良反应[5]。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关注那些容易被发现的不良反应,也应该去深入发现患者用药后一些潜在的病理变化,提高不容易观察的ADR的上报率。
综上所述反应了我院ADR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存在着收集工作不完善,可能还存在着漏报、错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医院在自发呈报ADR上存在局限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并加强ADR的集中监测工作,提高医院上报ADR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刘庭超,李治纲.我院347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中国药房, 2010 (30) :2865-2867.
[2]姚波林,黄斌学,罗锦河.药品不良反应216例报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5):14-15.
[3]李家柱,王杰,程诗思,等,我院29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46):4379-4380.
[4]贾毅敏,陈开杰,彭贵琴,等.我院1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6(2):207-210.
[5]张爱琴,白玉国,刘翎.我院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年,26(5):617.
论文作者:徐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药物论文; 发生论文; 我院论文; 药品论文; 报告论文; 器官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