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与育人的联系
——以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为例
石双燕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广西 南宁 530105)
摘 要: 校园环境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院品牌形象识别系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打造重要工作之一。优秀的校园环境,不仅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而且可以影响在校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品质,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水平和素质。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环境建设 育人
高等学院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美化校园环境,对于推进学院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有着必然联系。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为学校传统核心价值理念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1]
一、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可以体现学校办学底蕴同时彰显文化气息,是学院特色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领略人文风采,陶冶情操,更能培养良好学术氛围。
现在影响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因素很多,环境育人一直备受关注,通常通过直观具体事物呈现在世人眼前,如校园特色景观。校园环境育人其实是一种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每位莘莘学子。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从建校开始至今,确立了“无业者有业,平凡者不凡”的办学使命,以每位学生成人、成才为己任,为培育学生人文修养,建设好校风、学风、教风,体现出办学底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内涵校园环境建设尤为重要。优美校园环境能更好帮助学生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将知识和学生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融为一体,也可以激励教师热情工作,开展好素质教育,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也起到推进作用。
(3)在员工的“忠诚度”评价中,本文依据文献,设计出如下二级评价指标:员工会把这家公司介绍给他的家人和朋友(V131)、员工相信在这家公司工作会给他们带来提升事业和成长的机会(V132)、员工很自豪地向亲戚和朋友们介绍他工作的企业情况(V133)。
二、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人才培养具有特殊功能
(一)校园环境是人才培养的特殊课堂
校园环境是无声的特殊课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每位学生和老师,这是不能与其他课程相比的。校园环境建设不仅要发挥绿化功能,还要发挥育人功能,它可以通过美丽的环境展示学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艺术的熏陶及思想禁锢的解放,展示其育人的特殊性。通过“环境育人”让师生在思想道德上得到洗礼,解放思想的禁锢,开拓思维,释放压力、放松心情。辛苦一天,如果你能在优美环境中释放自己,调节好心情,明天你会更努力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这就是第二课堂的魅力。
(二)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红琴热烘烘的气息弥漫在茶庄,与风影冷冷的眼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是个感觉敏锐的人,总觉得气氛有些不太对头,眼前这个四大皆空的和尚好生奇怪。他素喜清静,诸事看淡,可说他四大皆空,只不过是她的戏谑之词,事实上他还没有到空的地步。他并不能完全的脱离红尘,似乎又厌倦红尘,至少他的心态是出世的。他和别人不一样,跟山下那个男人更是霄壤之别,她有些怕了,怕就怕在他与众不同,神秘莫测得反常。真没想到一个还俗的和尚还有那么坚硬的棱角。
优美适宜的大学校园环境,沉淀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承载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大学师生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有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励志奋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离不开好的校风的保护,好的校风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怪异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 路易斯·康所说:“大学是个中心,是某种有关人性种种的事物,这是真正的大学——一个场所、王国,在那里人的天赋能够得到实现。”[3]学生能在绿色环绕的校园中参与校园各种文化活动,展现自我,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激情,在学中做,做中玩,劳逸结合,这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快乐成长。
三、打造校园环境,提升审美育人的途径
(一)加强学院品牌形象建设,彰显校园环境的个性化
本校还进一步建设图书信息综合楼,图书信息综合楼设计正对学院大门,是学院标志性建筑。该图书信息综合楼是学院师生阅读与学习的平台,也是师生学术交流与信息传播的平台,是一座集信息技术、图书借阅、学术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的综合性图书馆,相信图书信息综合楼的建成必将对加快学院建设的步伐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2018年10月18日上午,学院图书信息综合楼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学院图书信息综合楼奠基并且开始建造,是全院师生中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随着学院图书信息综合楼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学院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为我院师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下一个十年的腾飞奠定基础。
(二)重视校史室建设,增厚校园历史文化底蕴
她微微地侧面向我说着,跨前一步走了,没有再回转头来。我站在中路,看她的后形,旋即消失在黄昏里。我呆立着,直到一个人力车夫来向我兜揽生意。
(三)打造校园硬件,营造绿色校园
要高度重视校园规划和人文景点建设。以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为例,重视绿化美化工作。校门在重新建设时,融合壮族民族特色,打造古色古香的校门,命名为“锦绣楼”。大门进来打造文化奇石恒石广场,契合校训“诚、恒、能、勇、创、竞、合、标、行、赏”,道路两边展示标语牌、道路牌、文化橱,依坡而下建设青湖,湖里种植荷花,两岸柳叶招展,营造出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学院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着大学生热爱校园的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校园的美好情操,让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达到和谐统一。
加强学院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工作,重视品牌形象的推广,凸显学院建设的个性化。以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为例,重视品牌校园建设。在校刊方面,努力办好《广西经济职业学院校刊》,校刊上凸现学校特色。每天上下午放学准时由学生社团进行广播,主要介绍时效新闻,身边发生大事,分享名人轶事,共享学术知识。学校还注重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官网的建设融入了图文并茂、动态展现校园风光与活动,齐集特色性、趣味性、服务性、知识性为一体。学院注重微信公众号运营,在微信公众号上不断更新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同时,学院还开发微信小程序,每位师生都可以关联学院微信小程序,第一时间观看学院资讯,时时掌握动态。在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学院积极利用新媒体形成网络宣传,拓展学院品牌建设的渠道和空间,让更多的人认识多姿多彩的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重视硬件设施和环境氛围、学院历史的建设。自我校2008年办学以来,走过十个年头,虽说办学历史没有其他院校悠久,但学院重视自身发展特点及文化传承,依托十周年校庆之际,学院建设了大型历史陈列室、荣誉墙,通过一份份历史资料记载和一串串鲜活的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向世人介绍学校办学历程,增厚校园历史文化底蕴。学院以建校十周年为新起点,继续发挥学院教育特色,秉承着“以人为本,能效优先,特色职教,人人成才”办学理念,勇于接受新挑战,与其他兄弟院校携手并进,共同开创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为实现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
优良的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是提升及宣传学校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以硬件设施为基础,才会有更好的生源和师资进入,学校才会更有活力,从而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本文分析了0.125 g TNT、直径为5 mm的炸药球填实爆炸加载下花岗岩中球面波传播的时域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黏弹性假设的球面波粒子速度频域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论:
(四)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增强其对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建设,产生“主人翁”意识,就会自觉维护校园环境,从而生成归属感,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感。[4]以职院为例,学校大门重修修建就让艺术系的师生设计出大门样图,建工系师生设计施工图纸,共同参与校门建设。旧仓库的变废为宝就出自艺术系学生之手,用8天的时间将一个旧仓库改造成了清新舒适的成果展展厅,充分展现了超强的艺术设计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同样,校史室的建设也出自师生共同打造。
为进一步增强师生认同感,笔者建议学校可组织师生参与校园建设,如参与景点命名,校园环境管理,开展文化长廊板报比拼,根据学院统一的要求设计橱窗栏目主题,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激励大学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的精神,彰显出学校的精神文明。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师生拥有话语权,可帮助学生发挥潜力,有助于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4]
四、结语
要办学生满意的大学,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校精神和环境建设,通过班级文化、校园环境、校园标语等渠道,不断提升学院文化软实力,让校园文化建设得到长远的发展。并且学院要将校园环境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校园环境建设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交流、娱乐于一体的环境中注入满满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刘青,罗昂.基于育人视域的校园绿化与环境优化策略[N].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2(1).
[2]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马晨曦.浅议和谐大学校园中的隐性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136—138.
[4]赵慧云.高职校园环境建设与学生关系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8,(10):193—194.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5〕22号),项目名称《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校园文化论文; 环境建设论文; 育人论文;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