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的挑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区域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目前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强劲势头,这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认识看待这些影响,审时度势,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大体系进程的情况下,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特点给我国进一步实现对外开放既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总的看,是挑战大于机会,形势不容乐观。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它会恶化我国的贸易环境,这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它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组成区域一体化组织,增强了区域组织的经济实力,也增强了区域组织的对外谈判力量,从而有利于区域组织的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从现实状况来看,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未参加区域组织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则不断恶化。如1972年与50年代中期比较,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价下降了10%,若把石油除外则下降了18%。这是与在此阶段,区域一体化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展远比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展要快得多、层次也要高得多的情况相适应的。我国属于尚未参加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显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

2、它会降低我国在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贸易地位。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对内自由贸易和对外实行贸易保护的特点。这种特点会带来两种对外贸易效果:即“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向”(Trade Diversion)。前者指由于撤消了区内的贸易壁垒,使生产转向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净利益。后者则指由于一体化组织对外设置了贸易壁垒,从而使一些成员国的消费者不能以低价购买域外国家生产的更低廉的产品,只能转而购买组织内部的高价商品。无论是贸易创造,还是贸易转向,二者都增强了区域一体化组织贸易的内向性,从而使区内贸易所占的比重日趋上升,区外贸易所占的比重则随之降低。区域一体化组织中内贸性的日益增强,降低了域外国在其成员国中的地位,而使域外国的贸易环境不利,我国正是这种情况。

其次,区域一体化浪潮所引起的国际投资的流向变化,将使我国可利用的外资相对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区外商品进入到区内遇到障碍,国际投资作为一种冲破区域贸易壁垒的工具,已日益成为不同区域经济组织国家加紧向对方渗透,竭力打入对方势力范围的有效手段。目前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从而使国际投资流向越来越多地密集于一体化组织内。如美国1989年对欧共体国家的直接投资达200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美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也呈强化趋势,1988年对日投资猛增42%,达17亿美元,1989年达23亿美元①。目前美国对外投资已显现出加紧渗透西欧,而寄希望于亚太地区的端倪。日本的海外投资发展也体现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关的特点。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主要对象是美国和西欧,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日趋下降并集中于东盟少数亚太地区国家。1980年,日本在西欧的直接投资累计余额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余额的12.2%,仅次于日本在东亚、东南亚、美国、拉美地区的投资;1989年此比重则上升为17.7%,仅次于日本在美国的对外投资而超过日本在东亚、东南亚、拉美地区的投资。1987年日本对欧美的投资额为219亿美元,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5.7%②。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加强对经济一体化区域内国家的投资,尤其是加快了对欧共体投资步伐,纷纷在欧共体内设立办事处,扩展销售网络。同样,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经济圈”的酝酿,近年来欧共体对美、日的投资也在增加。国际投资流向的这种变化,会相对减少我国的外资来源。目前,东盟已成为我国吸引港澳投资的重要竞争对手,这对于急需建设资金的我国来说极为不利。

再次,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浪潮带来的世界市场相对分割和国际竞争的新特点不利于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目标的实现。当前区域一体化向洲域化和跨越经济发展水平而加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强争夺世界经济霸权的直接结果,其实质是想从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将使统一的世界经济被割裂成一个个相互对立的集团。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浪潮而导致的世界市场的相对分割,对于尚未参加任何经贸集团的我国来说,大有四面楚歌之势。区域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也使得国际竞争出现新的特点,即国际竞争已由过去垄断企业对垄断企业、垄断集团对垄断集团的斗争发展到区域集团之间,或者以区域集团为依托而进行斗争,其斗争的尖锐程度超过战后任何时候。近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接连不断的货币战、汇率战、利率战和贸易战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在此情形下,作为仍单枪匹马的我国,国际竞争能力必然会削弱。这对我国欲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来说,显然是个挑战。

从上可见,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对于仍游离于区域一体化组织之外的我国来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99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30%,外贸已成为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若不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我国贸易环境的恶化和可利用外资的减少以及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下降将不是危言耸听。如何尽快适应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大潮,已是当务之急。

二 我国的应对策略

在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和机会,将不利因素降至最低限度,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以下三个难题:第一,如何将我国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有效地融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去?第二,如何在国内资金不足、国际资本短缺、世界市场分割条件下筹措和赚取发展资金并有效地加入以利用?第三,如何积极有效地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第一个问题涉及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运转;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我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及其实际动作;第三个问题则涉及我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实践。对此,笔者认为,采取以下对策已势在必行: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既能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又能对世界经济的过度冲击具有很强应变能力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首先,在指导方针上,应从战略的高度把对外开放与对内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改革为开放服务,开放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关系。总体设计,统筹安排,不应再相互脱节和各行其道。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应着手于适应对外开放、建立外向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不仅是特区和沿海地区范围内的事,而是全局性的任务和目标。应该指出,改革与开放的这种关系,迄今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政策是开放的,而我们的体制却是封闭的。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经济体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外汇管理上,我国目前虽已改变过去外汇统收统支的作法,实行了外汇留成制度,而且在北京、深圳等几个大城市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今年又允许个人参与外汇买卖,但国家对外汇的管制仍很严,真正意义上的适应对外开放的外汇市场远未建立。

2、在金融体制的对外开放上步子很小,金融国际化远未实现,对外金融业务目前基本上由中国银行垄断,能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或金融机构数量很少,且其业务被严格限制在办理外币业务上。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经营人民币业务,这是我国金融体制对外开放最关键的环节,但我国目前还远未做到这一点。

3、在外贸企业改革上虽已给企业下放很多权力,而且大中型国有企业已被赋予外贸进出口自主权,但外贸企业在产权关系模糊,还未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之前,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自负盈亏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

上述与对外开放不相适应的对外经济管理体制的存在,使我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脱节,从而筑起一条国内企业及其经济活动与世界经济相隔的“万里长城”、国内经济效益与国际市场经营效益脱节的人为屏障。经济体制与对外开放的不相适应,不仅降低和抵消了开放带来的利益,而且加剧了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冲突,加重国内经济的困难,这是我国封闭经济体制与对外开放矛盾的集中表现。事实表明,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单是科技水平和产业水平的差距,而且更重要的还有与社会化、国际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机构、方法等方面的差距,而且后一种差距已日益成为我国进一步开放、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如生产要素的资本化经营和商品的货币化交换是世界市场的本质,而我国目前还远未实现这一点。因此,从战略高度理顺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是加快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进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金融体制、外贸体制、价格体制的改革,建立符合世界市场规则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1、以股份制为目标模式,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工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参与世界市场的主力,不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国要大规模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是不可能的。因此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基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金融国际化。当前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大都属于“两只手”并用的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和“看得见的手”——国家宏观调控互相结合的经济。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应体现两只手的结合,而实现“两只手”有机结合和协调的结合部在于完善的金融体系。同时,完善的金融体系也是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接环节和接轨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也因此而成为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实行金融改革,应该在坚持金融机构多样化和企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沟通储蓄和投资,同时逐步实现金融国际化,使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联结,促进外资流入,以便充分发挥货币作为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3、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价格体制和其它配套改革。外贸体制的改革不仅是扩大出口,保证合理进口、合理引进国际竞争机制的需要,也是我国目前入关的重要条件,其在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逐步放宽进口管理,增加外贸政策的透明度已是加快我国入关进程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进程的重要举措。我国目前的价格改革已有重大进展,但离关贸总协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快价格体制改革,让市场价格成为主要价格形式是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必要步骤。由于改革是个系统配套工程,因此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还必须加快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否则这一进程将大大受阻。

〈二〉调整对外开放战略,树立“全球战略”观念,变引进式的对外开放为双向式对外开放。“全球战略”目前已成为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在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其意义更为重要。我国要实现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目标,也必须树立“全球战略”观念。要实行“全球战略”,显然前10多年的引进式对外开放已不适时宜。引进式的对外开放着眼点在于引进外资和技术,努力扩大出口是为了引进。由于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今后这种办法困难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实行新的开放战略,即双向式对外开放,即在投资和外贸领域实现国内国外的对流和循环。对此,须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吸引外资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尽可能地吸收外资以便缓解外资来源;2、在引进外资的方向上,要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方面倾斜,向内地和西部倾斜,改变过去规模小、水平低和局限于沿海地区的状况;3、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时,实施“阻碍产品”而“鼓励要素”流入政策;4、扶持对外企业集团,支持投资主导型的跨国经营;5、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有选择地开放市场,引进竞争。

〈三〉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推动本地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对付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的一种手段。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一个大国理应参加本地的经济合作,这不仅因为亚太地区集中了我国对外贸易的80%,而且我国同日本,四小龙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已较密切,互补性强。因此,我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我国在参与亚太经济合作时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宜推进亚太地区的集团化。如果出现亚太经济集团,中国将面临二难境地,参加与否均不利。参加了则会处于分工的底层,民族工业将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这一地区小国居多,有些国家和地区如东盟,日本等国国内市场有限但出口能力很大,若与之结成经济集团,进入我国市场的商品数量将明显多于我国可能进入对方市场的商品,这显然对我国很不利。

2、我国应在亚太经济合作机制酝酿期就参与,以便影响其宗旨和方向,而不应等其形成后再申请加入。在这方面,英国有教训。在欧共体形成时,英国不愿意参加,等后来参加时才发现许多规章制度对其非常不利,但也只能被动接受,我国不可重蹈覆辙。

3、应在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基础上,按由低到高的层次,逐步推进本地的经济合作。首先,应积极推进大陆、港澳和台湾的经济合作,加快“大中国经济圈”的形成;其次,在“大中国经济圈”形成后,再积极推动华人经济圈的形成;再次,加快参与东北亚经济区的建设进程。

总之,我国在参与亚太经济合作中应坚持“积极参与,双边与多边并进”的开放性地区主义的方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影响。

注释:

①《世界经济研究》1990年第6期。

②《世界经济》1991年第8期。

标签:;  ;  ;  ;  

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