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营企业“走出去”情况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走出去论文,调查报告论文,民营企业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3]010-030926-0904
一、浙江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情况和特点
(一)总体情况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基本上采取的是限制措施。1998年,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国对外开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新战略。此后,民营企业才开始了“走出去”的征程。从1999年到今年7月,浙江省私营企业共在境外近70个国家设立了405家企业,占全省境外企业总数1229家的32.9%,占同期新增境外企业总数705家的57.4%;中方总投资达8379万美元,占全省历年中方投资累计37219万美元的22.5%;占同期中方新增投资总额17529万美元的47.8%(见表1)
表1 浙江省企业境外投资历史情况表
从表1看出,1999年开始,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项目数和投资额在全省当年对外投资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快速上升,今年1-7月已分别达到62.4%和73.3%。因此可以对浙江省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总体特征得出这样的结论:民营资本走出国门起步晚,发展快,近几年已经成为全省对外投资的主角,不远的将来就会在全省对外投资中占有主导地位。实际上,浙江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现在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如,台州市,近几年民营企业境外投资企业33家,投资额909.8万美元,分别占当地境外投资企业总数和投资总额的92%和88%;绍兴市,1998年以前没有一家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但2001年新批的15家境外投资企业中有12家为民营企业投资,占80%;温州市的境外投资全部是民营企业行为。
(二)特点
1.投资方式多元化。
(1)进行贸易性对外投资。通过设立境外贸易机构来了解海外市场,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由此促进出口。贸易性对外投资是一个国家对外走出去的第一步。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也是从设立境外贸易机构起步的,但却是跳跃性发展的。1998年至去年7月,浙江省在外设立境外贸易机构共437个,其中私营企业所设机构达233个,占53.3%;中方投资达3114万美元,为同期总数的47%。民营企业设立的贸易机构针对性强,带动出口明显。如台州的飞跃集团,近几年经批准设立了11家境外贸易公司,极大地带动了缝纫机产品的出口,2001年出口7100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3700万美元,2002年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
(2)利用浙江省专业市场发达这一独特优势,到境外投资专业市场。近年来经批准在境外开办的商品专业市场有10家,带动出口1亿多美元。
(3)开发境外资源。浙江省的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是倒数第一位,尤其是基础性矿产资源、能源和耕地资源十分紧缺,林木蓄积量只占全国的1.21%。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已被充分利用,渔业发展受到限制,出现渔船闲置、渔民待业的现象。针对这种省情,浙江省的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近几年来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开展了境外资源开发的投入,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已设立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共28个,中方投资额达4539万美元。如浙江远洋集团公司、浙江奥林特渔业有限公司利用该省二手渔船,与阿根廷、印尼、缅甸等国政府和企业合作,在他们所属的海域捕捞,开发他国海洋资源。在林业资源开发方面,德清欧美木业有限公司和浙江德仁集团分别赴乌克兰、印尼承包山林开发。还有部分民营农业企业已到马来西亚、乌拉圭等国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
(4)创办境外研究开发机构。近几年来浙江的一些民营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纷纷到发达国家去开发技术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华立集团投资300万美元,在美国建立电子仪表研发中心,使其主导产品电能表更为牢固地占据国际市场。与以色列一家公司合作组建了电气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高精密度、高技术含量的电能管理系统,从而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飞跃集团则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研发出了国际上最为先进的缝纫机。
(5)进行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如华立集团在美国收购飞利浦集团所属的CDMA移动通讯部门,掌握了CDMA核心技术;又在纳斯达克股市进入低谷时收购了上市公司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从而成为引进美国先进电力技术的平台。如万向集团公司先后在美国、英国等7个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了11家公司,还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收购了1家上市公司。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将成为新时期境外投资发展的趋势。
2.走出去的成功率较高。
据浙江省外汇管理局2002年的调查,近几年增加的民营资本投资的境外企业普遍运作正常,相当比例的企业已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盈亏平衡或者盈利。从该局召集60多家企业参加的座谈会上的反映情况看,90%以上的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是保本盈利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中的贸易机构几乎很少有大的失误。浙江在境外投资的10家市场大部分正常运行,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万向、正泰、卡森、华立、茉织华、飞跃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都取得了成功。
3.形成了两大对外投资区域。
民营企业按照国际市场特点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对外投资区域,近几年来已形成两大格局:
(1)贸易性投资和科研技术型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富裕地区(见表2)。到2002年7月,浙江省贸易性对外投资706个项目分布在8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项目,分别占贸易性投资项目总数的28.9%、28.8%、25.5%,以美国、香港、日本、澳大利亚为主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项目较为集中,仅投资上述四国的项目就占总项目的33.4%,特别是美国遥遥领先,投资项目高达168个;而投资亚洲的项目50%以上集中在香港和日本。近几年境外贸易机构的设立重在开拓中东富裕地区作为新兴市场。浙江在阿联酋设立了商品城和商品展示中心,全省在该国的贸易性投资项目达22个,总投资额482万美元,位居全省贸易性对外投资国家的第6位,现在浙江省对该国的出口已占全国出口该国的约30%。一些实力较强的制造业民营企业看重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因此往往投资到这些国家。
表2 浙江省贸易性对外投资项目前10位的国家(地区)
(截止到2002年7月) 单位:万美元
国别 项目数(个) 总投资额中方投资额
美国 168 4359 4142
俄罗斯55
473 462
香港 52 4630 4397
日本 52
802 675
德国 36
744 650
阿联酋22
482 397
澳大利亚 22
305 282
巴西 17
462 448
匈牙利17
250 224
尼日利亚 14
222 222
(2)生产加工类投资,大多选择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发展中国家(见表三)。全省非贸易性投资282个项目,投资在72个国家和地区,项目数与资金流向虽然仍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与北美洲,但发展中国家的比重明显增加。在前10位国家中,除美国与加拿大外,其余8国均为发展中国家与中等发达国家,项目占非贸易性投资总数的34%,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周边7个国家,如:俄罗斯、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尼、柬埔寨、蒙古等。
表3 浙江省非贸易性对外投资项目前10位的国家
(截止到2002年7月) 单位:万美元
国别 项目数(个) 中方投资额 总投资额
美国 41
26185575
俄罗斯18352 441
越南 17443 645
泰国 156041653
新加坡12373 649
印尼 11
23013966
加拿大104731342
柬埔寨 9327 442
罗马尼亚
8142 207
蒙古
6163 149
二、浙江民营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从已经走出去的企业方面看有以下问题:
1.规模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够。至去年7月全省贸易性对外投资平均规模是22万元,投资在美、日、德和香港的该类项目平均也只有32万美元;非贸易性对外投资在前10位的国家项目的平均规模是53万美元,其中在美国也只有64万美元。这是外经贸易部门所掌握的情况,实际投资额要高得多。但也基本反映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实力与国际同行比相差很远的情况,同时也说明民营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是比较谨慎的。
2.起步晚,国际投资经验不足。主要是企业对国际市场情况、国际惯例,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风俗等缺乏深度了解。如有一公司投资250万美元在约旦建立了一服装厂,尽管当地劳动力价格低,但由于素质较差,造成生产力极低,3个最好的约旦缝纫工还抵不上1个普通的中国缝纫工,再加上穆斯林国家对妇女的种种限制,如不得随意加班等,使工厂无法按需要组织生产,导致客户不敢下单,勉强维持了二年,最后仍以撤资而告终。
3.资金的缺乏限制了投资的规模。刚开始投资的境外企业几乎不可能获得国外的贷款,而企业从国内银行获得境外投资项目的资金借贷难度较大,如加工贸易项目经批准后,企业向银行贷款必须经过指定的评估机构评估,而且需要担保。同时,企业承接国际工程项目缺乏银行的信用额度支持,支付履约保证金困难。
4、人才缺,企业信誉度需提高。境外投资需要懂外语、懂专业、懂法律、会经营等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民营企业普遍感到这类人才在国内难找,用东道国的人才需要一个过程,即使用了也需要他们了解我国的情况,这在一般国家也很难找到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少数民营企业经营人本身素质不高,有违约情况,也有搞假冒伪劣欺骗顾客的问题,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信誉也有损国家形象。
(二)从国家政策等宏观层次方面看有如下问题:
1.境外投资外汇管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
(1)现行购汇投资政策限制了企业走出去。1998年禁止购汇投资政策出台后,现汇投资渠道基本被冻结。虽然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下发了《关于调整资本项下部分购汇管理措施的通知》,但由于没有与购汇投资相配套的操作细则,在日常管理中很难操作,购汇投资限制实际上并没有松动。企业在境外的投资用汇难解决,已严重阻碍了企业在境外的发展。
(2)企业对外汇部门的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管理问题反映强烈。由于外汇管理部门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背景、行业、市场情况的了解甚少,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投资风险审查。不少企业提出质问:境外投资风险是外汇局更了解还是我们企业更了解?外汇局替我审查了风险,就能保证我不赔钱吗?我投资亏损了,外汇局承担了什么责任?实际操作中,外经贸部门也排斥外汇局的前置管理,主动要求企业通过设办事处等方式绕开外汇风险审查程序。
(3)汇回利润保证金政策没有起到实质性效果。汇回利润保证金的规定客观上并未能促使企业将境外投资利润调回境内,如浙江省历年境外投资流出资金11194万美元,而累计汇回利润仅446万美元。相反政策带来的负面问题却很多,如企业要再投资怎么办?企业亏损了怎么办?保证金如何处理?境外投资利润保证金政策带有明显的行政限制色彩,也与市场经济下的国际规则不符。
(4)外汇局对境外投资重事前审批,轻事后跟踪监督。外汇局目前对境外投资管理是批出去就算了事,这些企业到底有没有出去,在境外生存和发展状况如何,都没有必要的跟踪监测措施。“管生不管养”的问题相当突出。
上述政策和管理办法不仅阻碍了民营企业走出去,还造成了大量投资资金在体外循环,境外投资的实际情况也难以掌握,从而可能使国家对境外投资失控,不利于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由于禁止购汇投资等政策影响,以及一些企业为了回避外汇局外汇风险审查及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等繁锁的审批手续,目前企业的境外投资主要采用实物投资和在境外设立办事处的方式,约占目前境外投资机构总数的80-90%左右。但不论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境外投资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均需要连续的资金供给,而目前境外投资项目资金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明显对境外企业的发展构成瓶颈制约。这样做的结果是,迫使企业“搞对策”,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将应该收回国内的外汇截留境外,供境外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是通过价格转移将资金留在境外。企业通过与境外机构的协商,以低价合约报关出口,将差价部分外汇留在境外作为出资资金;二是通过支付佣金渠道。企业以正常价格报关出口,但通过支付中间商佣金的方式将资金注入境外投资机构;三是扩大境外应收账款实现境外资金转移获得投资资金。企业通过增加应收款和逾期不收汇,利用时间差沉淀一部分境外流转资金。企业真正通过正常渠道汇出的外汇(如境外办事处的开办费用等),反而仅占境外企业运作资金实际规模的极小部分。
相当数额的资金在体外循环的状况导致目前没有一个管理部门能够就境外投资的实际情况拿出相对准确的统计数字,大量的投资项目因没有经过正规的审批渠道而未进入官方统计。据浙江外经贸部门的保守估计,目前纳入官方统计的境外投资项目数不到实际投资项目的1/3。温州哈沙鞋业公司反映,温州市企业在俄罗斯实际投资制鞋企业和办事处200多家,而经外经贸部门批准的仅35家。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境外投资已经成为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迫切需要。目前对境外投资的管理不可谓不严,但仍然有大量的企业通过各种非正常途径在投资。政策的限制无法阻挡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反却导致了管理部门既管不住,又说不清的局面。
2.审批管理过严而又繁琐,让企业望而生畏。境外投资项目申报程序可以说是纵横复杂。某县级市的一家企业需到境外投资100万美元必须走的程序和路线简化后如图:
最近,外经贸部(商务部)对有关境外投资的审批权进行了下放,但放权并不彻底,企业仍需到北京领取批准证书。
企业在报批过程中还要填报大量资料,提供给有关部门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的内容过于复杂,需要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过多,企业还要前往我驻外使领馆申请评定等级。此项评估对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如:目前的境外投资外汇审批程序要求企业提供材料多达11份,不少企业反映一听到外汇局要这么多材料心里就打退堂鼓了。台州一家企业的老总形象地说,外汇局给我出了一份非常难的考卷,我答不出来,只好不考了。令人奇怪的是外汇局居然要求企业提供投资国外汇管理政策法规资料,许多企业提出质问,外汇局是管外汇的,对其他国家的外汇管理法规政策不了解,反而要求企业来提供这方面资料,岂不是笑话。
3.我驻外使领馆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受原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不少我驻外使领馆只受理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置之不理。浙江的民营企业反映,审批材料中要求提供驻外使(领)馆的意见,而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得到驻外使(领)馆的认可意见难度相当大。一部分我驻外使馆人员对民营企业还存有戒心,更不用说热情服务、排忧解难。不少民营企业感到在境外是孤军奋战。
三、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几点政策建议
江泽民同志1998年提出“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后,浙江的民营企业反应积极。据2000年浙江省对企业走出去的意向调查(共发2000份问卷),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包括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境外投资企业)占20.7%,正在考虑走出去的占50.6%,不计划走出去的占28.7%。企业走出去意愿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内市场需求约束,目前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占41.6%,未过剩的占58.4%。有42.3%的企业决定要把多余的生产能力转向国外合适地区,有41.6%的企业选择转向中西部地区,只有10.9%的企业还未考虑如何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部分企业不计划走出去的原因是企业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还有发展空间,还缺乏全球化经营的理念。浙江省各级政府对企业走出去也非常重视,在自身的权责范围内都给予了尽可能的支持。从浙江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实践和发展意向来看,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科学的理论导向和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几点建议如下:
(一)应有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走出去”理论指导
我国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在全球经济中都属于中小企业,单个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应该说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但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取决于我国低价劳动力的几乎无限供给,但必须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仅仅是低成本和低价格上的优势,在技术含量、品牌开发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后,我国制造业的这种低成本优势会成为全球性的共享资源,国外跨国公司通过在我国的本土生产、当地销售等战略共享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因此我国企业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融入全球化之中。我们的中小民营企业能不能走出去呢?凭什么与人家竞争呢?现行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多讨论的是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行为,也即对资本过剩和技术领先地区跨国经营行为的研究,不适合我国现有的具体实际。韦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拉奥的的技术地方化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行为的,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二者都不能适应中国企业在加入世贸后必须跨国经营的实践。我国的理论界目前大多是在引进国外的跨国经营理论,对它们进行诠释。一些想走出去又顾虑重重的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凭什么走出去和别人竞争?许多专家也认为,我国的民营企业与国际上比这不行那不够,即使要出去也要先到非洲、拉美等比我国落后的地方去,只有在这些地区练好了兵才能走向欧美国家。
浙江民营企业近几年走出去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主动走出去,直接参与全球化竞争是完全可能的。不仅可以在比我们落后的地区经营成功,在欧美发达国家也能成功。万向、华立等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部份就都在美国。实践活动已经走在理论的前头,也在呼唤理论的正确指导。
浙江民营企业去出去的实践已经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华立董事长汪立成认为,跨国公司就是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企业,即把劳动力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佳配置,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长远效益。华立、万向等企业就形成了研发基地在美国,产业化基地在中国的资源配置。经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整合,形成了企业新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并不一定是企业本来就具有的某种优势,而是通过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资源组合配置,或者是企业与投资东道国环境优势的结合以后获得的一种优势。对于我国许多企业来说,虽然并不一定存在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就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跨国成长就成为可能。那种认为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还不能真正走出去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二)国家应从宏观政策方面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
如前所述,只有企业家具有了全球化资源配置的理念,才有可能实现企业走出去。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并成长发展,更重要的或者说关键是,要切实做好规划,并制定出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宏观政策。当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改善外汇管理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当务之急和长远所需。外汇局作为境外投资的资本项目管理部门,应将管理定位于实施对外汇资金流出入的汇兑管理。要从参与项目审批的前置管理转为重点加强登记备案、汇兑监督和控制,以及对资金流动监测的后置管理。在政策调整上:
(1)取消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分步走。先重点简化手续,不再要求企业提供目前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所要求的“驻外使(领)馆意见”、“东道国外汇政策法规”等有关材料,切实简化审批程序。
(2)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政策指导。外汇局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投资东道国外汇管制等情况的咨询服务,同时要加大对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宣传力度,理顺外汇局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并帮助企业用好外汇管理相关政策。
(3)取消汇回利润保证金,鼓励利润汇回但允许留存境外。对境外投资树立债权管理观念,境外投资企业不仅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连续的资金供给是境外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应允许企业利润留存境外周转。如企业境外投资利润汇回境内,按规定申报后可留存企业外汇账户,视同自有外汇,并可继续用于境外投资。鼓励企业利润汇回,根据企业汇回利润的多少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
(4)立足收支平衡,放宽购汇限制。在购汇管理上,为保证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可采取总量控制、结构导向的管理办法。以浙江为例,1998-2001年全省结售汇顺差分别为36.33、62.89、98.77、134.63亿美元,预计2002年净结汇仍将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如果按照结售汇顺差额的5%控制购汇投资的总盘子,每年将有5亿美元以上,可以基本满足目前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合理投资的需求,而对浙江省及全国外汇收支的整体状况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在结构导向上,要鼓励境外带料加工项目,根据带料加工项目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购汇权利,以满足企业实物投资的配套现金需求。要支持设立境外开发资源项目以及建立研发中心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的用汇。对一些在境外发展较好的,有收购、兼并国外企业要求,外汇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企业也要重点给予支持。
按照上述思路,浙江省从去年10月份开始,率先在全国进行境外投资外汇改革试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应在进一步总结提高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国予以推广。
2.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给予金融信贷支持。国家进出口银行要参照国际惯例,调整信贷政策,改善金融服务。要改进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授信政策,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要积极推进和改善买方信贷政策。有关部门要研究完善为企业境外投资的信用担保制度。
3.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国家层面重点应放在完善制度保证和对目标市场、重点行业的战略规划上,研究出台一些促进政策和保护政策,而不是动不动就限制,就审批核查。要大力简化审批手续,理顺关系,提高效率。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代替政府的有关行政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4.建立和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保护机制。政府有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对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对企业到中东、东欧等政治风险大的地区去投资不能采取消极地禁止方式,而是要提供担保以减少风险。
5.外交要积极为开放服务。驻外使馆为所在国的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服务、给予支持更应义不容辞。
现在东部沿海省市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势头总的来看良好,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也较高,已经积累的不少好的经验。中央要鼓励地方的探索实践,要适当放权给省市级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