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青年教师组织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何蕊迪[1](2021)在《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免费师范生教育、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一系列对乡村教育的扶持政策.尽管乡村教育得到高度重视,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和乡村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在数学教师专业能力中,教学实施能力是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因此,客观刻画乡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现状对于精准提升专业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参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研讨分析,构建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结构,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教师语言沟通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五个维度.本研究以A省398名乡村初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现状展开调查,理清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五个维度深入研究,并按照整体分析、各维度分析和差异性分析三个层面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在各维度中存在以下不足: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有所欠缺;课堂提问设计性不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存在疏忽;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乡村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自我完善动机不强和职后教育效果不显着.第二,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促进乡村教师自主发展和增强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提出提升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策略.从促进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是提升乡村初中数学教师的自我完善动机;二是加强乡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育培训.从增强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角度出发,包括以下五点:立足学生现实,组织教学活动;把握提问技巧,善用课堂提问;了解乡村学生,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灵活运用教法;丰富评价视角,善用激励性评价.
于金[2](2021)在《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将冰雪项目列为突破口之一。在体育主管部门层面,提出关于冰雪运动青少年和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十年蓝图。滑雪青少年人才的培养主要位于学校之中,滑雪教师教学水平对滑雪青少年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习近平同志“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以及2022冬奥会背景下,以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特尔菲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旨在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进行构建,可能性的为培养、发展和评价体育院校滑雪教师的滑雪教学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通过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的教学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及跟教助教,了解体育院校滑雪教师实际教学情况,为初步建立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提供现实依据。(二)本文通过特尔菲法建立的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由三个层次总共61个指标构成,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以及三级指标45个,各级指标随着等级深入呈现出逐步细化分解的趋势,各个指标之间即相互独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本文在专家评分的基础上,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根据各指标权重系数所占比重大小可以对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四)本文在构建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对各级指标进行量化计算。设计出便于使用的“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评价标准量表”,以期为定性、定量的评价体育院校滑雪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参考意见。综上:本文所构建的的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对于培养、发展和评价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建议滑雪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在滑雪教学中进行应用以促进滑雪教学能力的发展。
陈丽英[3](2021)在《福建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从事基础教育实践工作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师范教育演化为教师教育,重心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逻辑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国内外相关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研究成果为基础,并以"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进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方向探究,为采用客观、合理的方法录用、选拔、考核、评价福建省中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马霄晗[4](2021)在《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适应性为研究对象,对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教学现状和教学需求以及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在中小学的适应性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关于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现状:理论教学方面,各高校开展学期、学时以及教学内容并不统一,未采用自编教材,大部分高校在其中一个学期进行考核,部分高校不考核;技术教学方面,各高校教学学时差距较大,教学内容选择多元化,多为健美操基本动作和专项素质、大众健美操等级锻炼标准、竞技健美操以及拓展项目等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技术考核内容组合多样,占总成绩的60%-80%;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学生教学实施,教学内容设计,音乐选择、动作编排,裁判、组织训练等能力处于较强水平,教学掌控、教学应变,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模式和策略设计,组织竞赛等能力处于一般水平。(2)关于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课程现状:理论教学方面,理论教学开展少,大多穿插在技术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以健美操基本知识为主,无专业教材;技术教学方面,以健美操基本动作和专项素质、有氧健身操、街舞、啦啦操等时尚健身操为主,大多采用完整法与分解法、讲解示范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掌握程度为主进行考核;实践教学能力方面,中小学教师教学掌控能力处于较强水平,其他能力都为一般水平。(3)关于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教学需求:对理论教学内容中的健美操特点、功能、意义和科学锻炼方法需求最多;对技术教学内容中的街舞、啦啦操等时尚健身操、自编健美操需求最多;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实践教学能力各方面都需达到较强水平。(4)关于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适应性:理论教学内容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性不强;技术教学内容中健美操基本动作和专项素质,自编健美操,有氧健身操,街舞、啦啦操等时尚健身操较适应中小学,竞技健美操、大众健美操等级锻炼标准不能适应于中小学;在实践教学能力中,教学实施,教学内容设计,音乐选择、动作编排,裁判、组织训练等能力能够适应于中小学,教学掌控、教学应变,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模式和策略设计,组织竞赛等能力不能适应于中小学。基于研究结果,对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理论与技术技能的融合,创新教学形式。(2)加强专项基本功培养,丰富技术教学内容。(3)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4)构建实践平台,提升综合能力。
董瑞[5](2021)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是对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和在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所应具备的素养的探讨。本论文所探讨的劳动教育,一类是在学科当中的渗透,一类是特别的活动,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展开,通过相关理论参考和劳动教育政策中提取的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指标以及对中小学教师现实需求的关注,研制了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分析框架,认为劳动教育要求中小学教师具备劳动教育信念、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以及劳动教育管理能力,教师具备劳动教育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劳动教育对教师素养的需求。随后进入中小学校选取教育管理者、一线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现状。研究发现,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学段上存在差异;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会影响教师关注劳动教育的程度;很多教师把劳动教育视为体力劳动和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教师的劳动素养不高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示范;每位教师都应自觉实施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校并未落实。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水平不高的原因受多方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教育评价制度难以改变教师的关注重点;缺乏培育和激励教师发展劳动教育素养的措施;缺乏融入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师资培训。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从政府、学校及教师自身三个角度探讨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的对策及建议,政府层面可以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执行的评价和监测劳动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要求、规划与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的劳动教育培训;学校层面可以营造劳动教育的硬环境与软环境、进行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校本培训;教师层面可以加强专业学习、改善劳动教育实践、加强行动反思。
胡晓霞[6](2021)在《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更为迫切。我国于2020年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就是服务国家重大实践战略发展的时代之需,是加强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实践之举。“强基计划”中特别注重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而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要分配10%的可是用于跨学科课程的学习,这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诸多政策文件中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多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当前基础教育正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素养,尤其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诉求更为迫切。因此,重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试图解决以下问题:(1)挖掘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新要素;(2)构建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本研究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及国家颁布的教师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初步构建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然后,以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教授和基础教育教学领域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为调查对象,采用德尔菲法获得专家对笔者构建的教学能力结构的意见,通过对其意见进行分析整理,最终构建出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并提出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议。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已有文献及相关政策文件分析,得出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有如下新元素:教学创新能力、育人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创设跨学科教学情境的能力和跨学科理解与实践能力。(2)本研究构建了包含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的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2个一级指标为一般教学能力和特定学科教学能力;6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数学教学能力、科学探究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能力。本研究提出如下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建议:(1)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职前培养建议。从培养单位层面出发,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应该根据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加师德培养类课程,其包含教师的师德培养,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课程和育德能力的相关课程,培养方式方面,可以采用浸润式培养方式等;从职前教师层面出发,职前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2)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职后培养建议。学校层面应该创新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合作教学”培养模式和“教学视频”培养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采用“针对性”培养模式;职后教师应当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整体来讲,本研究的特色在于挖掘了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新元素,而且构建了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章平[7](2020)在《包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下青年教师能力发展要素》文中认为随着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人才战略的驱动,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创新人才上的作用愈加重要。然而,青年教师的教育背景、教学环境和成长环境制约着教学能力的提升,阻滞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剖析包装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要素,结合包装行业发展实际,进行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质量,为包装行业的飞跃发展奠定人才基石。
来文凤[8](2020)在《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兴国必先强教,兴教必先强师,教师是促进职业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师资队伍的基础和关键。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了解当前阶段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实践困境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研究在梳理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参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实习实训组织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七个方面,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教师专业能力各维度得分差异较大。其中教师的实训实习组织能力在教师专业能力中得分最低,可见实训实习组织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中最为薄弱的部分。(2)通过差异性分析发现教龄、学历、职称、参加过培训级别、有无获得荣誉称号、有无企业实践经历等因素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在内外因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探析其问题产生的成因,一方面学校未能创设适宜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发展主动性不强,缺乏合理规划;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职业背景知识欠缺;教师参与企业深入实践的效果不理想。最后基于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内外联动”的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引导策略:在外部环境上要给予教师充分有效的激励与保障,学校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支持者和保障者,具体来说要构建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完善教师职后培养体系。从内部因素来看,教师是专业能力成长的主体,要主动反思,积极行动。第一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提升自我发展意识;第二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优化教师专业能力;第三以反思来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第四增强专业发展规划意识和管理能力。
杜静[9](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升人能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而地理实践力则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得以培养。为落实课标要求,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践和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等内容展开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类型单一、案例区域特色不显着、可操作性低等问题,但可基于原有活动内容进一步拓展和运用。通过梳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可知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的活动板块数量分别有39个、37个和26个,共102个,其中图文分析的活动类型占多数(共16个,占16%),较少的是地理绘图类(3个,占3%)和制作类(1个,占1%)。第二,通过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和活动案例的实施与评价分析,表明:(1)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力和认识有待提升(65.79%的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了解较少,67.11%的教师偶尔运用教材开展实践活动);(2)学生趋向于喜欢参与动手操作的活动(55.67%的学生对操作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28.89%的学生表示感兴趣);(3)学生参与率低、认知程度低(62.2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地理实践活动);(4)学生安全和活动经费问题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校外活动)的主要挑战。第三,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发现的问题,综合课标、教材、学生兴趣和教师能力,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和平台,设计以下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案例:(1)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活动;(2)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实践活动;(3)《老干妈辣椒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分析》论文写作活动。通过采用网络授课方式实施设计的实践活动,经评价表明:运用网络直播平台,组织实施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远程操作和观摩学习的活动组织模式是可行的;从活动评价结果来看,参与学生能完成活动的目标要求,各学习小组分工合理、合作紧密、个人参与程度较高;同时也发现学生存在: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差、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第四,根据培养现状调查分析、课标和教材分析、以及典型活动案例的设计与实施评价结果,提出以下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提升途径和策略:(1)引导学生使用常见的地理信息工具或平台;(2)鼓励学生设计课堂实践活动;(3)加强高中地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4)加强地图在教学中的使用;(5)加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建设;(6)开设校内地理实践场所;(7)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地理实践活动;(8)加强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活动。目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受应试教育导向和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还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对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课标、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设计合理、安全、可操作的地理实践活动,制定有效的组织和评价方法,探索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提升途径和策略,对地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马雪[10](2020)在《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引领研究》文中指出当代青年富有活力、充满激情、满怀抱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及青年教育工作,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通过着作、座谈、讲话、回信等方式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及青年教育的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对青年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期望,对青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为直接来源,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的思想,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年使命所提出的指导青年健康成长的宝贵思想理论。第二部分,概述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整理分析习近平关于青年和青年教育工作的相关论述,总结概括出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教育内容、基本教育原则和重要教育方法。主要教育内容围绕社会责任、核心价值观、个人品格、基层成长方面展开,突出教育的重要性;基本教育原则分别是党管原则、方向原则、全面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阐明进行教育时所依据的准则;重要教育方法分别是榜样示范、广泛渗透、层次教育,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部分,论述习近平教育思想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不仅引领了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而且引领了青年成长成才的现实路径,倡导全社会关心、帮助青年,积极为青年一代搭建广阔人生舞台。
二、论青年教师组织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青年教师组织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2.1 研究现状分析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3 专业标准与教学实施能力结构 |
第三章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3.2 问卷设计与实施 |
3.3 信效度分析 |
3.4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四章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现状的分析 |
4.1 教学实施能力的整体分析 |
4.2 教学实施能力的各维度分析 |
4.3 教学实施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
4.4 访谈相关问题分析 |
第五章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5.1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存在的问题 |
5.2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六章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提升策略 |
6.1 促进乡村初中数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提升策略 |
6.2 增强乡村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调查问卷 |
致谢 |
(2)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 |
1.1.2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
1.1.3 滑雪运动在体育运动中蓬勃发展 |
1.1.4 滑雪教师教学水平存在差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能力的概念界定 |
2.1.2 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 |
2.1.3 能力结构的概述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2.3 国内相关研究 |
2.3.1 有关体育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 |
2.3.2 有关滑雪教学的研究 |
2.4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观察法 |
3.2.3 访谈法 |
3.2.4 特尔菲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滑雪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4.1.1 教学内容分析 |
4.1.2 教学条件分析 |
4.1.3 考核内容及结果分析 |
4.2 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初步构建 |
4.2.1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建立的理论分析 |
4.2.2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筛选思路 |
4.2.3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4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初步拟定 |
4.3 特尔菲法的开展情况 |
4.3.1 专家小组的基本情况 |
4.3.2 专家小组的权威系数 |
4.3.3 第一轮各级指标构建 |
4.3.4 第二轮各级指标构建 |
4.3.5 第三轮各级指标构建 |
4.4 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最终建立 |
4.4.1 权重的计算与确定 |
4.4.2 滑雪教学能力结构指标的分析 |
4.5 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评价表的设计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专家小组基本信息情况表(特尔菲法) |
附录3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Ⅰ》 |
附录4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Ⅱ》 |
附录5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问卷Ⅲ》 |
附录6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评价标准表 |
附录7 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的专家咨询效度评价表 |
附录8 专家基本信息情况表(问卷效度检验) |
个人简介 |
(3)福建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访谈法 |
1.2.3 问卷调查法 |
1.3 数理统计法 |
1.4 逻辑分析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福建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情况 |
2.2 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及内容的情况 |
2.3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情况及内容 |
3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
3.1 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多元化平台 |
3.1.1 优质展示课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发展 |
3.1.2 安排技能大赛及建立中小学体育科研机制 |
3.2 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督导评估机制 |
3.2.1 完善福建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督导评估体系 |
3.2.2 出台地方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课堂质量标准 |
3.3 构建完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制度 |
3.3.1 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进行专家讲学和自我训练 |
3.3.2 利用网络培训与课堂培训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全员的技能培训 |
3.4 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
3.4.1 站在人才培养的角度思考体育老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目的 |
3.4.2 从标准与课程的角度进行中小学体育老师的培养 |
3.4.3 从高校分流和评估的角度进行中学体育老师的培养 |
4 结论 |
(4)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1.2 《健美操》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中小学对健美操人才的专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高校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
2.1.2 关于中小学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
2.1.3 关于高校健美操课程优化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分析 |
4.1.1 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理论内容分析 |
4.1.2 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技术内容分析 |
4.1.3 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实践教学能力内容分析 |
4.2 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教学现状分析 |
4.2.1 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4.2.2 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理论教学现状分析 |
4.2.3 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
4.2.4 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
4.3 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教学需求分析 |
4.3.1 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理论教学需求分析 |
4.3.2 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技术教学需求分析 |
4.3.3 成都市中小学健美操实践教学能力需求分析 |
4.4 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在中小学的适应性分析 |
4.4.1 理论教学内容适应性分析 |
4.4.2 技术教学内容适应性分析 |
4.4.3 实践教学能力适应性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5)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教师素养的相关研究 |
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师素养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与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背景 |
一、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 |
二、与学科教学及教育活动相融合 |
三、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 |
四、注意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与时代性 |
五、提高每位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
第二节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 |
一、大多数学校开展过一定形式的劳动教育 |
二、系统开设专门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校较少 |
三、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学校较少 |
四、关注学科融合的学校较少 |
第三节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成因 |
一、教育体制层面 |
二、家-校-社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内涵 |
一、劳动教育 |
二、教师素养 |
三、教师劳动教育素养 |
四、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特点 |
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
二、为己性与为他性的统一 |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价值 |
一、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
二、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框架研制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分析框架的形成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政策依据 |
三、选择依据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 |
一、劳动教育信念 |
二、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 |
三、劳动教育管理能力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现状考察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总体情况 |
一、劳动教育信念现状 |
二、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现状 |
三、劳动教育管理能力现状 |
四、研究发现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影响因素 |
一、当前教育评价制度难以改变教师的关注重点 |
二、缺乏培育和激励教师发展劳动教育素养的措施 |
三、缺乏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师资培训 |
第六章 提升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的引领 |
一、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执行的评价和监测体系 |
二、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的要求 |
三、规划与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的劳动教育培训 |
第二节 学校的使命 |
一、创设劳动教育的硬环境与软环境,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
二、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
三、开展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校本培训 |
第三节 教师的行动 |
一、立足自身发展,加强专业学习 |
二、立足学生发展,改善劳动教育实践 |
三、立足终身学习,加强行动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人才的呼唤:创新型人才的稀缺 |
1.1.2 国家对教师的要求:相关政策文件对教师素养提出新要求 |
1.1.3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诉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能力(Competency) |
2.1.2 教学能力(Teaching Competency) |
2.1.3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 |
2.2 关于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能力内涵的研究 |
2.2.2 关于能力结构的研究 |
2.3 关于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教学能力内涵的研究 |
2.3.2 关于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 |
2.4 关于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 |
3.4 数据分析和指标筛选 |
3.4.1 数据统计分析 |
3.4.2 评价指标筛选 |
第4章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 |
4.1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初步构建 |
4.1.1 理论基础 |
4.1.2 初步构建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
4.2 第一轮专家咨询 |
4.2.1 形成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4.2.2 选取调查对象 |
4.2.3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4.2.4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指标修订 |
4.3 第二轮专家咨询 |
4.3.1 形成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4.3.2 选取调查对象 |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与分析 |
4.3.4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指标再修订 |
4.4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解读 |
4.4.1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最终构建 |
4.4.2 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解读 |
第5章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议 |
5.1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前培养建议 |
5.1.1 培养单位层面:增设跨学科课程,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
5.1.2 培养单位层面:增加教师师德培养类课程,提升育人能力 |
5.1.3 培养单位层面:增设人文社科类及科学类课程,丰富跨学科知识体系 |
5.1.4 职前教师层面:学习跨学科知识,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
5.2 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后提升建议 |
5.2.1 学校层面:“跨学科”培养模式,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
5.2.2 职后教师层面: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包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下青年教师能力发展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包装行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作为支撑 |
1. 创新人才的缺失导致企业创新意识薄弱 |
2. 创新人才的不足导致包装企业创新成本升高 |
3. 创新人才能力不强导致行业竞争力不强 |
二、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法满足包装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
1. 青年教师的教育背景 |
2. 青年教师的教学环境 |
3.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环境 |
三、包装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要素 |
1. 追踪包装行业的发展历史与专业要求,提升教学组织能力 |
2. 借鉴国内外包装技术与工艺,培养教学实施能力 |
3. 紧跟包装行业的发展环境,培养教学监控能力 |
4. 依托包装行业发展新机遇,培养教学研究能力 |
四、结语 |
(8)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日益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和重视 |
1.1.2 教师专业能力是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基础和关键 |
1.1.3 当前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
1.1.4 《专业标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内涵的研究 |
1.3.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影响因素探究 |
1.3.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
1.3.4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研究 |
1.3.5 国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研究 |
1.4 研究方案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
2.1.2 教师专业能力 |
2.1.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 |
2.2 内外因理论 |
2.3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
第3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1 研究情况说明 |
3.1.1 调查对象 |
3.1.2 问卷构成 |
3.1.3 问卷的信度分析 |
3.1.4 问卷的效度分析 |
3.1.5 问卷的实施与统计 |
3.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说明 |
3.3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 |
第4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不高且各维度能力发展不均衡 |
4.1.2 教学设计能力存在不足 |
4.1.3 教育评价能力有待完善 |
4.1.4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
4.1.5 沟通与合作能力欠缺 |
4.1.6 实训实习组织能力是最薄弱的环节 |
4.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学校未能创设适宜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环境氛围 |
4.2.2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主动性不强,缺乏合理规划 |
4.2.3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职业背景性知识欠缺 |
4.2.4 教师参与企业深入实践的效果不理想 |
第5章 “内外联动”的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引导策略 |
5.1 外部环境:有效的激励与保障 |
5.1.1 构建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
5.1.2 完善教师职后培养机制 |
5.2 内部因素:主动反思,积极行动 |
5.2.1 维持教师职业初心,激起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 |
5.2.2 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优化教师专业能力 |
5.2.3 以反思来创新教育教学实践 |
5.2.4 增强专业发展规划意识和管理能力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调查问卷 |
(9)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地理核心素养 |
2.1.2 地理实践 |
2.1.3 地理实践力 |
2.1.4 地理实践活动 |
2.2 理论基础 |
2.2.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2.2.2 认知发展理论 |
2.2.3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2.2.5 具身认知理论 |
2.2.6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2.2.7 情境学习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实践力分析 |
3.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3.1.1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内容构成 |
3.1.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
3.1.3 高中地理学业要求 |
3.2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资源开发需求 |
3.2.1 高中地理教材实践活动内容 |
3.2.2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活动课程开发 |
3.3 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试题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问卷、试题和访谈提纲 |
4.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4.2.1 调查教师基本情况 |
4.2.2 地理实践力的认知程度 |
4.2.3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情况 |
4.2.4 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情况 |
4.2.5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制约因素 |
4.2.6 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
4.2.7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建议 |
4.3 学生问卷和测试题调查分析 |
4.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2 学生测试题结果分析 |
4.4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的教师访谈分析 |
4.4.1 访谈目的 |
4.4.2 访谈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 |
4.4.3 访谈总结 |
4.5 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
4.5.1 地理实践力培养面临的教学环境问题 |
4.5.2 地理实践力培养面临的学情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5.1 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原则 |
5.1.1 基于课标的原则 |
5.1.2 学生主体性原则 |
5.1.3 提升地理实践力原则 |
5.1.4 区域特色原则 |
5.1.5 多元评价原则 |
5.2 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 |
5.2.1 实验类活动案例 |
5.2.2 地图分析类活动案例 |
5.2.3 地理写作类活动案例 |
5.3 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与模式 |
5.3.1 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与模式 |
5.3.2 实施的方法 |
5.3.3 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 |
5.3.4 地理实践活动评价模型及评价量表设计 |
5.4 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和评价 |
5.4.1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
5.4.2 实践活动案例一的总结与评价 |
5.4.3 《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
5.4.4 实践活动案例二的总结与评价 |
5.4.5 《老干妈辣椒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分析》写作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
5.4.6 实践活动案例三的总结与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策略 |
6.1 学生方面 |
6.1.1 引导学生使用常见的地理信息工具和平台 |
6.1.2 鼓励学生设计课堂实践活动 |
6.2 教师方面 |
6.2.1 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相关的培训 |
6.2.2 增强地图在教学中的使用 |
6.2.3 加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
6.3 其他方面 |
6.3.1 开设校内地理实践的场所 |
6.3.2 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地理实践活动 |
6.3.3 加强地域特色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
6.4 提升途径调查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2 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活动实验记录表 |
附录5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对地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数据下载操作指引 |
附录6 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提取操作指引(ENVI5.5.x) |
附录7 《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活动实验记录表 |
附录8 中国气象数据网地面气象数据下载操作指引 |
附录9 计算机辅助绘制气温和降水图操作指引(微软Office Excel 2019) |
附录10 高中地理实践力提升途径调查(教师卷) |
附录11 高中地理实践力提升途径调查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引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尝试 |
2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 |
2.1.2 列宁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 |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 |
2.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 |
3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习近平青年教育的教育内容 |
3.1.1 社会责任教育 |
3.1.2 核心价值观教育 |
3.1.3 个人品格教育 |
3.1.4 基层成长教育 |
3.2 习近平青年教育的教育原则 |
3.2.1 党管原则 |
3.2.2 方向原则 |
3.2.3 全面原则 |
3.2.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3.3 习近平青年教育的教育方法 |
3.3.1 榜样示范 |
3.3.2 广泛渗透 |
3.3.3 层次教育 |
4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引领 |
4.1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引领青年成长成才方向 |
4.1.1 价值维度: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
4.1.2 实践维度: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
4.2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引领青年成长成才路径 |
4.2.1 各级党委和政府发挥统领作用 |
4.2.2 共青团组织发挥纽带作用 |
4.2.3 高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 |
4.2.4 家庭发挥教育基础作用 |
4.2.5 青年个人进行自我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论青年教师组织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研究[D]. 何蕊迪.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体育院校滑雪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构建研究[D]. 于金.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福建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 陈丽英. 体育科学研究, 2021(03)
- [4]成都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内容适应性研究[D]. 马霄晗.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5]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素养研究[D]. 董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D]. 胡晓霞. 西南大学, 2021(01)
- [7]包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下青年教师能力发展要素[J]. 王章平. 广东印刷, 2020(06)
- [8]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研究[D]. 来文凤.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9]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D]. 杜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对青年成长成才的引领研究[D]. 马雪.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