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远程教育论文,重要举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找到了“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结合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着力点。四川被中央确定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省以来,坚持建管并举、学用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机制,用伟大工程促进伟大事业。
一、发展远程教育是四川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着力点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7%,农村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全省共有党员376万,其中,农民党员143.8万,占38.2%。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来,坚持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素质的提高,而且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达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
1.以提高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开展网上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对常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村“两委”成员、村组干部等开展以信息和技术为重点的网络培训。省、市、县三级分别组建“专家咨询服务队”或“技术辅导服务队”,先后组织农业、林业、渔业、畜牧等涉农部门专家技术人员,组织在线答疑、网上授课、现场辅导。有的地方组织农村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种养大户、科技状元和致富带头人,进行现场辅导、示范讲解等;组织在远程教育中受教育、得实惠的先进典型,深入乡村,宣传经验,讲解技术。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及群众200多万人次,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及群众都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有的走上了致富路。通过劳务开发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重要战略举措。配合全省实施的“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积极开展网上就业技能培训,培训达250万人次。其中,通过家政服务等培训学习,创造了“川妹子”等劳务品牌;通过制造业、服务业等新技能培训,使一批因缺乏技术而“回流”的民工重新走了出去。各级还定期不定期在网上发布产品市场信息、劳动用工信息,进行市场预测分析,使远程教育点成为农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掌握实用技术的致富点。据统计,农村远程教育覆盖地区农民增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0元以上。
2.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手段,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广阔市场。早在几年前,四川就探索出了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共同促发展的“支部加协会”的党建模式。在远程教育工作中,又进行了深化和完善,形成了“支部+协会+远教”的党建模式。这种模式最早在古蔺县出现,该县三道水村是有名的贫困村,农民一直靠种植玉米、土豆为生,人均纯收入长期徘徊在500元左右。通过实施“远教+支部+协会”模式后,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1000多亩,人均增收近1000元。各地从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出发,把远程教育点建在协会、建在基地、建在大户、建在农业龙头企业,建在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建在产业链最薄弱的环节上,建在农民最需要的服务项目上,建在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最突出的地方,引导协会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积极为农民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目前,各种专业协会已覆盖全省60%以上的行政村和近50%的农户,43.7%的远程教育点都建在基地、协会或种养大户。通过“一网”、“一站”、“一点”,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组织起来、引导起来,通向广阔的市场。“支部+协会+远教”,不仅在经济上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而且在政治上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3.以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为重点,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等教育学习。在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同时,抓好观念、理念和道德修养的培植,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培养,抓好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先后邀请10名理论工作者开展“网上理论讲座”,对当前亟须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农民群众不但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而且释疑解惑,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积怨。在网上开辟“维权知识”讲座,开通“农民有话说”专用电子信箱,建立“农民需求”专用电子邮箱,开设“来自基层声音”栏目,农民不出村就可以表达意愿和反映问题。据统计,全省来信来访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群体性上访大幅度减少,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针对村“两委”换届,各级都在远程教育网站,播放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委会组织法、有关“两委”换届选举的文件和规定,使党员及群众明白了政策法规,正确地行使权利。有的还通知在外务工的亲人回家参加选举,个别地方出现了乘火车、赶飞机回家参加选举的现象。省级教学辅助网站设立“空中影院”,先后上网播放100部电影和电视剧,有的地方根据一些老年人喜欢听戏,还上网播放了川剧、京剧等戏曲,组织老年人收看,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使党员干部群众受到了教育。农民不再满足于喝点小酒、打点小麻将,开始热心政(村)务、关心集体公益事业。多年难开的村民大会开起来了,久违的“坝坝会”恢复起来了,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远程教育工作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远程教育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为此,一定要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部署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加快远程教育工作步伐。
1.着眼于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搞好“三个延伸”,提高远程教育覆盖面。目前,我国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6%的村还没有电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而这些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了社会和谐。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远程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加速发展期。要把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中,大力加强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使远程教育网络向城市街道、社区延伸,让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到城市所有街道、社区,依托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逐步实现由党员干部向农民群众延伸,由村向村(居)向住户延伸,党员干部及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收看到远程教育节目。
2.着眼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处理好“三个关系”,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及群众需要。城乡教育机会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均等,农村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要认真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的关系,在抓紧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建设,从党和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群众需要出发,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搞好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处理好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的关系,全国远程教育管理机构要组织力量,集中开发制作一批优质教学课件,满足全国各地的整体需要。同时,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组织开发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要处理好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教育与经营管理、实用技术培训学习的关系,在重点抓好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教育的同时,抓好经营管理、实用技术培训学习,在进行文化、技能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民主法制、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等,引导党员依靠科学,战胜迷信,摆脱精神贫困和愚昧,走向富裕和文明,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3.着眼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三个转变”,增强远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按照“学出效果、用出效益”的要求,切实抓好教学组织管理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中受教育,在用中得实惠。坚持农村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既要发挥组织的优势,通过政策导向、纪律约束、利益驱动等外部的力量推动促进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又要采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提高教学感染力和学员参与程度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式。开设一些观察类、思考类、对话类的栏目,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们关心的重大问题和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前沿问题,约请理论工作者撰稿,采用聊天式、谈话式,使教育者与党员干部实现互动。远程教育点也要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实行“套餐”式服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党员干部群众需要,合理配置学习“套餐”,党员干部群众根据自己需要和实际自行安排到远程教育点进行“点菜”式学习,或通过刻录、借阅光盘到家中自主播放收看,努力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强制性向自觉性转变,由单一性的党员干部教育向综合性的农民群众培训转变。
三、搞好学用结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远程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远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远程教育要服从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重要作用。
1.努力把远程教育点办成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点,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远程教育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手段载体化、教育方式制度化、教育内容经常化,有利于大规模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特别是要进行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教育,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农村党员干部的头脑,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2.努力把远程教育点办成农民精神文化的活动点,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文明的程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远程教育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上,上网播放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片,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民在得到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熏陶,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建设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农村生活环境。
3.努力把远程教育点办成农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传授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民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收入分配领域,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也越高。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有关。对广大农民而言,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就会改变其就业和收入状况。要发挥远程教育覆盖面广等优势,上网播放农村种、养、加工技术和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技术,供各远程教育点下载播放,组织党员干部及群众学习收看,适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4.努力把远程教育点办成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现代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能否规避风险,应对市场竞争,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农业信息。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明显优势,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改善城乡信息不对称问题。各级要将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就业信息等及时上网播放,提供给农村千家万户,广大农户就可以凭借掌握的信息安排生产经营,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执笔:未也 彭庶民 李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