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与反思--谈上海PISA的再赢--上海师范大学校长、PISA项目负责人张敏-min教授访谈录_数学论文

自信与反思--谈上海PISA的再赢--上海师范大学校长、PISA项目负责人张敏-min教授访谈录_数学论文

自信与自省:谈上海PISA再夺冠——PISA项目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专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专访论文,项目负责人论文,校长论文,上海师范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闫温乐:继2009年PISA夺冠之后,上海在2012年PISA测试中再次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学生擅长应试,能获第一不足为奇。作为PISA项目负责人,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第一名”的?

张民选:第一,PISA测试不是奥林匹克比赛,也不是选拔状元的考试,而是为了了解15岁学生在适应未来挑战能力方面的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各国教育实践和调整教育政策、促进各国教育发展。PISA测试关注的不是学生个人成绩,而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成绩,由此发现一个教育系统的发展水平、优势特点和遇到的问题。

第二,PISA测试评估的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命题关注的是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不是考查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PISA测试试图给出的答案是,确定学生为未来生活作准备所需要的能力,再评价这些能力,是前瞻性的评价。

第三,PISA不是专门挑选善于考试的“尖子生”的测试,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组织随机抽取了上海155所中学6,374名学生,代表全市约9万名15岁在校生参加。这些学生分布在高中、初中、完全中学和中职校等各类学校中,各种层次都包括。2009年上海第一次参加测试时,我们就完全根据OECD的技术标准要求,由上海152所学校的5,115名学生代表全市各类中学约10万名15岁在校生参加测试,参与率达97.8%,覆盖率为98.6%。

这些学生都是OECD根据上海中学生的构成等比例挑选的。15岁的学生,有一定比例在高中,有一定比例在初中,OECD就按照同一比例分配将参加测试的学生比例。参加考试的高中生中,职校生与普通高中生的比例也与全上海的高中生组成比例相同。同样,在初中和高中生中不同级别学校的学生比例也是同比例选取的。

我们首先将全部有15岁学生的学校名单交给OECD,然后由OECD按比例抽取学校,最后在抽中的学校中随机抽取学生,确保各类学校和各类学生都有相关的比例。这么操作,可以确保参加测试的学生的“生态结构”与全市15岁的学生结构和分布情况完全相同。

第四,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研究表明上海的PISA成绩和学生“应试能力强”有关。PISA测试的题目都不属于“应试类”学生擅长的,而是要测试学生的“素养”,既包含学生应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能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认识、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测试不是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大量题目来自日常生活。而且,上海学生两次参加PISA测试,没有一道题是上海出的。PISA测试系统由OECD通过理事会决议委托若干专业机构设计。65个参与国家和地区的PISA研究中心专家都有权参加命题,所有用题都经过信效度试测,必须排除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按照OECD规定,测试国家均可以出题。2009年,上海第一次参加PISA,所以没有提供任何题目。2012年,上海尝试命题,在一些领域提出了我们的原则和建议。比如,有一道数学题是用乒乓球作题目的文字载体,但考虑到乒乓球不是所有国家的学生都很熟悉,因此就被改了。因此2012年PISA并没有一道题入选测试。

综上几点因素,上海参加PISA测试取得全球第一的好成绩,和中国学生“擅长考试”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说有关系,那应该在于考试使中国学生所学的东西比别人多,而且对所学的每一个点都要认真掌握。当然,我们的学生是否要学这么多是我们教育决策部门应该考虑的。

但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上海只是一个城市,而其他参加者大部分都是以国家参评,如果它们拿最好的城市来比较,上海不一定能有现在的排名。毕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制、内容、方式都不一样,教育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另外,数学、阅读、科学三个项目是基础教育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全部。比如进行艺术欣赏、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并没有列入PISA的测试范围。我们的教育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不是PISA测试成绩好,就证明我们的基础教育都好,所以,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我们更应理性看待PISA成绩。PISA成绩并不能涵盖基础教育,上海的成绩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与其他国家相比,因为上海只是一个城市、只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许多国家幅员辽阔、人口过亿。基础教育也不能替代整个教育,在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终身学习领域中,我们应该向世界各国学习的一定更多。

简而言之,PISA测试中的3个项目不是基础教育的全部,基础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上海不是中国的全部。我认为这三点一定要牢牢记住,作为激励上海基础教育不断走向公平和卓越之路的一个提醒。

因此,我们需要客观看待这个第一名,它既让我们自信,又让我们自省。

闫温乐:2012年PISA测试以数学为主测,上海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哪些具体表现?您认为测试结果的分析对我们现在的数学教育有哪些启示?

张民选:首先要说的是,我们上海学生的数学表现出色。根据OECD公布的结果,PISA2012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613分。单看数学科目,上海学生要比排名第二的新加坡(573分)足足高出40分,优势明显。用遥遥领先来形容上海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为过。根据分析,上海在数学成绩分布上整体高于其他国家(地区),且高端优势特别明显。上海高端(第95百分位数)学生成绩为765分,低端(第5百分位数)学生成绩为435分,分别比OECD高端和低端平均成绩高120分和91分。PISA描述了6个数学精熟度水平,高水平(精熟度达到5级、6级)学生掌握了概括、推理、建模等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方法,低水平(1级及以下)学生没有掌握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必需的基本数学能力。上海高水平学生达55.4%,是65个参与国家(地区)中最高的,OECD平均为12.6%;上海低水平学生占3.8%,是所有参与国家(地区)中最低的,OECD平均为23.0%。这些数据表明,上海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多个侧面都表现得非常优异,与2009年一致,上海学生的数学成绩也是稳定的。

上海超过一半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在精熟度5级、6级,跻身高水平学生。这一成绩让作为上海教育界一员的我既骄傲,也有感慨,我请教过欧洲的一些教育专家,有多少比例的学生达到数学高水平会令你们感到满意,最后我得到的答复是,如果有25%左右的学生能达到数学精熟度5级、6级,就非常满意了。由此可见,上海在数学领域的高水平学生,比一些欧洲教育家的理想目标还翻了一倍!

根据OECD的分析,上海学生数学领先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学习机会看,上海学生接触正式数学内容的机会是所有国家(地区)中最高的,并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小,比OECD平均水平更均衡。在65个参与国(地区)中,上海属于学生间学习机会差异小、数学平均成绩高的地区。

然而,数学虽然是我们遥遥领先的项目,PISA仍然用一些读数描绘出上海学生在数学上的薄弱点。此次测试中,上海的代数和几何部分成绩都比较优秀,但学生在遇到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时的能力比较弱,这一方面达到5级和6级精熟度的学生只有不到50%。同时我们的学生在表述、运用和阐释方面比较弱,尤其是在用数学语言阐释问题方面,我们只有40%左右的学生达到了5级和6级的精熟度。也就是说,我们的优秀率远远高于OECD平均水平,但解决数学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解释和评价能力相对薄弱。

总的来说,在这次以数学为主要内容的测试中,上海学生有四个特点——平均成绩很高、高端成绩很高、低端成绩也很高、成绩低端的人数很少,但是学生在用数学描述生活中的问题时并不出色。而且我们的作业量大,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和不那么容易找到答案的作业非常少,甚至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

我个人建议,中小学数学课程可以考虑根据学生能力对难度分级。我们不需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可以将嫦娥火箭送上月球的人,但可以让学生发展个性,既学好数学,同时拥有一技之长。我们将详细研究测试,为上海未来的数学教学提供决策参考。

另外,今后要思考是否可以减少一些数学学习时间,在确保多数学生数学素养足够高的条件下,让一些学生把学数学的时间学别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发展和均衡发展的机会。

闫温乐:2012年PISA测试中的阅读和科学方面,上海学生的表现如何?您认为,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还揭示了哪些问题?

张民选:阅读素养方面,上海学生阅读平均成绩为570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其次为中国香港(545分)和新加坡(542分)。5级精熟度占21.3%,为65个参与国(地区)中最高,精熟度5级和6级合计比例25.1%,也是最高的,OECD平均为8.4%;精熟度1a级及以下的比例2.9%,是各国最低的,OECD平均为18%。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测试,上海女生阅读成绩比男生高24分,性别差异小于OECD平均(38分)。2009年PISA测试中,这一差异在40分,这也显示在阅读素养上,男女差异明显缩小。

科学素养上,上海学生科学平均成绩为580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其次为中国香港(555分)、新加坡(551分)和日本(547分)。上海男女生科学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级精熟度占23%,5级、6级合计占比27.2%,都是参与国(地区)中最高的,OECD平均为8.4%;精熟度1级及以下的比例2.7%,是最低的,OECD平均为17.8。

的确,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揭示了我们学生在阅读和科学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在阅读和科学两个科目上,上海学生虽然整体表现不错,但在“尖子”的数量上却不敌新加坡。上海学生阅读平均成绩570分,阅读精熟度达到6级的占3.8%,低于新加坡的5.5%;而在科学素养上,上海学生平均成绩580分,达到6级精熟度的比例为4.2%,低于新加坡5.8%。

其次,上海学生参加PISA阅读测试的结果表明,学生阅读不同文本的成绩有很大差异。比如,一般来讲,学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往往集中在以篇章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章类型上,这被称为“连续文本”。上海学生对这方面的阅读比较擅长;但是,PISA测试创造了“非连续文本”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上海学生对这一文本的掌握还不够。

最后,在学习策略方面,上海学生在归纳、理解方面的能力比较强,但是自己获取资料的能力比较弱。

闫温乐:上海在OECD举行的PISA测试中两次夺冠,无论是数学、科学还是阅读的成绩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您认为,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说明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有哪些地方得到了肯定,哪些经验值得推广?

张民选:在PISA测试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自信,并已经获得世界关注的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上海市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坚持“筑高底部”、“均衡发展”,先后开展了“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初中达标工程”、“校校通工程”、“委托管理”、“新优质学校”、“中心城区与郊区区县结对”等多项活动。其中最为关键的理念是,“均衡发展”并非“削峰填谷”,而是要“水涨船高”。把“薄弱学校”办好了,优质学校就会不断增加、越办越好。政府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办好每一所学校”,老百姓就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第二,坚持不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海中小学教师的学位、学历可能并不比发达国家高,但是上海特别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不仅先后推出“240、540工程”(新教师入职前五年要在职培训240小时,要晋升高级教师职称又要完成在职培训540小时)、“名师名校长培训工程”、建立“教师绩效津贴制度”和“校长职级制”等制度,而且广泛开展“教研组”、“年级组”、“师徒带教”、校本培训、年度总结、经验分享等简单有效、人人参与的教研进修活动。因此,PISA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师敬业、师生关系融洽、培训制度化等方面,上海教师得分都远高于经合组织平均值。经合组织特派电视片摄制组来沪摄像,并在全球播放。上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被《世界是平的》和《曾经的辉煌》的作者弗里德曼称为“上海的秘密”。

第三,推进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在2009和2012年的PISA测试和问卷调查中,经合组织注意到,上海学生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仅仅靠“死记硬背”,而是趋于多样化、个性化,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在这方面,上海已经走到日本、韩国和其他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前面。这与上海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向世界各国学习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坚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以及相关的教师在职培训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的来说,上海在两次PISA测试中蝉联第一,这证明了上海几十年坚持不懈搞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的所有学校都比较好,托高底部、水涨船高有了效果。我们的教育制度也是比较公平的,这反映在出身贫寒家庭的孩子成绩也远高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成绩。事实上,薄弱学校办好了,优质学校就会更好。另外,我们还发现,我们老师的平均学历学位不一定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是我们学校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职进修是非常出色、非常有效的。我们的教研组、年级组、校本研修等等,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我认为,我们正确的理念和有效的做法都应该坚持下去。

闫温乐:参加PISA的通常都是国家或地区,作为一个城市,上海为什么要参加PISA测试?上海参加PISA测试,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发展有哪些意义?2009年PISA测试以来,基于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上海在实践中采取了哪些行动?

张民选:上海参加PISA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不再参加。即希望上海将来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科学评价体系,用更综合的办法看待基础教育。而 PISA测试的缘起,正是西方国家对教育质量的质疑,才有了这个项目的诞生。通过PISA,我们可以看到65个国家的测试数据,从而帮助各国在大数据基础上做教育决策。以前,人们总说美国教育怎么好,但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坏在哪里,又说不清楚。现在,我们可以通过PISA测试的结果制定和完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改进教育效果。如果教育管理也是一种公共管理的话,那么,这种国际数据比较分析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卫生、社区等方面的管理和决策。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测试结果只是PISA一个容易受人关注的部分。其实,PISA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所有参试学生和所在学校校长的问卷调查。所以,PISA的确是一项跨国性、旨在改进教育决策方法、促进各国教育发展的教育评价性研究。

上海参加PISA,能够使我们在国际视野中审视上海基础教育的质量与课程改革成效;能够通过PISA测试提醒自己,不断增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尤其在实证基础上,继续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公平与质量兼得”是上海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上海参加PISA,能够使我们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与技术,改进上海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各种评价的方式、内容等;上海参加PISA,能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譬如学生优异表现背后的时间花费;上海参加PISA,能够使我们认识到对学生来说,学会如何学习将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让上海教育界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009年PISA首测以来,上海已经在自省中采取行动,我们推出了绿色学业指标评价体系,定期为基础教育质量体检,不仅检验学校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还综合评估学生负担、师生关系等,这套体系打破了原来的唯一分数论,而是从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和品德行为三个领域,分别考察学生,注重学生的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等。这套体系将成为上海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的标准。上海还实施了小学快乐活动日,让小学生们腾出半天时间发展个性;还形成了一系列减负组合拳,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并在低年级不留书面回家作业;鼓励区县智慧创造,探索有效的变革路径等等。

这些实践也告诉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实现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们到了反思和行动的时候,目标就是上海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核心理念,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闫温乐:2012年PISA测试,上海取得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但同时,上海学生在测试中反映出来的作业时间长、学习时间投入多、学业负担重的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张民选:的确,PISA对上海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张骄人的“成绩单”,更提醒教师和家长,我们的教育还存在哪些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关于作业时间长,从科学和专业的角度我需要说明的是,作业时间长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就是课业负担重。2012年PISA数据显示,上海学生作业时间为平均每周13.8小时,列第一,OECD每周平均作业时间是7.9小时。当我们获得上海学生的周平均作业时间为13.8小时的结论后,PISA中心的研究人员就继续深入分析下去,发现各国学生要获得一定水平的学业成绩必须有一定量的作业做保障,没有一个国家学生可以不做作业或做很少作业就能获得好成绩的。但另一方面也不是作业时间越长越好,对于上海学生而言,临界点为11小时。在每周作业时间11小时以内,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而超过11小时,这种正相关就明显减弱。

第二,学习时间花费。每次PISA测评,不仅关注学生在数学、科学、阅读领域的素养,更关注学生成绩背后的时间花费。学习时间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授课时间,二是作业及其他学习时间。在2009年的PISA报告中,上海学生总的校内外学习时间在65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2位,以负担12名取得世界第一,这样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2012年测试结果,上海的授课时间并不比其他国家多,大概处于第10位左右;课外及其他学习时间则比较长。调查显示,上海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机构开设的辅导班的时间,为OECD国家(地区)中的第一。OECD教育技能司副司长、教育政策特别顾问、被称为PISA之父的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在深入解读时指出,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非常清晰的正相关;有效合理地利用好学习时间,就会获得较好的学业成绩,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可以不做作业就获得好的成绩。当然学习时间是因国家的不同而异的,安德烈亚斯举例说,比如,报告显示韩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新加坡的两倍,但学习成绩却差不多。所以不同的国家之间简单地比较学习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关于学业负担。“学业负担”是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身心感受,是主观的。所以,同样的学习,对有的学生构成负担,而对有的学生则构不成负担;对有的学生构成可以承受的负担,对有的学生则构成不可承受的负担。因此,“学业负担”既是个人问题,也是教育问题,同时还是社会问题。而且,学业负担问题具有中国的文化特征。长期以来,我们就有以“头悬梁,锥刺股”为刻苦学习的标杆,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价值追求,以“知识改变命运”为奋斗目标,在这样的文化传统面前,我们都深刻地认同“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所以获得高水平的学业成绩一定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努力的。在今天看来,这是值得反思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PISA测试的是15岁青少年,对于上海而言,这部分学生刚刚经历人生的第一次分流考试,有的正读初三,有的刚升高中,还有的读了职校,他们感受到的“负担”有很多是一种升学考试的惯性。

综合这些视角看,我们既不能以过重负担为代价获得高成绩,也不能以牺牲成绩为代价来表面化地减轻负担。

当然,学生的减负问题的确成为我们PISA测试中凸显出来的最实际的问题,学业负担过重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厌学,并占据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时间和精力。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区县、学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的长期共同的努力。而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学生、家长相信上海的基础教育质量,不用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家长不必担心孩子能不能学好,而是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发展以及培养服务他人的意识。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在成绩上当第一、考100分,也可以让孩子在田径场、才艺表演、服务他人等其他方面争第一。阅读、数学和科学很重要,但是它们并不是基础教育的全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义务教育的首要目标,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成为体魄强健、善于理解他人和欣赏艺术的人。

第四,在教育公平方面,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并不意味着与最公平国家和地区没有显著差距。学校间的差异、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中的差异仍然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要努力为农民工子女、家庭贫寒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机会。

最后想说的是,PISA还给了我们三点基础教育以外的启示。第一,要充分利用国际标准和话语,介绍中国教育和其他社会领域的发展成果,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第二,要充分利用国际标准、国际话语和国际比较成绩,向国内各社会相关群体宣传我们的改革发展成果、宣传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作出的努力和成就,拉近各相关群体的认知差距,促进各群体对政府工作的认同。第三,可以在参加PISA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参加其他教育分支领域和其他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些国际测试和国际比较研究,以利于认识我们自身,也利于我们改进决策、提升管理水平。

标签:;  ;  ;  ;  ;  ;  ;  ;  

自信与反思--谈上海PISA的再赢--上海师范大学校长、PISA项目负责人张敏-min教授访谈录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