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亚太地区政治力量与国际关系的比较_军事论文

20世纪90年代亚太地区政治力量与国际关系的比较_军事论文

90年代亚太地区的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亚太地区论文,年代论文,力量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90年代亚太地区五大力量

(一)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原是美洲大陆国家,由于近代以来与亚洲太平洋地区联系密切,因而也迈入亚太国家的行列,而且成为亚太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迅速发展壮大,冷战期间又凭其雄厚的实力挤跨了苏联。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时也是亚太地区五大政治力量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它的战略和政策深刻地影响着亚太局势和这个地区的国际关系。

然而,美国毕竟也经历了冷战的严酷考验,在与前苏联的争夺和较量中,美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力有所下降。1992年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政府财政赤字高达3000亿美元,外贸逆差843亿美元, 失业率超过7%。〔1〕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他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如果我们所欠的债务用每张面值1000美元的钞票一张一张的摆起来,这摞钞票将伸入太空267英里。”〔2〕因此在国际事务中,美国已不可能象冷战时期那样随心所欲了,而更需要其他西方盟国的帮助和支持。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冷战后美国实力地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日本、欧洲等国实力迅速上升而形成的一种相对下降,其绝对值还是不断增长的。当前无论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美国还是居于霸主的地位。政治上,它仍是西方世界的领袖;经济上,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5%,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首位;科技上,美国依然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占优势地位,全球21项最尖端的技术中,美国就占了13项;军事上,美国仍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全球投送能力和攻击能力的军事超级大国之一。

(二)日本:日益走向政治大国的经济大国

1981年,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宣称,日本将继明治维新和战后复兴的“第一、二次远航”之后,开始“第三次远航”。如果说“第一次远航”使日本通过文明开化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而“第二次远航”则使日本通过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的话,那么,“第三次远航”将使日本通过增强其综合国力来确立政治大国的地位。80年代中期,中曾根内阁又提出了“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冷战结束后,国际和亚太形势为日本提供了更广泛的机会,日本政府也积极地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当前,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战略已经呈现出立足亚太、面向世界,以参加联合国行动为主要途径、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最终目标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1.明确表态要与美欧共同主导冷战后世界事务;2.积极参加联合国行动,争做“国际贡献”;3.不断加强军事力量,作为支持政治大国的基础。

此外,日本积极调整军事防卫政策,防卫原则的内涵从“专守”到“攻势”。1991年日本《防卫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军事力量的机能是其他手段和力量无法取代的,军事实力是国家安全的最终的保证”的论断。目前日本的军费开支排在世界第二位。日本军费增长的同时,还大力提高武器装备性能。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政府对制造核武器的态度有所模糊,在1993年东京7国首脑会议上,日本反对美国要求无条件、 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条约,认为这样做“使日本的行动选择有可能受到限制”。实际上,凭日本的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只要作出政治决定,日本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造出核武器。

(三)中国:稳定亚太的重要力量

中国是传统的亚太地区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冷战结束,两级格局瓦解后,原先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战略地位下降了。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许多地区性和全球性的问题依然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目前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和世界上广大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尤其在亚太地区,中国更加注重睦邻友好,强调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目前,中国与亚太地区的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中国70%的出口和60%的进口都是在亚太地区进行,中国引进海外直接投资的80%也是来自亚太地区。因此,对中国来说,亚太地区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高速增长也为亚太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的和平稳定与经济繁荣。这正如1996年李鹏总理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世界论坛”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亚太需要稳定繁荣的中国,中国也需要稳定繁荣的亚太。”

(四)俄罗斯:余威犹存的亚太大国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过其全部的衣钵,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于苏联解体的冲击,其经济实力下降、国内问题繁多,已无法与昔日的世界大国苏联相提并论,但俄罗斯毕竟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它地跨欧亚两洲,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而且在军事上掌握着世界第二大核武库,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上仍有较大的发言权。由于其远东地区与太平洋接壤,而且在历史上与亚太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因而也算是亚太地区有影响的大国。

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为尽快摆脱经济危机,把外交的重点放在西方,希望能得到西方大量的援助。但西方世界从其战略考虑出发,对俄罗斯的援助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于是,从1992年7月起, 俄罗斯开始重视对亚太国家的外交,执行所谓“双头鹰”的外交政策,日益重视亚太地区的事务。另外,俄罗期在这个地区与日本有领土争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驻有俄罗斯最强的舰队——太平洋舰队,这支舰队也是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舰队之一。此外,俄罗斯武装力量的25%至30%部署在远东地区,它们对亚太地区的安全态势有很大影响。

(五)东盟:日益强大的地区性国家集团

创建于1967年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亚太地区一支重要的力量。近年来,东盟政治、经济实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在经济领域,东盟各国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努力促进东南亚国家联合,在亚太地区舞台上扮演着十分活跃的角色。1992年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东盟第4次首脑会议上,批准了东盟经济部长会议提出的关于在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这是亚太地区首次尝试经济一体化的重大举措,对提高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迪尔还提出建立一个排除美国的东亚经济集团。

经济实力提高后,东盟在政治上也积极发挥作用。1993年9月, 东盟6国发表《吉隆坡宣言》,在人权问题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与西方苟同。1994年7月在曼谷召开首届“东盟地区论坛”, 讨论亚太地区多边安全问题,有18个国家参加,影响颇大。这标志着东盟已成为90年代亚太地区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二、90年代亚太地区国际关系

(一)中日美三角关系

亚太地区有许多三角关系,中日美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将对亚太局势产生深远影响。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认为,“随着21世纪的临近,太平洋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全看美日中的新三角关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拉森上将也认为,“美日中关系今后许多年都决定着亚洲的国际舞台”。〔3〕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中日美三角关系从来都不是等边的三角关系,而是处于美日同盟基础上形成的不对称的三角关系。这种三角关系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大三角关系,它不具有直接的军事对抗性质。它们三者之间更可能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竞争而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论断是基于以下的有关中美、中日和日美关系的分析。

三角关系中的中美关系变化最大,长期以来,两国关系经常是好一阵坏一阵,在合作与对立中来回摆动,双方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和动荡的状态。造成这种起伏动荡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战略利益而非相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基础上,双方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根本矛盾。于是,随着共同利益或利益判断标准的变化,中美关系就呈现出变化不定的特点。

冷战结束后,美国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战略地位下降了,对新时期的美国国家利益而言,中美合作关系并非那么重要了,而认为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会对美国的全球利益与国家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出于这种战略判断,他们开始冷淡中美关系,并制造种种人为障碍破坏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但是,主观判断最终要受到客观进程的制约和修正,美国不可能长期无视中国客观存在的巨大战略价值及其影响。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论是在全球问题,还是在地区问题上,中国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国要想保证其在亚太和全球的利益就不能不与中国合作,与中国搞对立不利于美国的根本利益。因此,美国政府官员也不得不多次正式表明,强大、稳定、开放和繁荣昌盛的中国可以成为美国重要的伙伴,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随着中美两国首脑互访的实现,中美两国关系将逐渐趋于好转。

三角关系中的日美关系是一种同盟形式的双边关系,但已由过去的“对付敌国型”向“国际协调型”转变。

冷战时期,日本利用美国的政治支持和军事保护,全力发展本国经济,迅速从战争废墟中挺立起来,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90年代,无论是在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高尖端科技领域,日本都已逼近美国。随着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再加上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美日同盟关系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动摇。目前,日美矛盾与摩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居高难下的日对美巨额贸易顺差,美国每年的外贸赤字有一半是日本造成的;其次是亚太地区经济主导权之争;第三,随着日本争当政治大国意愿的日益强烈,日美政治外交上的摩擦与矛盾也上升。美国仍然欲以日美安保关系为“瓶盖”,把日本的国际影响和作用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日本随着自己实力的增强,已不甘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政治与外交上正日益表现出独立性。

尽管日美两国有以上三个方面的矛盾与摩擦,但是日美两国仍将保持着一种难舍难分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将维持一段时期,至少能保持到下个世纪初。原因是:政治上,美国希望富裕的日本在冷战后的国际活动中,多承担一些义务与责任,以减轻美国的负担;日本则需要美国的支持以提高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争取早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还需要美国在亚太保持一定的影响,以减轻亚太各国对日本的猜忌与担心。经济上,美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场所,是日本获取新技术、新信息的主要来源地;而日本则是美国最重要的资金供应者、出口市场和高技术产品的提供者,美日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他们与欧洲的贸易额。1996年4月17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日本首相桥本龙郎在东京会晤后发表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近期签署的“日美安全合作指针”就是这种特殊依存关系的体现与概括。

三角关系中的中日关系是三者中较为平稳的双边关系。它既没有中美关系那样大起大落,也没有日美关系那样如胶似漆,中日政治关系从总体来看比较好。1989年6.4事件以后, 日本率先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恢复了第三次日元贷款, 在中日关系史上写下较好的一笔。1992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访华后,中日关系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经济上中日两国的联系比政治联系更为紧密,目前,日本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占世界第四位。但是,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和政治野心的不断膨胀,中日关系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和令人不安的潜流。这种情况在政治上表现为日本开始对中国的强大表示不安,并通过各种方式表露出来。例如,散布“中国威胁论”;1992年在48届日内瓦人权会议上,第一次就我国人权问题施加压力;1994年允许台湾“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到广岛和东京活动,并把台湾驻日机构“台湾亚东关系协会”更名为“台北驻日经济文化代表处”。另外,在钓鱼岛问题上,纵容其右翼肆意制造事端,不断侵犯中国主权;经济上把对华经济援助与日元贷款同中国核试验挂钩;军事上,逐渐把中国视为“地区不稳定因素”和“未来的军事威胁国”。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今年签署的日美安全合作指针,第一次把台湾海峡列入其军事防范的范围,这不仅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而且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进入多事时期。

(二)中美俄三角关系

中国、美国、俄罗斯是当今世界的三个大国。冷战时期有过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大三角”关系考虑更多的是整个世界的格局,而现在的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战略背景主要是亚太地区,这个三角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局势也有较大的影响。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了莫斯科的继承者,中俄双边关系的过渡是平稳的。1992年叶利钦总统首次亚洲之行就选择了中国,标志着中俄之间开始了新的正常友好关系。接着,1994年9 月江泽民主席访俄后签订了中俄联合宣言、中俄西部边界协定和双方不把战略导弹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宣布中俄双方要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第二次回访中国, 再次把中俄关系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次访问双方签署了建立战略协调伙伴关系宣言和边境地区军事信任协定等文件。这一系列最高层互访和重要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中俄双边的政治关系正处于20多年来最好的时期。

中俄关系之所以向良性方面发展,与双方在地缘政治、经济、安全,以及在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交往,中俄双方都看到两国加强联系的必要性,双方都意识到对方是亚太地区有影响的大国,加强联系将增强双方与西方交往的砝码,保持中俄友好关系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尽管俄罗斯对美国有所失望,但其改革的方向与性质决定了它离不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支持与帮助。同时,美国也意识到俄罗斯仍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核大国,俄国国内局势的发展对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影响。鉴于此,俄美双方尽管在涉及各自利益的问题上不时发生冲空(比如北约东扩、车臣问题等等),但双方都不会轻易放弃苏联解体后达成的“战略伙伴关系”,当然,这种伙伴关系将从最初俄罗斯对西方的盲从变成双方都认可的“务实”关系。

冷战后的中美俄关系不同于当年以遏制苏联扩张为核心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目前三方之间不存在安全上互相威胁的问题,也不存在两方结盟对付第三方的问题。因此,中美俄三方关系也将是互相依存、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关系。随着新格局的形成,三方的关系将更加务实、平稳。如果要相比较的话,中俄关系稍好于中美关系。

(三)东盟与亚太四大国的关系

东盟是小国的联盟,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有限,但凭其在亚太地区卓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传统,在亚太地区仍以其特殊的力量成为该地区引人注目的一极。东盟与亚太四大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们知道要想在这四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东盟必须学会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巧妙地保护本集团的利益。由于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对外张力的减弱,加上地理位置相隔遥远,随着前苏联军事力量从越南的金兰湾撤退后,俄罗斯与东盟的联系也相对减弱了。90年代以来与东盟联系最密切的是中、美、日三国。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东盟在政治上与所有的大国都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又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意过多的“亲近”,以免被大国所牵制。具体说来,东盟与中、美、日都分别保持良好的关系,但同时又时刻提防这三国的动向。日本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占领过东南亚,给东南亚各国人民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历史的积怨不是靠一点经济援助就能消除的,东盟各国依然时刻提防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再起。中国由于在南沙群岛主权问题上与东盟国家有争议,所以东盟总是很谨慎处理对华关系。1995年东盟吸收越南入盟,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对中国的战略考虑,因为越南也是在南沙群岛问题上与我国有争议的国家之一。美国的亚太战略也使东盟感到不安,它们一方面希望美国能留下一定的力量来稳定这个地区的平衡,但又担心美国进一步扩张会削弱东盟的影响及其地位,同时,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东盟对美国强制推行美式的“民主和人权”的做法表示强烈的不满。

利用大国矛盾,维持亚太地区平衡,是东盟与大国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保持东盟的地位和影响,东盟国家不希望任何一个大国在本地区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东盟总是利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地理位置因素,协调大国之间的矛盾,不使之过分激化。东盟的“大国平衡”外交的目的在于,通过利用大国矛盾和竞争,使之形成相互制约的力量平衡机制,从而确保该地区和平与稳定。

注释:

〔1〕延远:《冷战后国际形势特点》,《国际问题研究》1993 年第3期,第11页。

〔2〕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第806页。

〔3 〕郑寅:《亚太地区的五方多角关系》, 《现代国际关系》1995年第5期,第19页。

标签:;  ;  ;  ;  ;  ;  ;  ;  ;  ;  ;  ;  ;  ;  

20世纪90年代亚太地区政治力量与国际关系的比较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