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若干辩证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辩证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今后十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一。因此,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最近,看了一些关于研究和宣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文章,很受启发。但是,如何辨证的,而不是绝对化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理解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刮一阵风,不搞一刀切,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下面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十个辩证关系。
一、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转变的关系。现在较多的人认为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扩大再生产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基本方式,即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型扩大再生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因此,外延与粗放是一致的,内含与集约是一致的。有些同志还查阅外文,说明在外文里外延和粗放本来是同一个词,内含和集约也是同一个词。有些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外延不等于粗放,内含不等于集约。还有些同志认为,这两对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这两对概念之争中,我们最近重读《资本论》有一个新启示。
马克思在分析扩大再生产时提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含上扩大。”[①a]又说:“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在为旧工厂之外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含方面来表现为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②a]可见,马克思是在论述扩大再生产时分成外延和内含两种再生产类型的。马克思在分析农牧业经营方式时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③a]“发展集约化来耕作,也就是说,在同一土地上连续进行投资”[④a]。“在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牧羊业或整个畜牧业中,几乎都是共同利用土地,并且一开始就是粗放经营。”[⑤a]可见,马克思在论述经营方式时分成粗放和集约两种经营方式。因此,我们现在提由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最好理解为,既包括扩大再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包括经营方式的转变,不要只理解为只是扩大再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扩大再生产方式的转变用外延和内含为好,经营方式的转变用粗放和集约为好。确切地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包括以外延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方式向以内含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变,二者不可偏废。
二、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关系。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不是只要这个增长方式,不要哪个增长方式的问题,而是以哪个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问题。所以,如果说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好是提由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从过去主要依靠辅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主要从依靠大量投入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增长转变到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来实现增长。不能片面地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不能再搞外延扩张,也不要再增加投资。经济增长,不增加投入,不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是不行的。内含增长主要靠内部挖潜,如果只是拼设备、拼人才,忽视进行技术改造等的必要投入也是不行的。中国目前的国情是资金短缺劳动力过剩。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取得的。今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取得经济增长,但是,考虑我国就业的压力,不适当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来取得增长也是不现实的。
三、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是不要经济增长。有种说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速度型转变为效益型。似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就是不要数量只讲质量,不要速度只要效益。“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是大国,而且仍然是发展中的国家,有十几亿人口需要吃、住、行、用,没有数量的增长是不行的。为使我国尽快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林,也必须加快经济增长。在现实经济中,不存在没有数量的质量,也不存在没有速度的效益。但是,不能只追求数量还要注意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使产品适销对路。也不能没有速度,速度太低了也不行。速度不仅要适当,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而且要讲求效益。既要提高结构优化效益,又要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决不是不要经济增长,而是使经济增长得更快、更好、更有效益。既要增加数量,又要提高质量;既要速度快,又要效益高。
四、“粗放”中有“集约”,“集约”中有“粗放”。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扩大再生产,但粗放中包含着集约的因素。马克思曾经说过:“单单资本的量的增加同时也就包含资本的生产力的增加。如果说资本的量的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那末反过来说,一个更广阔的、扩大了的资本主义基础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这里存在着相互作用。因此,在更加广阔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即积累,即使它最初只表现为生产在量上的扩大(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投入更多的资本),但在某一点上也总会质上表现为进行再生产的条件具有较大的效率。”[①b]因此,在外延粗放型增长中,要讲究内含,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要是国内基础弱而且急需的产业,不能盲目搞重复建设;增加投入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要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扩大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劳动力,要注意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内含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来扩大生产规模,目的还是为了增加产品的数量,提高产品的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但是,内含集约中伴随有粗放,要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也需要适当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现有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也要增加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投入。
五、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东、中、西部差距的扩大,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全国来说,应该实现从粗放外延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以集约内含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是,不同地区应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东部地区可以说是我国的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地缘等优势,实行向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倾斜政策,外延增长较多,今后应主要以内含增长为主,不宜再增加过多的投入,再上过多的新项目,应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
中部地区可以说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我国中部地区是介于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地区的中间地带,经济发展程度次于东部,又高于西部。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外延型和集约内含型并重为宜。
西部地区可以说是我国的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投资环境差、人口素质低,现在经济增长还只能主要依靠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以粗放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国家应加强对西部的投入,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鼓励和促进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产业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待将来经济发达了才能逐步向集约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转移。
同时,在东、中、西部内部也不能一刀切。在东部实行以集约内含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也可能有些地方和产业还只能实行以粗放外延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西部实行以粗放外延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也可能有些地方(例如重庆、成都、兰州、西安等)和产业实行以集约内含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六、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大不相同,增长方式也应有所区别。从不同部门来说,大多数部门,特别是大量轻纺工业和一般机械加工工业等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已有一定规模,有些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这些部门应以内含增长为主,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质量,不能再铺新摊子,上新项目。但是基础产业,如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它们代表国家经济实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它们的现状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仍不适应,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建设,仍然要有外延的扩大。支柱产业,如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国家发展的后劲。还有高技术产业,如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它们代表国家的技术水平。它们的总量不是已经很大,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小,需要加快发展,还不能主要只靠内含增长,仍要外延的扩大。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要转变为集约内含型经济增长方式,要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过渡到以资本密集产业为主,还要进一步发展到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七、不同时期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动态变换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因此,还要处理好不同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从最终目标来说,我国应实行以集约内含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对我们中国来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从时期来说,可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即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是以粗放外延型为主的。这种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功不可灭。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有许多弊病,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生产成本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突出的是经济效益低。所以,当我国已具备一定工业化基础后,中央及时提出要从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进入第二阶段,即实际上是粗放和集约这两种增长方式并行的阶段,恐怕在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以前,不能改变这种状况,以后再经过若干年的经济发展才会进入第三阶段,以集约内含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阶段。
从不同时期来说。经济发展还是有周期的,要经历萧条、调整、复苏、高涨等阶段。一般说来,在萧条、调整、复苏等阶段应以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潜力,实现内含增长为主,在经济高涨阶段外延的扩大会多一些。
八、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和微观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在企业。似乎只有微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不存在宏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其实,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有微观领域的问题,也有宏观领域的问题,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能偏废,应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是企业的任务,也是政府的任务。
单项资源的配置、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含量的增加,是微观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微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但是,不能单打一,要综合考虑。实现微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在企业。只有每个企业大大推进技术进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才能实现微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个企业如果投入少、产出多,那就是最好的微观经济增长方式。
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不同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和再配置效率的提高,是属于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宏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在调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上下功夫。我国要实现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除了制订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以外,还要政府的财力支持。实现宏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在政府。
九、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辩证关系。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今后十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现在有一种说法,经济体制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甚至有人说,经济体制决定经济增长方式。按照这种看法,似乎只有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变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里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大家知道,经济体制是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经济增长是属于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两个转变关系密切,应该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家的财力和物力,这样才能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一个较为稳定和宽松的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的转变也会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生影响,经济体制的转变,产权关系的明确,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理顺,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二者要同步前进,决不能认为只要进行经济体制的转变就自然而然地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有个以什么经济理论为指导的问题,有不少同志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为指导。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论述经济增长方式的文章通篇都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翻版,似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毫无关系,这里就有一个在学习、研究和宣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
我们是主张学习、研究和宣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同时注意吸取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合理成份的。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是一个丰富的宝库,是与经济增长直接有关的理论,例如,关于把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和缩小再生产三种类型的理论;关于区分个别资本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关于扩大再生产区分为外延和内含的理论;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的理论;关于扩大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及其副类的理论;关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理论;关于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较快增长和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最终必须依赖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理论等等,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所以,我们建议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必要在全党和广大干部中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
西方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也很重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过去20多项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就有五、六项是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但是,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照搬,要作具体分析。其中,某些成果他们也承认是来自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例如,萨缪尔逊多次鼓吹马克思是俄裔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理论的先驱;琼·罗宾逊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是解决凯恩斯问题的基础,又是哈罗德——多玛的长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有些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会带来各种问题,特别是生态平衡问题,他们认为经济继续增长,因为环境污染、粮食不够、人口过多、自然资源耗尽,将出现世界末日,所以,他们提出所谓零增长理论,主张从现在起实现零经济增长率,这种悲观论调是不可取的。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面对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最优增长理论,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改变单纯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通过开发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等提高资源效率,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等,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我们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可以吸取。
注释:
[①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5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