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这种研究就必须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离开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的正确理解,便难以有效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然而,迄今为止,人们仅仅满足于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词面理解,未能深入展开对爱国主义教育本质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严重不足。鉴于此,本文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爱国主义教育,按其词面意义理解,是指“教育受教育者爱国”或者“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爱国主义者”。人们至今所从事的许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正是从这种理解出发的。但是,在我们看来,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教育人们爱国,而是激活人们固有的爱国主义情感,将其非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理性的爱国主义观念,进而使其把理性化的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物化为具体的爱国主义行动。

很显然,将爱国主义按其词面意义理解为使受教育者爱国,实际上是默认或暗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即:受教育者不是爱国的,或者基本上是不爱国的。因为,如果受教育者本来就是爱国的,就没有必要教育其爱国。但这一前提并不成立。

爱国主义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涵义,但其深层的存在形式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千百年来固定或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这种深层而又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不是依靠爱国主义教育而获得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和国家,不论其大小,其中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情感已经深深渗入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国民性当中。中国人常把祖国比作母亲,同时又以“子不嫌母丑”的民谚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条件的热爱之情。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尽管在不同的中国人身上所表现的方式及程度不同,但其本身的存在却是普遍的。我们决不能说一部分中国人是有爱国主义情感,另一部分不具有。事实上,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绝不是针对某一部分中国人而言的,而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深层的情感昭示。虽然历史的每一时期总有极少数民族败类出现,但这并不能改变中国人普遍具有爱国主义情感这一事实。

既然我们承认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而且这种传统又表现于全中国人民的历史发展之中,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设定人民群众或部分中国人不爱国或缺乏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必须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爱国主义者。实际上,无论一个国家的生存环境如何,无论其文明程度怎样,她的人民总是在情感的最深处爱恋着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家园。即使那些由于特殊原因在本国生活不下去而不得不远走异国他乡求生存、求发展的人们,其内心深处也依然时时刻刻眷恋着他们的祖国。邓小平说:“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①这里,邓小平同志显然是把绝大多数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都看成是爱国的,而并未因他们离开祖国至异国他乡求生存和发展便否认他们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愿望。这些海外的爱国同胞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不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获得的,而是天然具有的。

生活在海外的中国同胞是有天然的爱国主义情感,生活在本土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当然也是具有天然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既然如此,所谓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就绝不是通过教育使他们由非爱国主义者变成爱国主义者。

我们以为,之所以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因为人民群众天然而具的爱国主义情感大多处于潜在和模糊的状态,尚属非理性的东西,难以物化为自觉的爱国主义行动,从而必须加以激活、升华和引导。就是说,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本质是激活人民群众固有的、潜在的爱国主义情感,将其由非理性状态升华为理性化的爱国主义观念,并由此导致自觉的具体爱国主义行动。

素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长期以来人们民族意识和祖国意识的积淀。它通常潜存于民族心理的深处,如果没有一定的外在刺激,一般很难活跃于意识表层,更不可能物化为自觉的爱国主义行动。在素朴爱国主义情感支配下,人们往往从事着一些没有明确爱国主义观念指导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已渗透着人们非理性化的类似于本能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从客观效果及对其理性化的分析来看,这些活动又不完全是与爱国主义相符合的。因此,严格说来,平常情况下尽管大多数人已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对象化到生活实践中,但他们却并不是现实意义的爱国主义主体,而只能算是潜在的爱国主义主体。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必须是有明确的理性化的爱国主义观念,并以之指导自己具体的行动。换句话说,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是具有自觉爱国意识的爱国主义者。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一般都只能是潜在的爱国主义主体,而不是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爱国并不能象吃、喝、性爱、安全、受人尊重等需要那样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经常性动机。毫无疑问,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人们都不可能一开始就出于爱国的动机而从事生产实践活动,也不可能为了爱国而从事其他实践活动。爱国实际上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副产品,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条件、生存环境长期依赖的反思结果。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其他种种社会活动。因此,使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最根本的动机只能是吃、喝、住、穿这些最基本的需要。而人们一般情况下所反省的也往往是最经常性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生成动因。既然人们一般所反省的并不是爱国这类动机或活动,当然也就很难经常在意识表层铺展爱国主义的观念。也就是说,伴随人们日常活动的反省内容和结果中,很少有爱国主义的显观念成份。既然人们日常反省的内容和结果中很少有爱国主义的显观念成份,那么通常情况下他们当然也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人们由潜在的爱国主义主体转化为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必须经由外在的刺激和引导。这种外在的刺激往往表现为生产土地和生活环境的被侵略和被破坏,而外在的引导则主要是内容适当的爱国主义教育。人们赖以进行生产实践和其他生活实践的土地和环境一旦遭受外来的侵略和破坏,原先在实践中逐渐滋生和沉淀起来的爱国主义情感便会被激活,从而便可能由潜在的爱国主义主体转变为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这时,人们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祖国是可爱的,自己必须为她的生存与发展贡献力量、甚至生命。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爱国主义英雄正是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产生的。他们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已被外来的侵略所激活。

正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潜在的爱国主义主体,只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不具有明确的爱国主义思想观念,所以往往做出偏离爱国主义的行为而不自觉。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内在本质正是要通过人为的教育活动,营造一种外在的刺激因素,使大多数人潜在的爱国主义情感被激活并继续升华为明确的理性化的爱国主义观念,成为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

人们被激活的爱国主义情感之所以必须继续升华为明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是因为以情感形式存在的爱国主义,只能使人们产生类似本能的爱国冲动和以这种冲动为前提的相应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与前提相符合,也可能不相符合。

缺乏明确爱国主义观念指导的人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爱国行为,从而陷入保守、单纯的爱国主义心态之中。当时代变化之后,处于这种心态之中的人,必定难以正确认识新的爱国主义内涵,做出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爱国主义行动。以中国来说,封建社会中,在“大一统”的皇权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的心理情感指向不自觉地以忠君爱国为归依,爱国实际上常常成了少数忠臣义士之事,只是到了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人们才不得不为保家而卫国。因此,在人们素朴的爱国意识中几乎没有自觉的历史意识,更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素朴爱国意识支配下的爱国思潮和爱国运动往往难以持久,有时甚至产生与主观愿望相异、乃至相反的效果。

要跳出保守的、单纯的爱国主义心态,就必须将素朴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理智的爱国主义观念,做一个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在当代中国,做一个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意味着能够理智地分析自己民族的特点,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复兴之路,意味着能够通过理性的思考而把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政治原则统一起来。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一个反对社会主义的人在当代中国很难成为彻底的爱国主义者。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②这就是说,一个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一个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绝不是盲目地爱一切“现存国家”,而是爱人民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国家,是理性的爱国主义者。

理性的爱国主义者或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并不能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这种以现实爱国主义主体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非理性的爱国主义者,或者说一个潜在的爱国主义主体,在其情感深处无疑是爱国的,在其日常行为中也可能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但与此同时却又可能由于缺乏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本质的清醒意识而偏离爱国主义方向。例如,在国门大开的今天,不少青年人认为中国处处不如西方国家,崇洋媚外,盲目自卑,对中国的“器物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甚至做出了有损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和荣誉的事情来。这些青年在其情感深处应该说并不缺乏爱国主义因素,只是这种素朴的爱国主义情感没有升华为理性化的爱国主义观念,没有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至于由民族自尊走向了民族虚无主义。

应该承认,爱国主义是动员人民鼓舞人民的一面旗帜,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内耗,增强国力。但是,如果人们素朴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并继续升华为理性化的爱国主义观念,那么,爱国主义的力量便会受到极大的削弱。我们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是要努力使人们素朴的爱国主义情感被高度激活并升华为理性化的爱国主义观念,使人们由潜在的爱国主义主体转变为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从而真正发挥出爱国主义旗帜的应有力量。

只有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才可能明确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才可能将爱国主义思想与爱国主义行动自觉统一起来。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安慰心灵的宗教,它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力量源泉。因此,它必须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上。没有自觉的具体爱国主义行动,只是空喊爱国主义,那并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和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把爱国主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看已将爱国主义观念化、理性化,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理性上明确爱国主义的真实意义和内在价值。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正在于,在激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使其虚幻的爱国主义观念转变为真正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观念,从而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将爱国主义思想与爱国主义行动统一起来。

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决定着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而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从我国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以为,总的效果是不太令人满意的。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习惯于从词面上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把它看成仅仅是教育人们爱国,要求人们爱国,没有从深层上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想改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甚佳的状况,就必须认真反省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并从正确的理解出发,去制定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方法。

从深层次上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我们就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本来就是爱国的,他们天然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不能将其设定为非爱国者而千方百计去教育他们爱国,而应该仔细分析他们潜在的爱国主义情感,努力激活这种情感,并使其升华为明确的、理性化的、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爱国主义观念,使他们成为现实的爱国主义主体,成为彻底的爱国主义者。如果我们从这种对爱国主义本质的理解出发,去制定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和方法,那么,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定会取得愈来愈令人满意的效果。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8页。

②《人民日报》1994年9月6日。

标签:;  ;  ;  ;  

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