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渐进式”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古典作家研究理想社会的原则和思想实现中国梦_恩格斯论文

用“渐进式”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古典作家研究理想社会的原则和思想实现中国梦_恩格斯论文

以“渐进的办法”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经典作家研究理想社会的原则及思想与实现中国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作家论文,原则论文,理想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里所谓以“渐进的办法”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指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对于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采取缓和的、渐进的、逐步的、平稳的措施,而非采取激烈的、迅速的办法。更直接地说,对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非采取暴风骤雨式的、激进的、快速的办法,而在一定的时期内继续保持资本主义经济和利用它的积极作用,促进无产阶级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著述活动中,在论述未来理想社会和实现理想社会的措施时,阐述了上述原则及思想。他们的原则及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和不能用暴力“剥夺小农”的思想

       1847年10月,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是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即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草案而产生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最早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在这里,恩格斯研究和阐述了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即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联合体来共同地、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社会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消除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城乡融合,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人的全面发展,使所有的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他说,这一切都是废除了私有制的结果。但是,能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呢?他提出:“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1]239他的意思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增长达到必要的程度,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实现以前,即在社会的生活资料尚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需要以前,不能废除私有制。所以,改造社会及经济结构,只能逐步地进行。可见,在这里,恩格斯提出“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表达了以“渐进的办法”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则及思想。

       在此著作中,恩格斯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接着他回答说:“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1]239接着他说,任何密谋即少数人的恐怖活动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没有益处,并且有害,不能采取密谋的方式。他还说:“革命不能故意地、随心所欲地制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完全不以单个政党和整个阶级的意志和领导为转移的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1]239这里强调革命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各种情况的必然结果”,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即如果出现了革命和平发展的情况,是不是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废除私有制呢?对于这个问题,恩格斯1894年在有关文章中论及能不能用和平赎买的办法废除私有制时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我们决不认为,赎买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容许的;马克思曾向我讲过(并且讲过好多次!)他的意见:假如我们能赎买下这整个匪帮,那对于我们最便宜不过了。”[2]503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作过解释。列宁说,马克思、恩格斯指的是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是垄断前的资本主义的极盛时代,当时英国是军阀机构和官僚机构最少的国家,是当时最有可能“和平地”即通过工人向资产阶级“赎买”的办法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如前所述,这个思想恩格斯1847年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即已经提出了。如果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革命和平发展得以实现,即能够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那么这个过程一定体现出渐进性,即不是“一下子”废除私有制,因为赎买的性质或者说革命和平发展的性质已经决定了这一点。

       在随后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虽然看不到关于“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的文字,但是可以从他们相关的话语或内容中看出渐进式的改变的思想。如他们提出无产阶级在先进的国家里掌握政权后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征收高额累进税;废除继承权;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等等。既然征收高额累进税,那就说明社会上还存在在着应该纳税的私有制企业。既然废除继承权,那就说明社会上还存着私人财产。既然还有银行以及信贷业务,即使它掌握在国家手中,那说明社会上还存在着私人企业、私人生产和通过货币进行的商品交换。由此看,《共产党宣言》所表达的思想,也不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激进地、迅速地、直接地废除私有制的思想。

       《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共产党对待小资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其中指出,在法国,共产党人同小资产阶级政党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在瑞士,共产党人支持“激进派”,但是不忽略这个党内一部分人是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另一部分人是激进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内部存在着许多矛盾。在波兰,共产党人支持那个领导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对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政党。“在德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1]306它还指出:“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307上述《共产党宣言》提到的政党,或者是小资产阶级政党,或者是资产阶级政党,他们的革命性体现于他们反对封建主义制度或者反对外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有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产党人要支持他们的斗争,或者联合他们一起斗争。不可否认的是,上述这些政党或者主张维护和发展小生产即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或者主张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他们是不反对私有制的。如果共产党人支持他们的斗争或者联合他们一起斗争,必然会在废除私有制的问题上对他们有所让步,至少是放慢废除私有制的速度,不然则不能实现同他们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可见,上述内容包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渐进式地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思想。

       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阐述了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不能用暴力“剥夺小农”的思想。当时,在欧洲,除英国本土和普鲁士易北河以东经济发达地区以外,从爱尔兰到意大利,从西班牙到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农民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很大,是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的重要的因素。由于西欧的资产者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恶意“宣传”,农民视无产阶级为掠夺他们财产的“懒惰而贪婪”的城里人而憎恨他们。因此,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积极地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争取和团结农民,力图将农民吸引到自己的阵营中,壮大革命的力量。这年9月,法国社会党“南特”代表大会通过相关的决议,就党对待小农的态度和政策提出了意见。但是其中有许多错误,如提出社会主义的职责是维护小私有者农民占有自己的小块土地,小私有者农民剥削短工也应该予以保护,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受到剥削才不得不这样做的。恩格斯批评法国社会党说,维护小土地所有制和维护剥削,绝不是社会主义的职责!为了获取小私有者农民的支持而宣扬错误的东西,说明他们没有找到接近农民的正确办法。接着恩格斯郑重提出:“我们预见到小农必然灭亡,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同样明显的是,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2]498-499这里恩格斯表达了三层思想:(1)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财产公有制,消灭剥削,所以法国社会党在自己的决议中提出维护小块土地所有制和维护剥削,是错误的。(2)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在实施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待小私有者农民的所有制和财产决不采取暴力剥夺的办法。不采取暴力剥夺的办法,即不采取暴风骤雨式的、激进的、迅速改变的办法,而采取缓和的、渐进的、逐步的改变的办法。(3)把小农的私人生产和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所谓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是简单的、初级的公有制形式,它同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存在很大的距离。可见,恩格斯在农民小生产所有制的改造问题上,并未要求一步到位即立即实现整个社会占有的公有制,而是主张以合作社作为一种过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关于缓和地、渐进地、逐步地改变农民小生产经济制度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采用“渐进的办法”改造旧经济关系的思想

       十月革命时期以及此后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时期,列宁阐述了采用“渐进的办法”改造旧经济关系的思想。

       这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论及当前革命的任务时提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3]116这里所谓“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即“计算和监督”的设想。它的具体内容是,在不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前提下,由工人组织对企业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账目进行计算。如同列宁所说,这不是实施社会主义,即它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这说明,当时列宁持非激进的、非剥夺资本家财产的、渐进性质的经济变革的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在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列宁回想起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肯定地指明当时采取的是渐进性质的措施。这年秋天,列宁看到了国内一份私营的《广告小报》,联想起1917年底苏维埃政权的措施,即“计算和监督”的措施。适逢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举行,列宁出席会议并在会议上的报告中讲到这件事。他说:“在1917年底颁布的头一批法令中,有一条关于国家垄断广告业务的法令。这条法令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争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设想,向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过渡尽可能采用渐进的办法——不取消私人报刊,而使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服从国家的领导,把它们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法令规定国家垄断广告业务,也就是设想还保留私营报纸而把它作为一种常规,还保留需要私人广告的经济政策,也保留私有制,即保留许多需要刊登广告的私营企业。”[4]222这一阶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维埃政权措施的性质和列宁的思想。当时的措施是保留私有制,既保留需要刊登广告的私营企业,也保留私人报刊,将这些企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服从国家的领导。这也就是所谓“计算和监督”的措施(同年底列宁在“计算和监督”的内容中增加了国家政权对企业进行监督的内容)。在列宁的思想上,保留私有制企业并发挥它的作用从而走向新的经济关系,是采用“渐进的办法”向新的经济关系过渡。可见,他当时的思想是非激进的思想,是采用“渐进的办法”变革经济关系的思想。

       1918年夏至1920年底,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时由于严重的战争形势和支持战争的需要,苏维埃政权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此学术界有些人认为,这一时期列宁的思想过于“激进”和“冒进”,存在着较多的错误。有的人甚至认为这一时期列宁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措施使俄国“顺势”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可是实际上,列宁这一时期继续坚持并明确论述了采用“渐进的办法”实现发展的思想。

       当时的俄国,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小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农民特别是小农由于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其他生产工具,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以满足自己以及家庭成员消费的需要,不像无产阶级那样向往社会主义社会,不大容易接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和共同占有劳动成果的制度。可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看,必须把小农引上集体化的道路,使个体农民经济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对于俄国来说,完成这个任务将十分困难,因为这里有一个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任务,还有一个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引导的任务。不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1918年11月上旬,列宁在中部各省贫苦农民委员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下子就把数量很多的小农户变成大农庄是办不到的。要在短期内一下子把一直分散经营的农业变成公共经济,使之具有全国性大生产的形式,由全体劳动人民普遍地同等地履行劳动义务,同等地公平地享用劳动产品——要一下子做到这一点,当然是不可能的。”[5]170这里所谓“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一下子”是不可能的,指把小农经济变为社会主义公有经济,把个体生产变为集体生产,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较长时间的过渡阶段。12月中旬,他在全俄土地局、贫苦农民委员会和公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讲到这个问题时又说,在像俄国这样的农民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因为必须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和共同占有劳动成果的“共耕制”。他指出:“这类变革,即实现由个体小农经济到共耕制的过渡,显然需要很长时间,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深深知道,在小农经济的国家中,不经过一系列渐进的预备阶段,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5]35“2 我们深深知道,由个体小农经济过渡到共耕制,是千百万人生活中一场触及生活方式最深处的大变革,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到人们非改变自己生活不可的时候才能实现。”[5]353这里,他清楚地说这种过渡“需要很长时间”,“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同时明确地指出不经过“一系列渐进的预备阶段”不可能实现这种过渡。

       列宁这里所说的“渐进的预备阶段”,指十月革命胜利时苏维埃政权对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历史阶段。当时列宁曾就这个事实说,剥夺地主和皇室的土地,按农民每户人口的多少平均分配,让农民个体经营,自己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看起来是社会革命党纲领的要求,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即不符合公有制和集体生产的原则。可是广大农民要求这样做,布尔什维克不能够也不愿意违背大多数农民的意愿,实施了这样的政策和措施。他说,通过这样的政策和措施,可以促进农民经济的发展,为以后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由此看,上述历史阶段是苏俄社会主义农业进程中的“渐进的预备阶段”。在上述全俄土地局、贫苦农民委员会和公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不经过这样的预备阶段,则不可能完成农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同时他在这里反复强调:“这种由个体经济到共耕制的过渡,再说一遍,不可能一蹴而就。”[5]35“5 苏维埃政权现在正竭力通过渐进的办法一步一步地来实现这个共耕制”[5]357。

       1919年10月,列宁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这里,他深入研究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并且联系俄国的实际,指明了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不同于一般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即这个专政要完成它的历史任务——消灭阶级特别的艰难,需要一个长久的、缓慢的过渡时期。这就是他所说的:“为了消灭阶级,首先就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这部分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但这只是任务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困难的部分。为了消灭阶级,其次就要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工作者。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办到的。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用推翻哪个阶级的办法来解决。要解决这个任务,只有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这样的过渡必然是非常长久的。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只会延缓这种过渡,给这种过渡造成困难。”[6]272这里,列宁关于消灭工农差别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和长期的任务的思想,关于把小农经济改造成公共的大经济需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渡、不能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的思想,证明列宁持缓和的、渐进的、逐步的、长久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1921年春,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这一时期,列宁“战略退却”的思想蕴含着采用“渐进的办法”实现发展的意思。众所周知,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被迫实行了一系列非常的措施,如余粮收集制、封闭市场和禁止贸易、消费品供给制、工业企业普遍的国有化、劳动义务制等等。这些措施体现了无产阶级以及苏维埃政权对资产阶级采取进攻的态势。但是它在客观上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20年底1921年春,这些措施仍在实施中,工农群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由于敌对势力的煽动,在农村的许多地方,出现了骚乱和暴动,矛头指向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鉴于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权危机,决定改变国家的发展轨道,即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发展生产力和恢复国民经济,为实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显然,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即由对资产阶级采取进攻的态势转向利用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是一种“战略退却”。列宁在报告中指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4]225他还指出:“所以提出改行新经济政策的任务,是因为经过了在空前困难的条件下,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在资产阶级强迫我们采用残酷斗争的形式的条件下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试验之后,到1921年春天情况已经很清楚: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实行强攻,而是进行极其艰苦、困难和不愉快的长期围攻,伴以一连串的退却。”[4]226他的这些论断,十分明确地肯定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措施体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强攻”,1921年春苏俄转而实施“围攻”,实施了“战略退却”。

       列宁“战略退却”的思想,要求采用下述措施实现发展:一是实施粮食税制以迅速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支持小农经济的发展。二是发展租让制、租赁制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加强大生产来反对小生产,加强先进生产来反对落后生产,加强可由国家调整的经济关系来对抗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经济关系。三是实施自由贸易,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促进经济增长。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国内发展起来。列宁说,无产阶级政党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不能进行堵塞,如果一定要进行堵塞,那就是干蠢事,是自杀,因为这样的政党一定会遭受失败。“或者是(这是最后一种可行的和唯一合理的政策)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7]21“1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7]21“7 有可能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7]221这是利用资本主义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列宁的思想上,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办法是利用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这无疑是采用“渐进的办法”实现发展。

       三、经典作家思想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意义

       上述经典作家研究理想社会的重要原则及思想的内容,是不要激烈地、迅速地消灭私有制,利用私有制特别是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而实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经典作家的这个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有着理论奠基的意义。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端于所有制的变革。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名农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制度。1979年安徽省约有10%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生产责任制。同时,贵州、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自治区,一些穷困生产队也实行了这种生产责任制。在实践中,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在农村生产形式演变的过程中,个体经济成分逐渐地产生了。1980年,经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为经济特区。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省被批准为经济特区。1990年,中央决定开放开发浦东。在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由于引进外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其他的地方,由于党和国家实行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方针和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方针,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到2001年底,城镇非公有制单位从业人员达到4329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29.3%。全国民营企业202.9家,民营企业投资者460.8万户,注册资金18212.2亿元,共创产值12316.99亿元,实现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11484.24亿元。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注册资金3435.79亿元,共创产值7320.01亿元,实现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19647.87亿元[8]164。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时候,审视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地肯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9]23-24同时,习近平就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指示。他说:“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10]58-59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要一下子消灭私有制的思想,同他们关于不以暴力的手段消灭小农经济的思想,同列宁关于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的思想,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的来源,前者对于后者起到理论奠基的作用。

       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里,包含有缓和的、渐进的、逐步的、平稳的发展的内容。如恩格斯在论及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对待小农经济的态度时,强调不要以暴力手段来加速它的灭亡,而应采取示范的方式和国家提供帮助的途径,逐步地将其引上合作化的道路。列宁在论及苏俄将小农经济改造为公有制的大经济时,也强调不可能一蹴而就,主张经过缓和的、渐进的、逐步的、长久的努力而达到目的。经典作家关于缓和的、渐进的、逐步的、平稳的发展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特别是新生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则,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也具有理论奠基的意义。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十分讲究探索前进和平稳发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说过一句十分生动而形象的话:摸着石头过河。它的含义是谨慎前行,勇于探索,总结经验,避免大的挫折。因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涉及人们之间利益的调整和重新配置,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和激化社会矛盾,又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吸取,所以必须谨慎小心,探索性地前进,如同摸着石头过河一样。1985年,邓小平又提出了“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如他说:“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11]113这里所谓“走一步,看一步”,指不能速度太快,不能盲目行事,应谨慎小心,及时总结经验,减少失误,保持平稳发展。1987年春即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开放、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胆子要大,要坚决。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但在具体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时总结经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11]219这里,他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小心,不能蛮干,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该慢的慢一点,该收的收一收,也是要求谨慎行事,宁可放慢速度,也要保证行进过程的平稳性。上述事实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伊始,就借鉴和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缓和的、渐进的、逐步的、平稳的发展的思想。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在这个伟大构想里,关于发展过程的认识和描述,也深刻地体现出缓和的、渐进的、逐步的、平稳的发展的特点。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还说:“摸着石头过河,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10]34-35这里,他肯定了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肯定了“摸着石头过河”即实践、探索和谨慎行进是我国改革的重要经验,强调以后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他主张渐进的、缓和的、逐步的、平稳的发展的思想。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准确推进改革。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精密设计的,要按照中央要求来推进,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不要超出中央确定的界限来推进,过犹不及,弄不好适得其反。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的各地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延,该试点的不要仓促面上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先得到法律授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避免在时机尚不成熟、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欲速则不达。”[10]49这里,他提出不要盲目推进,不要超出界限推进,不要抢跑,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超前推进,不要一哄而上,要避免欲速则不达的后果,体现了他对今后改革实践过程的要求。这个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行进过程,所以这个要求也是对实现中国梦的行进过程的要求。它的基本精神是渐进的、缓和的、逐步的、平稳的发展。这种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缓和的、渐进的、逐步的、平稳的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它借鉴于、来源于经典作家的思想。所以说,经典作家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有着理论奠基的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  ;  

用“渐进式”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古典作家研究理想社会的原则和思想实现中国梦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