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谈专业课程_于漪论文

名师谈专业课程_于漪论文

言说名师的专业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师论文,历程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的中国教坛,各种国际教育思潮和相关研究成果,在历经本土化解读、融入新课标和新教材后,走进了课堂。于是课程改革深化的视点转向课堂,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落在了教师的肩上。无论是正处于模仿阶段的职场新手,还是属于独立性教学和创造性教学阶段的教师,或是苦苦追寻自己教学特色的学科带头人、名师,在面对课程资源研发、课堂角色转换、教学行为更新、课堂生态环境构建等等专业发展的新命题时,都难以在学科课程教学论著中一一找到答案。于是带着各自的理解和教学积淀,他们风雨兼程地走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上。

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历程的巅峰标靶,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直到达成这一目标,期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教学风格完善阶段。如何加速专业发展的进程?如何尽快转入专业发展的高阶段,乃至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专业教学风格?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专业诉求。

早春三月,我们坐在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中国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客厅里,倾听名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再现50多年的教学场景,探寻教师的素质、能力、个性特点等内在因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时代发展需求、地域民俗和学生教材等客观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一、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与模仿性教学阶段

问:于老师,您毕业于综合性高校复旦大学教育系,进入中学后教了8年历史再改教语文学科,在专业发展的模仿性阶段所处的境况,与今天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颇具相似性。您是如何起跑的?

于漪:从现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视角来看,我是属于非师范类高校培养的中学语文教师,走上讲台前并没有再接受学科教学专业知识的系统训练。好在我的本科是教育专业,因此我拥有学校教育通识。这也为我今后的教学专业研究打下了基础。刚入职的新教师上语文课,是从模仿开始的,突出特点是几乎没有教学上的创造:从语文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甚至教学语言和体态都是一招一式的模仿、套用,或是直接移植别人的成功经验。从我带教的徒弟,现在有的已成为语文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来看,这样的积极模仿是必不可少的。它就像学生写字从描红开始,先“入格”才能“出格”。

不过,我的模仿阶段很短暂、也很特别。50年代的语文课堂大都是封闭的,很少有现在高频率的公开课、研讨会等横向学习的机会。我的一些模仿来自于求学生涯的回忆。回忆自己在省立中学时代首席教师的课,他们的讲课方式、课堂语言。当时语文教学参考书、教学研究杂志也很匮乏,所以环境逼着我独立思考、逼我自学。我花了三年的时间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古中外经典名篇,靠着一本教科书自己琢磨、创造教案。由于自己学过教育学,对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不盲从,坚信自己的思考,自己作判断的习惯也是那个阶段养成的。

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资源很丰富,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参考书、教案集、观课、研讨会等资源,是新教师面临的问题。我以为: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仅能参考,不可盲目照搬,只有自己反复阅读,一直读到课文中的字一个个都站起来与你对话,你才拥有对文本的感悟,才能帮助学生寻求他们自己对文本的体验。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其次,新教师在模仿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渐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原理,文体知识、课型、教学要求、年级目标,当然还必须拥有文学素养。

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与独立性教学阶段

问:独立性教学阶段是一个艰辛的时期,特别需要教师保持对语文教学的激情,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效能感。于老师能否谈谈这个教学熟练阶段的经验?

于漪:每一位教师走过这一历程,有着时间上的差异。有的教师很快进入下一个阶段,有的则可能一辈子仅停留在此。这个阶段是从模仿性教学到创造性教学的过渡阶段,其特征是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地设计教学各环节,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检验。同时,教师开始潜心研究和体验名家特色,不断融入自我,将别人的成功经验通过内化变为己有。

上世纪60年代,我在无条件试教的前提下上了2000节语文公开课,且反响热烈。我的课前功夫是“磨”,阅读、比较、分析作者、作品、内容、形式。我教景物描写的课文,教朱自清的《春》,我引导学生体会大地回春的勃勃生机,就像欣赏一幅水彩画;教鲁迅的《放乡》,我引导学生就如同观赏一幅国画中枯笔的苍凉与悲怆;教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引导学生体会强烈光感的如同油画般的景物描写。这样每一次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征,让学生真正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精髓之所在。我是学教育学的,但成为语文教师后,我尤其注重阅读积累,形成丰富的文学底蕴、把握教学理论,这是独立思考的核心。我常自问“这样教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教法?”。比如朱自清《春》的导语设计,我几易其稿,最后用排比、比喻等具有声韵美和形象美的词句来导入,感染学生语言的美感: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一幅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类似的导语设计还有不少。这样的积累也练就了我现在“下笔成文”的功底。

当我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欠丰富时,我就要求自己写详案,把自己上课时准备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上,反复斟酌,逐词逐句修改,去掉可有可无、苍白无力的语言,加强口语表达的规范性和丰富性。再把教案背下来,做到口语化。渐渐的,我的教学词汇开始进入学生的作文,影响到他们的书面语言。

我的课后功夫用现代的教育术语可称为“反思”,我在课后反思时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学生的“得”,一把是量自己的“失”: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是“得”,如学生超水平发挥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及思考;一节课中课堂实施与课前设想之间的差距,以及自己在这堂课上的不足就是“失”,比如“废话记录”或是自己教学中的感悟、未能够解决的遗憾。

耐心的磨课、自觉的反思,使我能自信地站上讲台,这种自信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准备;掌握学生的心态、熟悉教材,才能表现出较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我的目标是课要上到学生终身难忘。

这个阶段的语文老师在观课时要逐步做到知己知彼。既要认清自身的条件: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思维方式等;又要鉴别演示者不同的教学风格。因为语文教师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决定了教师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情趣又决定了教师在潜意识中对某类教材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性,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对这类教材的教学过程进行艺术加工、教学创新。在这种自我选择、自我扬弃的过程中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例如有的教师擅长理性分析、善于运用严密推导的方式展开教学,于是就有了“理智型”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谈吐幽默、性格开朗,尴尬之处插科打诨调节氛围,于是就形成了“诙谐型”的教学风格。把握了演示者的风格,可以有选择、有侧重的观课;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可以有选择的借鉴风格特点。即这个阶段的“仿学”要选择贴近自身特点的风格类型,要摒弃“形似”注重“神似”,并促使自己的教学向下一个阶段提升。

三、有效教学与创造性教学阶段

问:进入创造性阶段的教师能熟练地驾驭教材、教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该专业发展阶段的突出表现是教法上的变革和创新。您认为这种教法上的独创依据是什么?

于漪:这个阶段的教师不断突破他人,不断超越自己,融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意识和文化底蕴于千姿百态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塑造了富有个性的“教学中的我”。与此同时,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教师的教学风格已成雏形。当然,教师在教法上的出新,决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基于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法、学生学习原理以及教育理论与课程发展知识,应该符合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规律。其评判标准应该是“有效性”。

《孔乙己》这篇鲁迅的名著,无数教师都曾精心演绎,以求学生的共鸣。我设计过这样的导入: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人,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而鲁迅写的这个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种悲剧呢?是命运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学了这篇文章后,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我将课文的主题浓缩、深化到探寻人物悲剧的根源的高度,又以精辟的言语来加以表述,学生对孔乙己的兴趣不言而喻。这样的创新设计瞬间唤醒了学生有关世界名著中悲剧人物形象的记忆,激发了学生对孔乙己的探究欲望,有效导入学习情境。这种创新设计符合利用学生非认知因素促进学习的原理,而且,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引发学习兴趣是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的。

我曾教过一届学生,其中4个都有口吃现象,口语表达有困难。经调查发现4个同学的成因却各不相同。第一个是舌头稍短导致口齿不清;第二个是独生子女娇宠过度,养成说话停顿过多,语言不规范;第三个是幼时调皮,故意模仿口吃,最终真的成了口吃者;第四个则是思维较迟钝,造成说话结巴。弄清原因后我利用语文课的一切机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课后则区别对待予以矫正。建议第一个学生到医院接受手术治疗,解决肌体障碍,然后进行说话训练;第二个则与家长沟通,剖析家庭语言环境因素,建议家长注意语言的完整性、规范性;第三个侧重心理辅导,消除紧张情绪,树立自信心;第四个则着重训练其思维的灵敏度,教给交际策略:想清楚了就说。通过阶段训练,这几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显著提高,消除了学生的“我辈无能,羞于开口”的自卑心理。我在矫治四个学生口语表达缺陷上采用的方法是有差异的,前提是我不仅从认知上理解学生的口语困惑与错误,而且从情感上给予道德关怀,这是符合个性化教学的原理的。

当今这个时代的教师需要及时汲取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验证自己的创新实践;同时也应积累宽泛的知识,文学、心理学、美学……包括对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实现教育教学理论与个体实践的有效结合。这个阶段的创新实践,切忌走向视觉效应的花样百出或弄虚作假。

四、自我效能感与风格完善阶段

问:教师的教学风格一旦形成,他的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完善教学风格。这个阶段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荣誉的收获期。但这个阶段的教师也往往分身无术或是出现职业倦怠感。他们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职业生涯?

于漪:进入这个教学阶段的教师往往能借助课程教学论、心理学、语言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理论,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或将实践中成功经验验证相关的理论,从而不断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既有整体上的统一性,又在个体上拥有丰富性的特点,也就是“不离其宗而万变”。

迈入这个专业阶段的教师往往身上荣誉和社会活动多起来了,这时需要静下来思考价值观的问题。我的需求是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因此,我坚持理论学习,但不唯书、不唯上、不追风、不媚俗;坚持从教学实际出发,从跨学科、教育全程视角独立思考,对语文学科范畴内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我唯一认可的、并终身坚持的头衔是“中学语文教师”。在这个头衔下,我酷爱并迷恋语文教育实践和学理研究,如语文高考“标准化”问题、语文课程性质的辩论、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关系问题、课程改革引发的教材编制、教学实践问题、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传承等。我们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并应该结合母语教育的经验和思考,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个阶段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还承担着带教青年教师、学科骨干的职责。观课、评课是我国教师业务学习的常态,作为评课者要有激励性评价意识,明确肯定执教者教学预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好”。同时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的层面,应该进一步启发、引领他们找到改变“不足”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法。整个过程不能是“一言堂”,而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要平衡管理工作与学科教学、事业与家庭的关系。50年代我曾担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的教务主任、副校长等职,但我坚持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如今我已是70多岁的老教师了,社会活动多、写书、作报告邀约不断,我的秘诀是“快”!这本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岁月如歌》约18万字,我一个暑假写完,没有草稿,一气呵成。这种撰写功夫是我语文教师生涯的回报。

语文教育事业真正是了无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近3个小时的对话中,我们围绕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论及当今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途径和方法,诸如“教历研究”、“教学反思”、“自主发展”、“专业引领”等。告别于老师的瞬间,不由得想起原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的一段话:思想境界、语文素养,以及教育理论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三者不可或缺。于老师教学艺术之所以高超,教学之所以卓有成效,实得力于三者俱备。于漪的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有口皆碑,无不称颂,足为楷模。

标签:;  

名师谈专业课程_于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