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市场产业结构趋同若干问题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区域市场产业结构趋同若干问题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区域市场间产业结构同化若干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区域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D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8284(2003)12-0113-03

所谓区域产业结构同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中,不同地区未能依据本地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来选择不同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而是背离区域产业合理分工的规律,片面追求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而导致“大而全”、“小而全”、自我循环、自我封闭的趋同型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同化的内在缺陷与消极后果

产业结构的同化现象给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及消极后果不尽一致,但总体上弊大于利。概而言之,现实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同化的内在缺陷与消极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区域互补功能弱化,统一市场发育受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均有赖于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区域市场作为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子系统,本质上是开放的,功能上是互补的,客观上要求各地区依据不同资源禀赋与劳动区域化分工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以求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区域产业结构的同化,不仅使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彼此在经济发展中的互补性大为削弱,极大地扼制了区域交易市场的良性循环;而且,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负面效应作用下,必然引发区域利益冲突,加剧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固有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最终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的建立设置了难以克服的制度障碍。

第二,生产能力人为的闲置,社会资源严重浪费。从微观企业运行的视角来看,区域产业结构同化,一方面导致不同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致使产品供过于求,最终形成企业生产能力的闲置与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的同化又会引发同类企业的过度竞争与不正当竞争,造成企业规模效益低下。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与企业运行规模不经济的双重效率损失,必然会从根本上弱化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难与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展开公平竞争。

第三,产品供求结构失衡,产业内部矛盾加剧。在区域产业结构同化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竞相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不可避免地导致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与产品大量积压。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价低利微的基础产品却由于得不到资金注入,导致其生产供给能力的严重不足。

第四,产业结构优化迟滞,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资源省区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与加工省区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同时并存。一方面具有丰富资源开发优势的省区,受地方经济利益的内在趋动,盲目追求加工高度化,导致加工业比重过度提高而基础产业效益下滑的格局。另一方面资源相对贫乏而加工工业发达的省区却因得不到充足有效的原材料,而出现生产能力闲置与技术利用不足的现象。两种格局的并存,首先是极大地阻滞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使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与优化目标流于空谈;其次,由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同化,使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处于规模不经济的运作状态,总体效益连年下滑,生产经营成本难以降低,国际竞争能力弱化,不仅不能有效地占领国际市场,反而给国外产品蚕食国内市场创造了契机。

二、区域产业结构同化的成因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的同化成因更多地起源于非经济理性。

第一,经济体制创新迟滞,市场机制功能失衡。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政企不分与条块分割。一方面,传统体制的历史惯性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不可能真正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与要求进行优化组合,反而渗透进过多的主观因素与行政干预,进而引发市场供求失衡,部门与行业之间配置比例不协调,长线产品与短线产品双向并存。另一方面,由于部门与地区之间的相互分割与各自为政,人为地限制了开放、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的生成与发育,致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资产优化组合缺乏必要的基础与媒介,最终扼制了市场机制内在功能的正常释放。

第二,地方政府行为下的区域利益保护过度。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放权让利”、“分灶吃饭”、“分级包干”等改革方案的出台,地方政府的财权与财力不断强化,区域利益主体意识普遍形成。这一方面有力地增强了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社会经济的活力与动力;另一方面在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中央宏观调控弱化,市场环境约束残缺的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导致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失当,引发市场垄断、地区封锁、重复建设等诸多负面效应。

第三,宏观调控力度不足,产业政策约束软化。在我国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在分权让利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良好的双向联系。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自主权益不断扩张,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弱化超前。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成为产业结构普遍趋同的重要诱发源。

第四,微观企业行为不当,投资决策缺乏约束。这主要表现为,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创新的目标至今未能普遍建立,企业及其法人代表都不是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主体,远未成为真正规范化的投资主体,由此决定了企业的微观运作呈现出明显的非经济理性。

三、区域产业结构同化的矫治

第一,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干预功能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干预体系应该是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规范与行政干预。具体而言,就是以中央政府的宏观长期规划与宏观产业政策为中心,以各种经济杠杆为基础,以法律规范与行政干预为补充,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及时矫治各种形式的区域产业结构同化现象,有效地调整与优化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宏观中央发展规划与地方区域产业选择、微观企业投资决策的有机融合与良性循环。为了保证宏观干预的适度性与产业政策的权威性,一方面应借助于财政、税收、信贷、货币、价格等配套经济参数,为宏观产业政策的落实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应借助于严格的法律规范与适时的行政干预,来消除宏观产业政策调整与实施中的各种非理性因素,保障各种矫治措施的可行性与约束力,从而为彻底根除区域产业结构同化,实现资源与资产的优化配置扫清障碍。

第二,推广资本运营模式,优化资产重组结构

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中心,推动企业兼并与联合,在资产结构性重组中形成新的优势产业群体。资本运营体制是目前治理区域产业结构同化的主要选择之一。为了保证资本运营体制的正常实施,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与调控力度:二是尽快建立开放、统一、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形成各类商品与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的机制,彻底打破地区封锁与市场分割梗阻;三是加快价格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定价与政府定价相结合而以市场定价为主的价格形成与变动机制,弱化与消除资源省区因价格不合理造成利益双重流失而被迫实施地方保护主义与区域市场封锁的内在动因;四是尽快建立使项目与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减少和避免区域产业结构同化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第三,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消除同化体制根源

实践证明,地方政府行为选择是否规范与优化直接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同化的治理效果。

一是在地方政府决策主体的观念意识上,要及时树立大市场观念,强化地方局部利益服从全国整体利益的“全国一盘棋”思想。通过各种宣传媒介,使各级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区域产业结构同化现象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相背离的,从而推动各地区自觉主动地拆除区域“藩篱”,按照中央政府统一布局的要求,合理安排与调整区域内部产业结构。

二是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依据产业政策与区域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并切实加强对其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搞好地区生产力布局,实现国家宏观发展规划与地区产业格局的协调互补。

三是必须改变目前地方政府截留中央政府下放给企业的各项权益,促进微观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横向联合,实现微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四是及时转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由传统的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权衡利弊,从多种比较研究中选定区域产业发展的中心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良性化与高度化。

第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硬化投资约束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从本质上讲,它是存量资产结构调整与增量资产效率提高的微观制度基础。为此,一方面在政企分开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借助于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国有企业由传统经营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轨,促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从而为微观资源优化组合创造契机,为消除区域产业结构的同化格局提供合格的微观主体。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尽快建立投资风险硬性约束机制,全面推广决策失误赔偿制,以减少因人为因素而弱化与消除区域产业结构同化的动力基础。

标签:;  ;  ;  ;  ;  

区域市场产业结构趋同若干问题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