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志”中的海防思想研究--“海况图”若干新概念的分析_海国图志论文

《海国图志》海防思想研究——兼析《海国图志》的若干新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图论文,海防论文,新观念论文,思想论文,兼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中国面临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它们以其坚船利炮打败了清帝国。为了抗御外侮,魏源以十年之功研究中国的海防问题,编纂了卷帙浩繁的《海国图志》。在纪念魏源诞辰二百周年之际,重读《海国图志》,深感其中包含的海防思想博大精深,在当年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鸦片战争中,在中国士大夫堆里,形成了一种“恐夷症”,他们认为中国“炮不如,炮药不如,炮手更万万不如”,中国水师同洋人作战,是“我以血肉之躯当炮,而夷以坚厚之舟当炮”。他们不但害怕敌人的海军,又认为敌人“陆战亦不可敌”。这股失败主义情绪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士气。当时英国侵略军占领了一些城市,往往是以“小舟渡贼登岸,攻我背后,我兵望风辄溃,及夷至城中已无一人。”有些地方的守军被敌人一二发飞炮“惊走,既走之后,溃兵逃将既张皇,……缙绅耳食复神奇敌军以胁款。”①于是,他们更加谈夷色变,“每事只用柔治”,②妥协迁就,反过来更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这样,正确认识侵略者(首先是英国侵略者)和中国的力量对比,澄清这种恐夷迷雾,就成为关系到对侵略者要不要进行抵抗和敢不敢进行抵抗的重大问题。魏源通过大量材料对英国侵略军(主要是海军)和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英吉利广述》篇,他辑入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米夷常指英夷为山狗性,如稍畏让,彼必追来,一返身相向,反曳尾而去。”③活脱脱刻画了英国侵略者凶恶与虚弱的两面性。话是美国人讲的,但确实反映了魏源的认识。同一篇还引《海防余论》的话说:“彼(英国侵略者)之伎俩专务震动挟制,桅上悬炮,登岸放火,占据各处地方,多用此法。然未敢尝试于大国之边疆,恐停贸易,则彼国之疋头,港脚之棉花,何处销售?茶叶等货,何处购买?彼之国计民生,岂不大有关系!”进一步揭露了英国侵略者到处威胁恫吓及自身难于克服的矛盾。

对于英国侵略军的优势方面,魏源承认武器装备是中国军队所不可比拟的。他们军队训练有素,而且富有冒险精神。但是,他们的弱点也是致命的。首先,主张师夷长技的魏源认为英国战舰的优势在大海,一旦大海这个条件改变,则其优势也就不存在。他说:“英夷所长在海,待诸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所长”,“夷船横行大洋则有余,深入堂奥则不足,为客不如为主也。”④“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⑤他主张将敌人引入内河打。“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就是为了改变战争的条件,达到敌消我长的目的。他以大量篇幅分析了将敌人引进内河加以歼灭的可能性和具体办法,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其次,魏源认为,殖民者远涉重洋侵略中国,其可动员的人力、物力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远离本国,没有直接的后方,没有本国民众的直接支持,没有稳定不断的后勤给养,等等,都是致命的弱点。他作了这样一种预见:“客兵利速战,主力利持重,不与相战,惟与相持,行与同行,止与同止,无淡水可汲,无牛羊可掠,无硝药可配,无蓬缆可补,烟土货物无处可售,舵枪无处可修。又有水勇潜攻暗袭,不能安泊。放一弹即少一弹,杀一夷即少一夷,破一船即少一船,而我之沿海腹地,既有战舰为外卫,则内河近岸高忱无虞,所至接济策应,逸待劳,饱待饥,众待寡,是数十艘可当数百艘之用”。⑥其三,魏源特别重视安南人曾经打败英国侵略军的历史。安南人没有战舰,没有大炮,仅利用自己的札船,“两次创夷,片帆不返”。安南的条件中国同样存在,扬长避短,中国同样是可以取胜。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了,魏源具体地分析了每个战役,从失败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沙角炮台之战,副将陈连升以兵六百当夷数千,歼夷数百,以无救援而败”。“大宝山之战,副将朱桂以兵六百当夷二千,歼夷数百,以无策应而败”。⑦他详尽分析了定海之役,指出这里的失败是由于将领的指挥失当所致。他严词质问“夷兵陆战亦不可敌”的“恐夷论”者,“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⑧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真正原因魏源是了解的,以一支“无律”、“无谋”的军队去对付西方侵略者,不吃败仗才怪。不去正确地寻找原因,“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在防御问题上当时有一种论点,认为“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魏源则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极力主张将敌人引进内河打。

为什么要将敌人引进来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敌人失其所长,我方扬长避短。外洋海面辽阔,敌人的战舰“四面棋布,无法使之大创”,敌舰速度高,“善驾驶,善转下风为上风,水勇水雷无法泅攻”。当时有人提出雇用商船在大海上与敌人决战,魏源斥之为“虚骄”之议。但在内河,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敌舰一旦进入内河,我方可在上游浅狭处“沉舟絙筏,以遏其前”,下游安置“桩筏,以断其后”,将敌人关起来打。敌人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只能鱼贯,不能棋错四布”,不能“随意驶避,互相救应”。而我军却可活动自如,可于岸上打,于水中打,“或驾火舟首尾而攻之”,或以水雷“黑夜泅送船底,出其不意一举而轰裂之”。敌人的大炮因我军有土墙、土垣等掩体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而我军的扛炮、扛铳却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两岸兵炮水陆夹攻”,必能有效地聚歼敌人。

在战术上他主张用近战,以小制大,以近制远,机动灵活。他特别强调扛炮的作用。大炮笨重,运载困难,不易隐蔽,“故自用兵以来,夷兵之伤我者,皆以鸟枪、火箭,从无携炮岸战之事。惟我之扛炮、扛铳,则跋涉奔驰,所至可用。”所以他主张我军“不恃大炮,而用扛炮,出奇设伏,其利无穷”。⑨他提到的其他武器也是小型多样的,火舟、快蟹艇、蜈蚣艇、火箭、喷筒、火罐、地雷、火斗、水雷、筏桩等等,不一而足,甚至灰沙、毒烟都被派上了用场。他提出的打法是不拘一格,形式多变的。’出奇设伏,多方误敌,使不可测”,⑩立足于一个“奇”字。他举了不少生动的事例,来论证打法上的机动灵活。“福建之役,夷船泊于南澳港,邓制军所募水勇佯作商舟,乘无风攻之,夷艘甫觉,我水勇已逼其后艄,焚其帆索,伤其舵师水手。夷艘无风不能起椗,逼近不能开炮……良久星起夷船始遁。”“粤东之役,官军方失利于城外,而我武举梁体群夜以火舟三队从穿鼻洋截攻其后,乘潮至虎门横档,夷船甫一开炮,我火舟已逼其后艄,火药舱轰发,两桅飞起空中,全艘俱毁。佛山义勇又围截夷兵于龟冈炮台,出上风,纵毒烟以尽眯夷目,尽歼夷兵,并击破其应援之杉板舟。”“粤中水勇以小舟八人荡桨旋折如飞,将及夷所近之外,即复舟入水载之而行,及至夷船乃翻舟而上,以火球、喷筒焚其帆索,得势即跃上夷船,不得势即下水复舟而行,铳、炮皆不能及。”“夷船犯乍浦时,余艘留踞镇海招宝山,有委员雇闽勇三百余,以火舟易使贼觉,献策用火油篓各装火药二百斤,载以小竹筏,以铁索拴筏四角,套于颈上,手扶篓筏,贴水潜行,远望不见,及至夷船后潜挂舵上,火发轰裂,全船立毁。”(11)对于这些不见诸军事著作的普通民众的创造,魏源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热情的肯定。

对于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的关系,魏源有比较正确的理解。鸦片战争中,一部分中国军队利用障碍物隐蔽自己,减少了自身的伤亡,更有效地打击了敌人。如厦门、定海的土城,宝山的土塘,都起了这种作用。在这些地方,敌船屡被我炮击破,而这些土塘,土城皆未尝为敌所破。魏源敏锐地认识到这一事物对于制约侵略者新式武器的巨大意义,及时加以总结,提出在同侵略者对敌时,“先筑土垣”,或“垒沙成垣”,造成“我之火器可及夷,夷炮不能及我”(12)的有利形势。当时敌人有一种飞炮,能“炸裂四出,迸射数丈,我将士往往扰乱”。为对付这种武器,魏源提出“先于土垣内横挖浅田,铺砖貯水,我兵可以往来,飞炮火箭堕水即熄;或为前坡,前高后低,使飞炮转落深坑”。魏源没有运用“防御工事”这一概念,但他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早重视和较多地论述近代防御工事问题的人。他提出的有些具体作法,未必都切实可行。但是用工事以掩护自己,对付敌人的猛烈火力,这一思路为后来的战争历史证明是十分正确的。

魏源认为,清王朝已经腐朽的原有军队,不可能适应这一套有效的打法。因此他极力强调整顿和改革军队。他认为对原来的水师旧营百分之八十应该裁汰,而以各省之勇民充各省之精兵。象“广东岸上力作之人”,“水中渔贩之人”,沿海义民,惠、潮、漳、泉四府之民,江北颖亳、寿、泗之民,乃至“烟盐私贩”,“海盗”及所谓的“回匪”、“盐匪”、“捻匪”、“红湖匪”、“曳刀匪”都可以吸收到军队中来,有的头目还可担任偏裨将领,然后精加训练和调度,中国的军队就可以成为第一等精兵。当然魏源还有替清朝统治者打主意的一面,这就是“沿海销无数之械斗,中原收无数之枭匪,”对人民的反抗斗争釜底抽薪。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战争暂时停下来了,中国应当抱什么态度?魏源从总体上看是不抱幻想的。他说:“武备之当振,不系乎夷之款与不款。既款之后,夷瞰我虚实,藐我废弛,其所以严武备、绝狡启者尤当倍急于未款之时,所以惩具文饰善后者,尤当倍甚于承平之日。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3)前面我们讲到,魏源主张将敌人引进内河打,是根据当时中国水师装备太差的情况决定的,并非最终目的。从长远说,他主张要使中国强大到足以在大海上战胜侵略者,“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14)为此,师夷长技,制造先进的战舰和武器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师夷长技,包括设译馆,翻夷书,刺夷事,生产先进的战舰、火器,改革养兵练兵之法等一系列措施。而核心的措施是在“虎门之外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舰。并延西洋舵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15)他阐述了这样做的意义:首先,掌握技术,一二年可以不必依赖外人;其次,掌握信息,在购买船炮时不至在造价和质量上上当受骗;这两方面的分析都是十分正确的。其三,“沙角、大角既有船厂、火器局,许其建洋楼、置炮台,如澳门之例,英夷不得以香港骄他夷,生觖望,我得收虎门之外障,与澳门鼎峙,英夷不敢倔强,广东从此高枕”。设想建立一个区域,向法、美等国家开放,以吸收外国的技术,这种思想是十分深刻的。但魏源认为“佛、弥二国最恪顺”,过分夸大它们与英国的区别,企图依靠法、美来抵制英国,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师夷长技”方面,本文只想强调一点,即魏源在师夷长技的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一些十分高明的见解,有的到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第一,讲求战争实效,不盲目模仿。这一思想在武器的生产问题上表现得特别鲜明。当时一些人纷纷主张多生产大炮,“乃张夷者竞曰夷炮之利,御夷者亦曰铸大炮之利”,(16)好象多造大炮即可解决防御问题。魏源没有随波逐流,他赞成适当制造大炮,但认为“多造大炮不如多造扛炮、轻炮”,扛炮、轻炮“铸制易、演练易、运负易、挟攻追剿易,横放直透可伤数十人,可及百余丈,视笨重之大炮得力十倍。”(17)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他指出:用兵以来,定海总兵以扛炮连战数日,歼敌千计,而大炮除击破一舟以外,无其他效果。大宝山以扛铳三十击死敌兵四百,而招宝山的大炮却不曾一用。浙江铸炮相当工巧,光滑灵动,不下西洋,但没发挥什么效用。沙角、大角之战,陈连升以地雷、扛铳击死敌兵三四百,而虎门的二百多门西洋大炮不仅没发挥多大威力,反给敌人提供了武器。他严厉批评了那些盲目追求大炮数量的论调,“不讲求用炮之人,施炮之地与攻炮、守炮之别、陆炮、水炮之宜,纷纷以畏炮为词,铸炮为事,不过祗藉兵而资寇!”他明确指出:“兵无利器与徒手同,器不命中与徒器同”,“炮不在大不在多,并不在专仿洋炮之式,惟在能中与不能中。”(18)武器的生产要从实战的需要出发,反对追求形式,惟务实效,惟求有利于消灭敌人,这方针是十分正确的。第二,讲求经济实效,军用与民用相结合,军工生产与民用生产相结合。魏源初步看到了中国潜在的市场。当时有人就中国建立船厂、火器局的必要性提出了怀疑,他们说:“五十艘之船舰,且造且购,一年而可集。百艘之船舰,且造且购,二年而可毕集。即其制造施用之法,以我兵匠学之,亦一年而可习,二年而可精,是一二年后已无铸造之事,尚远重之期,更何厂局之设乎”?这些人孤立和静止地看待军火生产,因而看不到市场的需求,以致否定设厂、局的必要。魏源则相反,他不仅看到了军事的需要,更看到了民用的潜在需求。他说:“盖船厂非徒造船舰也。战舰已就,则闽广商艘之泛南洋者,必争先效尤;宁波上海之贩辽东、贩粤洋者亦必群就购造;而内地商舟皆可不畏风飓之险矣。……则长江大河昼夜千里,可省邮递之烦;以驱王事则北觐南旋,往还旬日,可免跋涉之苦;以助战舰则能牵浅滞损坏之舟,能速火攻出奇之效,能探沙礁夷险之形,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乌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称之属,凡有益于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19)他还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夺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20)合乎古圣贤的道理。当一些人将长技混同于淫巧,深闭固拒的时候,魏源率先为长技正名,提出师夷长技,且不局限军事方面,主张推而广之,用西方的长技武装民用,武装国民经济。不惟国家可以办厂、局,“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21)

必须指出,要不要自办厂、局,实质上就是要不要师夷长技的问题。魏源坚持自办厂、局的思想,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师夷长技的方案。他不仅论证了自办厂、局的必要性,而且深入地论证了它的可行性。他十分难能可贵地将自设厂、局与市场联系起来考虑,他不仅看到了中国的潜在市场,而且正确地提出了将那种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方向性意见。正是在这种对师夷长技的可行性的探索中,魏源触及到了中国民族振兴的一个根本问题——学习西方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因此,魏源的方案是当时挽救民族危机诸多意见中最先进的,他是站在时代的最高处来研究中国问题的。

如前所述,当时有人认为长技在中国无用武之地,不出二三年就会“暂用旋辍”。魏源认为,“师夷长技”的结果,必然导致中国“风气日开,智慧日出”,对待新的先进产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会“云集而鹜赴”,(22)他十分难得地预见了发展新产业的广阔前景。而更为可贵的是他已经觉察到,师夷长技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需要许多社会条件,包括社会风气、民众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在《海国图志》中,不仅介绍西方的长技本身,而且还大量介绍了隐藏于技术后面而对技术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的东西。

《海国图志》介绍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国传统的经济是一种以农为本、商贾为末的经济,“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23)魏源自然谈不上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什么认识,但是他介绍了一些不同于中国的西方社会经济结构的浅层的东西,而且让人们从中看到某种优越性。”欧罗巴诸国皆好航海,立埔头,远者或数万里,非好勤远略也。彼以商贾为本计,得一埔头则擅其利权而专于我。荷兰尤专务此业。……地本弹丸,而图国计于七万里外,历数百年而不改,亦可谓善于运筹者欤!(24)《海国图志》让中国人看到,欧洲人居然是以“商贾为本计”即以工商立国的。而且正是这样一种经济促使他们向外开拓,向外占领市场和殖民地,以致到处“擅其利权”,而使泱泱大国的中国无可奈何。当时号称最强大的英国正是这样一种情况的典型。其人“皆务工勤商,早夜经营之效,由人烟稠密,户口繁滋,田园不足于耕,故工匠有三十五万户,多于农夫三之一,不止贸易一国一地,乃与天下万国通商也”。“每百人中务农者十之三,……开矿者十之一,制造者十之一,为商贾者十之二,余教师、法师、医生、武士、水手。”(25)这种农业比例甚小的经济到底主要依靠什么作为生财的手段?《海国图志》作了比较明确的回答:“而英夷尤为奇技淫巧,以易取中国之财”。(26)显然,这种商贾为本的经济,主要不是向土地,而是向技术讨生活,技术甚至成了一种主要的资源。而只有这种商贾为本的社会,才能为技术施展其威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重视科技的传统,和促使科技发展的某些竞争和保护的机制。如介绍到欧洲时说:“某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27)“欧罗巴虽为地球五大洲中之至小者,然各处文学、技术、较之他处,大相悬殊”,“其民人才能敏慧,文艺、理学、政治、彝伦靡弗攻修,以臻其至”。(28)介绍英国时,说其语言易学,“故此学者无不通习文艺,如国史、天文、地理、算法,不晓者不齿于人”。(29)介绍日耳曼时,说其“民性好学,务艺术,并中国之书皆读悉”。(30)介绍法国时,说其“国家重儒,有才能者即速官之”。(31)介绍西班牙时,说其“国人极好学,……高人辈出,著作甚富”。(32)介绍美国时,说这个国家极重知识,如果自己缺少某方面的知识,“则延他国知识者以教习”。(33)《海国图志》让人们懂得,西方之拥有长技并非偶然,它是重知识、重科技的一种传统的结果。

《海国图志》对西方体现在科技方面的某些竞争和保护机制的观察,是十分深刻的。它介绍了英国的土地出租制度,“土地皆属于王,荒土呈官注籍,往垦以三十年为期,满则归官。出示招投各书,愿出价目封贮,定期开看,多者得将价呈缴,始听耕作。期未满亦听转投,已满亦许接投”。(34)这是一种相当规范的体现公平竞争的招投标制度。这种制度可以刺激农业经营者改进经营管理和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当然也有其加强对农业劳动者剥削的一面。它介绍了英国的专利制度,“能出一奇物,得专利三十年,他人学作者禁。”(35)还介绍了美国的奖励制度,“或有能创新出巧如火轮船及水火织布之类,则地方官奖励之。”“如六艺中有超众者,则别予奖赏。或能自创新制,开前人所未及,为今人所乐效者,亦奖赏之”。(36)《海国图志》让人们明白地看到,西方有一些制度对于科技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鼓励、保护、导向和促进的作用。

《海国图志》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西方的教育。首先,它让人们看到西方各国相当重视教育。“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海国图志》中所提文学实指文化——笔者),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其都会大地皆有官设书院,聚书于中,日开门二次,听士子入内抄写、诵读。”(37)英国有“国学生馆计三万八千间,入学者二十七万余人”,“小儿自二岁以上有赤子学”。(38)耶马尼国(德意志)“推广文艺,遍设学院、公学”,“凡各国所未见之书,惟日耳曼人能读之,……敬教劝学,为西方之最。”(39)佛兰西“城中学馆最多,又民间小学二万八千九百六十三所,学生计二百二十余万名;其大学院三百五十八所,学生三万三千名;会学院一百所,学士二万三千六百名。”(40)荷兰“国内大开书院,学士云集,讲艺术。小学馆二千八百余处,大学院四处,皆聚印翻译之书。”(41)西班牙“国中共学二所,……其讲学名贤,曾经国王所聘,虽已辍讲,亦终身给禄不绝。”(42)美利坚“好学进,遍庠序”,“每乡设学馆一所”、“不拘贫富”皆可入学。“国内遍设大小书馆不计其数,国之男女无不能书算者。”“又各设义馆,以教文学、地理、算法,除普鲁社国外,更无似其文教者”,故“人材辈出,往往奇异”。(43)其次,它让人们了解到西方教育的不同内容。如前所述,《海国图志》介绍西方教育时,涉及的学校类型很多,说明其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而它对日尔曼的教育介绍最具体,最有代表性。日耳曼“遍设公学,院内所传之学理有五六科,……一者训示正教,习上帝圣书,……二者例律学,……三者医学,……四者学习国政,凡农事、金厂、水利、江防、桥船、军器、百工及诸财运,进考既中,各依本分就录,或掌田亩百姓,或百计经营,无所不隶。五者杂学,尺古所传天文、地理、算术、草木、禽兽鱼虫之学,金石之论,万物情性之学。考中者为府学教授。至于诸国之史,是凡学士所必知。欲进公学堂,必先知二三异国音语。”(44)所列这些内容,第一是德育,第二是法学,第三医学和第五杂学属自然科学,第四国政属经济、政治方面的管理学。所以,这是一种重德育、重法制、重自然科学、重管理、重外语的真正经世致用的教育,是一种体系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其三《海国图志》对西方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也有所涉及。这种教育并非以培养做官为唯一目的,它面向全社会,求学者自然有一部分可跻身士阶,大量的是成为各种专门人才,如医生、律师、工程技术人员等等。即使学国政的,也不一定全是当官。美国的“会城中学馆……每年考试一场,取中者入馆内,如中国之秀才,习学以四年为例。……既习四年,则如中国之举人矣,散馆后或为官、为士、为农、为工、为商,而各司其事”。(45)这同中国以做官为唯一目的的科举教育适成鲜明对照。西方教育在方法上比较重实践性环节,这在医学上特别突出。学医的“未经住院(实习)三年,未经考试者,终不许为医师。”(46)“其学医术者,除病院外,别有藏人身骸骨、支体、全身筋脉,俾入院者察之,以知病施药焉。”(47)“病死医者不得其故,则剖其脏腑头颅考验病之所在,著书示后。”(48)其他学科也类似于医学,重实验、实习。《海国图志》对西方教育的介绍,对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启发作用,人们很容易发现这种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对科技发展的巨大影响。这种介绍针对当时传统的皓首穷经、作八股文章的奴化教育,在读者面前树立了一个鲜明的对立面。

《海国图志》对西方的政治体制也作了大量的介绍,限于本文的任务,这里不作论述。

西方的长技是什么,魏源解释为船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如果孤立、静止地学习这些东西,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振兴中国的。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今天为长技的东西,明天也许就落后了。学习西方长技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要了解西方长技获得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的源泉。魏源不可能这么明确地提出问题。他的杰出之处在于:为了解西方长技所需的各种条件而开始将目光投向西方社会制度,开探索西方制度文明的风气先河。他客观地将西方社会的某些先进的东西抖落在人们面前,使人们看到在东方社会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社会。这种客观介绍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一种启发,它必然引导爱国的人们去认识西方社会,西方长技后面的根源和驱动力,从而将师夷长技的口号和实践推进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魏源是真正的爱国者,对国家民族的执着的爱,赋予他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敢于藐视西方侵略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及其务实精神,驱使他立足于现实,在现实中寻找一种打败西方侵略者的力量和方式。他看到了中国民众的力量,中国民众所擅长的东西,以及中国人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抵抗外来侵略者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他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办法,这在当时无疑是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他的不少设想被后来的民族自卫战争证明是正确的。

魏源是当时最具远见卓识的人,他事实上是从学习西方,发展生产,振兴中华的高度来研究中国海防问题的,这无疑是对中国近代思想宝库的伟大贡献。他提出师夷长技及师夷长技所傍及的西方社会制度,正好触中了东方古帝国的痼疾,此后,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医治这一痼疾而鞠躬尽瘁。

注释:

①④⑤⑦⑧⑨⑩(12)(16)(17)(18)《海国图志》卷1,筹海篇·议守。

②《海国图志》卷83,夷情备采下。

③(34)(35)(48)《海国图志》卷52,英吉利国二,英吉利广述中,引《英吉利国夷情记略》。

(11)(13)(14)(15)(19)(20)(21)(22)《海国图志》卷2,筹海篇·议战。

(23)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86-587页。

(24)《海国图志》卷40,荷兰国,荷兰及弥尔尼壬两国总记,引《环球志略》。

(25)(29)《海国图志》卷51,英吉利国二,英吉利广述上,引《英国论略》。

(26)《海国图志》卷52,英吉利国二,英吉利广述中,引《海防余论》。

(27)《海国图志》卷37,大西洋各国总沿革。引《瀛环志略》。

(28)《海国图志》卷37,大西洋各国总沿革,引《地理备考》。

(30)《海国图志》卷44,耶马尼国,耶马尼国沿革,引《万国全国集》。

(31)《海国图志》卷41,佛兰西国总记,引《万国地理全图集》。

(32)(42)《海国图志》卷39,大吕宋国,大吕宋国沿革,引《职方外纪》。

(33)(36)(45)《海国图志》卷59,弥利坚总记上,引《美里哥国志略》。

(37)《海国图志》卷37,大西洋各国总沿革,引《职方外纪》。

(38)(47)《海国图志》卷51,英吉利国二,英吉利广述上,引《外国史略》。

(39)《海国图志》卷45,耶马尼下,引《外国史略》。

(40)《海国图志》卷42,佛兰西国总记下,引《外国史略》。

(41)《海国图志》卷40,荷兰国,荷兰国沿革,引《海录》。

(43)《海国图志》卷60,弥利坚总记中。

(44)(46)《海国图志》卷44,耶马尼国,耶马尼国沿革,引《每月统纪》。

标签:;  ;  ;  

“海州志”中的海防思想研究--“海况图”若干新概念的分析_海国图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