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选择称谓制度的“十性”(二)_命题的否定论文

政治选择题命制“十性”(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题论文,政治论文,十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六、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例6 从国家结构形式上来看,与单一制国家相比( )

①美国的主权不太充分

②美国地方政府的独立性较强

③美国政府的工作效率比较高

④美国的立法权相对分散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D

本题考查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答案选D没有问题。而且整个题目短小精悍,特别是题干只有短短的十八个字。但从更高要求看,笔者以为,本题在语言表达上还有进一步精简的空间,题干中的“从国家结构形式上来看”与“与单一制国家相比”从某种角度看属同义反复,国家结构形式即指单一制或复合制(美国为联邦制)。所以此题题干这样表述略显啰唆,读起来稍显别扭,这不得不说是本题一个小小的瑕疵与遗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思想的载体,再好的试题设计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来表达。因此,我们务必对试题的语言表达加以足够的重视。对选择题而言,语言的简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准确的思想,应该成为我们命题中的一个不懈追求。因此在命题中我们应该不断地追问自己,这句话或者这个字是否可以删去?如果删去而不影响试题,那么坚决删去。像例6的题干,笔者以为,两处重复的表述可稍作修改,选择其一即可。把“从国家结构形式上来看,与单一制国家相比”修改为“从国家结构形式的角度看”或“相对于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而言”。这样的修改,不但表达更为简洁,而且读起来也更为顺畅。

七、题肢制作的美观性

例7 2010年7月,美国司法部向亚利桑那州的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指责该州通过的移民法违反美国宪法和联邦移民法,要求法官下令阻止其生效。这体现了美国( )

A.联邦与州都享有对人民的直接管辖权

B.联邦政府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权力

C.联邦地位高于州

D.联邦制的最大问题是效率不高,相互推诿

答案:C

对于例7,我们不谈试题的内容,而只从形式的角度作一探讨:读此题时你有怎样的感觉?此题给笔者的一个感觉是,看着不舒服。这种感觉因何而来?我想应与本题的题肢有密切的关系。四个题肢中,最短的只有7个字,最长的连标点有18个字,把相差这样悬殊的题肢并列放在一起,自然会给人一种不协调、不和谐、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题肢长短悬殊的现象在平常的模拟试卷中是非常常见的,需要我们在命题中加以注意和改进。其实,命制题目除了求真,还应求美。既有内涵的美,如知识考查得巧妙、能力考查得灵活、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得到位,等等;也有形式的美,如语言表达得简洁流畅、题肢制作得长短匀称、材料组织得图文并茂,等等。其中,题肢的长短匀称、错落有致可以说是最显性、最直接的“美”,也是教师最易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的“美”。在命题中,我们并不能做到让每个题肢长短绝对相同,但至少要做到“差不多”,不能相差悬殊。具体在命题实践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操作:一是“削谷平峰”——即想办法让过长的题肢变得短一些,让那些过短的题肢变得长一些。二是“组合淡化”——即把那些实在没有办法做到长短“差不多”的题肢变成组合选择题,使长短悬殊在题肢的组合中得以淡化。

八、教育目标的导向性

例8 孙某驾驶的公司车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涉嫌黑车营运为由暂扣,为证清白,血气方刚的他断指鸣冤。对此,你认为( )

①这种方式可取,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这种方式损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③公民既要增强维权意识,又要了解维权途径

④公民可以选择行政复议,或者其他法律手段维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C

此题的答案选C,单从知识层面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但笔者以为,此题在导向性上存在严重问题。我们能保证所有考生在做此题时都能选出正确答案吗?如果是这样,那这个题目根本就没有价值,因为没有一点区分度。如果有学生不能选出正确答案C,后果也很严重。不选C,意味着一定选择了①,那么我们通过这个题目,不就是在告诉甚至强化学生“这种方式可取”吗?不是在引导他们以后万一遇到类似的事件也要用这种方式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吗?所以,从这个层面分析,例8是一个典型的非常失败但答案设置“正确”的题目,其导向是有害无益的。

教学即教育。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命题和考试在追求真与美的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求善,真正落实好新课程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许我们做不到在所有题目中都较好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我们必须避免让一个题目像例8一样出现导向性错误。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和命题人所应坚守的道德和责任底线。让反面素材进入课堂和试卷,历来是一个需要十分谨慎的问题。笔者以为,若没有足够的把握和驾驭素材的能力和水平,还是不要把反面素材引入课堂和试题为好。在命题实践中,我们引入素材必须坚持一条原则:反面事件不要制作肯定性的题肢,正面事件不要制作否定性的题肢。

九、考查内涵的丰富性

例9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本题以孟浩然的诗为题材,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很好地体现了文化生活的“文化味”。但美中不足的是,该题作为一个“四选三”的组合式选择题,选肢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这一观点的错误过于明显,而其他三个选肢在观点上都是正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考生不需要细读题干,而只要简单地比较题肢,很容易就能排除②这个明显错误的题肢,答案就出来了。这样命题,不仅使题干材料得不到充分利用,更令试题显得肤浅,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选择题的命制,在形式上要简洁,但在内涵上必须厚实、丰富。每一个题目的命制,都应该是理性而不是盲目的,都应该做到命题前有意图:这个题目我想考什么?考生的答题情况大概会怎样?如果我们在命题中能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那么像例9这种问题就可以避免:这个题目能考查学生对“文化是由文人所创造的”这一观点的判断?若考生不知道这观点是错的,那这个题目倒确有价值,若考生知道这个观点错误,那这个题目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命制这样一个题目,就考查学生能否判断“文化是由文化人所创造”这一观点的正误,难免有“大材小用”的嫌疑。如果对例9进行修改,把题肢②更换成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如“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或“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则考生就必须要把题肢与题干信息相比照才能作出正确取舍,那题目的内涵就比原来丰富多了。

十、材料选取的共识性

例10 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

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答案:D

此题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高考题。综合各种争论,笔者发现引起争议的源头主要在于此题取材上的不当,把并不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共识的内容引入了试题,导致了高考之后的巨大争议。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漫画的解读达不成共识。此题答案为D,显然命题者把漫画解读成了“东”和“西”是不同的方向,“东”和“西”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它们是相反的方向(即对立的),又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无东就无所谓西,反之亦然),其哲学寓意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但很多人认为漫画反映的是一个人在“T”字路口,面临着向“东”还是向“西”的迷惑,强调的是碰到了困惑或问题,即存在着矛盾而已。二是部分题肢材料特别是B肢不是共识性的内容。有很多老师认为,如果D可选,那么B为什么不能选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单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讲有得必有失,也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B、D从这个角度上讲是同义的,但实不然。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所以,其体现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而非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故B确实不能选。

这个题目给我们命题的一个启示就是:在选择和引用具体材料的时候,必须要强调共识性,要从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出发。具体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引入的材料一定要具有确定性,不能把那些模棱两可的材料引入试题,否则会导致选择答案时的混乱局面。二是引入的材料一定要具有通识性,那些虽然确定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且并不为广大师生所掌握或熟悉的“小众化”的材料也不要引入试题。三是引入的材料一定要具有结论性,那些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尚未有明确结果的事件,一般也不宜选入试题之中,否则容易出现试题与现实相脱节,甚至相矛盾的问题。

标签:;  ;  

政治选择称谓制度的“十性”(二)_命题的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