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的例危重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心理行为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的心理行为反应相当。护理后,护理后观察组的分离焦虑率为13(12.62%),控制感丧失率为9(2.91%),疼痛反应率为21(20.39%),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分离焦虑率31(3.10%),控制感丧失率23(22.33%),疼痛反应率57(55.34%)。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危重患儿心理特征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心理行为,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危重症患儿;心理护理;护理满意度
危重症患儿需要全天候24小时严密监护与救治。由于患儿年龄尚小,危重症患儿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时不仅要承受疾病带给他们的生理疼痛,还要承受与家属分离的不安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其心理反应和心理行为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良变化,影响治疗与康复[1]。因此,在对危重症患儿的护理中要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在本次试验中,对我院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的206例危重症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针对危重患儿心理特征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心理行为,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的206例危重症患儿。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儿101例、心血管系统疾病患儿39例、神经系统疾病患儿21例、血液系统疾病患儿13例、泌尿系统疾病患儿9例、消化系统疾病患儿17例以及其他中毒性疾病患儿6例。将所有患儿按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103例和对照组103例。观察组男49例,女54例,年龄为0至6岁,平均年龄为(3.72±1.14)岁,对照组中男57例,女46例,年龄为1至7岁,平均年龄为(4.17±1.02)岁。
作者单位:邮编61130 温江区人民医院 科室:儿科
第一作者:周姚 性别 女 学历 本科 技术职称 主管护师,E-mail.411278215@qq.com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
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根据对患者的临床分析,通过文献检索、查阅有关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出危重症患儿的心理特点为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群的恐惧、与家长分离的分离性焦虑、行为退化、控制力不足等,在心理护理的四大原则即交往原则、启迪原则、针对性原则和自我护理原则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对危重症患儿进行心理护理[2]。具体操作如下。(1)为危重症患儿营造轻松越快的病房氛围和环境:首先,为危重症患儿设置轻松适宜的儿童病房,改善患儿的病房环境,儿童病房内的床单、被套一应物品都使用卡通图案,颜色以亮色为主,有利于舒缓患儿的心情[3]。音乐可以较好的影响人们心理活动,尤其对儿童而言。因此,可以为患儿播放轻松愉快的儿歌,调剂患儿的住院生活,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和不安情绪,有效促进患儿康复。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儿的沟通,可与患儿一起玩玩具,给患儿讲少儿故事等,同样能够有效的减少患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群的恐惧感,重获归属感[4]。(3)加强交流,降低患儿焦虑感:对患儿实行一对一的护理,为患儿配置专门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要及时向家长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等,在饮食和生活上尽量按照患儿的喜好安排。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加深与患儿的交流,逐渐消除患儿的戒心,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护理人员面对患儿要面带微笑,语气轻柔,多采用抚摸患儿头部等作用,获得患儿喜爱。按时叮嘱患儿配合治疗,动作要温柔,尽量将患儿的疼痛减至最低,也可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或者运用暗示性语言降低患儿的疼痛感[5]。尽量增加患者于家属接触的机会,增加患儿家属的探视时间和次数,稳定患儿的心理。患儿家属进行探视期间要做好相关的消毒工作,避免患儿受到感染,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并且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嘱咐患儿家属在进行探视时保持心情愉悦,对患儿多加鼓励,有利于患儿身体康复。(3)控制力提升护理:患儿受到疾病的困扰控制力会有所下降,护理人员要刻意为患儿提供活动空间和机会,有意识的缓慢锻炼患儿对身体的控制[6]。条件允许这可每日牵引患儿进行下床走动或者教导患儿时常动动手指、手腕等,使患儿逐渐掌握对身体的控制权。此外,前期的对患儿饮食起居的护理和治疗过程以示范和鼓励为主,鼓励患儿主动配合治疗,主动完成洗脸、穿衣等动作,实现患儿自我护理[7]。自我护理训练不可操之过急,护理人员要有耐心和细心,对患儿的示范护理要到位、充分,且要反复多次,直至患儿掌握。如遇上行为退化较为严重的患儿,要多表扬、鼓励,耐心引导,切不可操之过急。
1.3疗效判定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心理行为反应比较。护理前后,由护理人员根据汉密顿焦虑量(HAMA)评价患儿的分离焦虑情况,根据心理严厉量表(CPSS)评价患儿控制感丧失情况,以及根基数字评分(VAS)评价患儿疼痛反应情况,统计患儿各项心理行为反应的发生率。
两组患儿护理后的满意度对比。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包括十项调查内容,一项1份,总分10分。满意:≥9分;基本满意:≥7分;不满意:<7分。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护理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5软件系统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心理行为反应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心理行为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分离焦虑率为13(12.62%),控制感丧失率为9(2.91%),疼痛反应率为21(20.39%),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分离焦虑率31(3.10%),控制感丧失率23(22.33%),疼痛反应率57(55.34%)。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心理行为反应比较[n(%)]
3.讨论
患儿危重症临床类型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其他中毒等疾病,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呼吸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等,具有急性发作、病情蔓延迅速、病情难以控制的特点,临床死亡率较高[8]。近年来,儿科危重症疾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引起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对危重症患儿的康复护理,要将医护人员、患儿。家属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加强医院与家长、患儿与家属、患儿和护理人员的交流,对患儿的生理和心理都要给与全方面的护理,尤其是心理护理[9]。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危重症患儿的心理护理和治疗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危重症患儿进行有益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促进危重症患儿的治疗和康复[10]。心理护理是指针对患儿的个性化特征,结合相关临床研究制定的对患儿身心全方位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及家属对的护理满意度,并且有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6例危重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观察组患者,护理人员根据临床分析,通过文献检索、查阅有关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出危重症患儿的心理特点有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群的恐惧、与家长分离的分离性焦虑、行为退化、控制力不足等。因此,在进行护理干预时,医院为患儿配置专门的护理人员,实行一对一的护理,在交往原则、启迪原则、针对性原则和自我护理原则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对危重症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发现,观察组患儿的心理行为反应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针对危重患儿心理特征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心理行为,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文燕,张莉,朱笑笑,黄月华,杨翠芳.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情况及护理对策[J]. 全科护理,2014,01:49-50.
[2]盖丽梅. 浅谈对急危重症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疗效[J]. 当代医药论丛,2014,02:249-250.
[3]杨玉芳,张舒梅,黄凌雁. 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护理探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20:2928-2930.
[4]张译文,王媛,郭岚峰. 儿科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初探[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21:64-66.
[5]程小文. 心理护理对儿科住院患者的效果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4,36:4954-4955.
[6]李素明,苏慧敏,金萍,刘纯义,刘强,黄素兰. 儿科重症监护过渡期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2015,03:342-344.
[7]张怀美. 心理护理在儿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及意义[J]. 中国社区医师,2015,19:133-134+136.
[8]余荣兰. 小儿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3:82+156.
[9]邹欣茹,杨绮云. 对儿科患儿及其家属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J]. 中外医疗,2013,21:148-149+151.
[10]曹剑虹. 儿科护理中92例人文关怀的护理观察[J]. 现代养生,2013,10:68.
论文作者:周姚 胡秀琼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5
标签:患儿论文; 心理论文; 危重症论文; 儿科论文; 两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家属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