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余斌,赵辉,刘克毅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摘 要: 结合新疆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联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深入调研各试点学校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3+2)模式的人才培养情况,与“专升本”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构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产教五融合、工学五推进、能力五递进”分段(3+2)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职;本科;衔接;培养模式

纵观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融合,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模式。国内部分省市也已经在试点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型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项目。2016 年,新疆发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联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新教职成〔2016〕13 号),启动了“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四年制)”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3+2)”试点项目。因此,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问题,对实现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之间有效衔接与贯通、探索高端技能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教育层次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有着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工作场所侵犯行为的类型方面得到公认的是Baron、Neuman等(1999)的研究结论[5]。他们通过员工回答问卷方式描述了工作场所内40种侵犯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频率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其中的33种侵犯行为落在三个区间内,因此形成了工作场所侵犯行为的三个维度:一是敌意表达(Expressions of hostility);二是蓄意阻挠(Obstructionism);三是工作场所暴力行为(Workplace violence)。

两电平VSC在直流侧发生单极故障时,由于直流侧电容未接地,故障电流自短路点过换流器流入交流滤波器接地点形成故障电流通路,如图4所示。故障极直流电容没有放电回路,所以系统中不会出现放电过电流现象。

一 构建 “产教五融合、工学五推进、能力五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高职、应用型本科及合作企业反复论证,共同设计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本衔接(“3+2”) “产教五融合、工学五推进、能力五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图1)。

该模式基于生产“旺季”、依托合作企业,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与教学规律而设计,使课程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融合,职业能力提高与就业岗位融合。

第六学期为第三轮岗位综合能力训练推进期,即在第6 学期进行第一次生产企业“岗位实习”,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承担具体工作任务,以“准员工”身份接受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实习内容与生产任务融合、实习进度与生产进程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成绩考核与生产绩效融合,在完成顶岗工作任务中应用专业的基础理论,综合技能,获得生产经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第九~十学期为第五轮创新能力提升训练推进期,即在第9、10 学期的部分时间安排第二次生产企业“岗位实习”,以参与合作企业实际技术改造项目为实施载体,“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毕业设计项目与生产项目融合、设计内容与技术改造内容融合、设计能力提高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成绩考核与创新绩效融合,深化专业能力培养,学会解决岗位疑难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一~三学期为第一轮单项技能训练推进期,即在第2、3 学期中,进行第一轮的专业单项技能“集中项目化训练”,学习场地在校内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开展,“边学边练,做中学、学中做”,课程与职业标准融合,获取资格证书,完成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学习。

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对准岗位设置职本衔接“3+2”的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其中,将原来的《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学》两门课程整合为《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将《机械制图》、《CAD》与《公差与互换性技术》整合为《机械制图及CAD》;按照本科教学大纲要求开设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开发《液压与气压传动》、《电气控制及PLC 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适合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依据人才规格要求衔接课程。根据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依据岗位设置专业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从课程衔接与课程内容衔接出发,一体化设计“3+2” 衔接课程,即:高职阶段的课程要保证大专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与能力形成特点,一方面,设置新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另一方面,高职已开设的课程,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深化的,进行课程内容衔接。基于岗位、人才培养规格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设计五年一体化的职本衔接“3+2”课程体系,保证专科阶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完整性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图1 “产教五融合、工学五推进、能力五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围绕“设备维护维修、制造工艺设计、产品检验、现场技术指导、生产组织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围绕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和职业活动规律,以工作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为主线,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2” 职本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包括社会与生产实践、专业项目实训、顶岗实习、职业技能鉴定、综合实习(预就业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实习等8 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社会与生产实践环节贯穿于高职和本科全程。高职阶段,通过专业项目实训培养学生单项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项能力;通过职业技能鉴定、预就业实习(综合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要求,具备就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本科阶段,通过课程实验提升学生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单项技能水平;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文献综述、试验设计与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专项能力水平;通过毕业与预就业实习培养学生研发、生产运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水平,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要求。

第四~五学期为第二轮综合技能训练推进期,即在第4、5 学期除了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等知识以外,安排学生进行综合技能“集中项目化训练”或“理实一体化项目化课程训练”,承担设定的工作任务, “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项目与生产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职业能力提高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在完成训练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职业素养。

二 推进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筛选15名未参与专家评估和仪器测试的消费者,对参加测试的57名消费者的面部图片随机进行水光感评价,评分区间为1~10分,1分代表完全没有水光感,10分代表水光感非常明显。

三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第七~九学期为第四轮应用能力训练推进期,即在第7、8 和第9 学期前半段除了学习夯实基础和专业课程等知识以外,安排学生进行“集中课程设计”或“分析排故项目化训练”,承担设定的项目任务, 教学项目与生产项目融合,在完成训练项目的过程中,获得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职业能力。

虽然表1中列举的教育教学督导和评价机制的十种方式里,能够明确给出量化和确定评比结果的只有两项:教学技能大赛和学生评教。前者依赖于评委对参赛教师的评分,后者依赖于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分。但是,近年来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被学生评教落在最后的教师,以对学生严格要求的教师为主。

四 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设计

依据机电企业岗位能力分析的素质要求和职业素质养成特点,构建融入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素质培养体系,包括协同共进的社会素质养成体系、职业精神与素质养成体系和创新创业素质养成体系。

根据公民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五年教育中,开设系列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结合形式政策、学期集中教育等形式,系统开展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开设健康与体育类课程,开展体质和健康、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素质培养。形成社会素质养成体系。

在课内教学中,将学习态度、职业标准、职业素养等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与考核的要素,在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顶岗实习、职业技能鉴定、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中,逐渐培养并形成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在课外第二课堂中,通过系统开展专业教育、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专业劳动、职业规划、社团、专业第二课堂等活动,体验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形成职业精神与素质养成体系。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教学过程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创业培训、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实践项目、创新项目实践,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形成创新创业素质养成体系。

五 结语

当前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广,但各项研究大都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上,针对2016 年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联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进行具体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成果操作性强,易于推广。以课程衔接为关键,对如何做好课程衔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做出整体构建,在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下对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行层次定位,使得关于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学制衔接、课程体系衔接、教学内容衔接等方面的研究有机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研究的整体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王颖,刘佳,申雨璇.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初探——以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为例[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4):11-12+15.

[2] 李颜汐.高职教育与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衔接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7(10):47-49.

[3] 王小刚,蒋卫祥,朱利华.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48):72-73.

[4] 闫丹.专科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现状及问题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02):10-13.

[5] 胡建华.研究职教体系建设和应用型本科转型变革的力作——评《职业教育的阶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J].大学教育科学,2016(03):2+85.

[6] 龙屏风,肖庆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9):19-20.

[7] 王小刚,朱利华,蒋卫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52):3-4.

本文引用格式: 余斌 等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63):7-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3.0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 年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自治区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 (编号:XJJG201616);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新工科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自治区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机械创新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

作者简介: 余斌,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标签:;  ;  ;  ;  ;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