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论文_郑惠斌

新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论文_郑惠斌

郑惠斌 山西省长治学院附属太标中学 046000

素质教育是种主体性教育,它强调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遵循每个孩子的天性,任由他们朝自己梦想的方向发展,并教给他们“先做人,后做事”,教给他们达到梦想和做人所需要的素质。从这一意义上讲, 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传道、授业、解感的过程,同时又是一项开发人的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发展和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无疑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正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学习中的情感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

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允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正是当今教育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结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

根据这一规律, 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

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1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 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

根据这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

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 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而且能够感受成功学习的欢乐。

例如在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难点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对比、联想、浓缩、提炼等方法,使其中涉及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电子得与失等诸多概念清晰、明了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感到的不是这部分知识的杂乱、难记,而是有序、有理、有趣。特别是可让学生从对比中领悟到“对立统一”“物质不灭”等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上述提及的“盐类的水解”教学中,可先以探讨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为范例,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思路积极思维,深入探索CH3COONa的水解过程,使学生认识到CH3C0O-与H2O电离产生的H+结合成弱电解质CH3COOH,引起H2O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导致溶液中[H+]<[OH-]。然后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独立探索NH4Cl等其它类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盐类的水解”实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他学科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与工农业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以具体生动的事例证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飞跃发展,取得了举世嘱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在讲“元素化合物”时,结合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事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对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地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训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

又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可配合演示实验说明之),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悦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相德富《考试周刊》.2008,5。

[2]乐毅《哈佛论成败是素质教育噩梦》.中国青年报,2015,1,5。

[3]卢家楣 著《情感教学的心理学》.上海,2002,7。

[4]吴赠强 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2000,12。

论文作者:郑惠斌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新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论文_郑惠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