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系统指导策略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探究性论文,策略论文,小学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一个来自教改实践的命题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它是一种学习方式的体现,即反映出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与认知取向。其学习的心理过程可描述为:发现问题→形成假设→拟定方案(计划)→验证假设(解决问题)。事实证明,无论从学校教学的基本途径,还是从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来看,探究性学习指导离不开学科教学的支撑。在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以各自具体的形式出现,并呈现出学科特点。
然而,在以小学生为对象的学科教学中倡导并实施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是不能简单地将一般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加以套用迁移的(如单纯搞课题研究等),甚至片面追求形式,搞一些缺乏内在效果表面新颖的漂亮活动。这是因为在这一领域具体实施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第一,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要具备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学习的目标上追求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就是以陈述性、程序性知识作为基础,在实践的问题解决中加以整合,上升为自己的策略性知识(或称默会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性化经验)。二是在学习的内部控制上,是一种自我调控的学习,即是一项高度的元认知活动过程。三是这种学习方式更依赖于充分的沟通、合作与信息资源的利用。第二,学科本身有其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特有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学习基本的概念、规则、方法,掌握有关的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如数学学科的计算、推理、抽象能力,语文学科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等。而探究性的学习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较为费时费力,对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不恰当的使用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削弱学科特点,增加师生负担。
因此,一个现实而客观的命题有待去解决,那就是,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如何不脱离学科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中本学科具体要求与趋势相一致?这些问题似乎在逻辑层面上较容易解释和理解。但在实践的角度,解决起来并非易事。其中既有对探究性学习本质的正确理解,又有对学科教学体系(如课程目标、学科标准、教材教法等)的科学把握与变化的预测,还有就是将这两个方面有机整合加以操作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活动等。
我们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反思,真切地感受到,学科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最主要的是正确处理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心理过程与学科学习内在线索之间的关系,在设计和教学中尽量使它们相互匹配,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在适应学生认知方式和提供学生参与探究机会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二、指导的基本策略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学习与教学的固有规律就预示着在这一领域展开探究性学习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具体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情况,知识体系与指导的需要三者的平衡,依托学科本身所富含的可供探究性学习材料,采取开发与渗透的策略。更多地设计结构化了的探究活动来实现这一思想。这一基本策略可具体表述为如下操作:
1.系统设计
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指导,应以系统设计的思想加以整体的把握,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科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我们以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即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抓住学科学习内在恒定的能力培养要求,如语文学科中的质疑能力、鉴别能力、批判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数学学科中的抽象能力、计算与逻辑演绎能力、经验归纳与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应用能力等。对现行教材内容加以适当重组,形成网络化的指导序列。语文学科的设计,横向上主要将一至五年级的十册教材划分为阅读赏析、查阅文献、辩认交流、撰写小论文和策划设计等模块,把适宜的课文分别归入各模块。纵向上,则对各年级探究能力培养提出梯度要求,并按正常顺序组织教学。数学学科则依据现有学科内容的逻辑顺序,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一系列的教学单元,对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加以设计。
2.深度加工
是指在学科指导的总体框架(序列)内,根据探究性学习与教学的需要,对序列中各模块或单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予以再加工。它是一项局部化的教学再设计,再创造,除了教学中原有的目标外,增加探究能力培养目标,其内容既涉及本学科和学科能力培养,更突出探究性学习需要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的习得,并兼顾两者的统一。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以现有教材内容为主体(如课文、章节内容等),教学设计中列出重点、难点和疑点,予以引申和拓展、提高思考性与开放度,如语文学科渗透了编小报和小剧本,写讲稿或发言提纲,查阅资料等内容,数学学科则适当引进了重要概念与法则的产生与发展史,著名数学家的生平介绍以及训练直觉判断思维内容等,以增加学生对数学背景的了解和尝试验证的机会。在对学科教学的深度加工中,我们着重求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与突破,为此以问题的设计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各自的假设,并积极验证与交流。其主要操作就是做好专题作业的设计,落实过程的指导和学生的活动。无论是哪门学科,都在每个模块或单元设立一项集阶段性知识综合运用,学生自主活动解决身边实际问题于一体的专题作业。从而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水平。
我们在实践中深知,对学科教学材料的深度加工,注重它的科学性是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指导的关键要素与重要操作环节,应成为探索的重点。
3.随机介入
有了结构良好的整体性设计与加工,为从系统化视角实施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框架与指南,但具体的教学活动都是一个充满变量与不可预测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出随机介入的策略,意在解决探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教师初期由于不适应而刻意模仿,机械运用教学套路的现象。它主要指教学进程中,教师在保持高度敏感的基础上,对学生探究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随机生成性行为予以发现和捕捉,及时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激发更深的认知冲突。这往往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向深入的良好契机。如语文学习中有学生提出动物解救遇难中的后代并不是母爱精神的体现,而是它的本能;数学学习中,有学生提出多位数的减法能否从高位减起?等等都引发了一系列引人入深的讨论与探索。随机介入是一种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指导的动态性行为,是落实指导目标与内容的保障。其关键是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瞬间的加工引导与展开技能。
4.综合沟通
探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结构的自我建构。综合沟通,就是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利用学科本身的知识含量及逻辑关系,强化知识学习的综合与网络化思想的形成,提高其整体性与应用性。对小学生而言,必须从小培养并打下基础。在这一方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一是本模块或单元知识的小结,通过师生共同设计讨论板书方案,学生试着画简单的概念图和知识结构关系表,征集解题方案等方式。对学习的内容加以自主性分类整理。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二是以专题作业的形式,通过测量、实验、估算等量化设计,追源性的资料查询与考察访谈,自建模拟网站与辩论交流等活动。综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或认识某些实际问题。实践证明,这些学习活动的展开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他们的学习方式。帮助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这也是探究性学习所追求的。
5.过程调控
从某种意义上讲,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地运用调控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是超然于程序化学习之上的,随时监控与调节自身学习的能动式活动。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帮助他们逐步形成个性化的默会知识与经验。而学科本身蕴含的知识与方法为有效地开展训练提供了大量载体和良好契机。作为探究性学习指导的一部分,我们首先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进行专项实践。就是在教学的设计中,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计划的执行、效果的评价,错误的修正等自我调控因素作整体考虑纳入教学目标。提取训练的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活动中提出如下操作方法:即,问题递进,提供训练素材;层层探究,拓展思维空间;思维表露,掌握有关技能;交互学习,增强调控信心。
强化探究过程的自我调控训练,是学科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指导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几种典型活动的指导
1.问题讨论:这是学科学习中最基本的指导形式,其有效性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质量和水平,具体讲就是设问方式,它涉及问题素材的来源、加工和讨论时机选择的适当性等环节。问题的来源主要是本学科的学习内容及其延伸与扩展,可以是根据需要而预置的,更多的是学习进程中随机产生的,我们感到,一个好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启发引导作用,包含知识性、潜在的方法性和指向性。能引起小学生积极假设与尝试的冲动。因而在问题本身的特征和性质上尽量体现适度的开放性。这就需要经常对封闭的、结论性问题加以改造。其次,注重使问题间层层递进具有逻辑联系,使讨论结构不松散,学生的探究逐步深入。
2.项目设计:这一活动主要是指导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项操作,以项目成果的形式反映学习的效果。如测量学校操场提出改建方案,学习有关课文后依据某一主题收集资料设计建立模拟网站,自编自导课本剧,以及设计画单元知识结构图等。项目设计是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和沟通的过程。但不宜过多过滥,我们主张要适量而精致,以保证活动的质量。
3.生活实践:它是将探究性学习由课堂引向生活,通过带着问题观摩现场,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科知识的来源和与我们生活与社会的紧密关系。达到探其源,求归宿的目的。如:商场购物的合理安排,家庭开支的调查,一周食谱的设计等。生活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的开放度,增强学生在多变环境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但安排设计要按需而为,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线索和问题解决指向,要求学习巩固运用的知识应重点突出。
4.文献查寻:主要是鼓励学生根据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指导他们去查询有关的文献资料,以帮助解答与理解。如语文教学中结合学习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课文,提供有关线索,组织学生从各主要媒体寻找资料,对文中人物及事件有更深的了解;数学教学中学习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查找自然数的起源,数的进制演变等资料,以理解背景线索,更好掌握有关概念规则等。文献查寻是学科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指导的有效活动,经常开展十分有益。
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既不能神化,即认为高不可攀;也不能泛化,即认为万能,无限扩大其适用范围。尤其在学科教学中要以系统、发展的眼光加以思考与分析。我们认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其较为固定的思维与运行模式,而学科课程是基于某种思想理念的产生始终在结构、内容上不断地改革和变化,在现实的教学中,可能要继续解决这样二个问题:第一是处理好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同学科变化发展的匹配与同步;第二是探索有效地展开探究性学习与落实“双基”的操作与评价技术。为此我们提出这样一种假设,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加以验证,那就是把握学科自身恒定的内容(核心知识、基本方法与思维方式等),并同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有机结合来设计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