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者的歌唱和绝望者的哀吟——“大历继王维说”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历论文,的歌论文,绝望论文,王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早提出大历、王维一脉相承这一观点的是高仲武和司空图。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说:钱起“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内雄”。他在介绍郎士元时又说:“右丞以往,(郎)与钱(起)更长。”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则把韦应物与王维并列:“右丞、苏州、趣味澄琼,若清沇之贯达”。又说:“大历十数公,抑又其次。”总之,在他们看来,钱起、韦应物、郎元和“大历十数公”等,无疑都是王维诗风的继承者。
这两位唐代批评家的见解,沿续千年之久,以致现代的一些文学史和研究大历诗歌的专著,仍然断定:“大历诗人受王维影响更多、更直接”,其“诗风与王维有近似之处”。有的甚至把刘长卿也归入了“王孟诗派”。
我们认为,王维和大历诗人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无论从人生态度,感情倾向上看,还是从审美心态,艺术追求上看,大历诗人都没有而且也不可能上继王维。
一
王维和大历诗人的迥异,首先反映于他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王维皈依大自然,是自觉的人生追求,大历诗人“窃占青山、白云”,则是完全丧失了理想的绝望的躲避。
最早透露王维人生理想的诗篇,是他十九岁时(开元七年)写的《桃源行》。作为一个生活于“赋役宽平”、“百姓富庶”的盛世,正被“宁王、薛王侍如师友”的“帝都宠儿”,在上层社会已向自己慷慨敞开红漆大门的时刻,却悠然神往于一片与嚣嚣尘世相隔绝的桃源乐土,这显然表明:王维自人生开始阶段,就对一切凡庸的世俗享受(例如建功封侯的荣誉,列鼎而食的富贵等)并不热衷,他向往的是一个没有倾轧、没有争斗的自由平静的“理想王国”,一片任何清平盛世都无法比拟的“彼岸净土”。他追求的是现实的矛盾和冲突都消融于完美、和谐之中的人生。是一个自然万物同人之间,山水、草木、禽鸟之间,和谐相处的世界:“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①这个世界里,有物对人的深情的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②也有人对物的深情的爱:“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③事实证明: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物和人(无论是理想化了的形象,还是保持着固有形态的形象),都不是凭一时兴致信手拈来,彼此毫不相关的个体,而是诗人按照他所渴望的万物、众生所应有的最完美的关系,精心安排而成的最完美的组合。他以真实存在的白云、溪涧、红莲、水鸟为材料,塑造了一个“极乐王国”,一个解脱了忧苦、烦恼的“精神乐园”,并以这个“王国”、“乐园”同他所不曾写出的那纷扰的现实社会、争斗不息的政治舞台形成对比,默默无声地暗示出他那理想的人生。
与王维相反,大历诗人却是完全丧失人生理想的绝望者。对于他们来说,大自然只是穷鳞所求的一泓浅水、疲鸟所盼的一株枯树。他们藉此以躲避人生风浪,或者藉此以求栖息苟安。韦应物低吟着“牧人本无术”,“出门望故山”,慢慢走向田园,安于“蹇劣”、“焚香扫地而坐”。钱起哀唱着“匡济道难合”、“白发壮心死”、“四海途尽穷”,栖偃丘壑,以遣世缘、泯尘虑作为解脱。刘长卿悲叹着“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在凄惶、孤独的飘泊生涯中,与同样凄惶、孤独的鸥鸟为伴,以求得片刻安慰。而耿的“东皋占薄田,耕种过余年”,卢纶的“惟当与渔者,终老遂其私”。④简直是以自然一隅作为麻木者的苟活之地了。明代的汤敖在《刘随州诗序》中说:“随州之诗,其衰世之哀鸣也。”其实,这种完全丧失了人生追求的沮丧的“哀鸣”,也是生活于“衰世”的大历诗人作品的共同特征。
从发展、演变渊源上考察,王维的山水田园作品和大历诗歌,也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前者是开端于唐初的理想主义创作思潮的产物,后者则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悲观主义情绪恶性发展的结果。
一个是理想主义创作思潮的结晶,一个是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新出现的悲观主义思潮极端发展的产生。把属于后者的大历诗歌说成是对于前者的王维诗风的直接继承,无论如何也是讲不通的。
二
热爱生活和厌倦生活,是王维同大历诗人之间的明显区别。
王维的生活意志是旺盛的,出于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的热爱,他非常珍惜自己的人生:“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⑤
事实证明:王维在诗中提到或暗示自己年已衰老的时候并不多,仅《春日上方即事》、《秋夜独坐》、《酬诸公见过》、《积雨辋川庄作》、《山中示弟等》、《叹白发》寥寥数首而已。这中间,除了一首说起“一生几许伤心事”的《叹白发》,很象是垂暮之年的平生总结,可能作于安史之乱后外,其他几首对衰老所持的态度,并非沮丧、消沉。他在《酬诸公见过》中说自己是“皤然一老”,但依然流露着“净面素鲔、俯映白沙”的生活乐趣。他在《春日上方即事》中以“鸠形将刻杖”暗示自己已年迈,但“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杏下,闲坐但焚香”,依然显示着他悠闲自得的神态。他在《秋夜独坐》中虽自嗟白发难变,但依然欲通过“学无生”以“除老病”。尤其《山中示弟等》一首,简直是自强不息和希图长生了:“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但是,那些被说成是王维继承人的“大历诸公”,却绝不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物。“人生几何时,太半百忧煎”,这是他们的共同感受,由于这种忧苦感长期啮噬着心灵,他们当中不少人甚至对人生价值采取了根本否定的态度。刘长卿在哭灵佑和尚的诗中写道:“叹逝反悲有此身,禅房寂寂见流尘。六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放人”。(《题灵佑和尚故居》)他哭和尚不悲和尚死去“无身”,反悲自己活着“有身”。他自感“浮生”无几,且充满苦恼,反倒去哭已完全从苦恼中解脱出来的“放人”,未免荒唐。看吧!一首悼念死者的诗,最后竟归结为生者不如死者。对生活的厌倦,真可谓无以复加了。类似这种否定生命价值的诗句,在其他大历诗人作品中,也并非罕见:“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上人》)“死生俱是梦,哀乐讵关身”。(耿:《春日游慈恩寺寄畅当》)“法主欲归须有说,门人流泪厌浮生”。(李端:《送皎然上人归山》)“安得此生同草木,无营长在四时间”。(戒昱:《寂上人禅房》)这种生不如死的厌世情调,和王维的深感生活当中有“深趣”相比,其差别奚帝霄壤!
与王维相反,大历诗人普遍对衰老嗟叹悲伤不已。这是因为他们生活于国家、社会两无出路的“衰世”,其精神支柱已经崩塌,他们深深感到了自身生命力的枯萎。在大历诗人中,毫不掩饰地哀叹衰老,而且把人间的衰老同植物的凋落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几回惊落叶,即到白头时。”(李端:《赠歧山张明府》)“倚树看黄叶,逢人话白头”。(李嘉佑:《暮秋迁客增思寄京华》)“初飞万木叶,更长一年人。”(耿:《酬李文》)。
热爱生活者和厌倦生活者,对待衰老的态度截然相反,对待孤独的态度也迥然不同。
大历诗人信佛者不少,但深谙并躬行解脱之道者并不多。王维数十年如一日,皈依佛门,精于禅理。他信仰坚定,追求自觉,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抓一剂解忧、祛烦的“药方”,而且还在于寻找一片足以寄托全部人生的“世上净土”。他按照禅宗“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的理论,遵照“心净”则是依照佛教的哲学,自觉地从根本上驱灭头脑中的世俗欲念。因此,他们的归宿只能还是一片毫不踏实的迷茫。“死生俱是梦,哀乐讵关身”的结论,显然不会给“窃占青山、白云”、处于孤独状态中的“大历诸公”常来生的乐趣。他们对孤独是深感痛苦的:“川原唯寂寞,歧路自纵横。前后无俦侣,怀谁与呈?”(卢纶:《晚秋霁后野望赠夏候审》)“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牢落机心尽,惟怜鸥鹭亲。”(刘长卿:《负谪后登干越亭作》)“亭皋寂寂伤孤客,云雪萧条满众山。”(郎士元:《咸阳西楼别窦审》)
为什么同样是孤独,却有“乐”、“忧”之别呢?说到底,王维的孤独是一种向往“遗世独立”、自觉追求的“孤独”,它不需要别人或社会的理解。而“大历诸公”的孤独,则是被动荡、纷乱的社会眼前即为净土的教导,通过驱消头脑中的尘俗欲念,确实从大自然中找到了一片“净土”,即他栖身其中的幽静的自然一隅而获得满足,享受到局外人难以理解的精神至乐。他不但不以孤独寂寞为忧苦,反而以独居、独游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⑥而大历诗人则常常是在凄凄惶惶、迷惘徘徊,无路可走的时刻,怀着一种不安的心理,来问道于佛门:“何法住持后,能逃生死中”;⑦“法主欲为须有说,门人流泪厌浮生”。⑧他们只是在寻找一副忘却忧苦的“药方”,并不是也不敢想通过皈依佛门找一片可以使人感到惬意的“人间净土”和“精神乐园”。他们是在“四海途尽穷”的情况下,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追求,并不弃置一边的孤独、渴望他人理解而终于得不到理解的孤独:“时艰方用武,伟大儒者任沉浮”;⑨“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⑩这是生活于战乱衰世的“儒者”所解脱不了的悲剧。
三
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的人和丧失理想、厌倦生活的人,在审美心态、审美趋向上,显然是完全两样的。
王维笔下的自然景物及与景相关的人,悠闲中充溢着旺盛的活力,静谧中显露着蓬勃的生机。试看:“欣欣春还皋,澹澹水生陂。桃李虽未开,萧萼满其枝”,“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开畦分白水,间绿发红桃”,(11)哪一处不是生命的萌发和跃动?再看“大历诸君子”笔下的自然,如刘长卿的“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寒渚一飞雁,夕阳千万山”;韦应物的“寒山独过雁,暮雨晚来舟”;郎士元的“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耿的“树朽鸟不栖,阶闲云自湿”;李端的“归萤入草尽,落月映窗沉”;司空曙的“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12)其衰飒、萧条、清冷、悲凉的氛围,扑面而来,何曾有半点生机?
作为佛教徒的王维,其意象的构成深受佛教“二谛说”的影响,其表现手法亦深受佛教那种“不说破”的特殊宣教方法的影响。佛教的“二谛”,即世欲谛、胜义谛,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达到的两种境界。世欲谛只看到“假有”(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能为人们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只是“假象”,即“假者”)、看到现象,而胜义谛则看到了“空无”,看到了本质。胜义谛所揭示的本质,必须也只能通过“世俗谛”所看到的表层现象来显示(只承认“空无”,不承认“假有”,是为“空执”,为佛教所不取),以这些可观、可感、可触的现象、物象为表现形式,暗示于世人,恰如“青青翠竹”之“尽是禅心”,“郁郁黄花”之“无非般若”,绝不能离开物象而以言传。正是遵循如此的认识途径,佛教(特别是强调“不立文字”的禅宗)历来实行“不说破”的宣教方法。他们从来不把揭示世界真谛的佛理说得太直,而是以某种物象或动作作为象征,启发学者自行开窍,如“世尊之拈花”,最合使人经历较长时间的探索、思考终于领悟,如迦叶之微笑。
王维有着一贯的人生追求、美学追求,并以此统率他全部讴歌自然美的创作,因此,他作品的意境是浑融的。王维的诗歌虽有工细之笔,锤炼之功,但从来只求自然的“神似”,而不专力于枝枝叶叶的人工精雕的“形似”。“形似”反映事物外部的特征,“神似”或“以形写神”,则是通过事物外部特征的刻划,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显示事物的“灵魂”。要深刻了解王维作品的精髓,不能只停留于字句及其所刻划的景物形貌的欣赏,而应借外以求内、遗貌而取神。比如《渭川田家》,朴素自然,并无状物工巧的佳句,但它那人物和景物形象的巧妙的有机组合,却具体而真切地显示出王维所理解、所赞美的众生、万物皆应有的亲密、友善关系和安其乐、合不相扰的生活。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诚然并无精工锤炼之迹,但它却是从古往今来隐逸生活和众多自然幽境中经过删汰而提纯出来的最典型的景物。它那清新的意境恰好是古代知识分子心中那片“精神乐土”的准确写照。
与王维相反,大历诸公有佳句而无佳篇。他们的兴趣常常不在“神似”,而在于精工细雕的突出景物某种外部的特征的“形似”。请看钱起的《忆山中旧友》:“数岁白云里,与君同采薇。树深烟不散,溪静鹭忘飞。更忆东岩趣,残阳破翠微。脱巾花下醉,洗药月前归。风景今还好,如何与世违?”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诚然是难得的佳句,但统观全篇,却缺少一个浑融完整的意境。就时间言,有浓雾笼罩的早晨、夕阳返照的傍晚、明月之下的初夜;就情事言,采薇、脱巾、醉酒、洗药,多项并列,而且前四句的幽深静谧,和第五至八句的明朗净爽,似乎是气氛不协调的两个境界。至于最后两句,则是毫无余蕴、形同蛇足的败笔。这样,“树深”、“溪静”两个佳句,实际上只限于状物、绘景之工巧,对全篇显然起不了美学上的统率作用,其他如韦应物的“惊禽翻暗叶,流水注幽丛”(《夜偶诗客操公作》)、“晴蝶飘兰径,游蜂绕花心”(《与卢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斋》);钱起的“濯锦翻红蕊,跳珠乱碧荷”(《苏端林亭对酒喜雨》)、“一叶兼萤度,孤云带雁来”(《和万年成少府寓直》);耿的“月高城影尽,霜重柳条疏”(《酬畅当》);李端的“发艳红枝合,垂烟绿水幽”(《韦员外东斋看花》),等等,皆可见状物之巧、雕琢之细,也颇能与作者当时的特定心情、环境的特定气氛相融合。但是,仅此而已。
综上所述,从审美心态、审美趋向和艺术追求上看,“大历诸公”显然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王维的继承者。
怀着对生活的热爱皈依自然,又以真实形态的自然万物为材料塑造出一个自由、和谐的人间“彼岸世界”和“精神乐土”,默默无声地同世俗社会中、政治舞台上所存在的机诈、争斗形成暗示性的对比,从而“以完美的理想王国代替了不足的现实”,王维这种理想主义的人生态度,同丧失了理想追求、厌倦了生活、只求躲入自然一隅避风苟安、甚至根本否定人生价值的“大历诸公”的绝望心态,显然存在着根本性质的区别。作为诗歌批评家的高仲武等人,无视于此,仅凭一点表面艺术现象(诸如“清淡闲雅”之类)的似乎相近,即作出二者上开下继、一脉相承的断语,实在是不敢赞同,当然,我们不应苛求于古人,但也没有必要把古人的见解视为无可质疑的权威结论。
建国以来的一些文学史著作,习惯于把不同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属于不同思潮、不同流派的山水田园作品,混在一起,笼统地视为题材相同、思想消极、诗风一致,很少注意其间的差异而分别给予科学的评价。这是由于在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上,仍然沿用着高仲武等人模式且对山水田园作品一律怀有偏见而不愿深入探究的结果。而这种模式和偏见,对于我们鉴别、分析、批判继承我国山水田园诗这笔巨大文学遗产,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注释:
①王维:《戏赠张五弟湮》
②王维:《竹里馆》
③王维:《莲花坞》
(4)以上诗句,按顺序分别引自韦应物《答崔都水》、《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钱起《海畔秋思》、《鸾驾避秋岁寄别韩云卿》、《冬夜题旅馆》;刘长卿《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耿《东效别业》;卢纶《留别耿侯钊冯著》。《逢故人》、卢纶《春日书情赠别司空曙》、李端《山中期吉中孚》。
⑤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⑥分别引自王维《饭复釜山僧》、《终南别业》。
⑦耿:《诣顺公问道》。
⑧李端:《送皎然上人归山》
⑨刘长卿:《寄万州崔使君》
⑩卢纶:《长安春望》
(11)以上诗句,按顺序分别引自王维《赠裴十迪》、《青溪》、《山居秋暝》、《韦侍郎山居》、《山居即事》、《春园即事》。
(12)以上诗句,按顺序分别引自刘长卿《恩敕重推使牒追赴苏州次前溪馆作》、《秋杪江亭有作》;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薄》;郎士元《送别钱起》、耿《过王山人旧居》;李端《宿人寺思归》;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