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心理障碍论文,对策论文,高中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特别是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因而当非主流文化成为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加之作为社会个体的学生从很小的时候起,在思想品德方面就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的负面作用会在学生的意识里积淀下来,形成动态的认知结构、情感意识、行为定式,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客观的心理障碍。因此,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政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心理障碍的形成
1.认知障碍。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传播的教育观点与学生所持观点相距甚远,因而排斥教育信息。接受心理学认为,学生接触到与自己认知结构不一致的教育信息时,在心理上有以下三种反应:一是拒绝教育信息;二是把教育信息曲解为与自己相符合的观点;三是改变认知结构,接受教育信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现实的观点、态度,学生已有的观念与教育观点相距甚远,就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观点由彼此对立转化为彼此统一,由此产生学生在认知上的障碍。
2.情绪障碍。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障碍是由学生的特定态度所形成的动力定型造成的,而动力定型又受当前刺激的影响而变化发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刺激、输入教育信息时,学生的动力定型就会发生变化。如果教育信息符合学生的动力定型,就会纳入动力定型并形成新的动力定型,激起学生满足或愉快的情绪;如果教育信息不符合学生的动力定型,无法纳入动力定型系统,就会发生冲突,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产生情绪障碍。学生情绪障碍产生后,就变得非理性顽固,往往对教师的说教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很难收到实效的。
3.行为障碍。人都有力图使自己行为合理化的倾向,即总想找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行为心理学认为,当外界刺激与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内心体验很不舒畅,产生一种压迫感,激起一种驱使认知因素重新协调起来的强烈动机。学生也不例外,当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与他们的行为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感到无法接受,并找出各种理由进行辩护。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没有抓住机会进行积极引导,给学生创造改正错误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且改正错误,那么错误或不当行为本身就成为对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障碍。
如何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产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笔者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时,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方法:
二、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心理障碍的矫正原则
1.示范性原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校,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楷模、榜样。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兴趣爱好,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模范表率,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政治教师不仅要传授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内在人格和心理进步,做好学生的导航员
2.活动性原则。高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充满了活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广泛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可以在活动中锻炼学生,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在活动中陶冶学生,有利于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贯彻活动性原则,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有计划地举办各种时政知识讲座,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沙龙”会,社会热点问题辩论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这对消除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心理障碍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3.引导性原则。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正走向成熟、走向独立,内心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疏导时,应注意多从正面激励、鞭策、引导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并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注意教育与疏导的方式方法、手段策略,以便使教育与疏导获得最佳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人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对有不同观点的学生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学生给以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是要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
4.合力性原则。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产生的心理障碍,教师不能从单方面去想问题,去解决问题,就事论事。而应该注意从学校、班主任、心理医生、学生、家长等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统一,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使课堂的心理障碍疏导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心理障碍的矫正方法
1.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会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对克服学生课堂心理障碍,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此,上课伊始教师就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展现、演绎教材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冷与热、宽与严的关系,使课堂心理环境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
2.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师生之间情感融洽,相互信任,彼此期望,往往容易形成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隔膜,建立起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师生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老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反之,一旦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一流的教师也只能教出末流的学生,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3.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程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自己就要勤于积累资料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诱发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维、深入分析、开阔想象,使学生兴趣浓郁、思维活跃,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使学生乐学、爱学思想政治课。
由于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时也不能刻意按某种模式来进行,而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灵活机动,各方面协调配合、相互支持,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发展的教学环境,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才会搞得更好,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