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人云“事物之初始,教养以正道”,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提出问题一探究问题一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设计运用“问题”则成了课堂成败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以及参与程度如何,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的思维是否运动以及运动效率如何。而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正是思维的原动力和牵引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从而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学生思维的运行。
提出的问题有“导人性问题”和“提高性问题”之分。前者按照知识内在规律排列,上下关联承前启后,似乎给新知识拿来一个已熟悉的“样板”,学生可以依葫芦画瓢,它重在激发学生原认识,导入新课,并初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后者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串”,犹如给学生建造的“思维台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学生的思维一旦进入其中,便会不由自主欲罢不能,它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之目的,并高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出问题后教师的任务有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以启发性讲解,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在学生的思维顺利完成后,给以总结性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系统化。
另外教师还可以提出“障碍问题”或“干扰性问题”,先把学生的思维搞乱,再将学生的思维澄清,澄清的过程如果靠老师讲解则是“传授式”,如果靠学生自己探索则是“发现式”。问题只要不超出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和程度,就不要怕乱,越乱学生的收获越多。
下面是学习初三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二《溶解度》后进行的问题设计:
总问题: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中,是否还能继续溶解呢?
提示性问题:①溶液概念中“一种或几种”的含义。(理论依据)
②海水中既有NaCl又有等物质。(事实依据)
③以上两点均未设定饱和条件。(在学生未注意到这一点时加以引导)
④放满石子的碗中再放入“黄豆、小米、水”。(比喻不能作为依据)
⑤饱和溶液概念中“该溶质的饱和溶液”的含义。(理论推测)
⑥回家后用代替,亲自做实验。(实验依据)
要求:学生思考总问题后,再一步步给以提示性问题。
在此问题设计中,教师似乎是一名导游,领着学生的思维的花园兜风,让学生尽情领略美丽的风景。见多自然识广,水涨自然船高,各种能力也就随之而生。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发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从问题开始,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只是教师在进行思维运动,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才能将思维的接力棒传递给学生的大脑,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精心设计的“敲门砖”一旦洞开学生认知的大门,学生便会思如泉涌,课堂呈现活跃互动。
引发的问题有“引出性问题”和“捕捉性问题”之分。前者是指在教师设计和预料之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产生的,课堂教学所应该达到的情形。后者是由奇异的事物现象、特定的情景、设定的问题等的刺激所引发的思维灵感,是超出教师设计和预料的原发性思维火花,如流星般转瞬即逝,教师要用敏锐的洞察力来发现和捕捉。引发出问题后,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捕捉教机正确引导,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驱动手法,进一步将学生的思维运动推向高潮。
下面是学习初三人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二《分子和原子》后进行的问题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用微粒的观点分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实质。
同学甲(参照教材图3-12作图,忽视了参加反应的水分子个数):
同学乙(提出质疑):实验事实是燃烧生成水,怎么会有氧原子生成呢?
同学们(热烈讨论):发生两个这样的反应:分子象变形金刚,原子是组件;化学反应就像班主任给学生调座位……
教师(捕捉深化):强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介绍方程式配平,为以后学习打基础。
再次,教师要善于评价问题。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过程都包含着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过程,一个是认知过程,一个是调控认知过程的情意过程,后者是前者顺利展开的原动力。教学既要依靠和利用学生的情绪,又要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情绪生活。对问题进行合理评价,有助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心理环境,实现教学民主,保证学生的思维在较长时间保持一种活跃状态,并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的评价包括“对问题的评价”和“对答案的评价”。前者是对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本身的价值判断,对此教师最基本的态度应该是倡导思考鼓励质疑,问题不论大小深浅都应该给以肯定,还要注意对价值高(能继续引发连锁思考)的问题进行捕捉和点拨。后者是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或学生提出)答案的科学判断,对此要抓住三点:一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即对幼稚或错误的答案也要晓之以理,而不能粗暴压制;二是有些问题如一题多解、实验方案设计、超出理解范围、科研未达共识等可以不设标准答案,以达到鼓励独立思考、培养个性思维的目的;三是尽量在思考探究阶段甚至是整个课堂都不给出标准答案,给学生留足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
下面是学习初三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一《金属材料》后的问题设计:
问题①:选定一种金属造飞机,并说明选定它的理由。(第二个15分钟)
问题②:把别人所选金属全部否定掉,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第三个15分钟)
要求:①理由越充分越好。②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
在此问题设计中,“用什么去造飞机”并不重要,它似乎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每一个独特思维过程给以肯定,让学生尽情去享受思维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自信心和参与教学的勇气。
提出问题是前提,引发问题是手段,评价问题是关键,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共同创设出一种和谐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完成“教养以正道”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