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学生主动论文,自信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决定了其自信心的不稳定、不持久。同时,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对于困难和失败的耐挫力不强,经不起反复的、连续的打击。因此,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成功,形成成功——自信的良性循环。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例如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听到其他同学发言后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所以他就会大胆地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惊喜地发现,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纷纷地举手,这时我就给予他们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人人都有成功的需求,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
其次,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生主体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养成自信的个性心理。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提出、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才能使每个学生感觉到“我真行”,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学生怎样学习数学,影响着他们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影响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师应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和重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生成、完善和扩展。
1.以旧引新,激发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信心。
新的数学知识总是在相关旧知的基础上生发、延伸和发展,小学数学更是这样,相关旧知成为学生获得新知的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呈现学习新知之前所需要的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例如在教学“8加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借用”他们先前学习“9加几”时所获得的思维经验——“凑十法”进行自主地学习。这样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其次,应激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先写出三个分数:3/4、6/8、9/12,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并用等号连接,接着问:“比和分数有怎样的联系?”“根据这些联系,你能将3/4=6/8=9/12改写成比值相等的形式吗?”教师板书学生的改写结果3:4=6:8=9:12。随后,让学生小组研究:这三个比值相等的比的前项、后项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这样的安排,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聚集到“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基础旧知,顺利过渡到比的基本性质的研究。
再次,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如教学“被减数中间有两个0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师先出示两道竖式计算题:①93-27,②903-27。集体练习后,让学生比较: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通过比较,突出“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这一贯穿退位减法全程教学的算理;通过不同点的比较,突出了第二题因“个位不够减,而十位上又为0”这一导致连续退位两次减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再变题进入新知“9003-27”的教学。这样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其认知桥梁作用,使其认知结构在发展中突破,在突破口中发展,促进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在教学中巧妙地以旧引新,在对旧知的整理、比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旧知不废,新知不深,为进一步的学习树立足够的信心。
2.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在活动中树立学生的信心。
皮亚杰认为“数学的抽象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可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见到的物体中哪些是三角形?然后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讨论辨别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使学生初步形成有关三角形的概念;再安排动手拉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在比较中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通过给一组三角形命名以及一个三角形中可以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几个锐角的讨论,使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且都有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情绪,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3.组织练习,学用结合,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生的信心。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也应巧设坡度,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增强学生的自我有效感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需要,不希望别人把他当小孩子看待。自我有效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影响学业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主观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有效感,对于满足其自我肯定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增强自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1.实行无劣等评价。
评价具有强烈的导向功能。激励性的评价能使学生体验探索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动机增强自我信念;而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只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畏惧、懊丧、精神郁闷,久而久之,自我形成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有的竟成了终身遗憾。对于学生的操作、表述,应以鼓励和赞许为主,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是不正确的,也要对他们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给予肯定。对学生的作业,在批改时错题不打“×”,而是划出错的环节,点出错误原因,在学生改正之后,仍然评为优等。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为了在过程中了解学生知识的缺陷,允许错误的发生,也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树立成功的信心。
2.树立学习榜样。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榜样所引起的吸引或阻止儿童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性地树立一些学习的榜样,在树立学习榜样时,不搞“终身制”。开始时可让那些数学学习成绩较好或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榜样,一段时间后可让进步较快的或各方面比较突出(如举手发言积极、书写作业认真、勇于提出问题等)的学生也成为榜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觉得“我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能成功”,都能发现自身闪光点,同时克服自身的不足,在强烈的自信中经历数学学习全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3.进行耐挫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挫折虽然是对自尊心的一种威胁,但它可以引发学生对克服困难的强烈渴望,并能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学习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从产生认知矛盾到解决认知矛盾再到产生新的认知矛盾这一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在学生学习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产生怀疑、感到困惑的同时激起他们深入探索的渴求、期待与希望,并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或群体的合作,最终获得成功。进行耐挫训练时,除了适时地设置适度的思维障碍,扩大“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还应引导学生在经过挫折获得成功后,回顾克服困难的过程,寻找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反思意识,锤炼其自信心,使其具备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