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规模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除却国家宏观战略部署外,还有发展的三大实际情况作为推动因素,即跨越式发展、建设用地紧缺和农村人口转移流动。近年来,一般都是以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为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危房危窑改造为抓手,以村庄布局规划为依据,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村庄,使全区的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现状;对策
1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1.1 规划编制滞后和整体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基本上停留在总体规划的水平,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没有完全到位,部分村庄规划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村庄整体规划水平较低,相关政策和规划方法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缺乏整体前瞻性。规划设计缺乏整体性,产业形态单一,生活居住与工农业生产区域混杂,前期规划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及专项功能区域设计不足、划分模糊,原态农村向美丽农村转型的难度大。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规划没有统筹到位或者是被忽视,土地管理制度体系和建设规划体系严重滞后、乡村规划缺失和空间管制缺位。
1.2 农宅设计与建筑特色不突出
许多地方在建设新农村成片住宅时,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往往套用单一固定的相同建设模式,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遗失殆尽,千村一面,没有村庄特色。急于求成,没有根据各个村落已有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尤其没有保护好自然风貌、传统文化和传统民居。此外,部分村庄农宅设计没有考虑农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各类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能源配给不足,无法体现生活舒适度和便捷度。
1.3乡村产业发展滞缓或布局分散
产业布局分散,部分村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发展,有片面和规模化的发展问题。工农业结合能力差,相关农业发展的支撑行业动力不足,种植、销售、运输等产业步骤不能形成链条,从而导致了产业布局的零乱,整合性不佳,长此下去不仅不能得到有效发展,还会使得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倒退。产业支撑能力弱,村镇带动和聚集功能不足。多地农村产业支撑能力差或产业形态单一,没有形成足够成熟和深化的产业结构,造成产业推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和生活水平。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经济行业的整体性缺乏,产业规模和种类单一,各产业之间的聚集关系薄弱,相互之间的带动力不足,使得农村愈发展愈落后,农村人员逃离,经济与社会发展缓慢。
1.4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护空置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水利枢纽及供水系统落后,对当地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了不便;道路及交通建设滞后,一定程度隔离了农村与外界的相互联系,相关经济产业因交通问题缺乏活力,基本的能源环保、医疗教育和人居环境问题突出。同时,现有农村的空置问题愈发凸显,对美丽乡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最大的阻碍。
1.5 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近年来,环境污染逐渐侵入农村地区,包括水资源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造成对村庄的破坏性打击,导致生活环境变差、农产品品质降低、有害物质伤害到农民,最终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农民因环境的污染而产生了生存受限的问题,导致村庄越来越萧条。
2加快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对策
2.1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布点,明确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和撤并的村庄;编制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公路建设、林网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明确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目标和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通过村庄整合和整村推进,推动自然村向中心村、示范点迈进,边远村向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生产生活同发展、同促进、同提高。要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上做文章,体现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和地域化,彰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建设一批民族风情、特色产业、旅游休闲和居住生活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村庄和农宅,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2.2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是农村中具有城市特征的空间,如农村各级各类集镇(包括县及县级市城关镇)、建制镇及一般集镇(多数为乡政府所在地),规模相对较大、非农化程度较高、人口集聚度高或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村镇。其作为广大乡村的中心地、城乡之间的交接地、城市人口的发展源,当前已经成为乡村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提升的纽带。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地促进城乡经济运行一体化以及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兴起和繁荣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类小城镇对周边村庄的影响力,重新科学评估发展规划,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指导此类小城镇发展建设工作。一是规划发展好小城镇建设。从体制上,从政治、经济、文化、区域等方面考虑建设和选择发展小城镇。二是加快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步伐。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使一些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开展自己熟悉的经营活动,从而放弃原有的农业生产,有利于加快农村耕地经营权流转的步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尊重农民意愿,创新措施,在村庄与小城镇间调整、置换宅基地,增加农业用地。
2.3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要正确评估各村庄产业的结构与类型,对产业结构及形式具有鲜明地域性、优势性、层次性、规模性、开放性、持续性的村庄,进行分类筛选、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重新规划村庄发展格局,把不同特色产业结构形式的村庄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2.4加快生态移民进程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移民形式和种类可分为政府引导型生态移民与自发型生态移民,其中政府引导型移民又可分为零星移民试点和整体迁移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指为消除贫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把位于生态脆弱区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向其他地区迁移,并在合适的地区集中建立村庄。在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把移民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模板。生态移民工程显著改变了移民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风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
2.5 建立美丽乡村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头绪多。需要立足实际,理清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上来,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上,用在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上,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二是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将建立以奖代补为主的动态投入机制,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改造建设原则上先从乡镇驻地、主干道路沿线村庄开始实施,逐步向农村腹地延伸推进。重点优先扶持建设一批休闲旅游型、商贸流通型、产业开发型、资源开发型、交通枢纽型等各具特色的美丽小城镇,以中心村为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以改造提升、整合新建为主,保留自然村以旧村整治、特色保护为主,规划撤并的村庄不再投入、逐步迁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农民增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新时代新农村新面貌;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能够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拓展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提升村民文化生活质量,培养村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乡村文明之风;有利于保护乡村山水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坚持可持续、绿色化的农村发展道路,也利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蓝宇婷.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化农业.2017(09).
[2]唐伟伟.美丽乡村建设难点与突破点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5).
论文作者:王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乡村论文; 村庄论文; 美丽论文; 农村论文; 移民论文; 小城镇论文; 产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