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比较_文化多样性论文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比较_文化多样性论文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两点论文,主义论文,民族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西方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十分火爆,我国国内讨论也已很多。关于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者见仁见智,但本文同意这样一种解说:“多元文化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观。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这样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其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历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关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强调历史经验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多民族的不同经历相互渗透的结果。再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教育理念。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传统教育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必须得到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最后,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公共政策。这种政策认为所有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机会平等,禁止任何以种族、民族或民族文化起源、肤色、宗教和其他因素为理由的歧视。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种族平等和宗教宽容,其最终目的并非文化平等而是社会平等。在这个意义上,多元文化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观,其功能在于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改革,追求不同群体中文化和物质上的繁荣以及人类本身的自由和尊严。”①

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内容可谓庞杂,但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其实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因为它们在实践中都会落实到如何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少数民族权利和国家统一等具体的民族问题。所以,把多元文化主义归入一种民族理论并不为过。多元文化主义反映了一种合理的社会诉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主张相近、甚至相同。然而,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观念体系,辨明它们的异同,尤其在多元文化主义关注的文化和少数民族权利两个方面做出比较,无论对了解多元文化主义本身还是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都是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多样性观点的比较

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是“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该论由美国犹太裔学者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1924年正式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当时在美国流行的“熔炉论”并不符合平等原则。美国不但是一个地理和行政上的联邦,也应是一个文化上的联邦。在民主的框架内,保持各民族的文化,美国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这就提出了同一社会中的文化多样及其合理性的问题。“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多元论”从提出时间到理论内涵,都有诸多的不同之处,② 但一个明确的事实是两者对文化多样性观点的坚持。人们普遍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塞缪尔·亨廷顿将由多元文化主义带来的思想冲击称为反欧洲文明的“第三次大革命”。他明确指出:“多(元)文化主义实质上是反欧洲文明。……它基本上是一种反西方的意识形态。”③ 其中包含的正是对于文化多样性观点的不满和抨击。

民族压迫和歧视首先表现在文化上的歧视和不平等。因此“文化多元论”和“多元文化主义”中的文化多样性内核,反映的其实是文化平等乃至民族平等的问题,其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在同一社会中是否民族统一、文化同质就意味着进步?文化多样性论点提出了质疑,不但在推进民族平等的政策实践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对人们传统文化观、历史观的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是全方位的,它对“民族平等”的主张不但表现在政治、经济领域,也表现在文化上的一视同仁。马克思主义较早提出了反对民族同化的问题。1929年斯大林在其著名的《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文中讲道:“同化政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库中绝对不容许有的,因为它是反人民、反革命的政策,是有害的政策。”④ 而在同一篇文章中,斯大林同样讲到:“党认为必须帮助我国各个已经复兴的民族完全站立起来,振兴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党支持而且将来也要支持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列宁更直接地讲到“多样性”的问题:“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行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利用。”⑤ 这段话是列宁1920年在其《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所言,比卡伦正式提出“文化多元论”还早好几年。列宁、斯大林与卡伦的说法或有不同,但反对同化,提倡文化多样性的精神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不但一贯重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繁荣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方针政策,而且从更高层面上论述了多样性原则。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多次讲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⑥ 进入21世纪以后,以胡锦涛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继承了这一观点,直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论概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对以往人们追求的非此即彼和同一性价值观念的突破,有着世界观上的普遍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多元文化主义在尊重文化多样性问题上有着相当的一致,然而它们至少还有着两点深刻的不同:

其一,多元文化主义提倡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讲发展、讲进化。多元文化主义有一种“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内涵。“文化相对主义相信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它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这样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⑦ 显然,正是这一论点可以使得多元文化主义能够向强势文化和强势民族说“不”,为弱势民族和文化提供了一种敢于抗争的勇气。这不论对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平等还是国际关系中公平正义的实现都是难能可贵的。然而这一理论同时所含的对于人类进步或“超然”价值的否定就难以为人们所接受了,正如一些西方学者举例所谈的一个悖论:“如果并不存在超然的价值,那么自由的价值本身也不是超然的,如果自由的价值并非超然的,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非得接受将宽容和相对主义作为一种首要的善(good),如果这是一个事实,那么我们可以拒斥宽容;但自由主义坚持我们应当接受宽容,因此自由主义违反它自己的基本原则。”⑧

所以,文化相对主义不是一个完美的理论。应当承认,在人类各种文化之间,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价值标准,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的。恩格斯讲,近代科学已经肯定证明:吃人,包括吞吃自己的父母,看来是所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的一个阶段。⑨ 对于吃人这类习俗,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因为它是一种“文化”而否认它的落后和野蛮。马克思主义尊重不同的文化,坚持民族平等,同时也承认人类共有的价值标准,承认文化落后与先进的区别。正是这样,它在反对民族压迫、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努力提倡民族之间的交流,学习不同文明的长处;在维护少数民族和其他弱势群体权益的同时,也提倡落后向先进学习,提倡共同进步;在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们民族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团结”,而是“团结进步”。

其二,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元”和“差别”,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论者。多元文化主义属于“后现代”思潮,其特点是反中心主义,突出差别和异质性。它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多元”或“多样性”的强调,反对普遍主义之下对于异质文化及其群体价值的否定和正当权利的剥夺。但这一理论的开口却没有约束,它的多元化或多样性主张稍一延伸便和文化保守主义、“新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等连通起来了。其实“文化多样性”主张就有着民族主义的理论渊源。早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就谈到:多样性是世界的一种基本特性,是上帝的特意安排。上帝在主观意志上并不否认任何创造物,无论它如何低劣和卑微。多样性意味着每一种文化、每一种个性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⑩ 赫尔德被誉为“德国民族主义之父”,(11) 他的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观点正是“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这里的逻辑是:民族是文化的——文化是多样的——民族也是多元的——文化是神圣的——民族因此也是神圣的。而“民族神圣”正是民族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所以,将文化多样性作为理论核心的多元文化主义总是和民族主义相通的。当然,这里的民族主义指的是“族裔民族主义”(ethno-nationalism),而在国家民族主义(nationalism)层面,多元文化主义又是一种相悖相斥的力量,由于动摇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样为人们所诟病。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思想体系上属于“世界主义”阵营。尽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于民族主义有着大量的借助和吸纳,(12) 但它和民族主义本质上是对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尊重和提倡“多样性”、“多元化”和特殊性的同时,也尊重和提倡同一性、统一性和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民族化”和“多样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方针,也将“民族融合”设想为民族发展的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时,一方面谈各民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有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优点和特点,坚决反对人为地去消灭民族差别,另一方面欢迎和提倡民族间相互亲近,相互学习,大力促进和加强相互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兄弟情谊;一方面谈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谈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这些,便与多元文化主义一味强调“多元化”、“多样性”,无原则主张“分”和“异”的观点区别开来了。

二、关于民族政策主张的比较

多元文化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潮,还是一种波及世界的民族政策。1971年加拿大率先推出这一政策,随后澳大利亚、瑞典、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等国也相继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这一政策。美国没有正式宣布这一政策,但实际上也在实行。多元文化主义在各国的政策表现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承认少数民族(包括外来移民、原住民和非主体民族等)及其文化的平等地位,通过法律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给予必要的保护是其共同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行标志着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歧视政策的终结,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进步。然而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多元文化主义民族政策的实行有着很大的被动性,因而它出现的时间要晚,内容上较简单,社会的认同度也不高。

多元文化主义是西方国家在民族关系上实践“平等”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与这些国家被压迫民族的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民族平等的口号最早出现在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但美国黑人直到19世纪中期才开始摆脱奴隶的身份。1954年美国从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但种族歧视仍渗透于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争取民主权利、实现“种族平等”,1963年3月美国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组织了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同年8月又组织了20多万人在林肯纪念堂的和平集会,“民权运动”由此展开。斗争使美国国会于1964年通过了旨在消除公共场所种族、肤色、宗教和国籍歧视的《民权法》。1968年,马丁·路德·金突遭暗杀,美国爆发了席卷一百多个城市的抗议风暴。美国黑人的斗争得到了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毛泽东曾于1963年发表声明,对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给予声援;1968年毛泽东再次发表声明指出:“美国黑人的抗暴斗争,不仅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黑人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而是整个被压迫、被剥削的美国人民反对垄断资产阶级残暴统治的新号角。”(13)

与美国黑人的斗争相呼应,美国的印第安人也于1968年成立了“美国印第安人运动”组织,旨在要求印第安人自治,归还他们被剥夺的土地,复兴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以及经济独立。由于印第安人的斗争,美国总统福特不得不在1975年1月4日签署了印第安人自决与教育援助法,这一法案被认为是对土著美利坚人最重要的法律,也是土著美利坚人作为美国社会平等一员的开始。(14)

除美国之外,20世纪50、60年代以后,其他美洲国家的印第安人也开始不断建立自己的组织,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推动国际社会关心“原住民”问题;80年代以后,又积极要求参与国家事务,以不同的方式制定自己的发展政策和策略。此外,北极圈附近的爱斯基摩人、北欧的萨米人等也以“原住民”的身份开展了争取自身权益的运动。澳大利亚土著人60年代以来自觉意识也大大增强,致使1967年澳政府承认了他们的公民权,1971年后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所以没有以民权运动为标志的西方各国少数民族的反压迫反歧视斗争,就没有随后出现于这些国家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据此,将多元文化主义看做是20世纪民权运动的结果之一,(15) 是符合实际的。

相比多元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推行的民族平等政策要早得多。早在1913年列宁就提出:“对少数民族不能有丝毫的压制、丝毫的不公平!——这就是工人阶级民主的原则。”(16) 而当年由他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起草的《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草案》就专设了“关于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全国性法律”条文。(17) 十月革命以后,基于民族平等原则,列宁创建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赋予少数民族完全平等权利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针,在创建革命政权初期即已提出自己的民族政策原则。1931年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种族(汉、满、蒙、回、藏、苗、黎和在中国的台湾、高丽、安南人等)宗教,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在努力帮助弱小民族脱离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对派压迫统治的同时,“苏维埃政权更要在这些民族中发展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18) 这些政策原则在当时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中得到具体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民族平等为基石的民族政策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多元文化主义虽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以它为理论基础的政策却不是一种全面的民族政策,而主要是一种文化政策。这种政策的内容一般包括:修改公立学校中历史和文学课程,给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贡献以更多的承认;为移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子女开设双语教育的项目;修改工作时间或其他规则以适应少数民族的宗教和习俗;制定法规以禁止工作场所和其他地方的种族歧视性言行;通过公众教育项目进行反种族主义教育,对警察、社会工作者和卫生专业人士进行文化多样性培训;资助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为移民提供母语使用的扫盲课程;对有区别性体貌的少数群体给予教育、培训或就业上的优惠等。(19)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象主要是移民(也适应于如美国黑人这样的少数人群体),因此有的研究者将其当作“移民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当然,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理念,也对文化之外的其他民族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美国于1965年通过选举权法等取消了南方各州对黑人投票权的阻止,通过选区的调整使黑人居民能选出自己的官员和议员,通过“肯定性行动”要求与联邦政府有关的机构对于少数民族在就业方面给予照顾,在高等教育入学方面给予优惠等。

与多元文化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的民族政策内容要丰富得多。马克思主义把民族问题看作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认为民族问题的表现和解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因而从一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政策就是一套全方位的政策。它涉及应对不同民族结构的国家体制、少数民族的应有权利、民族关系的准则、国家和国内民族的关系、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针等。这些政策体系在各国或有不同。比如在国家体制上,前苏联是基于民族国家联合的联邦制,中国是民族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在各民族的权利问题上,前苏联根据各族的人口多少和发展状况分为民族、部族、部落,据此又分别具有建立“民族共和国”、“自治区”的不同资格,而中国无论人口多少,发展程度高低都称“民族”,都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各国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政策内容。不能说这些政策都是正确的,因为前苏联的倒台、东欧的剧变都有民族问题的因素,中国民族政策也有着尚需完善发展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尊重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平等的政策和体制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走在西方前面的。

还需指出的是,尽管西方在维护少数民族权利方面并不“先进”,但即便在民族平等方面迈出步伐的多元文化主义也并未得到西方社会应有的认可。亨廷顿对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历程回顾说: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多元文化主义运动,“想要用主要与种族相联系的各种文化来取代美国主流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它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取得巨大成功,显赫一时,但随后遇到了反击,发生了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战。当21世纪开始的时候,多(元)文化主义是否还成功,有多大成功,尚需拭目以待。”(20) 1995年一项包括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荷兰、俄罗斯、加拿大、挪威、瑞典、爱尔兰、前东德、前西德、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等24个国家(地区)在内的关于文化多样性看法的国际调查显示,48%的人认为各个群体保持自身的传统是有益的,46%的人赞成应有促进少数群体保持其自身风俗习惯的政策。(21) 显然,前者是赞成文化多样性的数字,后者是赞成用民族政策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数字,而这两个数字显示的状况都不乐观。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字在各个国家并不一致。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在实行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缺乏对帮助少数群体保持文化的政策的支持。而且他们对文化多样性有益于社会的观点也持谨慎的态度”。而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文尼亚等东欧国家则在这两项的支持度上明显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俄罗斯赞成文化多样性的比例为75%,赞成用民族政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比例为82%,是上述24国(地区)中最高的。(22)

对此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西方,尽管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标志的对于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认同已有了大的推进,但这种认同尚不能说已经非常普遍。而在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尽管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得到了颠覆,但长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在对待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权益上的平等意识,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政策意识,还是依然如旧。

注释:

① (英)C·W·沃特森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言第1页。

②(15)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③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征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④ 斯大林:《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⑤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下册,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806页。

⑥ 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⑦⑧ (英)C·W·沃特森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⑨ 恩格斯:《爱尔兰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页。

⑩ (英)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56页。

(11) (英)伯林著、冯克利译:《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35页。

(12) 参见拙文:《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1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斗争的声明》,《人民日报》1968年4月16日。

(14) 阮西湖:《美国——多民族移民的汇合与冲突》,载郝时远、阮西湖主编《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16) 列宁《工人阶级和民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上),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

(17) 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草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上),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页。

(1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19) (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7页。

(20)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征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21)(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266页表20。

标签:;  ;  ;  ;  ;  ;  ;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比较_文化多样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